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 毫秒
1.
本文从亮叶杨桐中分离提取出黄酮类生物活性物质,对进行小鼠体内抗肿瘤试验和小鼠S-180肿瘤细胞中p53基因表达抑制实验。研究结果表明,亮叶杨桐中总黄酮含量达28.4%,黄酮提取物在剂量50mg·kg~(-1)时对小鼠肉瘤S-180的抑瘤率为64.0%,对艾氏腹水癌(EAC)Ⅰ小鼠的生命延长率为51.2%,有显著的抗肿瘤作用,并且药效与用药量有关。同时发现,黄酮类提取物的抗肿瘤活性优于化疗药物呋喃氟尿嘧啶(Ftorafur)。RT-PCR实验结果表明,在剂量500mg·kg~(-1)时,黄酮类提取物可以明显抑制小鼠S-180肿瘤细胞中突变型p53基因的转录活性,其抑制程度和呋喃氟尿嘧啶相同。  相似文献   

2.
盐酸洛拉曲克在体内、外对S-180细胞株的抗增殖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合合成新型胸苷合成酶抑制剂盐酸洛拉曲克在体内、外对S-180细胞株及正常人胚肾HEK293细胞的抗增殖作用;使用MTT法测定抑制率,以提高荷腹水瘤小鼠存活时间及荷实体瘤瘤重减轻情况为指标考察盐酸洛拉曲克对S-180所致肿瘤的治疗作用。结果表明:在体外盐酸洛拉曲克对S-180肿瘤细胞株有较强的细胞毒作用,对正常细胞HEK293抑制作用较弱(P<0.05);体内实验显示盐酸洛拉曲克可明显提高荷腹水瘤小鼠的存活时间,减轻荷实体瘤小鼠的瘤重,疗效与氟尿嘧啶(10mg/kg)相当(P>0.05)或更好(P<0.05)。可见,盐酸洛拉曲克在体内、外对S-180肿瘤细胞有显著的抗增殖作用,在体外对肿瘤细胞 具有选择性的抗增殖作用。  相似文献   

3.
研究了发酵灵芝菌粉对接种S-180瘤细胞后的实验小鼠肿瘤的抑制作用、发酵灵芝菌粉对正常的实验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吞噬能力以及脾脏自然杀伤细胞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发酵灵芝菌粉对小鼠移植性肿瘤的生长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但对正常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吞噬能力以及脾脏自然杀伤细胞的活性无明显的免疫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4.
为了探索重组人骨骼肌型肌钙蛋白C(rhTnC)的抗肿瘤作用,采用PCR技术,从人乳腺cDNA文库中获得编码TnC的cDNA序列,在大肠杆菌中进行了表达.经镍柱亲和层析纯化后,分别检测其在体外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与对小鼠异位移植肿瘤(S-180)生长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rhTnC在大肠杆菌中呈可溶性表达.分离纯化后的rhTnC在体外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生长呈剂量依赖性抑制(IC50为7.5μg/ml);对小鼠异位移植肿瘤的生长也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在20mg/(kg·d)剂量下对S-180的抑制率为64.4%.以上结果说明,rhTnC可抑制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并具有抗肿瘤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利用S-180荷瘤小鼠及细胞研究黄连素抑制肿瘤的作用及分子机制。[方法]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WST1实验、流式细胞术及Real-time PCR等技术,检测黄连素抑制S-180肉瘤细胞的作用及机制。[结果]体内实验结果表明黄连素组生存时间明显延长(P 0. 05),抑瘤率为25. 19%,肿瘤直径(2. 11±0. 39)显著小于对照组(2. 48±0. 20),磷酸化组蛋白H3及Cyclin D1阳性细胞数目明显降低(P 0. 05)。体外实验结果表明黄连素可以抑制S-180细胞的生长,并诱导凋亡(P 0. 05),Real-time PCR结果表明,黄连素组C-myc、Cyclin D1、Bcl-2及FAS表达水平降低,Caspase-1及PGC-1α表达水平升高(P 0. 05)。[结论]黄连素在体内水平抑制S-180荷瘤小鼠肿瘤的增殖,延长生存时间,在体外水平抑制S-180细胞的生长并诱导凋亡,黄连素通过调控增殖、凋亡及代谢等相关基因发挥抗肿瘤作用。  相似文献   

6.
用简化的Kohn氏碱洗脱法,观察了光敏剂血卟啉衍生物(HPD)对小鼠S-180肿瘤细胞DNA单链断裂及其重接修复的影响。激光HPD能导致S-180细胞DNA单链断裂明显增加,而且这种断裂随着保温时间的延长,继续增多。在本实验条件下没有观察到HPD对X线的增敏作用,HPD不能增加X线所致的DNA单链断裂,也不能影响其重接。单链断裂重接动力学的实验进一步证明了这个论点。  相似文献   

7.
附子和吴茱萸对缺氧和受寒小鼠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给小鼠灌服附子和吴茱萸水煎剂10和20g/kg能延长断头小鼠张口动作持续时间和KCN中毒小鼠的存活时间,对常压密闭缺氧及NaNO_2中毒小鼠的存活时间无明显延长,但吴茱萸能提高小鼠在低氧条件下的生存能力。附子和吴茱萸中所含有的拟肾上腺素成分可能干扰了它们的抗缺氧作用。附子缩短受寒小鼠的存活时间也可能与其所含的拟肾上腺素成分有关。  相似文献   

