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研究Mesothenlin在大鼠胰腺发育阶段的表达和细胞定位。方法:运用RT-PCR和Western Blot技术分别检测Mesothenlin在大鼠胰腺发育阶段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运用免疫荧光检测不同时期Mesothenlin在胰腺的组织细胞学定位。结果:RT-PCR结果显示E18.5 Mesothelin mRNA的表达水平显著增高,至P14达到高峰,成年较低。Western Blot结果显示其蛋白表达趋势与mRNA完全相同。免疫荧光结果显示在不同发育时期Mesothenlin与胰岛β细胞和间充质细胞共表达。结论:Mesothenlin在大鼠胚胎胰岛形成及生后结构重塑中出现显著性高表达,并表达于胰岛β细胞和间充质细胞。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WFS1在胰腺发育不同阶段的表达和细胞定位.方法:运用Western Blot技术检测WFS1在大鼠胰腺发育不同阶段的蛋白表达水平;运用免疫荧光检测不同时期WFS1在胰腺的定位.结果:Western Blot结果显示WFSl的蛋白表达量胚胎后期高于新生期,成年期表达量上升;免疫荧光结果显示在不同发育时期WFS1与胰岛β细胞共表达.结论:WFS1在胚胎发育中后期的高表达可能与胰岛形成及功能完善有关,并且可能参与了胰岛重塑.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桩蛋白(Paxillin,Pxn)在胰腺发育不同阶段的表达和细胞定位.方法:运用RT-PCR技术检测Pxn在大鼠胰腺发育不同阶段的mRNA表达水平;运用免疫组织化学检测不同时期桩蛋白在胰腺的定位.结果:RT-PCR结果显示Pxn的mRNA表达量胚胎期高于新生和成年期;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在不同发育时期桩蛋白不仅在外分泌胰腺有表达,而且在胰岛也有表达.结论:具有调节细胞聚集、粘附迁移功能的桩蛋白可能参与出生后胰岛重塑.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原癌基因c-met在大鼠胰腺发育不同阶段的表达及定位.方法:采用RT-PCR技术检测c-met基因在大鼠胰腺不同发育时期:孕15.5天(E15.5)和孕18.5天、新生、生后14天(P14)、P21及成年胰腺的表达.并用免疫组化技术对该基因编码的蛋白-肝细胞生长因子受体c-MET蛋白在胰腺发育不同阶段的定位进行分析.结果:c-met基因在E15.5、E18.5较成年特异性高表达.免疫组化结果显示该基因编码的蛋白c-MET在新生后的胰腺大量定位与胰岛细胞.结论:提示c-met可能在胰腺发育过程中起到调控作用,参与胰腺发育中新生后胰岛结构重塑过程.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碳酸氢钠协同转运栽体(NBCl)在大鼠生后胰腺发育过程中的表达变化及细胞定位.方法:采用RT-PCR和Westem blot分别检测了NBC1核酸和蛋白在新生(PO)、P7、P14、P21和成年时期胰腺的表达情况,用Double fluorescence immunohistochemistry 分析了NBC1在P7、P14和成年时期腺泡和β细胞的定位表达.结果:在大鼠胰腺生后发育过程中,NBC1核酸、蛋白在P14时特异高表达,而在P7和成年最低;在腺泡基底侧膜和β细胞膜有阳性信号,且在成年胰腺中β细胞膜阳性信号较腺泡基底侧膜强.结论:NBC1在生后发育重塑旺盛期特异高表达,而在凋亡旺盛期和成年期表达最低.与腺泡细胞相比在成年期NBC1更集中于β细胞.提示NBC1在胰腺生后发育过程中不仅与胰岛结构重塑而且与胰腺功能发挥相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大鼠胰腺不同发育阶段与胰岛形成和功能完善相关基因的表达趋势.方法:分离孕12.5d(E12.5)、E15.5d(E15.5)、18.5d(E18.5),新生(P0),生后14天(P14)、21d(P21)及成年(AP)大鼠胰腺组织,采用高密度寡核苷酸芯片对E12.5、E15.5、E18.5、P0和AP胰腺进行基因转录水平分析,并用RT-PCR验证wnt5a在不同发育时期的表达.结果:与胰岛功能相关基因多从胚胎18.5d开始出现明显高表达;与细胞迁移、聚集黏附相关基因多在胚胎18.5d高表达;WNT信号通路相关基因在胚胎15.5d表达量最高,wnt5a在胚胎15.5d表达量达到高峰.结论:wnt5a可能与胰岛形成、功能完善及出生后的胰腺重塑有关.  相似文献   

7.
利用天然生物诱导剂大鼠再生胰腺提取物(Rgenerating pancreatic extract,RPE)定向诱导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Human amniotic mesenchymal stem cells,hAMSCs)向胰岛素分泌细胞分化。切除大鼠60%胰腺刺激胰腺再生,而后制备RPE,以终浓度为20 mg/L的RPE诱导hAMSCs。实验通过形态学鉴定、双硫腙染色、免疫荧光分析、RT-PCR基因检测和高糖刺激胰岛素分泌等实验鉴定细胞诱导结果。实验结果显示P3代hAMSCs经RPE诱导后形态变化明显,诱导15 d后细胞呈簇状生长,经双硫腙染色可见棕红色细胞团;免疫荧光染色结果显示诱导细胞呈胰岛素阳性表达;RT-PCR实验证明诱导细胞阳性表达人胰岛相关基因Pdx1和insulin;高糖刺激实验证明培养液中有胰岛素成分产生,且分泌量随刺激时间的延长先增加而后趋于稳定。实验结果表明hAMSCs在体外经RPE诱导可以分化为胰岛素分泌细胞。  相似文献   

