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有尾两栖类的繁殖活动常常受到环境因子,特别是如温度、湿度和降雨等气候因子的限制。红瘰疣螈Tylototriton shanjing是适应云南山地环境的典型有尾两栖类动物。本研究期望通过对繁殖期红瘰疣螈活动个体数量的野外调查和气候因子的分析,弄清影响红瘰疣螈繁殖行为活动的关键气候因子。研究结果显示,繁殖期红瘰疣螈活动个体数量与气温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与空气相对湿度和降雨量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然而偏相关和多元回归分析则表明,红瘰疣螈繁殖行为活动与相对湿度和降雨量关系更密切。红瘰疣螈总是在降雨后引起空气湿度增加以及气温下降时进行各种繁殖行为活动,降雨是影响红瘰疣螈繁殖行为活动关键的气候因子。红瘰疣螈的繁殖行为活动与降雨节律保持一致是对云南山地环境的重要适应。  相似文献   

2.
2019年6—7月,采用样线法对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苍山西坡红瘰疣螈Tylototriton shanjing的种群数量、繁殖时间和个体身体状况进行调查,并对红瘰疣螈两性个体的繁殖时间,不同繁殖时段个体体质量、头体长、肥满度、重长比进行了分析。共观察到红瘰疣螈个体664只,其中雄性410只,雌性254只,整体性比偏雄,雄性个体的比例由繁殖前期的69%逐渐降至后期的49%。雌性个体体质量、头体长和肥满度在不同繁殖时段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繁殖前期雌性个体大于繁殖后期的个体;除头体长和体质量外,雄性个体肥满度和重长比在不同繁殖时段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繁殖后期,雌雄两性红瘰疣螈小个体的比例均增加,体质量小于5 g,头体长小于50 mm的雄性个体比例由0逐渐增加到13.16%和10.53%;体质量小于10 g,头体长小于60 mm的雌性个体比例由0逐渐增加到10.26%和7.69%,显示两性个体中的较小个体参与繁殖时间均较晚。较小个体身体状况相对较差,运动能力、繁殖潜力和配偶竞争等都不具优势,可能采用了较晚繁殖的繁殖策略。  相似文献   

3.
本文研究了氧化乐果对红瘰疣螈Tylototriton shanjing胚胎及蝌蚪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氧化乐果对红瘰疣螈胚胎发育过程中的出膜期和开口期毒性较大,其余各期毒性较小。随着氧化乐果浓度的增大,红瘰疣螈的畸形率和死亡率逐渐增大。gosner22期蝌蚪的安全浓度是0.05 mg·L~(-1)。在安全浓度内,0.03 mg·L~(-1)氧化乐果溶液对蝌蚪的生长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浓度高于0.03 mg·L~(-1)则对蝌蚪的生长发育有明显的滞育作用,对其生长的影响主要表现在10 d以后,这与处理时间延长,毒物在蝌蚪体内富集有关。氧化乐果对红瘰疣螈胚胎及蝌蚪生长发育有显著的影响和损伤,该研究为农业生产科学合理使用农药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4.
红瘰疣螈的繁殖生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红瘰疣螈(Tylototriton shanjing)为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对其繁殖生态尚无系统的研究。2007~2010年在云南省新平县哀牢山对红瘰疣螈形态、繁殖栖息地、求偶和交配行为、产卵及孵化等繁殖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红瘰疣螈雌雄两性在广泛的形态学度量特征上存在着差异;繁殖栖息地主要为稻田和潮湿的沟渠;参与繁殖的雌雄成体性比随繁殖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变化,繁殖前期和后期雄性比例高,中期雌性比例高。求偶和交配主要在陆地潮湿的水沟中完成,也可在静水中进行。成体产卵活动从5月初持续至6月下旬,呈现出波浪式的产卵进程,个体完成产卵平均时间为(22.2±2.7)h。繁殖前期雌螈产卵于稻田,中后期产于多杂草的田埂草丛和泥壁,平均产卵数(126±18)枚(n=17)。平均孵化期(17.3±0.1)d(n=225),孵化率59.8%(n=79),孵化时幼体平均体长12.7mm(n=6)。  相似文献   

5.
红瘰疣螈Tylototriton shanjing为云南山地环境中典型的有尾两栖类,其求偶交配行为模式尚未被系统研究。2013—2014年对云南省新平县哀牢山繁殖期红瘰疣螈在陆地环境中的求偶交配模式进行了观察。研究结果显示,红瘰疣螈的求偶交配行为是按照一定时序进行的,整个过程由定位、静止展示、劝导展示和精子转移4个阶段组成。在求偶交配中雄性个体行为包括:警戒、追逐、阻拦、蹑行、嗅探、轻推、诱导、扇尾、侧行和产精包等类型。雌性个体的行为包括离开、静止、跟随、纳精包等类型。雄性行为较雌性复杂,雄性在求偶交配行为过程中占据主动。雌雄的识别主要以视觉为主,整个求偶交配过程中无抱握行为,雄性尾部的运动也比较单一,这些行为的变化可能是对在陆地求偶交配的适应。  相似文献   

