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鸟类的周期性繁殖及其神经内分泌机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大多数鸟类的繁殖活动具有明显的周期性。影响鸟类繁殖活动的主要因素是光周期 ,传统观点认为可促进繁殖活动的长日照能导致许多鸟类的生殖系统处于光不应状态 ;非光周期因素如食物的多寡、环境温度等其它条件也可影响特殊生活环境中的鸟类的繁殖活动。鸟类的周期性繁殖是环境因素导致神经内分泌过程改变的结果 ,受下丘脑 垂体 性腺轴的调节 ,其中下丘脑的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RH)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乌类的周期性繁殖及其神经内分泌机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大多数鸟类的繁殖活动具有明显的周期性。影响鸟类繁殖活动的主要因素是光周期,传统观点认为可促进繁殖活动的长日照能导致许多鸟类的生殖系统处于光不应状态;非光周期因素如食物的多寡,环境温度等其它条件也可影响特殊生活环境中的鸟类的繁殖活动,鸟类的周期性繁殖是环境因素导致神经内分泌过程改变的结果。受下丘脑-垂体-性腺轴的调节,其中下丘脑的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RH)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应激反应是动物应对不利环境条件时的生理、内分泌及行为变化。该反应对动物的行为和生存力产生重要影响。突发的恶劣气候、被捕食、人类干扰等不利刺激可引起鸟类的突发应激。栖息地中长期缺乏食物、存在捕食者、季节变化以及社群中的社会性控制等生态因素可使鸟类发生慢性应激。突发应激是野生鸟类应对突发不利刺激的适应性反应,而慢性应激则可影响野生鸟类的免疫力、生殖力和体重,最终影响种群的存活力。本文综述了野生鸟类应激反应的生理机制及其生态意义,以期为我国的鸟类生态学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4.
应激反应是动物应对环境变化或社会压力的重要机制,表现为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HPA轴)被激活并产生糖皮质激素。鸟类的糖皮质激素主要是皮质酮。通过检测鸟类体内的皮质酮水平,可以了解鸟类的应激状态水平,进而了解诱发和影响鸟类应激反应的因素,这有助于理解鸟类如何适应环境、如何权衡生活史各阶段的能量分配等。而通过长期监测动物个体的生存和应激状况,对濒危鸟类的保育工作也具有重要参考价值。本文综述了诱发鸟类应激反应的因素,包括天气、捕食压力、食物可获得性、人为干扰和城市化以及社会压力等。归纳出影响鸟类应激反应程度的主要因素,包括光周期、生境、性别、年龄、社会等级和早期经历等8个方面。提出了应激反应在个性、认知、系统发育等领域的应用,以及慢性应激、羽毛皮质酮检测等值得关注的内容。  相似文献   

5.
昆虫的生殖虽然受外界环境因子的影响,但同样重要的是昆虫体内有内分泌调节系统,能控制昆虫生殖腺的发育。外在因素的作用,常先刺激昆虫的感受器官,所产生的冲动传入神经系统,由此影响内分泌系统的活动,内分泌系统的化学信息传递到生殖器官,使  相似文献   

