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白化黑腹绒鼠一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白化黑腹绒鼠一例卢苗贵姚兆华王德岳张东其(浙江省卫生防疫站杭州310009)关键词黑腹绒鼠白化在浙江省天台县肾综合征出血热疫源地调查中,于1995年9月20日自新中镇溪头王村(距村400m,距山500m处)水稻田捕获一只白化的黑腹绒鼠(Eot...  相似文献   

2.
四川唐家河自然保护区黑腹绒鼠对夏季生境的选择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揭示影响黑腹绒鼠夏季空间分布的生态因素,采用样线法和样方取样法,于2009年6~8月在四川省唐家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对该物种夏季生境选择进行了研究.野外工作期间,共调查生境样方和对照样方各58个.在21个生境变量中,海拔、坡度、坡向等16个变量在生境样方和对照样方间存在显著差异,表明该地黑腹绒鼠对夏季生境的利用具有明显的选择性.该地黑腹绒鼠夏季频繁出现的生境为:坡向朝南,偏好选择处于较早植被演替阶段,海拔较低,乔木和竹子较矮,离水源较近,乔木层郁闭度、乔木胸径、竹子盖度、竹子密度和落叶层盖度较小,而草本层较高,草本盖度、密度及灌木密度均较大.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坡向和草本盖度是影响该地黑腹绒鼠夏季生境选择的主要生态因子,可能反映了来自食物丰富度和捕食两方面的选择压力决定着该物种空间分布.在此基础上构建了黑腹绒鼠夏季生境资源选择函数logit(P)=8.027+2.792×草本盖度+0.325×坡向,其对生境的选择概率为P=elogit(P)/(1+elogit(P)),可用于预测夏季黑腹绒鼠在该保护区内的空间分布.  相似文献   

3.
黑腹绒鼠(Eothenomys melanogaster)据秦耀亮报道,见于粤北海拔1,922米的石坑埪。1958年以来,我们先后在粤北石坑埪箭竹林和粤西大雾岭草丛捕获黑腹绒鼠13只,最近又在粤西大雾岭作了一些生态学方面的调查。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黑腹绒鼠生态学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黑腹绒鼠(Eothenomys melanogaster)是我国南方较常见的鼠种之一,多栖居在海拔较高的山地,且数量较少。我们于1981年1月至1982年1月、1984年7月和11月在浙江西天目山以及1984年3月至12月在金华的北山对黑腹绒鼠作了生态学的调查,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黑腹绒鼠的代谢产热特征及其体温调节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为探讨东洋界华中区黑腹绒鼠的代谢产热特征及体温调节,本文采用封闭式流体压力呼吸仪对其代谢率、热传导和体温等热生物学指标进行了测定.结果显示:在环境温度为5~25℃的范围内,黑腹绒鼠的体温基本维持恒定,平均体温为36.5±0.1℃;热中性区为25~30℃;基础代谢率为2.99±0.09 ml O2/(g·h);环境温度(Ta)在5~25℃范围内,代谢率(MR)与Ta呈负相关,回归方程为:MR[ ml O2/(g·h)]= 6.56-0.16 Ta(℃),在此范围内,黑腹绒鼠的热传导率C最低,平均为0.26±0.01 ml O2/(g·h·℃).黑腹绒鼠的基本热生物学特征为:较高的BMR、热传导率和体温以及较宽的热中性区.  相似文献   

6.
应用阴茎骨形态指标划分黑腹绒鼠年龄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少英 《兽类学报》1994,14(4):281-285
用雄性阴茎骨近支基底高作频数分配将黑腹绒鼠指名亚种划分为5个年龄组,对各年龄组的体长、阴茎骨近支长和阴茎骨近支基底宽作t检验和F检验均有显著差异或极显著差异.表明以阴茎骨近支基底高划分黑腹绒鼠年龄组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7.
曹焯  刘少英 《兽类学报》1995,15(2):137-140
本文对8例长爪沙鼠(Merionesunguiculatus)幼年、亚成年、成年和老年雄性个体的阴茎头组织进行连续切片。结果表明,阴茎头的外环层和阴茎骨近支由阴茎海绵体衍生而来;内环层、尿道小瓣、阴茎骨远支和侧支由尿道海绵体衍生而成。采用扫描电镜观察了长爪沙鼠、子午沙鼠(M.meridianus)、大沙鼠(Rhombomysopimus)和甘肃绒鼠(Eothenomyseva)、黑腹绒鼠(E.melanogaster)共5种16例的阴茎头表皮棘,发现其形态、数量和分布有属、种间差异性和相对稳定性,沙鼠属(Meriones)3种的表皮棘均呈牛角状的圆锥体,斜向排列成行;而绒鼠属(Eothenomys)内甘肃绒鼠为球状表皮棘,黑腹绒鼠为牛角状,排列均不规则。因此,阴茎头表皮棘与阴茎骨、阴茎头软体结构均有分类学意义。  相似文献   

