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国外甜瓜种质资源形态性状遗传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250份国外甜瓜(Cucumis melo)种质资源的19个形态性状多样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 国外甜瓜种质资源具有丰富的形态多样性, 平均遗传多样性指数为1.378。9个质量性状(果实形状、果皮底色、覆纹颜色、覆纹形状、网纹密度、网纹粗度、果肉颜色、果肉质地和种子颜色)和4个数量性状(单果鲜重、果肉厚度、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和种子千粒重)变异明显, 其Shannon’s指数分别大于1.0和1.9。不同生态区间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差异明显, 多样性指数由高到低依次为: 南亚(1.512)、东北欧(1.404)、西欧(1.372)、北美(1.340)和东亚(1.281)。通过聚类分析将所有甜瓜种质划分为四大组群, 即南亚组群、东北欧组群、西欧北美组群和东亚北美组群。以印度为代表的南亚甜瓜种质形态多样性水平较高, 支持了印度次生大陆为甜瓜起源中心的观点。  相似文献   

2.
中国甜瓜种质资源形态性状遗传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我国各地257份代表性的甜瓜种质资源的20个形态性状进行调查分析,研究其遗传多样性。结果表明,7个质量性状(果实形状、果皮底色、覆纹颜色、覆纹形状、果肉颜色、果肉质地和种子颜色)和6个数量性状(果实横径、果实纵径、单果鲜重、果肉厚度、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和种子千粒重)差异明显,其Shannon’s指数分别大于1.00和1.50。所有种质的平均遗传多样性指数为1.09,不同地区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差异明显,多样性指数高低次序分别为:西北、华中、华东、华北、东北和华南。主座标标分析(PCO)将所有种质划分为3个区域,即厚皮种质优势区、厚皮和薄皮种质混合分布区、薄皮种质优势区,不同地区的种质在PCO图上的分布差异明显,西北地区的厚皮甜瓜种质和华中、华东地区的薄皮甜瓜种质广泛分布于3个区域中,其形态遗传多样性比其他地区的种质更加丰富,支持了新疆地区为厚皮甜瓜次级起源中心、黄淮及长江流域为薄皮甜瓜初级起源中心的观点。  相似文献   

3.
利用表型性状探讨了浙江省沿海地区20份南瓜地方品种资源的遗传多样性。结果表明,36个数量性状的变异系数在7.33%~59.11%之间,46个质量性状Shannon-wiener遗传多样性指数在0~1.99之间,表明其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农艺性状聚类分析表明,20份资源分为2大类,其中19份资源归为一大类;在欧氏距离15.0处把这一大类又分成5个小类,小类的划分与花萼片大小、花梗刺毛、瓜形、老瓜皮色等质量性状具有一定的相关性,但划分依据相对独立。本研究结果进一步丰富了南瓜的评价体系,并为今后优异基因资源的挖掘与利用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4.
选用6个数量性状和23个质量性状对滇蔗茅野生资源的表型变异、多样性及聚类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数量性状变异系数在12.72%~22.38%之间,最大的是田间锤度,为22.38%,其次是茎径,为22.27%,最小的是叶长,为12.72%;质量性状的曝光后节间颜色多样性丰富,茎形、芽形、生长裂缝、节间形状、花序形状等5个性状均表现一致;聚类分析表明51份滇蔗茅无性系材料可分为4大类群和5个亚类群。遗传多样性和聚类分析为资源杂交利用和优异基因挖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基于SRAP标记的甜瓜耐盐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不同耐盐程度甜瓜种质资源的亲缘关系和遗传多样性,为甜瓜种质资源有效利用提供理论依据。该试验以不同耐盐程度的27个甜瓜品种为材料,利用SRAP标记分析甜瓜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从364对引物组合中筛选出24对扩增清楚且多态性丰富的引物,共扩增出415个清晰的位点,其中多态性位点241个,多态比率达58%。平均观测等位基因数(Na)为1.588 0,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Ne)为1.347 0,平均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H)为0.201 3,平均Shannon's信息指数(I)为0.301 0,表明供试甜瓜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UPGMA聚类结果显示:遗传相似系数在0.36~1.00之间,遗传相似性系数在0.72时,可将27个甜瓜品种划分为4个类群,耐盐型甜瓜在其中3个类群有分布,中等耐盐型甜瓜在4大类群中均有分布,盐敏感型均集中在第Ⅰ类群,表明耐盐型和中等耐盐型甜瓜种质的遗传多样性比盐敏感型种质丰富。遗传相似系数与UPGMA聚类结果的Cophentic矩阵相关系数为0.749,说明聚类分析结果较准确。研究认为,耐盐型甜瓜的遗传多样性较丰富,要得到耐盐的杂种优势品种,需要融入更多遗传关系较远的新种质。  相似文献   

