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6 毫秒
1.
杉木种子涩籽地理分布的空间插值法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应用距离反比插值法进行杉木种子涩籽率的空间插值,并提出一种改进的距离反比插值法(MID),其包含了距离反比法(ID)和距离平方反比法(IDS)。根据福建省25个杉木种子产地的涩籽率观察值,建立了杉木种子涩籽率的改进距离反比插值模型。改进距离反比插值法经交叉验证,其平均误差及平均误差平方的平方根均较距离反比法和距离平方反比法更小,具有较高的精度,平均精度达88.91%,可应用于杉木种子涩籽的空间内插。这不仅为杉木种子涩籽的空间插值提供了一种新方法,而且为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GIS)辅助的杉木种子涩籽区域分布与流行趋势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为福建省杉木种子园的合理布局与优化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2.
杉木种子涩籽地理流行趋势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应用趋势面分析福建省杉木种子涩籽地理流行趋势,建立涩籽地理流行数学模型,阐述其流行规律,绘制山涩籽地理流行图,并将其划分成四个区:1.闽西南杉木涩籽流行递减区;2.闽东南杉木涩籽流行递增区;3.闽北杉木涩籽流行递减区:4,闽中北闽西北杉木涩籽流行渐稳区。同时建议将大型杉木种子园建在建瓯县。  相似文献   

3.
杉木种子败育过程中形成的涩籽含有较多的单宁类和凝集素类物质。败育前期核酸、蛋白质、类脂及DNA,RNA的含量较少,而有胚种子中此类物质的含量则随着胚的发育不断上升。  相似文献   

4.
杉木种子生理特性和地理变异(简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产地纬度较高的杉木种子发芽率高、涩籽率低,且有胚种子单宁含量较少,种子和胚的鲜、干重都较重,20~25℃为各产地种子的发茅适宜温度。各产地种子所含氨基酸种类变异不大。  相似文献   

5.
该试验以6份来自青藏高原东北缘老芒麦为研究材料,利用断裂拉伸张力(BTS)法评价其不同发育时期落粒率,并分析落粒率与其他农艺性状和地理信息的相关性,为老芒麦种子生产及低落粒种质筛选提供参考。结果表明:(1)老芒麦种子落粒率在抽穗后1周和2周较低,而在抽穗后3周与4周有所升高,在抽穗后5周种子落粒率最高(BTS=0.52N);供试材料ZHN03在测定时期内种子落粒率均低于其他材料,而材料XH09在抽穗后5周种子落粒率最高(BTS=0.33N)。(2)在种子脱落期间,低落粒与高落粒老芒麦的6个农艺性状变化趋势相似;老芒麦落粒性与5个农艺性状有密切关联,其中BTS值与穗长、小穗数和小穗小花数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与芒长和千粒重具有极显著正相关关系。(3)老芒麦穗长与纬度间具有极显著负相关关系,芒长与纬度间具有显著负相关关系;千粒重与经度间具有极显著负相关关系,与海拔间具有极显著正相关关系;BTS值与小穗数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与芒长和小穗小花数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而与地理分布并无显著相关性。(4)依据农艺性状可将供试材料分为3类,第Ⅰ类(HZ02、LT04与XH09)材料落粒较高,第Ⅱ类材料(MQ01与LQ03)具中等落粒性,第Ⅲ类为落粒最低的ZHN03。研究发现,供试老芒麦落粒性随种子成熟而增加;落粒率因材料及种子发育时期不同而有所变化,且在抽穗后4~5周各材料间的落粒性差异显著;老芒麦的落粒性与其穗长、小穗数、芒长、千粒重和小穗小花数存在较密切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6.
杉木人工林种子雨组成和季节动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杉木人工林已成为亚热带森林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可持续的自然更新能力,是决定杉木林群落演替方向和维持杉木林大面积存在的基础.本文以杉阔混交林和杉木纯林为研究对象,分析其种子雨的物种组成、数量大小和季节动态,以及林分优势物种种子雨数量特征和季节变化,揭示种源条件是否是制约杉木人工林天然更新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杉阔混交林和杉木纯林分别收集到13科18属21种和12科16属19种的种子.混交林和纯林的所有物种种子雨强度分别为3797和3300粒·m-2.乔木物种种子数量在种子雨中占绝对优势,混交林占89.1%,纯林占86.2%,其中杉木种子数量最多,其完整种子雨强度分别为825和345粒·m-2.两林分种子雨各类型种子所占比例均为完整种子>干瘪或腐烂种子>被取食种子.两林分种子雨均具有明显的季节动态,均在秋季到达高峰,且在落种高峰期种子雨以完整种子为主.无论是杉阔混交林还是杉木纯林都有充足的种源,种源(种子雨)条件不是制约杉木林天然更新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7.
杉木根桩和周围土壤酚含量的变化及其化感效应   总被引:32,自引:3,他引:29  
研究了杉木根桩在分解过程中酚类物质的释放规律及其化感效应.结果表明,随着分解程度的加深,根桩中酚类物质的含量减少.根桩中酚类物质含量的梯度为根系>心桩>边桩;根桩在分解过程中酚类物质向外释放并会在土壤中积累,根桩周围土壤中酚类物质含量高于非根桩周围土壤.盆栽试验说明酚类物质会影响杉木种子的萌芽率.将田间调查的杉木树高、地径与根桩密度进行相关分析证明杉木根桩保留在造林地上,不利于下一代杉木的生长.建议改革杉木人工林的传统作业方式,造林前将根桩从造林地中清除.  相似文献   