8.
森林田鼠族(Myodini)是䶄亚科(Arvicolinae)的重要类群,广泛分布于整个全北区及东洋区部分区域,该族目前存在的分类学问题是缺乏化石标本、短时间的物种分化、有限分子样本和部分类群采样困难等综合因素影响的结果。近年中国森林田鼠族的系统分类研究成果主要有:(1)绒鼠属(Eothenomys)的采样和系统发育研究基本涵盖了全部类群,发现1新亚属和4新种,分别为川西绒鼠亚属(Ermites)和石棉绒鼠(Eothenomys shimianensis)、金阳绒鼠(E.jinyangensis)、美姑绒鼠(E.meiguensis)、螺髻山绒鼠(E.luojishanensis),原来被普遍接受的黑腹绒鼠福建亚种(E.melanogaster colurnus)、中华绒鼠康定亚种(E.chinensis tarquinius)、西南绒鼠康定亚种(E.custos hintoni)被证实为3个独立有效种,滇绒鼠(E.eleusis)、丽江绒鼠(E.fidelis)的种级分类地位进一步得到确认;大绒鼠贡山亚种(E.miletus confinii)和黑腹绒鼠滇西亚种(E.melanogaster libonotus)实为克钦绒鼠(E.cachinus)的同物异名。(2)基于形态和分子系统发育的研究支持恢复东亚䶄属(Craseomys)的属级分类地位,同时解决了䶄属(Myodes)的非单系起源问题;研究进一步证实山西䶄(Craseomys shanseius)应为棕背䶄的山西亚种(Craseomys rufocanus shanseius)。(3)高山䶄属(Alticola)的平颅高山䶄亚属(Platycranius)分类地位受到分子系统发育研究结果质疑,该亚属的唯一物种平颅高山䶄(Alticola strelzowi)与高山䶄属指名亚属物种聚在同一枝;库蒙高山䶄(A.stracheyi)实为斯氏高山䶄(A.stoliczkanus)的同物异名。基于近年系统分类研究结果,目前中国森林田鼠族分布有5属共30种。  相似文献   

9.
1989年3—11月,我们用铗日法,网格式取样对唐家河自然保护区小兽进行了全面调查,总面积为286800平方米,共捕获小兽标本846只,隶属8科16属21种。它们是四川短尾鼩(Anourosorex squamipes),鼩鼹(Uropsilus soricipes),灰麝鼩(Crocidura attenuata),社鼠(Niviventer niviventer),高山姬鼠(Apodemus chevrieri),中华姬鼠(Apodemus draco),大足鼠(Rattus nitidus),安氏白腹鼠(Niviventer andersoni),藏鼠兔(Ochatona thibetana),针毛鼠(Niviventer fulvescens),洮州绒鼠(Eothenomys eva),黑腹绒鼠(Eothenomys melanogaster),川鼩(Blarinell…  相似文献   

10.
1991年7月,在四川省安县沸水乡天台山林场人工杉木林中进行鼠类调查时,在海拔1550米处捕得一雄性变异黑腹绒鼠Eothenomys melanogaster Milne-Edwards,体重21克,体长95毫米,背毛银灰色,毛基白色,其它部位均白色。标本现存四川省林业科学研究院标本室。  相似文献   

11.
川西南地区小型兽类体外寄生革螨调查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87年7-10月和1988年4-11月在川西南地区共采集到鼠类体外革螨37种,1909只。本文记录了这些革螨的宿主动物、采集地以及各主动物的染螨率。主要鼠种如社鼠、大耳姬鼠、黑腹绒鼠、高山姬鼠和松田鼠的染螨率分别为49.32%、23.92%、7.45%,7.37%和4.17%。  相似文献   

