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9 毫秒
1.
杨绳武同志1940年出生于上海市,1958年考取北京地质学院普查系,1962年以优异成绩毕业于该系古生物专业。为探索古生物世界的奥秘、为建设祖国出力,他志愿到“地层古生物宝库”的贵州高原,分配在贵州省区域地质调查队(即108队)工作,并在那里度过了20个春秋。寒来暑往,他一直战斗在生产第一线,取得了大量第一手材料。他工作勤奋,锲而不舍;他注重方法,讲究效果;他谦  相似文献   

2.
正2017年3月21日是个春暖花开的日子,却传来杨克迁研究员不幸离开了我们的噩耗。直到今天,直到此时此刻,我都不敢相信杨克迁研究员离开了我们、离开了他挚爱的放线菌研究领域,不敢相信他病情这样严重、遭受如此大的痛苦和折磨。他的离去使我们深感遗憾和惋惜,使我们失去了一位好朋友、失去了一位合作的好伙伴、失去了一位直言不讳、严谨治学的好老师,失去了一位积极进取、富有创新精神的研究员,失去了一  相似文献   

3.
张英才 《生理通讯》2007,26(3):59-60
刘教授是我的老师。从1960年学校创立至1987年他退休离开生理教研室,我在他的指导下工作已有三十个年头了。其实,既使他离开了生理教研室,我们还是经常能聆听到他的教诲,受到他的鼓励和支持,有机会随时向他请教。这样算来,我们之间的师生情谊已有四十年了。四十年的漫长时日,他倾心传授了他的一切,他的科学思想和工作作风,  相似文献   

4.
我国著名生物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王应睐教授因病医治无效 ,不幸于 2 0 0 1年 5月 5日晚 7时 1 0分和我们永别了。从此 ,我们党失去了一位为发展我国科学事业奋斗终身并做出卓越贡献的优秀党员 ,科学界失去了一位享誉世界的杰出科学家 ,他的同行、同事和学生失去了一位诚挚的良师益友。今天 ,他虽然离开了我们 ,但是他的科学业绩和崇高品德将永远铭记在我们的心里。王应睐教授于 1 90 7年诞生在福建省金门县一个华侨家庭。他二岁丧父 ,六岁丧母 ,童年是相当艰辛 ,但这却在一定程度上使他养成坚强、发奋的秉性。他 1 92 5年先后进入福建协…  相似文献   

5.
那是1983年的事了,当时我正在中学任教。一天,来了个青年,他拿出盖有江西省瑞金县某大队公章的介绍信,信中说他会捕蛇,他说是来向师生宣传蛇伤防治知识的。我们问他:“要不要讲课费?”他说:“不要,是义务宣传的,只需一块黑板,午睡前在空地上即可宣传。”说着他掏出一叠盖有不少学校公章的表扬信。学校领导经过商议,认为既是义务宣传,有益无害,即同意了他的要求,还叫两个学生扛了一块黑板倚在篮球架下。午  相似文献   

6.
我的导师王德宝院士 ,已不幸在他 84岁时于 2 0 0 2年 11月 1日 12时 32分与我们永别了 ,我的尊师 ,永远离开了我们 ,他的尊容 ,他的品格 ,他的谦虚 ,他的厚道 ,他的谨慎 ,将永远留在我的心中。王德宝先生 ,是国际著名的科学家。在他回国之前 ,与人合作发明了从辅酶Ⅰ转化为辅酶Ⅱ的方法 ,简单方便 ,但王先生当时未申请专利 ,故全世界很多大药厂都能采取他们的方法生产 ,使原来价格很高的辅酶Ⅱ大幅度降价。 195 3年FritzAlbertLipmann因发现辅酶A及其在新陈代谢中的重要作用而获Nobel奖 ,但辅酶A中第三个磷酸根的…  相似文献   

7.
我作为中国地质调查所的一名练习生,于1931年春参加了周口店的发掘工作。大约是这一年的5月间,我和卞美年跟着裴文中先生一起来到了周口店。两、三天后,德日进、步达生和杨钟健三位新生代研究室领导人乘车也到周口店布置工作。这是我和德日进神父首次见面。当时我还年轻,只有23岁,又是个练习生,当然我们彼此之间没有多少话可说;但德日进神父给我的印像却很深。他那高大的身材、慈祥的面孔与和蔼可亲的谈话语调使我永远也不能忘怀。他培养青年是不遗余力的。我们那时差不多有半年的时间在周口店发掘,半年的时间在北京城里的研究室工作。一到北京,和德日进神父见面的机会就多起来了。大概是1931年冬天,我刚从周口店回到北京城不久,我和他都在西城丰盛  相似文献   

