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
杉科的细胞分类学和系统演化研究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根据杉科的核型资料,本文(1)提出“1B”可能是一个新的高等植物核型类型;(2)讨论了各属的有关分类学问题及相互亲缘关系,它们的进化顺序可能是柳杉属、水松属、落羽杉属、水杉属、巨杉属、红杉属、杉木属(密叶杉属与之近缘)、台湾杉属;(3)支持金松属分立成金松科,它可能比杉科各属原始; (4)红杉(AAAABB)的亲本可能是二个古代种“水杉”和“巨杉”,它们的直接后裔或留下的近缘是水杉和巨杉;(5)杉科存在A和L两条进化路线,前者包括柳杉属、水松属、落羽杉属、台湾杉属;后者包括水杉属、巨杉属、红杉属、杉木属(密叶杉属);(6)提出一个杉科新系统(包括一个新亚科):Ⅰ.柳杉亚科(柳杉属),Ⅱ.落羽杉亚科(水松属、落羽杉属),Ⅲ.红杉亚科(水杉属、巨杉属、红杉属),Ⅳ.杉木亚科(杉木属、密叶杉属),Ⅴ.台湾杉亚科,新亚科(台湾杉属)。本文还对前人的杉科系统作了讨论。 相似文献
3.
杉科与松科在形态上的主要不同处在于:杉科的球果中种鳞与苞鳞是合生的,或至少仅先端分离,其余部分均合生,有时种鳞极小或苞鳞退化了;而松科的种鳞与苞鳞分离,仅基部合生。从属的数目说,杉科与松科相同,也有10属,但种数比松科少得多,只有16种。我国有杉科植物5属7种... 相似文献
4.
5.
杉科植物的系统发育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以形态学为依据,参考其他学科的研究成果,用分支分类方法并结合表征分类方法探讨了杉科植物的系统演化关系,提出了新的分类系统。在分支分类中,金松科被选作外类群。主要根据外类群比较原则、化石原则和一般的演化规律,确定了性状的祖征和衍征,采用最大同步法、综合分析法、演化极端结合法及最小平行进化法共四种方法进行分支分析,选择最简约的分支图作为本文讨论基础。在表征分类中,选取59个性状,利用距离系数和类平均法,对金松属和杉科各属进行了聚类运算,得出表征图。综合两种分析结果,主要结论如下:(1)属间关系:柳杉属是现存杉科植物中最原始的类群。水松属和落羽杉属关系密切,二者与柳杉属近缘。巨杉属和北美红杉属关系密切,是中级进化水平的类群。水杉属与巨杉属和北美红杉属的亲缘关系相对较近。杉木属、密叶杉属和台湾杉属关系密切,是杉科植物中的高级进化类群,其中又以台湾杉属演化水平最高。(2)系统排列:支持金松科的成立,将杉科分成5族,即柳杉族(仅含柳杉属)、落羽杉族(含水松属、落羽杉属)、北美红杉族(含巨杉属、北美红杉属)、水杉族(仅含水杉属)和杉木族(含杉木属、密叶杉属及台湾杉属)。 相似文献
6.
杉科、柏科是松柏类裸子植物中的重要类群,其系统分类研究一直是裸子植物的研究热点之一.但是杉科与柏科之间及其内部各属之间的系统发生关系却一直存在争议.一般认为杉科、柏科单独成科.近年来的分子系统学及分支系统学研究结果证实:除了金松属以外,杉科和柏科为一单系群,应合并为一个科Cupres-saceae sensu lato(广义柏科),其主要分支类群的系统发生关系也已经基本确立,而金松属则单独成立金松科. 相似文献
7.
作者对大血藤科植物的花性、叶片内部结构形态、花粉形态、染色体核型及过氧化物酶和脂酶同工酶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1)大血藤科植物外形上的两性花,其雄蕊的形态退化、花药始终不开裂,为功能上的雌花,因此其花为单性,同株,同序或异序;12)首次指出大血藤属植物的染色体数为2n=2x=22,属小型染色体,与木通科植物2n=2x=32、30、28的染色体数明显不同,支持Stapf(1926)将其从木通科分出另立为科的观点;3)单叶和复叶可出现于同一植株上,而且在叶片内部结构、花粉形态、染色体核型、过氧化物酶及脂酶同工酶等性状上,大血藤与单叶血滕间均无实质性的差异,因此将单叶血藤归并于大血藤中。 相似文献
8.
马尾杉属植物因含治疗阿尔茨海默症的特效药成分石杉碱甲而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和保护价值,全属为国家重点保护植物。该文基于形态学、生态学和地理学等证据,对中国分布的马尾杉属植物进行了分类修订,承认我国有马尾杉属植物21种,将该属植物划分为4个单系的组,即金丝条马尾杉组(Sect.Fargesiani X. C. Zhang&R. H. Jiang, sect. nov.)、喜马拉雅马尾杉组(Sect.Hamiltoniani C. Y. Yang, emend. X. C. Zhang&R. H. Jiang)、马尾杉组(Sect.Phlegmariurus)和粗糙马尾杉组[Sect.Squarrosurus(Herter) X. C. Zhang&R. H. Jiang, comb.&stat. nov.],并将Huperzia medogensis、Phlegmariurus austrosinicus、P.changii、P.nylamensis、P.cancellatus var.minor、P.qiongzhongensis和P.shangsiens... 相似文献
9.
