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近10年来国内外发现了一些属于立克次体科立克次体属、罗沙利马体属、埃立克体属的新种。本文对日本立克次体(Rickettsia Japonica)、黑龙江立克次体(R.heilongjinangi)、汉赛氏罗沙利马体(R.henselae)、伊丽莎白罗沙利马体(R.elizabethae)、查菲埃立克体的发现和鉴定过程,生物学特性和致病性等作一介绍。  相似文献   

2.
俞树荣 《微生物与感染》1998,21(6):15-18,23
由于分子生物学在立克次体分类研究中的应用,立克次体的分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原属立克次体科,立克次体族的罗沙利马体属和柯克斯体属,均因16SrRNA序列分析表明与其它立克次体亲椽关系较远,而建议它们不属于立克次体科,前者近年来已改称巴通体属,立克次体属中的恙虫病立克次体亦因其表型和基因型特点而有另立一新属的建议,埃立克体属中亦增加了对人致病的新成员。  相似文献   

3.
黑龙江立克次体的血清学及分子生物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吴益民  王冰 《微生物学杂志》1996,16(2):31-34,17
本文应用血清学方法和分子生物学技术,从不同角度探讨与比较SFG立克次体种间的差异,为黑龙江立克次体的分类鉴定提供依据。micro—IF、IE及micro-BAPS试验表明,黑龙江立克次体的血清反应模式和国际参考株及国内分离株不同,具有独特的抗原结构。进一步应用SDS—PAGE和免疫印迹分析,该立克次体结构多肽的数量与分子量和其它立克次体有明显差别,并具有两种特有的主要抗原多肽(215KD与66KD),提示在抗原结构上的差异性。DNA限制片段分析证明该立克次体的酶切图谱有明显的特征性,易与己知斑点热毒株相鉴别。研究结果表明,黑龙江立克次体可能是SFG立克次体一新的血清型式种。对人的致病力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4.
胶体金渗滤法检测贝氏柯克斯体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建立一种快速、敏感、适于基层应用的贝氏柯克斯体(俗称Q热立克次体)的检测方法。将Q热立克次体多克隆抗体点于硝酸膜上,用以捕获待检标本中的Q热立克次体抗原,通过胶体金标记的鼠抗Q热立克次体单克隆抗体直接显色,阳性者出现红色斑点。结果表明,用该法检测Q热立克次休实验感染豚鼠血液,小鼠肝或脾,蜱血淋巴等标本取得了较满意的结果,整个过程仅需5-6分钟。与其他病原体无交叉反应,敏感度不低于50ng立克次  相似文献   

5.
医用立克次体,即对人类有致病性的病原性立克次体,按《伯杰细菌鉴定手册》(以下简称手册)主要是指立克次体族中的三个属,即立克次体属(Rickettsia)、柯克斯体属(Coxiella)及罗沙利马体属(Rochalimaea)。近年来,在世界各地陆续分离出一些新的立克次体,它们与  相似文献   

6.
斜纹夜蛾核多角体病毒几丁质酶基因的克隆及序列分析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以苜蓿丫纹夜蛾核多角体病毒(Autographa calitirnica multinucleocapsid nuclear polyhedrosis virus,AcMN-PV)基因组含几丁质酶基因(chiA)的pstI M片段为探针,通过Southern杂交将斜纹夜蛾核多角体病毒(Spodoptera litura nuclear polyhedrosis virus,SpltNPV)的chi  相似文献   

7.
HcNPV半胱氨酸蛋白酶,几丁质酶基因失活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将含有美国白蛾核型多角体病毒(Hyphantria cumea nuclear polyhedrosis virus,HcNPV)半胱氨酸蛋白酶基因(CP)的自然和几丁质酶基因(ChiA)的片段克隆进PCRⅡ,构建了转移载体pHcCVdel;将含有HcNPV多角体蛋白全基因(polh)序列的片段插入到pHcCVdel的EcoRI位点,得到重组转移载体pHcCVpolh。通过重组转移载体与含有家蚕促  相似文献   

8.
内源性NO在LPS和TNFα诱导离体兔肺动脉反应性变化中 …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和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 alpha,TNFα)所致离体肺动脉反应性张力变化与肺动脉源性一氧化氮(nitric oxie,NO)的关系。方法:离体兔肺动脉环用LPS+TNFα、LPS或深剂孵育2h和6h,检测肺动脉对乙酰胆碱(ACh)、硝普钠(SNP)和苯肾上腺素(PE)的累积剂量反应,以及一氧化氮  相似文献   