8.
最近人民教育(1955年3月),发表了“加强理论和实际的联系,改进中学生物教学.”的短评,并且同时发表了有关生物教学的文稿五篇.就生物学通报来说,对这一方面的文章也发表了不少.在我们生物教师队伍中,很多同志都已加强了课内外的实验实习和参观采集工作,在这一方面我们也已看到了一些成绩。但这当中有一个问题却不容许我们忽视,那就是我们的联系实际不单是为生产建设服务,也是与阶级斗争联系的。现在让我来举个具体例子罢!有一位生物学教师同志,他备课非常认真,常把教材背得滚瓜烂熟,每夜看参考书,不到深更半夜不息.假使你说他是教条主义者吧!这可并不,他在学校里建立了饲养动物和种植植物的场所,他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他既养鸡、养兔,也养蜂、栽花。而且他自己家里就有着个出销苗木的园圃.他可以把自己园圃的苗木售给学校,也可以把校园里的收获销给自己。由于他有广博的书本知识,丰富的实践经验;  相似文献   

9.
走上医学之路我于1903年诞生在上海,父亲在商务印书馆任编辑。我之所以学习医学,完全是受父亲的启发。他由于长期埋头于写作工作,感染了肺结核,经过长期休养后,仍未治愈。他充分理解医药卫生对人体健康的重要性,要求我们子女中有人能够学医。由于幼年受到薰陶,结果他的子女中,有两个女儿学体操,两个学医,一个学护理,基本实  相似文献   

10.
<正>沈士弼教授(1920—2012)离开我们已经两年了。我们和沈老师的交往都在半个世纪以上。他的离世,使我们失去一位挚友和诤友。每当我们进入图书馆浏览生化与生物医学期刊时,就会感到他的身影仍在我们身边徘徊,音容笑貌宛如昨日。沈老师1920年11月7日出生于湖北省宜昌市彝陵区三斗坪镇梅花村,是当地名儒沈达轩的重孙。沈氏家族的故宅曾作为学校一直到20世纪60年代被拆除。沈老师的父亲是与胡适、傅斯年齐  相似文献   

11.
我国著名生物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王应睐教授因病医治无效,不幸于2001年5月5日晚7时10分和我们永别了.从此,我们党失去了一位为发展我国科学事业奋斗终身并做出卓越贡献的优秀党员,科学界失去了一位享誉世界的杰出科学家,他的同行、同事和学生失去了一位诚挚的良师益友.今天,他虽然离开了我们,但是他的科学业绩和崇高品德将永远铭记在我们的心里.我最早认识王应睐先生是1946年.当时我有幸考取公费去英国留学,而王先生那时刚从英国回国担任前中央大学医学院生物化学教授.王先生在英国学习和工作8年,对英国生物化学的教学和科研情况非常熟悉.因此,我求见王先生向他请教,去英国学习生物化学在选择学校和导师等方面请他指点.王先生热情接待了我这个年青的学生,详细地回答了我的问题.他强烈建议我去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他认为,剑桥大学是世界上少数几个最活跃的生物化学研究中心之一,不仅在生物化学各个分支领域都有世界知名的科学家,在各相关学科,也都实力雄厚,加以学术空气浓厚,对学习和进行研究工作十分有利,他还建议我师从他自己的导师Keilin教授.他说Keilin教授不仅在学术上有崇高的国际学术地位,并且为人厚道,对中国学生也好.他还给我写了一封推荐信,叫我在遇到困难的时候,去求见Keilin教授,请求帮助.  相似文献   

12.
《生命的化学》2001,21(3):176-177
我国著名生物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王应睐教授因病医治无效,不幸于2001年5月5日晚7时10分和我们永别了。从此,我们党失去了一位为发展我国科学事业奋斗终身并做出卓越贡献的优秀党员,科学界失去了一位享誉世界的杰出科学家,他的同行、同事和学生失去了一位诚挚的良师益友。今天,他虽然离开了我们,但是他的科学业绩和崇高品德将永远铭记在我们的心里。  相似文献   

13.
一位在自然保护区工作了30年,头发已斑白的技术员,他经历了大明山林区的采伐、造林和管护三个阶段,至今仍在这片绿地上默默耕耘。他给我们讲了几个小故事。当然,几十年的经历,故事肯定很多很多,但从这几个小故事中,我们仍可了解到大明山保护区坎坷的历程,也看到了绿色的希望。 汉江河的悲哀 我大学毕业分配到大明山林场,当时还没有建立保护区,刚来的第五天,场领导便将我分配到一个分场,因为要去的这个分场处在海拔900米的山顶上,所以场里安排一位工人帮我挑行李。路是沿着一条名叫汉江河的岸边七扭八拐地往上延伸,说是路,实际上是一条仅容得  相似文献   