8.
白细胞介素-18基因肌肉注射产生明显抗肿瘤作用(英文)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探讨人白细胞介素 (h IL ) - 1 8基因转导的抗肿瘤作用 ,构建了 h IL- 1 8c DNA真核表达质粒载体 pc DNA3/h IL- 1 8.将 pc DNA3/h IL- 1 8经脂质体包裹 ,按照 1 0 0μg/只的剂量注射入雄性Balb/c小鼠后肢肌肉 ,在设定时间处死小鼠取注射部位肉提取总 RNA,应用半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 (RT- PCR)及免疫组化法检测了 h IL- 1 8m RNA及其蛋白质在小鼠肌肉中不同时间点的表达水平 .随后 30只雄性 Balb/c小鼠于基因注射后第 7d腹部皮下 (i.d.)或腹腔内 (i.p.)接种 1×1 0 5个同系小鼠 S- 1 80肉瘤细胞 .观察了 S- 1 80肿瘤细胞在腹腔及皮下的生长情况、小鼠体重、肿瘤重量及存活时间 .结果发现 ,pc DNA3/h IL- 1 8注射后 2 d能检测到 h IL- 1 8m RNA表达 ,第 7d表达量较高 ,第 2 8d仍有 h IL- 1 8m RNA表达 .免疫组化染色显示了注射部位散在有 h IL- 1 8蛋白质颗粒 .h IL- 1 8基因注射组小鼠体重、肿瘤重量均比对照组轻 (P值分别小于 0 .0 0 5、0 .0 5) ,存活时间比对照组延长 .结果显示 ,真核表达系统 pc DNA3/h IL - 1 8经脂质体包裹肌注后能有效表达 ,具有明显的抑制肿瘤生长作用 .  相似文献   

9.
氯化二丁基锡对雄性小鼠睾丸和精子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黄玉瑶 《动物学报》2000,46(4):392-398
成年雄性小鼠腹腔注射 0 0 2 5~ 0 40 μg/kg/d氯化二丁基锡 (DBTCl) ,染毒 7d。实验温度 2 2± 2℃ ,光∶暗 =1 2h∶1 2h。结果表明 ,DBTCl对雄性小鼠生殖系统毒性影响很强。在≥ 0 0 5μg/kg剂量作用下 ,小鼠睾丸重量、精子存活率和密度明显下降 ,精子畸形率明显增加。观察发现 ,在 0 0 2 5~ 0 0 5μg/kg低剂量组中精子头部畸形率较高 ,而在0 2 0~ 0 40 μg/kg高剂量作用下 ,精子尾部的畸形率明显增加。剂量大于 0 1 0 μg/kg处理组小鼠体重明显下降。DBTCl和雄性小鼠生殖指标之间存在剂量 效应关系。DBTCl对精子存活率和精子密度 7d的ED50 值分别为 0 1 7和 0 1 9μg/kg。本项研究为有机锡化合物引起哺乳动物精子畸形的早期诊断提供可能的指标与方法  相似文献   

10.
 利用竹红菌甲素并结合其光敏特性进行了动物体内的抑瘤试验。发现患瘤局部表皮涂布竹红菌甲素软膏或局部皮下注射或腹腔注射甲素花生油溶液、并经光照致敏后能使小鼠S-180实体肉瘤生长减缓,甚至有个别消退。同时利用细胞培养法和~3H标记化合物参入法进行了甲素抑瘤作用的定量分析。发现作用时间固定时(光照40分钟后继续培养3小时),大于12.5ng/ml浓度的甲素能明显抑制~3H-TdR、~3H-UR和~3H-Leu对S-180肉瘤细胞的参入速率;剂量与抑制率呈正相关。据此结果求出甲素对S-180肉瘤细胞的有效抑制浓度(LD(50))为40ng/ml。光照组与无光照组差异有显著性。用Ebrlich腹水癌细胞为研究体系也得到了类似的试验结果。实验结果提示竹红菌甲素具有明显的抑瘤作用,这种作用与其光敏特性有关。  相似文献   

11.
12.
13.
图论在中国慈姑属数量分类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慈姑属(Sagittaria L.)是水生单子叶植物泽泻科(Alismataceae)的一个重要属。近年来,陈家宽等对中国慈姑属进行了系统研究。作者应用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进行了中国慈姑属的数量分类,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由于慈姑属分类性状数目较大,因而在压缩后的三维空间中描述分类群间的距离,  相似文献   

14.
15.
16.
兰州北山三种蜥蜴春季食性分析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兰州地区密点麻蜥、丽斑麻蜥和草原沙蜥的春季食物均为动物食物。无论在栖息地重叠地区还是非重叠地区,三种蜥蜴的食物种类在种间均无显著差异(F=0.861,dfT=2,dfE=36,P〉0.05)。种内不同性别和年龄食性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7.
18.
19.
20.
原位杂交和原位PCR技术在鱼类基因定位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染色体原位杂交( in situ hybridization, ISH)是基因物理定位的主要方法之一,它根据核酸分子碱基互补配对的原理,将标记的外源核酸探针与染色体上变性处理后的单链DNA互补配对,再经检测而将靶顺序在染色体上的位置显示出来。 原位PCR技术是将原位杂交与PCR技术有机的结合,在原位扩增目的DNA片段,并在原位检测其扩增产物,因而兼有PCR及原位杂交技术二者的优越性:既可以同时获得组织及细胞的形态结构信息与分子信息,进行定性、定位分析,又具有比原位杂交更好的敏感性与专一性。 染色体原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