9.
角叉菜     
角叉菜杜桂森(首都师范大学生物学系100037)角叉菜(Chond。sStackh)属于红藻门(RhodoPhy-ta)、红藻纲(Florideovhvceae)、杉藻B(Gisartinales)、杉藻科(Gigartinaceae)。海生,藻体丛...  相似文献   

10.
豌豆卷须肌动蛋白Ⅱ类异型体cDNA克隆的序列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分析15个豌豆卷须肌动蛋白cDNA 克隆的限制性内切酶图谱,发现在豌豆卷须中至少存在三类肌动蛋白异型体,分别命名为Ⅰ类(PEAc Ⅰ)、Ⅱ类(PEAc Ⅱ)和Ⅲ类(PEAc Ⅲ)异型体.三类异型体的克隆数目分别为10、4和1个,表明三类异型体在豌豆卷须中的表达是不同的,很可能具有组织或发育阶段的特异性.对Ⅱ类异型体的三个cDNA 克隆PEAc3、PEAc9和PEAc11进行了全序列测定,所测定的序列已被GenBank 数据库所接受.测序结果表明,PEAc3、PEAc9和PEAc11的序列长度分别为1550、1680和1091个核苷酸,其中编码区长1134个核苷酸,编码的氨基酸长度为377(PEAc11缺少编码氨基端前96个氨基酸的核苷酸序列).三个克隆的核苷酸序列完全相同,差别仅在于3′非翻译区的长度不同,即poly(A)的加入位点不同.这说明它们可能是由同一基因转录而来,但转录后的加工过程不同.豌豆卷须中肌动蛋白基因poly(A)加入位点的使用,可能与组织或发育的特异性表达有关.此外,豌豆卷须肌动蛋白三类异型体之间的核苷酸序列同源性为80% ,氨基酸序列同源性为94% .  相似文献   

11.
莎草科植物硅酸体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邓德山   《广西植物》1998,18(3):204-208
作者对国产莎草科13个属65种植物中成熟果实和叶片的硅酸体形态、发育和分布进行了系统的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莎草科植物硅酸体特征同其形态系统发育特征具有明显的相关性。所有莎草科植物的成熟果实表皮均具发育典型的帽状莎草Ⅰ型硅酸体,而在叶片上普遍发育莎草Ⅱ型硅酸体;说明莎草科是一个自然类群。(2)莎草科植物果实硅酸体特征在属间差异较大,在属下等级分类群之间差别一般较小;因而在高级分类群的划分上,具有较高的系统分类意义。(3)莎草Ⅱ型硅酸体相在种间及种下水平的分类研究中有较大的意义。根据莎草科植物莎草Ⅰ型果实硅酸体的形态特征,可以将这13个属划分为三类:1、这种类型包括嵩草属(Kobresia),苔草属(Carex),扁穗苔属(Blysmocares);2、包括羊胡子草属(E riophorum),荸荠属(Eleocharix),扁穗草属(Blysmus),飘佛草属(Fimbristylis),莎草属(Cyperus),水莎草属(Juncelus),水蜈蚣属(Kylinga);3、包括珍珠茅属(Scleria),砖子苗属(Mariscus),扁莎草属(Pycreus)。  相似文献   

12.
小偃麦的选育及其形成途径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智  张延滨 《植物研究》1998,18(4):418-421
对普通小麦(Triticum aestivum)与中间偃麦草Thinopyrum intermedium)杂交衍生的八倍体小偃麦,硬粒小麦(Triticum durum)与中间偃麦草杂交衍生的六倍体小偃麦的形成过程进行系统的细胞遗传学研究,并用荧光原位杂交(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技术研究了小偃麦的染色体构成。结果表明:小偃麦的形成是由杂种F1产生非减  相似文献   

13.
英加  陈佩度 《遗传学报》2000,27(6):506-510
对普通小麦(Triticum aestivum)-节节麦(Aegilops squarrosa)八倍体(2n=8x=56,AABBDDDD)与硬粒小麦(Triticum durum)-簇毛麦9Haynaldia villosa)六倍体(2n=6x=42,AABBVV)杂交后,将所得七倍体杂种(AABBDDV)进行连续自交,在F4代中利用C-分带鉴定出可能的簇毛麦6V二体附加系95-7和2V二体附加  相似文献   