14.
追马高原     
邓涛 《化石》2014,(1):8-19
岁月如梭,马年驾到。按惯例,我们《化石》每年开篇第一期都要登载一篇与这个年头的生肖属相有关的知识性文章。今年,我们特邀十几年来一直坚持在青藏高原考察研究并取得丰硕科研成果的邓涛研究员讲一讲他和他的团队"追马高原"的故事。  相似文献   

15.
一九八七年八月十日凌晨六点三十分,年仅54周岁的助理研究员周信学同志,因心脏病猝发,不幸过早地与世长辞。他匆匆离开我们至今已一年有余。但他的音容笑貌,却时常浮现在我们面前;他的高尚品德,永远留在我们心中;他的人生足迹,永远印在我们周围。忘我工作献身博物馆事业大连自然博物馆在国内外享有盛誉,每天来此  相似文献   

16.
何淑舫 《生理学报》2008,60(2):307-308
张先生离开我们已经四个多月了,但他的音容笑貌仍不时浮现在我的脑海中.尤其当春节来临的时候,更是想念他.因为每年春节我们都去给他拜年,这是多年的惯例,今年却没有了,心中感到空落落的.于是我取出去年春节与他的合影,张先生微笑着坐在我们当中,看上去他是那样的健康而慈祥,由此引起了我对很多往事的回忆.  相似文献   

17.
接到王德宝先生仙逝的消息时 ,我感到深深的悲痛。我和他共事多年 ,195 9年我从有机所回到生化所时 ,分配到了王先生的组里。有一段时间 ,我和他共处一室 ,王先生给我讲他在美国的生活和他回国时的困难。他是一位很和蔼可亲的人 ,我生气的时候 ,他常常对我说“别着急嘛” ,使我平静下来。他也是一位很耐心的人 ,如果他对我们的实验结果有不同看法 ,他会平静地与我们讨论。我至今仍能快乐和感激地回忆起我和王先生共事的那段时光 ,我从他那里学到很多。196 6年我回柏林后 ,我被洪堡大学医学系微生物研究所录取 ,开始攻读博士学位。根据当时的…  相似文献   

18.
1954年6月的某一星期日,我校很多同学去桃花街河边洗衣服。有一同学忽然看见水中漂来透明胶状的圆团,他用手把它拍开,一会儿又漂浮过来。他觉得奇怪,就仔细的—看,才发现它是—个正在游动着的动物。他就用洗衣盆装了一盆回来,请老师看了,知道就是淡水水母。我们这是第一次看到了淡水水母。过了几天我们有意地到那  相似文献   

19.
彭加木,一个新中国科学家的典型代表,在那物质条件极其匮乏,科研实验条件简陋的艰苦岁月,他以科学的态度,顽强拼搏、吃苦耐劳的精神,奋战在科研的第一线上。连病魔也不能将其从科研的前线拉回,最后,他长眠于自己的科研阵地上。也正是因为中国当时有一大批这样的科学家,我们才能取得当时国外认为我们不可能取得的研究成果,才能树立中国这样一个大国形象,才能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建立起一套像样的科研体系。而今,他离去我们很多年以后,我们发现,我们现在缺乏的,正是他的那种精神,那种纯粹、和利益毫无半点关系、吃苦耐劳的科研精神,希望这种精神,不会因为他的逝去而远高。关于他的失踪,社会各界都给予的广泛的关注,其所在单位,其他探险队,曾多次搜寻他的下落,当今的互联网,时不时有发现他遗体的消息,且不论这些消息是否真实准确,从大家不断的关注和搜寻中,我们可以看出,我们没有忘记他,我们在搜寻他的下落,也在搜寻他的精神,希望他的精神能够代代相传,永远支撑着中国的科学家不断前行。  相似文献   

20.
孙云铸教授是我国著名的古生物学家和地质学家,是我国古生物学和地层学的奠基人之一,同时又是我国老一辈的影响深远的地质教育家。他离开我们已经一年了,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和亲切的回忆,谨以这一期学报敬献给他,作为纪念。孙云铸教授是江苏省高邮县人,1895年生。192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系,1927年在德国哈勒大学获得理学博士学位。自1920年起,他就在北京大学地质系任教,1927年起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