10.
杉科植物的起源、演化及其分布 总被引:24,自引:3,他引:24
本文根据对杉科的系统发育、现代分布和化石分布的研究,结合古地理和古气候资料,讨论了杉科的起源、演化和现代分布格局的成因。杉科基本上是一个亚热带科,我国长江、秦岭以南至华南一带是其现代分布中心。东亚中高纬度的东北地区可能是其起源中心和早期分化中心。起源时间为早侏罗纪或晚三叠纪。杉科植物的各种类型很可能在早白垩纪甚至晚侏罗纪就已分化出来。杉科植物于东亚起源后,在当时劳亚古陆尚未完全解体、气候分带现象尚不甚明显的情况下跨越欧亚大陆散布到北美,并扩散到南半球。自晚白垩纪,白令陆桥和北大西洋陆桥对其在北半球的散布发挥了重要作用。杉科植物目前虽处于衰退状态,但在地质史上却曾经经历过极其繁盛的时代。在中生代中晚期和早第三纪,杉科植物种类繁多,广布于北半球,向北扩散到北极圈内的高纬度地区,是当时的大科。大多数现存属曾分别有过3个或2个分布中心:水松属、落羽杉属和北美红杉属在东亚、北美西部和欧洲;水杉属在东亚和北美西部;柳杉属、杉木属,很可能也包括台湾杉属在东亚和欧洲;巨杉属在欧洲、北美和东亚。在晚白垩纪和第三纪,现存属特别是水松属、落羽杉属、水杉属、北美红杉属和巨杉属,曾是北半球森林植被的重要组成成分。南半球也曾有少量种类,分布亦远较现代普遍。杉科在白垩纪的多样性达到鼎盛,具所有的现代属和大量的化石器官属,但在以后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由于地质变迁、气候变化,大量类群绝灭。晚第三纪全球性的气温下降迫使杉科逐渐从高纬度地区撤出。第四纪冰期气候的剧烈恶化使杉科分布区进一步显著退缩至中、低纬度地区,最后在欧洲全部消失,仅在东亚、北美及澳大利亚的少数几个植物 “避难所”中残存下来。现今各属多分布于环太平洋地区极为狭窄的局部范围,在分布区内呈现出孤立或星散的残遗分布式样。杉科现存各属均为古老的孑遗或残遗类群。 相似文献
11.
镰刀菌是真菌中最难鉴定和最具经济价值的属之一。自从1935年德国的Wollen-weber & Reinking发表了第一个以16组65种为内容的分类系统以来,人们对该属的分类展开了长期的研究和讨论,在国际上陆续出现了10种以此系统为基础的,而又各具特色的分类系统。它们是Snyder & Hansen(1940s,美国)的9种系统;Paйлло(1950,苏联)的55种系统;Gordon(1952,加拿大)的26种系统;Билай(1955,苏联)的26种系统;Messiaen & Cassini(1968,法国)的9种和9变种系统;Booth(1971,英国)的44种系统;松尾卓见(Matuo,1972,日本)的10种系统;Joffe(1974,以色列)的33种系统;Gerlach& Nirenberg(1982,德国)的90多种和变种的系统;Nelson等(1983,美国)的30种系统。本文重点论述了其中5种在国际上颇具影响的系统,并列表加以详细比较。 相似文献
12.
13.
Kengyilia Yen et J L Yang is a recently established genus in trib. Tritieeae ofPoaceae. In this paper, this genus is taxonomically revised, and a new taxonomic system ispresented. The new system includes 3 sections, 26 species and 6 varieties, of which 3 sections and 1 species are described as new, 7 taxa are treated respectively in the ways of newstatus or combination and reduction. Three new sections, sect. Kengyilia, sect. Stenachyra L. B. Cai and sect. Hyalolepis (Nevski) L. B. Cai, are differentiated by thelength and width of spike, the growing position of spikelet, the relative length of glume, thecolour of anther and so on. The sect. Kengyilia contains 9 species, distributed in northwestern China, extending westward to Kazakhstan, Kirghizia, Tadzhikistan, Afghanistan and Iran; the sect. Stenachyra L. B. Cai comprises 10 species and 3 verieties, distributed inwestern China, mainly in the Qinghai-Xizang Plateau; and the sect. Hyalolepis (Nevski)L. B. Cai consists of about 7 species and 3 varieties, distributed in western China, extendingwestward to Kirghizia and Tadzhikistan. Twenty-six species of Kengyilia are recognized onthe basis of the same criterion of specific concept, and the other taxa below the rank ofspecies are also checked in terms of their external morphology. As a result, Kengyilia pen~dula L. B. Cai is reported as a new species; K. hirsuta var. obviaristata L. B. Cai israised to a species; K. melanthera (Keng) J. L. Yang, Yen et Baum is reduced to a variety under K. thoroldiana (Oliver) J. L. Yang, Yen et Baum; Roegneria hirsuta var. leiophylla Keng et S. L. Chen is reduced as a synonym of K. hirsuta var. hirsuta; Agropyron thoroldianum var. lasciusculum Melderis is reduced to K. grandiglumis (Keng et S.L. Chen) J. L. Yang, Yen et Baum; Roegneria rigidula var. intermedia Keng et S. L.Chen to K. rigidula (Keng et S. L. Chen) J. L. Yang, Yen et Baum; R. hirsuta var.variabilis Keng et S. L. Chen and R. rnelanthera var. tahopaica Keng et S. L. Chen toK. hirsuta (Keng et S. L. Chen)J. L. Yang, Yen et Baum. In addition, new records onthe geographical distributions of some taxa are also reported in this paper. 相似文献
14.