8.
研究通过重组腺病毒表达系统包装重组腺病毒Ad—PDX-1,通过重组腺病毒将Pancreaticduodenalhomeoboxl(PDX-1)导入大鼠脂肪间充质干细胞(ratadiposemesenchymalstemcells,rASCs)中,评价PDX.1在rASCs中的表达情况,为进一步探讨ASCs.PDX-1在体内修复糖尿病的潜能提供了实验基础。研究通过构建pAdEasy-CMV—PDX-1腺病毒质粒,在重组腺病毒表达系统PadEasy-1中成功包装出重组腺病毒Ad-PDX-1。培养及鉴定大鼠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将携带PDX-1的重组腺病毒感染rASCs,通过RT-PCR、免疫荧光及免疫印迹(Westernblotting)检测PDX-1在rASCs中的表达及产物定位。结果显示,构建的重组腺病毒包装成功,具有较高滴度,并能成功感染大鼠脂肪间充质干细胞。PDX.1蛋白定位于细胞核,并可稳定表达,为后续将大鼠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向胰岛B细胞诱导分化奠定了基础,为糖尿病的干细胞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酪氨酸羟化酶(tyrosine hydroxylase,TH)是儿茶酚胺类递质合成的限速梅,儿茶酚胺类递质对胰腺内分泌细胞的功能具有重要的调控作用,本研究拟探讨酪氨酸羟化酶(tyrosine hydroxylase,TH)在成年大鼠整个胰腺的具体定位和表达.方法:取雄性成年大鼠胰腺,冰冻组织切片,应用免疫荧光技术观察酪氨酸羟化酶在整个胰腺中的表达分布情况,并进一步运用免疫荧光双标技术鉴定酪氨酸羟化酶是否与胰岛素、胰高血糖素、生长抑素以及胰多肽分别共定位于β细胞;α细胞;δ细胞及PP细胞,进一步确定合成酪氨酸羟化酶确切的细胞类型.结果:①在胰腺腺泡细胞胞浆中存在酪氨酸羟化酶的阳性表达颗粒.②分布于胰腺外分泌腺的神经纤维和胰岛的神经纤维中都有酪氨酸羟化酶的表达.③酪氨酸羟化酶与胰岛的四种内分泌细胞所合成的肽之间均没有共定位关系.结论:在胰腺,酪氨酸羟化酶只存在于胰腺外分泌腺的腺泡细胞胞浆内以及胰腺中的神经纤维中,而胰岛四种内分泌细胞中没有酪氨酸羟化酶,说明胰腺儿茶酚胺类神经递质一方面由胰腺外分泌部的腺泡细胞合成,另一方面来源于神经末梢的释放,而胰岛细胞不能合成儿茶酚胺类递质;该结果为进一步研究胰腺内、外分泌部之间的关系和儿茶酚胺对胰腺分泌功能的调节提供形态学证据.  相似文献   

10.
为治疗糖尿病寻找新的胰岛β细胞替代物,该研究对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进行了体外分离培养、鉴定及成胰岛样β细胞诱导。应用全骨髓离心贴壁培养法分离大鼠BMSCs,进行培养、传代、表面标志物检测,利用DMSO和高糖环境对BMSCs进行胰岛样β细胞诱导。结果显示,大鼠BMSCs体外培养细胞形态呈成纤维细胞样,可以稳定传代;CD13、CD44和CD106表达呈阳性,CD49d呈阴性。在成胰诱导条件下,BMSCs可形成胰岛样圆形细胞团,双硫腙染色呈棕红色,PDX1(pancreatic duodenal homeodomain 1)、CK19(cytokeratin 19)、巢蛋白、胰岛素免疫组化染色均呈阳性;经RT-PCR检测发现,成胰诱导后的BMSCs中表达胰岛素、PDX1和glucagon基因;经q-PCR检测发现,成胰诱导后的BMSCs中胰岛素m RNA水平是大鼠胰腺成体干细胞(pancreas adult stem cells,PASCs)的1.09倍(P0.05);同时,有相应量的胰岛素合成。结果表明,分离得到大鼠BMSCs体外生长稳定,能转分化为胰岛样细胞,该研究结果为糖尿病治疗提供了新的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1.
12.
13.
通过对6种藓类植物,即褶叶青藓(Brachythecium salebrosum(Web.et Mohr.)B.S.G.)、湿地匐灯藓(Plagiomnium acutum(Lindb.)Kop.)、侧枝匐灯藓(Plagiomnium maximoviczii(Lindb.)Kop.)、大凤尾藓(Fissidensnobilis Griff.)、大羽藓(Thuidium cymbifolium(Doz.et Molk.)B.S.G.)和大灰藓(Hypnum plumaeforme Wils.)嫩茎和老茎的石蜡切片和显微观察发现,同一藓类植株的嫩茎和老茎,茎结构稳定,不同种藓类植物茎横切面具有不同特征.植物体茎横切面形状、表层细胞的层数、细胞大小和细胞壁厚薄、皮层细胞大小和形状、中轴的有无以及比例等特征可以作为藓类植物的分科分类依据之一.  相似文献   

14.
15.
16.
17.
18.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