6.
为加强野苹果种质资源利用与研究,促进野苹果研究工作,以3年来调查收集的新疆野苹果(赛威士苹果)的129个单株资源为材料,对单果重、果实纵横经、叶片大小等12个数量性状和叶片颜色、叶尖类型等5个质量性状进行遗传多样性及相关性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叶片颜色、叶尖类型、叶姿、叶缘、叶面状态5个质量性状分布频率较集中;单果重、果实纵横经、叶柄长、叶片长宽、可溶性固形物、干周、树高均存在较大变异,变异系数幅度为16%~51%。各性状多样性指数也较大,均值为1.9264,叶片长的多样性指数最小为1.7359;果梗长的多样性指数最大为2.0525。新疆野苹果资源拥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在于果实相关性状的多样性指数高,且变异幅度大,表明丰富的遗传多样性是新疆野苹果资源的重要特征。  相似文献   

7.
采用文献查阅、实地踏查和异地保存相结合的方法,对88份贵州地方柿资源的34个表型性状进行了研究,并用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的方法对贵州地方柿资源的遗传多样性和亲缘关系进行分析,为地方优良资源的开发利用奠定基础。结果表明:(1)88份贵州地方柿种质资源的数量性状和质量性状均具有较大的变异,呈现出丰富的多样性。(2)主成分分析获得了一个16因子模型,可解释81.41%试验数据,其中前6个主因子的方差累积贡献率达50.57%,对应的16个性状依次为:着色期果面油渍、叶先端形状、叶基部形状、柿蒂形状、萼片形状、果实颜色、果实纵沟、果顶形状、蒂洼、皮孔密度、叶横径、叶柄长、叶片颜色、单果重、可滴定酸含量、可溶性总糖含量、糖酸比,这些性状可作为评价贵州柿资源多样性的主要指标。(3)88份资源的Shannon遗传多样性指数平均值为1.57,遗传多样性在地区间差异明显,根据遗传多样性指数可初步推断贵州地方柿资源是由黔中、黔南和黔西区域向黔北和黔东区域演化。(4)Q型系统聚类分析显示,表型性状遗传距离最远为13.76,说明贵州柿资源的多样性丰富;88份资源被聚为6个类群,不同类群间表型性状差异较大,表明不同类群的亲缘关系较远,各类群或亚群可能具有相互独立的遗传背景。  相似文献   

8.
云南甘蔗品种表型性状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提高云南甘蔗品种资源的利用效率,为甘蔗遗传育种亲本的选择、杂交组合配制提供理论指导,本研究从18个质量性状和5个数量性状对73份云南甘蔗品种和27份中国历年主栽甘蔗品种(不包括云南选育的主栽品种)的遗传变异、遗传多样性、聚类关系等开展了研究。结果表明:云南甘蔗品种芽形、曝光后节间颜色、曝光前节间颜色、芽沟和57号毛群的多样性十分丰富;而数量性状的遗传变异主要来自叶片宽度和株高;相似性系数和聚类分析表明品种的相似性处于中等水平,可分成2个大类群4个亚类群及20个小类群,主成份分析表明云南甘蔗品种和中国历年主栽品种可划分为3个明显的基因库,与聚类分析结果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9.
地方果蔗品种种质资源形态与农艺性状的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开发利用地方果蔗(Saccharum officinarum)的种质资源, 对42 份地方果蔗种质资源18 个质量性状的遗传多样性进行研究, 并对其农艺性状进行了聚类分析。结果表明, 各质量性状的遗传多样性指数均较大, 以曝光后节间颜色(2.074)和芽形状(2.011)的最高, 其次是叶鞘毛群、芽位、曝光前节间颜色、节间形状, 多样性指数为1.428~1.6153;再次为叶姿、蜡粉带、内叶耳形状, 多样性指数为1.1918~1.2869, 最小的为茎形、脱叶性和外叶耳, 皆为0.3712。聚类分析可将42 份地方果蔗种质资源划分为高杆密生型、中径中高型、中大径高杆型、矮杆稀疏型4 类。这为果蔗品种选育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采用多样性指数、变异系数和聚类分析等方法,对国内外72份甜高粱种质资源24个性状进行遗传多样性研究。结果表明,14个质量性状中粒色的遗传多样性指数最高为1.6333,幼苗色和结实形式的遗传多样性指数最低为0,平均为0.7460;10个数量性状中穗长、茎粗、锤度、单穗粒重、单株秆重、出汁率、千粒重、株高、穗重、生育期都存在较大的变异,变异系数幅度为7.85%~53.01%,各性状多样性指数均较大,平均2.0061;穗长的多样性指数最大,为2.1383,生育期多样性指数最小,为1.7331,表明新疆现有甜高粱资源拥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聚类分析将72份资源划分为四大类。  相似文献   