6.
瘦素在哺乳动物体重调节、繁殖和免疫中的作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李兴升  王德华 《兽类学报》2003,23(2):168-174
瘦素(Leptin) 主要是由白色脂肪细胞分泌的、肥胖基因编码的、分子量为16 KD 的蛋白类激素。其N 端具有信号肽序列, 引导蛋白质进入分泌途径, 信号肽被切除后成为有生物学功能的成熟蛋白质。瘦素在动物的体重调节、发育与生殖、免疫和糖代谢等方面有重要作用。瘦素已经不仅仅是脂肪细胞分泌的蛋白类激素, 而是一个在许多方面发挥作用的神经内分泌调节因子。本文综述了瘦素在哺乳动物体重调节、繁殖和免疫中的作用及其调控机制, 主要包括: 动物血清瘦素浓度的季节性变化; 光周期、温度和食物等环境因子对瘦素浓度的影响; 瘦素与解偶联蛋白(Uncoupling proteins , UCPs) 在能量代谢和产热中的互作; 瘦素与下丘脑神经肽Y (Hypothalamus neuropeptide Y, NPY) 在体重调节和产热作用中的拮抗; 瘦素与甲状腺激素和胰岛素在能量代谢中的互作以及瘦素在生殖和免疫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RFRP-3对哺乳动物生殖功能和能量平衡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Xiang W  Lai P  Zhang BY  Wang PQ  Chu MX  Fan Q  Liu CX  Tan Y 《遗传》2012,34(8):969-976
哺乳动物的生殖功能受体内状态和外部环境综合作用的影响,这种综合作用通过作用于HPG轴的刺激因子和抑制因子之间的相对平衡来调控生殖。RFRP-3是目前下丘脑中唯一已知的HPG轴抑制因子。大量研究证实,RFRP-3能够抑制GnRH和LH的分泌,进而影响生殖功能。然而,RFRP-3对LH分泌的抑制作用是发生在垂体水平还是下丘脑水平尚不清楚。此外,RFRP-3还可能参与了MLT对哺乳动物季节性繁殖调控的信号通路,但是MLT对RFRP-3神经元的作用方式仍不清楚。此外,RFRP-3还可能在能量平衡和动物行为的调控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文章就RFRP-3对HPG轴的调节机制以及其在能量平衡调节和行为调控中的作用进行了系统的阐述,并针对目前尚待解决的一些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8.
为了解贡嘎山东坡鸟类群落垂直多样性格局在繁殖季与非繁殖季的变化,本研究分别在繁殖季(2012年3至6月、2016年3至5月及2017和2018年两年的3至6月)、非繁殖季(2012年9和10月、2017及2018年两年的11和12月)用样线法对贡嘎山东坡海拔1 200 ~ 4 400 m区域开展了鸟类多样性调查。结果表明,繁殖季与非繁殖季的鸟类α多样性指数具有明显差异,季节变化对鸟类α多样性垂直分布格局有重要影响,且夏候鸟的迁徙、气温和植物花果期的季节性变化可能是影响鸟类α多样性分布格局的重要因子。尽管贡嘎山的山地季节性气候明显,但繁殖季和非繁殖季鸟类β多样性的垂直格局比较稳定,并与植被群落的垂直多样性格局有极显著正相关性,表明植被群落多样性是影响贡嘎山东坡鸟类β多样性的重要因子。繁殖季鸟类多样性热点在中海拔,而非繁殖季鸟类多样性热点则出现在中低和中高海拔。因此,山区不同季节的鸟类多样性变化与全海拔段的栖息地保护状况需要在今后的多样性研究和保护管理中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9.
2005~2009年,采用路线调查法和定点观察法对陕西红碱淖湿地鸥科鸟类组成及其分布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 表明:红碱淖分布有鸥科鸟类4属10种,在此繁殖的有5种,其中有全球性濒危鸟类--遗鸥的最大种群在此繁殖.记述了鸥科鸟类最早发现时间段、分布状况及迁徙数量情况,也探明了繁殖种群数量.并从植被类型、水位变化、食物因素、湖心岛生境状况和环境气候等因素分析了红碱淖鸥科鸟类迁徙状况、种群数量变化、繁殖情况等.  相似文献   

10.
繁殖期鸟类的巢址选择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许多雀形目鸟类选择在树上营巢,但开阔的沿海地区通常缺乏成片的自然林地,人工种植的廊道状海堤林则成为多种雀形目鸟类的营巢地。2018年4-8月在江苏省大丰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境内的海堤林中,对繁殖鸟类巢的分布及两种优势繁殖鸟类---黑尾蜡嘴雀(Eophona migratoria)和黑卷尾(Dicrurus macrocercus)的巢址选择进行了研究,分析了两种鸟类的生态位重叠情况。结果表明:海堤林生境中共发现10种繁殖鸟的127个巢,鸟巢多数位于5 m以上的空间;影响黑尾蜡嘴雀巢址选择的主要因素是巢树和灌木等,巢位置、乔木和安全等因素是次要因素(前5主分量累计贡献率为71.9%);影响黑卷尾巢址选择的主要是巢树因素和灌木因素,巢向、乔木因子是次要因素(前5主分量累计贡献率78.0%);在巢址生态位分化上:两种鸟类的巢向(Utest,Z=-3.013,P<0.01)、巢高(Utest,Z=-6.718,P<0.01)、巢位置(Utest,Z=-5.402,P<0.01)、隐蔽性(Utest,Z=-4.081,P<0.01)选择上存在极显著的差异,两者在这些因子存在生态位分化;两种鸟类在12个巢址因子选择上的生态位重叠值都较大(最小值为0.500,最大值为0.998),存在激烈的种间竞争;在滨海地区,海堤林是依赖树木筑巢繁殖鸟类的重要栖息地,需要加强保护与管理。  相似文献   

