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用兔抗人血小板TGF-β_1 N末端1—29氨基酸残基人工合成多肽抗血清作探针以及免疫荧光和免疫酶染色技术,分析了1—12天小鼠早期发育期间胚胎的TGF-β_1物质分布。结果表明,着床前胚胎包括卵裂细胞,桑椹胚和胚泡的ICM及滋养外胚层等细胞均显示TGF-β_1阳性免疫荧光染色。免疫酶染色还证明,沿囊胚腔顶部单层排列的原始内胚层细胞比邻近的ICM细胞有较深的染色反应。随着胚胎着床和进一步发育,7天龄胚胎中胚层早期形成阶段,紧靠中胚层一侧的外胚层胞质中含有浓集的棕色颗粒;各胚层的部分区域也存在着染色强度上差别。8—12天龄胚胎中,体节,心壁、间质细胞和肠道以及卵黄囊的脏壁中胚层均有显著的TGF-β_1免疫酶阳性物质。这些结果表明,着床前小鼠胚胎富含TGF-β_1物质,着床后的胚外组织,例如卵黄囊也为胚胎进一步发育提供了富含TGF-β_1物质的微环境;同时也提示,小鼠早期胚胎发育期间的胚泡形成,ICM细胞分化出原始内胚层,卵柱期中胚层形成,以及以后的神经管、体节和肢芽形成阶段等一系列形态发生和器官形成过程中,TGF-β_1可能是参与重要作用的一种生长调节因子。  相似文献   

2.
目的:为探索鸡胚胎干细胞培养的优化条件,比较不同饲养层对鸡胚胎干细胞离体培养的效果。方法:用传至第2代的鸡胚成纤维细胞与鸭胚成纤维细胞,经丝裂霉素处理后制作饲养层,比较这2种饲养层以及不用饲养层对鸡胚胎干细胞离体培养效果的影响。结果:在以鸡胚成纤维细胞和鸭胚成纤维细胞作为饲养层的培养体系中,鸡胚胎干细胞均可保持良好的生长状态,而且2种饲养层对鸡胚胎干细胞克隆形成的影响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鸡胚成纤维细胞和鸭胚成纤维细胞均可作为较好的饲养层细胞用于鸡胚胎干细胞的离体培养。  相似文献   

3.
以Sb33高粱非胚性、胚性愈伤组织和体胚为材料,用传统石蜡切片法对各组织材料进行组织化学染色,对高粱胚性与非胚性愈伤组织以及体胚进行组织细胞学观察。结果表明:高粱非胚性愈伤组织无淀粉粒积累,高粱胚性愈伤组织淀粉粒积累较多,而与胚性愈伤组织相比,高粱体胚淀粉粒积累更多,这说明淀粉粒的积累与高粱体细胞的胚胎发生密切相关。此外,高粱可通过鱼雷胚基部产生球形胚的方式实现体胚的增殖,高粱离体再生途径以体细胞胚发生为主,并同时存在少量器官发生途径。在高粱体细胞胚胎发生中,外起源和内起源同时存在。本研究为高粱体细胞胚胎发生提供细胞学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4.
在果蝇、斑马鱼、鸡等三胚层动物胚胎早期发育的原肠胚期,原条两侧的上胚层细胞进入原条经历上皮-间充质转化(EMT),迁移进入囊胚腔,形成松散的中胚层细胞,位于原条不同部位的细胞其迁移路线和分化命运不同,如前部原条细胞贡献于体节和心脏等,而后部原条细胞则迁移至胚外形成血岛。为了研究细胞的迁移途径及分化命运是否会随着细胞所处不同部位微环境的改变而改变,利用传统的移植技术,将宿主鸡胚原条前部的一部分细胞用GFP阳性的相同时期鸡胚原条组织替换,培养一段时间后,用荧光体视显微镜追踪GFP阳性细胞的迁移途径。结果发现,从供体原条后部移植到宿主原条前部的细胞遵循原条前部细胞迁移的路线,反之亦然;原位杂交结果显示移植后的GFP阳性细胞分化为所处部位的细胞类型。上述结果表明:鸡胚原肠胚期原条细胞迁移和分化的命运决定于细胞所处的微环境或者说局部基因表达的时空性。  相似文献   