Tang Ya 《植物分类学报:英文版》1994,32(3):251-257
Since its establishment, the genus Corchoropsis Sieb. et Zucc. Has not been well understood. In the present paper, the genus is revised based on examination of herbarium specimens. One species consisting of two varieties is recognized. C. psilocarpa Harms et Loes. is reduced to a variety under C. tomentosa and C. intermedia Nakai, C. tomentosa var. glabrescens Nakai, C. tomentosa f. glabrescens (Nakai) Hara, C. tomentosa var. micropetala Y. T. chang, and C. tomentosa var. tomentosicarpa P. L. Chiu et G. R. Zhong are reduced as synonyms of C. tomentosa var. tomentosa. 相似文献
15.
16.
八角属植物分类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根据对18 个国家和地区121 个标本馆收藏的万余份八角属植物标本研究, 结合在国内8 个省区野外调查、采集、引种和对生长发育与物侯的观察, 本文对世界性八角属植物做了分类学修订。根据花蕾和花被片形态特征的变异, 将八角属分为2 组:八角组-含9 种1 亚种, 其花蕾卵球形, 花被片长圆形、椭圆形、披针形至狭舌状, 扁平;八角茴香组-含25 种2 亚种1 变种, 其花蕾球形, 花被片宽卵形至圆形, 下凹。将凹脉组作为八角组的新异名, 圆被亚属作为八角茴香组的新异名;指定了红茴香和柬埔寨八角的后选模式。本文还分析了八角属植物的分类学性状, 作出有分类检索表, 提供有各种植物的地理分布资料, 列举出查阅的主要标本, 并对各分类单元均作了分类学注释。 相似文献
17.
18.
湖南鹅膏属(蘑菇目)标本的订正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采于湖南现存湖南师范大学真菌标本室 (MHHNU)和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真菌标本室 (HMAS)的鹅膏属标本进行了研究 ,发现有不少标本鉴定有误 ,需要订正。本文对 16种鹅膏的分类问题进行了讨论 ,对鲜为人知的湖南鹅膏A hunanensis进行了详细描述。湖南鹅膏隶属于橙盖鹅膏组sect.Caesareae ,其主要特点是担子果中等至大型 ;菌盖灰色至褐色 ,具深色花斑 ,边缘有较长的沟纹 ;菌褶白色 ,褶缘灰褐色 ;菌柄有菌环、被蛇皮状灰褐色鳞片 ;菌托白色 ,其中含有丰富的膨大细胞 ;担子基部有锁状联合 ;担孢子椭圆形 ,非淀粉质 ,(8 0 ) 9 5~ 12 5 (15 5 )× 6 5~ 8 5 (10 0 ) μm。 相似文献
19.
八角属植物分类 总被引:9,自引:4,他引:9
根据对18个国家和地区121个标本馆收藏的万余份八角属植物标本研究,结合在国内8个省区野外调查、采集、引种和对生长发育与物侯的观察,本文对世界性八角属植物做了分类学修订。根据花蕾和花被片形态特征的变异,将八角属分为2组:八角组-含9种1亚种,其花蕾卵球形,花被片长圆形、椭圆形、披针形至狭舌状,扁平;八角茴香组-含25种2亚种1变种,其花蕾球形,花被片宽卵形至圆形,下凹。将凹脉组作为八角组的新异名,圆被亚属作为八角茴香组的新异名;指定了红茴香和柬埔寨八角的后选模式。本文还分析了八角属植物的分类学性状,作出有分类检索表,提供有各种植物的地理分布资料,列举出查阅的主要标本,并对各分类单元均作了分类学注释。 相似文献
20.
钝头蛇属(Pareas)蛇类形态高度保守,种间形态差异微弱。以分子系统学方法为中心的整合分类方法的应用,为本类群分类难题的解决作出了重要贡献,近8年有9个新种得以描述,其中,仅在近3年就增加了7个新种,并有6个同物异名被恢复。本文依据最新研究成果,对近期钝头蛇属蛇类系统分类研究成果进行了综述,并斟酌中文种名,整理了物种名录,并编制了分类检索表。截止目前,钝头蛇属共有26种,其中在我国有分布的18种,中国特有种9种。同时,对研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并对下一步工作提出了建议:本属物种多样性估计过低、标本采集覆盖范围不足、证据使用不甚全面,大范围密集采样以及系统发育基因组学方法的应用有助于本类群系统关系的最终解决。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