12.
解偶联蛋白1(Uncoupling protein 1,UCP1)是位于褐色脂肪组织线粒体内膜上的一种解偶联蛋白,该蛋白可以诱导质子漏从而产热。通过设计简并引物进行RT-PCR从大绒鼠BAT中获得UCP1基因cDNA核心序列,RTPCR所得产物长约458 bp,包含的开放阅读框(open reading frame,ORF)为456 bp,编码151个氨基酸。通过BLAST搜索,所得大绒鼠UCP1基因cDNA氨基酸序列与黑线仓鼠、橙腹草原田鼠、金黄仓鼠、小家鼠和褐家鼠等哺乳动物的UCP1氨基酸序列同源性均在80%以上,而与鱼类和两栖类的氨基酸序列同源性在61%以下。研究结果表明UCP1在哺乳类中高度保守。同时,通过NJ方法以UCP1序列构建系统进化树表明大绒鼠与橙腹草原田鼠聚成一支,构成田鼠类分支。  相似文献   

13.
福建高海拔山区啮齿动物的调查报告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988-1995年于福建高海拔山区不同景观进行啮齿动物区系组成与分布调查。共捕获啮齿动物标本4079只,经鉴定属2科5属12种。以古北界种类(黑线姬鼠、黑腹绒鼠、东方田鼠)3种占25%,东洋界种(针毛鼠、社鼠、青毛鼠、黄胸鼠、黄毛鼠、田小鼠)6种占50%,广布2种(小家鼠、褐家鼠)占167%,外来种1种(黑家鼠)占83%。  相似文献   

14.
浙江西天目山的啮齿动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们于1963年5-7月,在浙江省西天目山的4个地区,对啮齿动物分布进行调查,为今后研究该地鼠类群落演替作对照,兹将调查结果简报如下: 据1525个铗日统计,共得啮齿动物8种;长吻松鼠(Dremomys pernyi),大仓鼠(Cricetulustriton),黑腹绒鼠(Eothenomys melanogaster),黑线姬鼠(Apodemus agrarius)黄胸鼠(Ra-ttus flavipectus),社鼠(R.confucianus),青毛鼠(R.bowersi),小泡巨鼠(R.edwardsi)。见表1。  相似文献   

15.
1987年在成都双流机场作鼠类调查,现简报如下:鼠密度:花园鼠密度高达32%,机场跑道和草坪密度达14%,餐厅和食堂鼠密度分别为11.1%和9.3%。鼠种:室内捕获109只,有褐家鼠(67.9%)、黄胸鼠(25.7%)、小家鼠(5%)、四川短尾鼩(3%)。室外捕获26只,有褐家鼠(60.7%)、黑线姬鼠(8.9%)、四川短尾鼩(8.9%)、黄胸鼠(7.1%)、黑腹绒鼠(5.4%)、小家鼠(5.4%)、巢鼠(3.6%)等。室内、室外均以褐家鼠为优势种。成都双流机场鼠种调查简报@李才明$成都市卫生防疫站 @孙苑$成都市卫生防疫站 @王崇义$成都民航机场卫生防疫站…  相似文献   

16.
大绒鼠的染色体组型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吴爱国  杨增源 《兽类学报》1989,9(3):231-231
大绒鼠属于仓鼠科绒鼠属。分布于云、贵、川及湖北的部分地区。绒鼠属的分类学、生态学及与鼠疫疫源的关系已有一些研究。本文初步报道大绒鼠的染色体组型。1.材料与方法 成体大绒鼠雄性1只,雌性3只,捕自云南省陇川县红光乡的山麓灌木丛。染色体标本制备采用常规骨髓制片方法。秋水仙素剂量为3微克/克体重,腹腔注射后3.5小时取材。0.4%KCl低渗处理,空气干燥,用10%Giemsa染色。选择分散良好的中期细胞(雄性10个细胞,雌性10个细胞)拍  相似文献   