8.
建立了适于种子nNA分析的快速简便的PCR方法。水稻、小麦和玉米的半粒种子用提取缓冲液处理,产生的提取液可用于PCR和RAPD分析。水稻半粒种子的DNA和来自叶片的DNA用专一的PCR引物扩增后可以产生同样的PCR产物。含有胚的另半粒种子可以正常发芽。将半粒种子的PCR分析方法用于水稻白叶枯病抗性基因型的鉴定,证明是植物育种和遗传学研究中一种非常实用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疣粒野生稻是优异的种质资源,由于其种子的强休眠性,常规方法很难繁殖成功,本实验利用组织培养方法,通过诱导试管苗和诱导愈伤再分化成苗两种途径,对疣粒野生稻的试管微繁进行了研究,获得了一定数量的疣粒野生稻试管苗及成熟种子。本研究结果表明,疣粒野生稻直接成苗及愈伤分化成苗对培养基的选择性均不强,用组织培养法快速繁殖疣粒野生稻是行之有效的途径。  相似文献   

10.
设置不同光强梯度(透光率分别为100%、40%、20%、10%和5%,光照强度PPFD分别为201.3、77.0、37.5、19.2、9.8 μmol·m-2·s-1),研究光对杉木种子萌发和幼苗早期生长的影响,分析杉木种子萌发、幼苗存活、生长、形态响应、生物量积累及其分配格局对不同光环境的响应策略.结果表明: 杉木种子的萌发率、存活率、建植率和萌发指数在不同光强梯度下均有显著差异,且40%的透光率是种子最适萌发条件,萌发率最高,而全光照下存活率和建植率最高;随光照强度的减弱,杉木幼苗茎长增大,根长、子叶长、子叶厚、真叶数呈降低趋势,而基径在各光照强度间无显著差异;总生物量、根生物量、茎生物量、叶生物量均表现为全光照下最大.随着光照强度的减弱,光合组织与非光合组织生物量比、叶生物量比呈降低趋势,茎生物量比呈增加趋势,根冠比和根生物量比无显著差异.弱光环境促进杉木种子萌发,不利于杉木幼苗存活和生长.在弱光环境下,杉木幼苗通过增大茎生物量来提高对弱光环境的耐受力.  相似文献   

11.
对腐解3个月后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Lamb.) Hook.〕枯枝落叶及腐殖土中的化感成分进行了提取分离,并用杉木种子进行了生物检测。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杉木枯枝落叶中的极性和弱极性化感成分以及腐殖土中的弱极性化感成分对杉木种子的绝对发芽率、绝对发芽势、胚根长和胚轴长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但对幼苗干质量的抑制作用不明显。随浓度的提高,杉木枯枝落叶中的弱极性化感成分对杉木种子的绝对发芽势和胚轴长的抑制作用明显提高,极性化感成分对胚根长的抑制作用不断减小。随腐殖土中弱极性化感成分浓度的提高,对杉木种子绝对发芽率的抑制作用增加;腐殖土中的极性化感成分对杉木种子的绝对发芽率、绝对发芽势及胚轴长的抑制作用均随着浓度的升高而逐渐增强。  相似文献   