5.
当前做无尾两栖类胚胎离体外植心原基在培养液中形成为心结构的工作还是比较稀少的。史推尔(Sthr)曾外植铃蛙心脏原基,看见培养液中有内胚层存在,则培养中的离体心原基的分化愈为成功;爱克曼(Ekman)在任氏(Ringer)液中,曾单独培养棕蛙的心原基,从神经沟至尾芽期、不同发育期的预定心中胚  相似文献   

6.
采用组织学方法和电镜技术,对9个不同发育时期的鸡(Callus domestiaus)胚胎进行了观察.通过对鸡胚胎肾组织发生过程的观察,探讨鸡胚中肾的发生与退化,后肾的发生、分化规律和特点.结果表明,孵育到第16期在中肾前端附近出现一些中肾小泡.孵育到第18期形成中肾小管.孵育到第26期,中肾小管的盲端内陷,原始的肾小囊和肾血管球形成,中肾小管显著伸长并迂回曲折.孵育到第33~37期,体前后部中肾组织均已形成完整的肾单位.第37~46期体前部至后部的中肾组织依次退化.孵育到第26期从泄殖腔附近发出的输尿管芽向生后肾组织侵入生长,生后.肾组织产生许多生后肾小泡.第33期出现肾小囊和肾小管,肾小管伸长并发生折叠,出现集合小管、近端小管和远端小管的形态分化.第37~46期肾小体逐渐发育成熟,肾小管继续分化出现细段.鸡的中肾具有排泄功能.鸡后肾的发生与分化存在明显的时间差异.肾单位的分化中,同一胚龄肾组织内可存在不同发育阶段的肾小体,集合小管分化较早,诱导近端小管和远端小管分化,细段分化较迟.  相似文献   

7.
利用免疫细胞化学技术证实了鸡蛋卵黄球中DNA的存在 .利用Ficoll 40 0密度梯度离心纯化卵黄球并提取了DNA .限制性内切酶分析表明所得卵黄DNA是序列不均一的DNA分子群 .MspⅠ和HpaⅡ分析显示该DNA的甲基化程度极低 .Southern杂交表明卵黄DNA含有基因组DNA的一小部分序列 .并认为卵黄DNA是一种独特的有可能在鸡胚早期发育中发挥功能的DNA .  相似文献   

8.
香根草体细胞胚胎发生的细胞学特点与形成条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香根草是一种优良的生态环境治理植物,但也存在着一些局限性。为了对香根草进行遗传改良,选育出性状更优、抗性更强的新品种,开展了香根草离体培养研究。离体培养采用了两种外植体,一是带腋芽的节,二是由器官发生方式所产生的无菌不定芽。基本培养基为MS,根据不同的目的附加不同种类或配比的生长素与细胞分裂素。观察到香根草的外植体的离体发育途径,有器官发生和体细胞胚胎发生两种,依培养基中所含细胞分裂素或生长素的种类和用量不同而异。结果表明,香根草的这两种离体发育途径的植株再生能力均可以长期保持。细胞学的研究显示,香根草离体发育的启动可在外植体的表皮细胞或薄壁细胞中进行,这些细胞逐渐发育成为胚性细胞。胚性细胞分裂活跃,经二细胞、四细胞而发育成为多细胞的胚性细胞团。由显微观察可知,香根草的体细胞胚胎发生是单细胞起源的,成熟的体细胞胚具有单子叶植物典型的胚胎结构。在分化培养基的作用下,体细胞胚组织上所有的胚状体可以出芽而形成再生植株。所建立的香根草体细胞胚胎发生的植株再生体系,完全适用于遗传转化等生物工程方法对离体培养要求。此外,还观察到一些一般只有在双子叶植物才出现的鱼雷形体细胞胚,这是体细胞胚胎发生中的异常现象。认为这种异常胚是离体培养所引起的。  相似文献   