11.
动物季节性繁殖分子调控机理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Huang DW  Chu MX 《遗传》2011,33(7):695-706
动物季节性发情繁殖涉及下丘脑-垂体-性腺轴系统复杂的神经内分泌过程,并受光照周期等环境因素的影响。褪黑激素则作为光周期信号分子调控动物季节性繁殖活动。近年来研究发现,对GnRH分泌有重要影响的Kiss1/GPR54系统既受褪黑激素的调控又受到性腺类固醇激素反馈调节,Kiss1/GPR54系统很可能是调控动物季节性繁殖的关键因子;同时动物季节性繁殖很可能还存在一条涉及TSH-DIO2/DIO3系统的逆向调控通路,该系统同样显著影响GnRH合成释放并受褪黑激素调控。文章就褪黑激素中心信号,特别是Kiss1/GPR54和TSH-DIO2/DIO3系统对繁殖季节性调控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2.
章翊  孙宁霞 《生理学报》2020,72(1):125-132
近年来研究显示,kisspeptin在大脑的性别分化、性激素正负反馈调节、青春期始动以及机体能量信号转导等生理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表明kisspeptin可能是女性生殖功能成熟及调控的一个关键性信号因子。除下丘脑分泌的kisspeptin之外,生殖器官局部表达的kisspeptin在机体正常生殖过程中的作用也不断得到证实。研究表明,很多生殖内分泌疾病,如单纯性促性腺激素分泌不足的性腺机能减退症(isolated hypogonadotropic hypogonadism, IHH)、多囊卵巢综合征(polycystic ovary syndrome, PCOS)、卵巢早衰(premature ovarian failure, POF)、病理性高泌乳素血症等,都与kisspeptin的异常表达有关。通过给予外源性kisspeptin可解决辅助生殖技术应用中的一些问题。本文主要就kisspeptin在女性生殖内分泌尤其是在辅助生殖领域研究中所取得的进展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13.
鸟类的生殖内分泌主要受光周期调控,在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下,鸟类生殖内分泌轴(HPG)分泌节律适应温度变化的可塑性及个体间变异则决定了种群适应气候变化的微进化潜能。以黄体生成素(LH)为指标研究了红嘴相思鸟HPG轴分泌节律的温度可塑性及个体间变异。研究结果表明:(1)温度升高可引起红嘴相思鸟LH分泌活动。(2)高温组和低温组红嘴相思鸟血浆LH水平均存在个体差异,高温组的个体间变异总体上大于低温组。一些个体具有较大的HPG轴可塑性,能够提前分泌LH。研究结果表明温度升高条件下,红嘴相思鸟HPG轴活动具有提前的可能性,且种群内存在个体间差异,一些个体可提前启动生殖,进而适应可能出现的环境变化。为探讨鸟类适应气候变化的微进化潜能提供了参考信息。  相似文献   

14.
鸟类驯养中的光照管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光照是重要的生态因子之一,采用合理的光照制度可以改变鸟类自然繁殖的常规,打破其繁殖的季节性,延长繁殖期,提高繁殖成效等,本文结合光周期对鸟类繁殖的影响,分别论述了鸟类不同生活阶段实施光照管理的原则及其作用。  相似文献   

15.
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的结构及其生物学功能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RH)是下丘脑分泌的十肽激素,是神经、免疫、内分泌三大调节系统互相联系的重要信号分子,对生殖调控具有重要意义.GnRH类似物是近年来应用最广的多肽类激素新药之一.就GnRH及其受体的结构及分布、GnRH在垂体和性腺水平调控生殖的一系列证据、影响GnRH释放的因素等进行了综述,并展望了GnRH研究的发展趋势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6.
野生鸟类疾病的研究现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野生鸟类是全人类的财富,但随着人类活动范围的加大,野生鸟类的种群和数量不断减少,导致野生鸟类资源日益减少的因素除环境因子和人类活动影响外,野生鸟类的疾病也是导致其种群数量减少的一个重要因素,野生鸟类感染或机械地携带的一些病源微生物和寄生虫不仅对野鸟的自身?..  相似文献   

17.
繁殖期鸟类的巢址选择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许多雀形目鸟类选择在树上营巢,但开阔的沿海地区通常缺乏成片的自然林地,人工种植的廊道状海堤林则成为多种雀形目鸟类的营巢地。2018年4—8月在江苏省大丰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境内的海堤林中,对繁殖鸟类巢的分布及两种优势繁殖鸟类———黑尾蜡嘴雀(Eophona migratoria)和黑卷尾(Dicrurus macrocercus)的巢址选择进行了研究,分析了两种鸟类的生态位重叠情况。结果表明:海堤林生境中共发现10种繁殖鸟的127个巢,鸟巢多数位于5 m以上的空间;影响黑尾蜡嘴雀巢址选择的主要因素是巢树和灌木等,巢位置、乔木和安全等因素是次要因素(前5主分量累计贡献率为71.9%);影响黑卷尾巢址选择的主要是巢树因素和灌木因素,巢向、乔木因子是次要因素(前5主分量累计贡献率78.0%);在巢址生态位分化上:两种鸟类的巢向(U_(test),Z=-3.013,P0.01)、巢高(U_(test),Z=-6.718,P0.01)、巢位置(U_(test),Z=-5.402,P0.01)、隐蔽性(U_(test),Z=-4.081,P0.01)选择上存在极显著的差异,两者在这些因子存在生态位分化;两种鸟类在12个巢址因子选择上的生态位重叠值都较大(最小值为0.500,最大值为0.998),存在激烈的种间竞争;在滨海地区,海堤林是依赖树木筑巢繁殖鸟类的重要栖息地,需要加强保护与管理。  相似文献   