17.
野外小型哺乳动物通常会表现出生理和行为的变化以应对环境条件的季节性变化,如食物、温度、光照等。为了研究横断山不同地区大绒鼠(Eothenomys miletus)面对不同含糖量食物时的生理和行为适应策略,选取云南剑川和香格里拉地区大绒鼠各26只,喂高糖食物28 d后重喂标准食物28 d,实验共56 d。测定大绒鼠的体重、摄食量、静止代谢率和活动行为,并在0 d、28 d、56 d测定大绒鼠的血清瘦素水平、下丘脑神经肽表达量和身体组成等指标。采用食物平衡法测定摄食量,实时荧光定量PCR测定下丘脑神经肽表达量。数据采用双因素方差分析或双因素协方差分析方法分析,相关性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高糖食物能显著增加两地区大绒鼠的体重(F_(1, 907)=8.11,P 0.01)和摄食量(F_(1, 907)=1034.94,P 0.01),但对静止代谢率和活动行为无显著影响。重喂标准食物后,香格里拉大绒鼠体重能恢复至标准食物组水平,剑川大绒鼠体重仍然较高。瘦素和体重呈正相关(r=0.80,P 0.01),和神经肽表达量不相关(P 0.05)。此外,两个地区大绒鼠生理特征也表现出地区差异,香格里拉大绒鼠较剑川地区大绒鼠有较小的体重(F_(1, 907)=842.02,P 0.01),但静止代谢率(F_(1, 907)=6779.51,P 0.01)和活动行为(F_(1, 907)=79.89,P 0.01)均高于后者。香格里拉大绒鼠较高的摄食量(F_(1, 907)=49.96,P 0.01)可能和其较高的神经肽Y表达量有关(F_(1, 36)=4.672,P 0.05)。以上结果表明,在面对高糖食物时两地区的大绒鼠体重均增加,重喂标准食物后两个地区大绒鼠的体重变化差异显著,表现出了较大的地区间差异。瘦素和神经肽Y表达量可能在上述两个地区大绒鼠的体重调节和能量平衡中占有重要地位。地理位置决定的环境因素(食物资源、温度、海拔)可能是决定生物地区间表型差异和其应对极端环境适应性的核心要素。  相似文献   

18.
四川都江堰"中华熊猫谷"是新建的圈养大熊猫野化放归的训练场所。于2010年3月—2014年10月,采用夹日法对该地区小型兽类进行了5次调查。结果表明:1)2243夹日共采集到小型兽类标本238号(捕获率10.6%),隶属2目3科8属13种,其中,北社鼠Niviventer confucianus、短尾鼩Anourosorex squamipes和黑腹绒鼠Eothenomys melanogaster为优势种;2)以生境类型看,弃耕地群落捕获率(11.73%)高于次生林(8.98%);3)从小型兽类群落多样性看,弃耕地(H=0.670)与次生林(H=0.677)差别不大,但弃耕地物种数明显多于次生林;4)2010年到2014年调查期间,小型兽类的数量明显减少。  相似文献   

19.
1987年7月-1988年11月在川西南地区共采集到小型兽类体外革螨32种,178只,高山姬鼠,大耳姬鼠和社鼠体外寄生革螨群落结构复杂,生物多样性指数较高,在这些革螨群落中,如厩真厉螨为高山姬鼠和大耳姬鼠的优势种,福建厉螨为社鼠的优势种,毒厉螨为褐家和阳金小鼠的优势种,松鼠真厉螨为橙腹松鼠的优势种,金氏厉螨为黑腹绒鼠的优势种,臊鼠赫刺螨为灰麝鼯的优势种,而其余12种小型兽类革螨群落的优势种不明显。  相似文献   

20.
用马尔可夫链法预报黑绒金龟发生程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黑绒金龟Maladeraorientalis(Motschulsky)在宁南山区1年1代,以成虫在土中越冬。4月中下旬出土,5月中旬为发生为害盛期,主要为害豌豆、亚麻、瓜类等作物幼苗。一般年份造成豌豆缺苗20%~30%,严重田块高达6O%以上或拆翻改种。为掌握该虫的发生动态,本文在研究了该虫生物学、生态学及防治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黑绒金龟的长期预报,以期为该虫的综合防治提供依据。l材料与方法1.1发生情况:宁南山区1刃8~1四4年黑绒金龟每年发生程度见表1。1.2马尔可夭链概率转移法:在黑绒金龟年度间发生状态序列中,把它的发生程度分为若干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