11.
新疆甜瓜地方种质资源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是新疆哈密瓜遗传改良的重要基因库。以121份新疆甜瓜地方品种为研究对象,结合按来源分组和系统聚类选择的方法,通过多重比较29个表型性状数据确定适宜的取样比例,筛选出25份地方品种为初选核心种质。在初选核心种质取样量上,人工定向补充5份优异种质和极值材料确定了核心种质,约占地方品种总数量的25%。对表型保留比例、遗传多样性指数、变异系数、表型频率方差、极差符合率、均值符合率、标准差符合率等检验参数进行了检验和评价。结果表明:调整后的核心种质除标准差符合率降低外,其余参数均优于或等于初选核心种质,更能代表原始样品;所构建的核心种质很好地保留了所有地方品种资源的遗传多样性和变异幅度。  相似文献   

12.
叶用芥菜种质表型性状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有效利用叶用芥菜种质资源,对筛选出的24份叶用芥菜品系资源的11个表型性状,应用相关系数、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等多元统计方法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叶用芥菜种质资源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11个表型性状平均变异系数为44.74%,叶片数的变异系数最大,为150.80%;净菜率变异系数最小,仅为9.54%。通过系统聚类,将参试的24份品系分为3个类群,第Ⅰ类群有14份材料,第Ⅱ类群有5份材料,第Ⅲ类群有5份材料,各类群性状之间的差异较明显,明确了品系类群间存在的亲缘关系。在主成分分析中,可选取方差累计贡献率为86.62%的前5个主成分来评价24份叶用芥菜品系资源。本研究揭示了叶用芥菜不同品系的表型特异性和遗传多样性,筛选出一些特异品系资源,为高产优质叶用芥菜新品种(系)的选育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重庆大豆地方资源多样性评价及群体表型特点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收集于重庆市的103份大豆地方品种进行了表型遗传多样性分析,并利用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对其进行了群体表型特点的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重庆地区大豆地方种质资源以灰色茸毛、黄粒、褐色脐居多,个体之间数量性状上存在较大变异。主成分分析以3个主成分反映了10个农艺性状的大部分信息,将主要农艺性状归纳成产量因子、生长势因子及籽粒因子。聚类分析将103份地方种质资源聚为6个类群, 同一地区的大部分地方品种表现较为相似,少部分地方品种差异大,品种类群间的表型分化与地理分布既有一定的联系又不绝对相关。利用这些种质选配育种亲本应关注各类群间性状差异作选择,而不能仅关注地理来源选择。  相似文献   

14.
为了解英德野生茶树的叶片表型性状的遗传多样性及进化特点,对英德89份野生茶树资源的表型性状的变异系数、遗传多样性指数、表型分化系数进行分析。结果表明,89份资源的18项叶片性状的变异系数为12.90%~43.11%,平均27.86%;平均遗传多样性指数为1.12,表型分化系数为17.07%~45.51%,平均33.40%。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当欧氏距离为21.5时, 所有材料可分为4大类,分类结果与地域分布有一定相关性。巢氏方差分析表明,在不同种群间和种群内,数量性状均有极显著差异。相关性分析表明,叶长与叶宽、叶面积、叶脉对数、叶长宽比、叶形呈极显著相关;叶形与叶长宽比、叶脉对数之间呈极显著相关;叶基与叶宽之间呈极显著相关;叶长宽比与叶尖、着生状态呈极显著负相关。因此,英德野生茶树资源存在丰富的遗传多样性,茶树种质资源类型原始型、进化型以及中间类型并存,但以中间类型和进化型为主。  相似文献   