9.
一、用显微外科方法从兔早期胚泡分离来的ICM在所用的体外培养系统中的行为,因ICM的生长状态而不同。呈带状生长的ICM从近端向远处延伸,而细胞的分化则从远端逐渐向近端进行,它具有明显的极性。细胞的分化秩序井然,层次分明。因此呈带状生长的ICM适用于进行细胞分化和细胞谱系的研究。二、呈团块状生长的ICM,没有明显的极性,细胞分化开始于团块的外表面,逐渐向中央进行。细胞分化开始稍晚一些,速度也较慢,这种生长状态的ICM适用于分离胚胎干细胞。三、兔子胚外内胚层从ICM分化来,它经历了二次分化的过程。第一次发生于培养后第三天(相当于交配后第七天),形成第一胚外内胚层-胚外体壁内胚层,它向远处迁移,远离原始外胚层。培养后四天(相当于交配后第八天),形成第二种胚外内胚层-胚外脏壁内胚层,它尾随体壁内胚层向远处迁移,其后缘的部分细胞向原始外胚层附近的滋胚层下面侵润。四、胚外体壁内胚层和脏壁内胚层的细胞是由少数决定了的和离开ICM的细胞分化和增殖而来。五、文中讨论了早期胚胎细胞分化的谱系问题。  相似文献   

10.
不少研究证明:鸡胚原结及原条前端,在离体的整胚胚盘上,具有诱导原条期胚盘形成第二胚胎和诱导外胚层形成神  相似文献   

11.
胚胎早期血管发生中VEGF对血岛前体细胞的化学趋化性杨雪松(暨南大学再生医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医学院组织学与胚胎学系广州 510632) 血管发生不同于血管形成,是在各种不同基因或信号的作用下胚胎发育过程中新血管网的产生过程,即血岛形成的前体细胞聚集的过程.采用早期鸡胚作为实验模型具有容易进行体外实验处理,方便基因转染,并且可以应用在体时间流逝显微镜摄像技术记录等特点.  相似文献   

12.
用细胞与鸡胚二步法培养眼-泌尿生殖道衣原体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眼-泌尿生殖道衣原体在McCoy细胞中扩大培养至50%以上细胞形成包涵体以后,用细胞培养物接种7日龄鸡胚卵黄囊,使其在鸡胚卵黄囊中生长。用此二步法联合制备衣原体抗原,克服了单独用细胞法和卵黄囊法的不足,可在短时间里获得较多的抗原。  相似文献   

13.
在讲到动物发育时,常遇到一个不易理解和讲述的动态过程,就是蛙胚的原肠发生过程及三胚层的形成。原肠胚是胚胎发育中一个极为重要的时期,胚胎从囊胚未分化的分裂球发育成为具有内、中、外三个胚层的原肠胚,并将决定其各器官原基,它是通过空间和时间方面的紧密结合,复杂的形态发生运动而完成的。内胚层形成消化道  相似文献   

14.
鸡类囊胚获得及其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鸡胚是研究胚胎发育、组织分化、基因表达与调控良好的实验模型, 是动物功能基因组学研究的重要材料. 实验选取白来航蛋鸡所产新鲜种蛋, 采用纸环法收集胚盘, 机械打碎后进行悬浮培养, 获得了哺乳动物囊胚样结构, 命名为类囊胚. 体外培养12~24 h是类囊胚发育的高峰期, 其直径显著增加近1倍. FBS可促进类囊胚的发育, 而卵黄在12 h前对类囊胚发育没有明显影响, 但到24 h时可促进类囊胚的贴壁生长. 经碱性磷酸酶(AKP)染色初步显示类囊胚中含有大量碱性磷酸酶活性的胚胎干细胞, 胚胎干细胞特异性表面标志SSEA-1免疫荧光染色后呈阳性, 进一步肯定了类囊胚中ES细胞的存在, 最终从贴壁类囊胚中分化出神经样和成纤维样等多种类型细胞. 由此可以得出: 悬浮培养鸡胚盘细胞可以形成含有胚胎干细胞的、类似哺乳动物囊胚样的结构, 并能保持其内胚胎干细胞的特性和分化潜能.  相似文献   