6.
疣螈属的红瘰疣螈(Tylototriton shanjing)和棕黑疣螈(T.verrucosus)的物种界限一直不清楚。测定了来自中国西南地区14个地点的T.shanjing和T.verrucosus共40只标本的线粒体DNACytb基因(753bp)。结果表明:(1)用邻接法、最大简约法和贝叶斯法等3种系统发育分析法分别重建棕黑疣螈种组系统发育树的拓扑结构不支持T.shanjing是单系群;(2)T.shanjing与T.verrucsus的mtDNA Cytb序列差异平均值仅为1.2%,未达到种级水平。因此,全部T.shanjing样品都属于同一个物种,即T.verrucosus,不支持T.shanjing的物种地位,T.shanjing为T.verrucosus的同物异名,并建议恢复T.verrucosus的中文名红瘰疣螈。根据基于40个样品Cyt b基因序列的系统发育树和遗传变异以及地理分布,这些红瘰疣螈(T.verrucosus)样品聚为3支,即中国西南地区的红瘰疣螈可分为片马、滇中滇西和滇东南3个地理居群。  相似文献   

7.
分别测量于2018年6—8月采自云南丽江玉龙雪山的32只(17♂,15♀)红瘰疣螈Tylototriton shanjing成体的全长、头体长、头长等13项形态特征指标,并检验该物种的两性异形。结果表明:雌性平均全长为160.72 mm±3.02 mm(n=15),雄性平均全长为138.58 mm±2.57 mm(n=17),雌性与雄性平均全长比为1.160,两性异形指数为0.138,属雌性大于雄性的两栖类;全长在两性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除了雌性的头宽、尾宽、尾高和腋至胯距外,其他形态特征与全长均有显著或极显著相关性;以全长为协变量的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红瘰疣螈的头体长、头长、吻长、尾长和前肢长在两性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雌性的尾长和前肢长随全长的生长速率大于雄性,而头体长、头长和吻长随全长的生长速率小于雄性。生育力选择假说能解释红瘰疣螈玉龙雪山种群的两性异形现象。  相似文献   

8.
红瘰疣螈皮肤的显微结构观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对我国Ⅱ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红瘰疣螈(Tylototriton shanjing)成体的皮肤结构进行了显微观察。观察结果表明,其皮肤厚薄、微血管、色素分布,以及腺体的分布和大小等方面在身体的不同部位存在差异:头和背部的皮肤厚于腹部;黑色素细胞多分布于真皮浅层,以腹部及背侧无瘰粒处多见;真皮层富含黏液腺和颗粒腺,但分布不均匀;头嵴棱部及背部瘰粒下方颗粒腺的数量多、体积大,并充满分泌物;表皮下腺体外突,其表皮细胞层数减少,形成分泌物有效通道。同时,将红瘰疣螈皮肤与其他两栖类相比可知,其以上皮肤结构特征均体现了红瘰疣螈对山区阴湿环境中陆栖生活的重要适应。  相似文献   

9.
探讨了不同温度对红瘰疣螈Tylototriton shanjing Nussbaum,Brodie et Yang 1995胚胎发育速度、孵化率及胚长增长速度的影响,并对胚胎发育起点温度和发育有效积温等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试验温度范围内(1030℃),随着温度的升高,其胚胎发育速度、胚长增长速度加快,发育时间缩短,孵化率上升。其中孵化率与孵化温度成线性关系(Y=0.0017X+0.95230),发育周期与孵化温度成线性关系(Y=-0.377X+24.154)。但红瘰疣螈有一定适宜温度范围(2030℃),随着温度的升高,其胚胎发育速度、胚长增长速度加快,发育时间缩短,孵化率上升。其中孵化率与孵化温度成线性关系(Y=0.0017X+0.95230),发育周期与孵化温度成线性关系(Y=-0.377X+24.154)。但红瘰疣螈有一定适宜温度范围(2025℃),超过或低于该温度范围,卵的畸形率和最终死亡率明显增加。应用直线回归法和直接最优化法计算红瘰疣螈胚胎发育的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分别为0.58℃、68.66日度和0.46℃、69.01日度。  相似文献   

10.
我国棘螈属(Echinotriton)和疣螈属(Tylototriton)的研究概况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余平静  赵尔宓 《四川动物》2005,24(4):646-650
棘螈属(Echinotriton)和疣螈属(Tylototriton)均属于两栖纲有尾目蝾螈科.两属主要分布于我国西南、亚洲西南部、东南亚及日本.棘螈属在我国已知3种:Echinotriton andersoni(琉球棘螈)、E. Chinhaiensis(镇海棘螈)、E. Asperrimus(细痣棘螈).疣螈属在我国已知4种:Tylototriton kweichowensis(贵州疣螈)、T. Shanjing(红瘰疣螈)、T.taliangensis(大凉疣螈)、T. Verrucosus(棕黑疣螈).本文回顾了棘螈属和疣螈属物种的命名史,阐明了两属之间的关系,并从形态学、生态学、细胞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方面对这两属的研究工作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1.
12.
13.
通过对6种藓类植物,即褶叶青藓(Brachythecium salebrosum(Web.et Mohr.)B.S.G.)、湿地匐灯藓(Plagiomnium acutum(Lindb.)Kop.)、侧枝匐灯藓(Plagiomnium maximoviczii(Lindb.)Kop.)、大凤尾藓(Fissidensnobilis Griff.)、大羽藓(Thuidium cymbifolium(Doz.et Molk.)B.S.G.)和大灰藓(Hypnum plumaeforme Wils.)嫩茎和老茎的石蜡切片和显微观察发现,同一藓类植株的嫩茎和老茎,茎结构稳定,不同种藓类植物茎横切面具有不同特征.植物体茎横切面形状、表层细胞的层数、细胞大小和细胞壁厚薄、皮层细胞大小和形状、中轴的有无以及比例等特征可以作为藓类植物的分科分类依据之一.  相似文献   

14.
15.
16.
17.
18.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