15.
为有效评价和利用蔗茅种质资源,挖掘其优良性状,以滇、黔、川考察收集的29份蔗茅为材料,选取5个数量性状为指标,对其多样性指数、变异系数、数量性状之间的相关性、数量性状与经纬度、海拔的相关性进行研究。分析结果表明:(1)共采集到25份高海拔种质资源,其中海拔超过2800米有4份,进一步丰富了甘蔗野生种质资源库;(2)蔗茅种质资源数量性状的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均较高,株高多样性指数最高(1.441),锤度多样性指数最低(1.291);数量性状遗传变异较丰富,各性状变异系数范围为21%~38%,变异系数最大的为株高(38%),最小的为叶长(21%);(3)蔗茅种质资源性状差异显著,叶长、叶宽、株高、茎径存在较大相关性,而与锤度不相关;叶宽与经度呈正相关,与纬度、海拔呈负相关。(4)聚类分析结果表明,蔗茅种质资源可分为四大类群,其中Ⅱ类群(EF-27)具有良好的数量性状和锤度品质潜力,可推荐作为甘蔗育种杂交利用首选材料。  相似文献   

16.
为了解辣椒(Capsicum annuum)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以57份辣椒种质资源为材料,对34个表型性状进行变异度、多样性及主成分分析,分别基于表型性状和SSR分子标记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种质间的34个表型性状存在差异,平均变异系数为40.67%,平均Shannon-Weiner多样性指数为1.20;提取的10个主成分可以代表辣椒种质表型性状75.972%的遗传信息,其中第1主成分占比22.317%,主要由果实横径、单果重、果肩形状和果顶性状所组成;19对SSR引物的平均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及香农信息指数分别为0.48和0.80;基于表型性状和SSR标记均将57份辣椒分为4类,但2种聚类结果间的相关性不显著(r=-0.175 9)。这为辣椒育种的亲本选配及种质资源评价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以35个湿加松(Pinus elliottii×P.caribaea Morelet var.hondurensis)无性系为试验材料,对其8个表型性状进行相关性分析、聚类分析及主成分分析研究,并深入探讨了遗传多样性水平,为湿加松无性系利用及良种选育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1)生长性状变异系数介于12.31~29.28%,均值为22.90%;多样性指数介于1.61~1.80,均值为1.69。形质性状变异系数介于13.34~47.25%,均值为26.86%;多样性指数介于1.50~1.94,均值为1.77。表明湿加松无性系遗传变异较为丰富,遗传多样性水平较高。(2)8对表型性状两两间有11对呈极显著正相关,5对呈显著正相关。选定材积为该材料育种选择的主要指标,其次为树高。(3)采用系统聚类法在欧式距离为12的时候将35个无性系分为6大类群,部分来源相同或父本相同的聚为一类,说明它们在表型上的变异较小。(4)针对8个表型性状做主成分分析提取了3个主成分,累积贡献率达86.00%,主要代表了6个性状,以此来表达所有供试材料的综合变异情况。  相似文献   

18.
ISSR markers were applied to evaluate the genetic diversity and differentiation of 270 individuals of 27 Iranian C. melo landraces of various varietal groups include vars. inodorous, cantalupensis, reticulatus, ameri, dudaim. Genetic diversity among the studied genotypes obtained by GeneAlex analysis (H?=?0.08, I?=?0.12, Na?=?0.77, PPL?=?22.6%). Cluster analysis divided Iranian melon landraces into two main cluster. Non-sweet genotype (dudaim group) was well separated from sweet genotypes (inodorous, ameri, reticulatus, cantalupensis). The most similar genotypes were BANI and TONI (0.95) and the most dissimilar ones were GER and TS (0.58). AMOVA result showed that the percentage of genetic variation among and within Iranian melon is 69% and 31%, respectively. All landraces evaluated based on 10 morphological traits which revealed the diversity of melon varietal groups. Bayesian analysis assigned ten landraces to Pop 1, eight landraces to Pop 2 and nine melon landraces to Pop 3. Bayesian and UPGMA cluster analyses demonstrated the almost related results. Our results indicated that ISSR markers technique alongside polyacrylamide gel analysis could be helpful to discriminate varieties of mel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