12.
外生菌根真菌对杉木的接种效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商南县2年生杉木苗木进行乳牛肝菌(Suillus bovines)、褐环乳牛肝菌(Suillus luteus)和褐黄牛肝菌(Boletus luridus)3种外生菌根真菌的接种试验.结果显示,外生菌根真菌对杉木苗木成活率、苗高和地径生长均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能明显提高苗木的菌根化水平,增加苗木体内叶绿素含量,促进其游离脯氨酸含量的累积,降低丙二醛含量.对不同坡向杉木苗木各项生长指标的分析显示,在杉木人工造林中,阳坡的综合效应明显优于阴坡.乳牛肝菌和褐黄牛肝菌可作为一种生物肥料,在杉木人工造林中应用.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通过对杉木萌芽林林冠下营造中亚热带常见乡土阔叶树种——细柄阿丁枫与木荷后,形成的杉阔混交林的两年定位观测研究,结果表明:杉木萌芽林改造成细柄阿丁枫杉木混交林与木荷杉木混交林后,林分水源涵养功能增强,土壤肥力提高,林内小气候得到改善,林分抗御火灾能力增强。杉木林冠下营造乡土阔叶树种是改良杉木林生态环境质量,科学经营杉木低产林的有效生物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14.
湖南省会同县两个森林群落的生物生产力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8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就我国亚热带分布最广、最有代表性的两个森林群落——杉木人工林和马尾松天然次生林的生物生产力进行了测定,并从群落的现存量、营养元素和叶绿素含量以及群落中光照分布和消光系数等方面进行分析和比较。  相似文献   

15.
杉木人工林取代天然次生阔叶林对土壤生物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对我国亚热带南、中、北3个区带杉木人工林与天然次生阔叶林表层土壤化学性状、土壤生物活性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杉木人工林取代天然次生林阔叶林后表层土壤总有机碳含量下降31.51%~58.24%,土壤全氮、全磷、pH值以及土壤C/N、C/P比亦呈下降趋势;杉木人工林取代天然次生阔叶林后表层土壤细菌、真菌数量减少;土壤脲酶、蔗糖酶、过氧化氢酶和脱氢酶活性下降,而土壤多酚氧化酶活性增加8%~40%;杉木人工林与天然次生林阔叶林相比,土壤呼吸强度下降51.15%~54.48%.相关分析发现,土壤总有机碳与土壤多酚氧化酶活性呈负相关(R=-0.723,n=18),与土壤全氮、全磷及其它土壤酶活性呈正相关.杉木人工林取代天然次生林阔叶林使林内表层土壤质量恶化.杉木人工林土壤有机质丢失是导致杉木人工林土壤养分减少、土壤生物活性下降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6.
对桂西北杉木光皮桦混交林和杉木纯林的对比研究表明,35年生杉桦混交林的立木蓄积量为441.087 m3*hm-2,比杉木纯林高3.6%。混交林枯枝落叶层现存量及其N,P,K,Ca,Mg等元素的质量浓度分别为13.18 t*hm-2,158.3,6.1,16.5,86.3和32.3 kg*hm-2,分别比杉木纯林高9.7%,76.7%,69.4%,96.4%,83.2%,17.0%。混交林地(0~100 cm)土壤容重为0.81~1.22 g*hm-3,比杉木纯林低1.0%~8.0%,而土壤孔隙度,通气度和持水量分别比杉木纯林高2.0%~3.9%。土壤有机质、全氮、水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分别比杉木纯林高5.5%~49.8%。  相似文献   

17.
杉科植物的分类学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于永福 《植物研究》1994,14(4):369-384
本文对杉科植物的研究历史作了回顾,根据分支分类结果和表征分类结果,提出了一个新的分类系统.以形态学为依据,结合其他学科的研究成果,对杉科的分类作了订正。作者承认杉科植物共9属、12种及3变种,将杉木、厚皮杉木、德昌杉木和米德杉木归并,支持柳杉作为日本柳杉的变种、台湾杉木作为杉木的变种、秃杉和台湾杉归并的观点。  相似文献   

18.
The growth natures and ec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Cunninghamia lanceolata are summarized as follows: 1. In the growth rhythm: a. The rapid growth stage appears from 4th year to llth year. b. A fast growth season is significant from June to Septamber. On the basis of eeotype of Cunninghamia lanceolata, the correlative analysis has been applied. The growth of the standing forest expresses an obvious correlation with temperature, relative hmnidity and precipitation, c. The growth in height proceeds at night and stops at day. 2. The growth is not affected, when the salt content of the soil is <0.05%. While the growth is evidently restrained by salt, when the salt content of the soil reaches 0.1%. 3. Cunninghamia lanceolata is a tree species with great adaptability to soil acidity. It can grow in the soil with pH 4–9. 4. The thinning experiment has shown that the suitable stand density is 150 trees/mu.  相似文献   

19.
在裸子植物中,与随体有关的性染色体的研究已有一些报道。其中陈瑞阳提到,在银杏中,用 Giemsa C 带方法揭示,雌性是异型的,性染色体对的其中一个比另一个具有明显大的随体和核仁缢痕带。而雄性是同型的,性染色体对具有同等大小的随体和核仁缢痕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