14.
对防治蔬菜菜夜蛾(S)和斜纹夜蛾(ProdenialituraFabricius)为主并兼治菜螟、菜青虫、小菜蛾等鳞翅目害虫的单五型和复配型苜蓿银纹放蛾核型多角体病毒(AutographacalifornicanuchlearpolyhedrosisVirus,AcMNPV)生物杀虫剂进行筛选。  相似文献   

15.
应用PCR技术检测病人血液标本中斑点热群立克次体DNA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本文以聚合酶链反应(PCR),采用二次扩增法直接检测蜱传斑点热病人血液标本中斑点热群立克次体DNA,结果从7份标本中检出阳性1份,进一步的限制性片段多态性分析证明和斑点热群黑龙江立克次体基因型相同。实验证明:黑龙江立克次体对人具有致病性,同时也证明PCR技术快速、简单、敏感,用于斑点热群立克次体的早期诊断是可行的,并可作出分型鉴定。  相似文献   

16.
云南血竭的化学成分及抗真菌活性   总被引:53,自引:0,他引:53  
云南血竭为剑叶龙血树(Dracaena cochinchinensis(Lour.)S.c.Chen)树脂,从中分离到5个芳香族化合物:对羟基苯甲酸乙酰(1),7,4^′-二羟基黄烷(2),7-羟基-4^′-甲氧基黄烷(3),7,4^′-二羟基黄酮(4)和loureirin A(5)以及1个甾体皂甙(6),并对其中3个酚性成分进行了抗真菌活性检测。另外,用薄层层析法对云南血竭、广西血竭、海南血竭及  相似文献   

17.
灰茶尺蛾核型多角体病毒某些生化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灰茶尺蛾核型多角体病毒某些生化特性的研究李彦章,石正丽,陈棣华(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武汉430071)关键词灰茶尺蛾,核型多角体病毒,结构多肽,限制性内切酶图谱灰茶尺蛾核型多角体病毒(Ectropisgrisescensnuclearpolyh...  相似文献   

18.
测定了棉铃虫(Helicoverpaarmigera)核型多角体病毒(HaSNPV)基因组DNA的HindIIK片段核苷酸序列。该片段全长3255bp,含可编码大于40个氨基酸残基的多肽的开放阅读框(ORF)15个,包括多角体蛋白(ph)基因编码区3′端489bp和蛋白激酶HavPK基因编码区801bp。在ph和HavPK两基因之间鉴定出一个可编码412个氨基酸残基的ORF1236,转录方向与ph和HavPK基因相反。同源分析表明,ORF1236与谷实夜蛾(Helicoverpazea)核型多角体病毒(HzSNPV)的ORF8推导的蛋白氨基酸序列有95.9%同源性,与苜蓿丫纹夜蛾(Autographacalifornia)核型多角体病毒(AcMNPV)ORF1629只有24.8%同源性,但三者均含有二组由多个脯氨酸残基串联而成的特征基序。  相似文献   

19.
制备了嗜热蓝藻优雅粘囊藻(MyxosarcinaconcinnaPrintz)的藻胆体和菠菜(SpinaciaoleraceaMil.)的光系统Ⅱ颗粒,测定了它们的吸收光谱和低温荧光光谱。研究了藻胆体与菠菜光系统Ⅱ颗粒的能量传递。发现藻胆体不仅能将吸收的光能有效地传递给菠菜的光系统,而且能量传递的效率随着反应体系离子强度的升高而升高(KH2PO4,01~0.5mol/L)。用558nm的光激发,可以测到菠菜光系统Ⅱ颗粒的放氧活性显著升高,进一步表明藻胆体可以将激发能传递给菠菜的光系统Ⅱ。  相似文献   

20.
云南永善产蜘蛛抱蛋的甾体成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云南省永善县产的百合科植物蜘蛛抱蛋(Aspidistra elatior)根状茎中分离得到8个甾体化合物。其中6个为已知的甾体化合物,分别鉴定为(25S)-3β-hydroxy-spirost-5-ene 3-O-β-D-glucopyranosyl(1→)「β-D-xylopyranosyl(1→3)」-β-D-glucopyranosyl(1→4)-β-D-galactopyranosid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