18.
巢捕食是影响鸟类繁殖成功率的一个重要因素,也是鸟类繁殖生态研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确定鸟类的主要巢捕食者及影响巢捕食的因素对于了解鸟类繁殖成功率、种群增长率及种群数量等具有重要意义。2009—2012年,对辽宁仙人洞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人工巢箱中繁殖的杂色山雀(Parus varius)、沼泽山雀(P.palustris)、大山雀(P.major)和白眉姬鹟(Ficedula zanthopygia)四种鸟类的巢捕食率及影响巢捕食的因素进行了研究。研究共记录到238个繁殖巢(杂色山雀74巢、沼泽山雀21巢、大山雀118巢、白眉姬鹟25巢),其中35巢被捕食,捕食率为14.7%,雏鸟期被捕食占91.4%。巢捕食率在4种鸟类之间无差异(x~2=0.429,df=3,P=0.934)。以锦蛇(Elaphe spp.)为代表的蛇类是该地区小型森林洞巣鸟类繁殖期主要捕食者,占总捕食率的94.3%。对影响巢捕食的22个相关因子进行二元逻辑斯蒂回归分析发现,坡度、地面裸露率、草本盖度对巢捕食具有显著性影响;出雏时间、坡位、距碎石块距离对巢捕食的影响接近显著水平;而巢高、树粗、巢箱年龄、窝卵数、距路距离等对巢捕食无显著影响。因此,处于坡度较陡,坡位较高,草本覆盖率较高,地面裸露率较低,距碎石块距离较近,且出雏时间较晚的巢更容易被捕食。  相似文献   

19.
不同纬度的繁殖鸟与迁徙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原栖于北方的鸟类,大多由于冰川而行南迁,俟冰川消退吋,又复北返,这可能是留鸟和候鸟分化的厉史原因。不同纬度的地区,光照时间的长短不一样,因而使气候、植被以及其他环境因素也都发生变化,这些外界环境的综合影响,显然是留鸟和候鸟之分化的生态成因。在高纬度地区,季节性变化差异巨大。夏季,由于日照吋间长,食物丰富;因此,许多鸟都到这地区来进行繁殖。但在冬季,日照很短,找吃也困难,有些种类由于适应这种情况,得留下来,而大部分却向南迁徙。所以,高纬度地区的留鸟数量极少,而夏候鸟数量较多。在低纬度地区,一年四季阳光辐射量均匀,季节性气候变化不大,因而繁殖鸟的种类比较恒定,留鸟数量较多,夏候鸟数量较少。现从北至南,就长白山、秦岭、峨嵋山、玉龙山和海南岛等鸟类的居留情况列示于下表。  相似文献   

20.
北极的春季:迁徙鸟类抵达的生物学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一旦鸟类抵达北极区,迁徙鸟类必须调整其生理和行为以适应不可预知的雪盖、天气、食物资源和天敌胁迫。换言之,他们必须抵抗环境干扰(压力)以便尽早迁徙到苔原上的巢区并建立领域。然后,一旦外界环境有利时,它们就立即开始繁殖。这些鸟类的繁殖有一部分是利用低雪盖区域的微生境以及雪融较快的苔原斑块(特别是在柳树Salix sp.附近)。在北极地区,地面温度在日照若干小时后急剧上升,同时无脊椎动物开始活动。风速在地面柳枝和生草丛苔原10cm下几乎减弱为零。这些条件结合在一起提供了理想的避难所,对于早春迁徙到此的雀形目鸟类尤其如此。然而,如果环境调节变得更为恶劣,这些鸟类会离开。因为与南方越冬地相比,春季北极区条件具有潜在的严酷性,所以鸟类对于应激时的肾上腺皮质反应有所调整。雄鸟到达北极地区时对于剧烈应激刺激下的肾上腺酮的分泌有所提高,并且伴随着对于负反馈敏感性的下降和肾上腺皮质层细胞对于促肾上腺皮质激素作用反应的变化。同时,肾上腺酮结合蛋白(CBG)的水平也有所提高,以至于肾上腺酮的作用在恶劣的环境条件下得到缓冲。基因组受体水平的调节,尤其是在脑和肝脏中糖皮质类固醇类似受体与肾上腺酮的低亲合性,以及肾上腺酮的非基因组水平的作用,可能是很重要的。换言之,与抵达生物学有关的激素一行为系统是高度可变的[动物学报50(6):948-960,2004]。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