15.
兔和小鼠早期胚胎ICM在ES培养系统中行为的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比较了兔和小鼠早期胚胎在小鼠ES培养系统中生长和发育和特点。结果发现,“两者在体外的早期发育程序和时间表”基本一致。但两者的生长方式不同:(1)小鼠胚胎的滋胚层(TB)能推开饲养层(feeder)直接铺展在培养皿上;兔胚的TB推开饲养层的力量较小,大多数胚胎铺展在饲养之上;(2)小鼠胚外内胚层(ExEn)分化后紧紧包裹在ICM(inner cell mass)之外,而兔胚ExEnⅠ和Ⅱ依次从ICM  相似文献   

16.
用组织培养的方法,我们进行了一些"细胞起源于生活物质"的实验.从一个普通的鸡蛋内取一滴卵黄,我们看见未经暖孵的卵黄颗粒是静止的,经暖孵后开始活动.在显微镜观察下,这些卵黄颗粒与卵黄球都在不断地变化与发展.它们都是有生命的物质——生活物质.可惜我们在实验过程中未能摄成电影,只能用片断的摄影,来表示这些生活物质的活动性及其如何由简单而变为复杂的演发过程.现在把我们的实验观察分成两方面来说明:卵黄演发成为细胞的过程和蛋白演发成为前细胞阶段的过程.  相似文献   

17.
芬兰Kuopio大学和Virtanen Institute研究人员已成功地从离体培养胚胎(胚胎转移之前经性别筛选,有转基因存在)培养获得转基因奶牛。 由于家畜的妊娠周期长、同窝仔体小、护理费用高等原因,使转基因家畜的生产费用较为昂贵。若利用活体成熟胚胎又需要大量的供体动物,且这些胚胎供量又有限。在奶牛中,通过使用离体成熟并受精  相似文献   

18.
细胞程序性死亡(PCD)对于植物的正常生长至关重要,涉及整个生命周期中的诸多发育事件,其中植物激素是植物细胞PCD的一种重要调控因子。本研究建立了有效的烟草胚珠和胚胎离体培养体系。通过设置不同的赤霉素(GA)浓度梯度和不同的培养天数进行比较,认为100μmol/L的GA浓度和不超过3 d的培养时间对于研究比较合适。胚胎离体培养表明外源GA能够有效诱导烟草胚柄细胞PCD的发生;且随着GA浓度的增加,胚柄细胞PCD的比例会逐步上升。但过高的GA浓度和过长的培养时间也会导致胚体细胞出现异常的PCD现象。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三疣梭子蟹胚胎进行连续采样和组织切片,系统研究了三疣梭子蟹胚胎发育过程中卵黄囊和肝胰腺的发生与卵黄物质利用的关系。结果表明:(1)三疣梭子蟹胚胎的卵黄岛和卵黄囊结构分别出现在原肠期和无节幼体期,胚胎从原肠期至卵内第一期溞状幼体期,始终存在卵黄岛结构,且卵黄岛中的卵黄物质不断被分解和利用. (2)卵内第二期溞状幼体后,卵黄囊分为两个区域,卵黄囊壁中出现肝胰腺细胞(柱状上皮细胞),此时肝胰腺前体已开始形成,卵黄岛开始融合. (3)卵内第三期溞状幼体阶段,卵黄囊发育成一双肝胰腺,由于肝胰腺中的卵黄物质互相融合,卵黄岛结构消失。此阶段胚胎对卵黄物质的利用加快, 卵黄物质中存在许多空泡状结构;(4)胚胎发育进入孵化前期后,肝胰腺腔内的卵黄物质极少,而初孵溞状幼体肝胰腺腔内卵黄物质已完全消失,肝胰腺为一对囊状结构。这些结果表明在三疣梭子蟹胚胎发育从原肠期到孵化前的过程中,卵黄岛和肝胰腺细胞对于卵黄物质分解和利用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941595将外源基因显微注入牛胚胎并在胚泡期进行检测[英]/Behboodi,E.…∥J.Dairy Sci.-1993,76(11).-3392~3399[译自 DBA,1993,12(26),93-15254] 测定了显微注入DNA并离体培养或培养于绵羊输卵管中的原核期牛受精卵的存活及发育,确定了在胚泡阶段保留外源DNA的胚胎的百分数。与精子共培养后18~20小时,检测离体成熟并受精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