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洋  张健  陈亚梅  陈磊  刘强 《植物生态学报》2013,37(10):933-941
巨桉(Eucalyptus grandis)是一种优良的速生用材树种, 了解氮(N)和磷(P)对巨桉生长、养分限制、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对于科学合理施肥具有重要意义。该实验以巨桉无性系组培苗为研究对象, 通过在酸性紫色土中设置不同施N或施P梯度, 研究巨桉幼苗各器官(根、茎、叶)生物量及碳(C)、N、P的分配和化学计量特征以及巨桉生长的养分限制状况。结果表明: 施N处理对巨桉根茎叶及总生物量的影响极显著, 增加了地上部分的生物量比例而显著降低了根系的生物量比例; 施P对巨桉幼苗总生物量影响不显著, 但显著提高了根的生物量分配比例, 对茎和叶的生物量分配没有显著影响。施N或施P显著改变了巨桉幼苗的N、P含量和化学计量比, 同时也显著影响了土壤与植物N:P的关系。施N可以促使酸性紫色土条件下巨桉对N的吸收而抑制对P的吸收, 施P则促进巨桉幼苗对P的吸收。施N对巨桉幼苗根茎叶的C、N、P分配特征有极显著影响, 而施P对巨桉幼苗根茎叶的C、N、P分配没有显著影响。施N极显著降低了巨桉幼苗N的利用率, 显著提高了P的利用率, 而施P处理极显著降低了巨桉幼苗P的利用率。从巨桉生物量沿施肥梯度和N:P的变化规律可以判断, 当叶片N:P < 15时, 巨桉的生长主要受到N的限制作用。施N可以显著地提高根茎叶的N:P比值, 缓解巨桉缺N的现象, 施P则进一步加剧了N元素的缺乏。  相似文献   

2.
对杜鹃红山茶(Camellia azalea)苗期生长大量营养元素进行诊断,为指导杜鹃红山茶苗木科学施肥和高效培育提供依据。以杜鹃红山茶0.5 年生嫁接苗为材料,用 N、P、K 三元二次正交旋转组合设计进行施肥试验,以处理12个月后嫁接苗N、P、K元素含量为依据,采用P/N、K/N、P/K作为诊断指标,计算相应系数并用诊断施肥综合法(DRIS)和指数法对N、P、K需求关系进行分析。杜鹃红山茶P和N元素含量最佳比值为0.074±0.108;K和N元素含量最佳比值为0.509±0.500;P和K元素含量最佳比值为0.148±0.090,建立杜鹃红山茶DRIS营养诊断指数表。杜鹃红山茶对N肥和K肥的反应比P肥更为敏感,栽培管理中应多施用N肥和K肥,促进苗木生长。  相似文献   

3.
为了解我国特有珍稀濒危植物大别山五针松(Pinus dabeshanensis)枝和叶的养分状况及其季节变化特征,连续12个月对其开展野外取样和室内分析,探讨了枝叶N、P、K含量及其化学计量比的动态变化及其在器官间的差异性。结果表明,器官和月份对大别山五针松化学计量特征有显著影响,其中器官的影响最大。枝和叶化学计量特征的季节变化不规律,N∶K变异系数最大(枝叶分别为26.75%和28.00%),其余均属弱变异(变异系数<25%)。叶N、P、K平均含量(10.40、1.43及5.15 mg·g-1)显著高于枝(6.56、1.26及4.80 mg·g-1),叶N∶P(7.27)也显著高于枝(5.18),但枝和叶N∶P均远低于14,呈严重N限制。枝和叶N∶P、N∶K及P∶K分别受制于N、K和K(即相关系数最大)。枝和叶N、P和K之间(枝N-K除外)具有显著的相关性和异速生长关系,其中叶N分配速率高于枝而P分配速率低于枝。降水和温度对枝叶化学计量特征有不同影响。降水量具有明显的时间尺度效应,短时间尺度降水多影响叶而长时间尺度多影响枝。在各时间尺度下,温度均与叶P含量呈显著负相关而与枝K含量呈显著正相关。综合来看,大别山五针松枝、叶间化学计量特征差异显著,且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异,在一定程度上受降水和温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为探讨沙漠公路防护林地表凋落物的分解速率和养分释放动态对施肥的响应,采用凋落物分解袋法,对塔里木沙漠公路防护林地乔木状沙拐枣(Calligonum arborescens)同化枝、梭梭(Haloxylon ammodendron)同化枝和多枝柽柳(Tamarix ramosissima)枝凋落物在施肥处理下的分解及养分释放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经过420d的分解,3种凋落物质量残留率在对照(不施肥)、施用氮肥、施用磷钾复合肥处理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乔木状沙拐枣同化枝、梭梭同化枝和多枝柽柳枝在对照处理下的质量残留率分别为56.95%、31.32%和50.24%。施肥处理下3种凋落物均呈现出梭梭同化枝分解速率最快,多枝柽柳枝次之,乔木状沙拐枣同化枝分解最慢。施用磷钾复合肥极显著提高了3种凋落物的分解速率(P0.01);施用氮肥则促进多枝柽柳枝的分解,抑制乔木状沙拐枣和梭梭同化枝的分解。凋落物分解过程中,对照组3种植物凋落物的C、N、P和K元素均呈现净释放状态;施肥后凋落物的N、P和K元素呈现出富集-释放的模式。凋落物初始P含量和C/N、C/P比值是分解初期的主导因素,初始K、木质素、纤维素含量和C/N、木质素/N比值是分解后期的主要控制因素。研究表明,施肥显著影响沙漠公路防护林地表凋落物的分解,增加防护林地表凋落物的养分归还量,延后养分释放的时间,改善塔里木沙漠公路防护林地的土壤肥力。凋落物初始C/N比值是预测塔里木沙漠凋落物分解的重要因素,且不同分解时期影响凋落物分解的初始化学组成有所差异。  相似文献   

5.
基于DRIS法的短枝木麻黄苗期综合营养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我国东南沿海沙地主要造林树种短枝木麻黄(Casuarina equisetifolia)一年生苗木为研究对象,应用氮(N)、磷(P)、钾(K)三元二次旋转回归法,根据现实生物量的差异,划分为2种不同的产量类型,同时结合室内养分含量分析,以高产量类型为最适值,制定了诊断施肥综合法(Diagnosis and Recommendation Integrate Sys-tem,简称DRIS)及指数法的营养诊断标准,研究氮、磷、钾不同施肥配比条件下苗木体内氮、磷、钾的养分含量及其需求程度,对短枝木麻黄进行苗期综合营养诊断分析。结果表明:施肥配比对短枝木麻黄苗木生物量积累规律有较大影响,苗木生物量最优解为19.84 g/株,对应的最佳施肥方案为氮、磷、钾分别施肥0.329 g/株、2.298 g/株、0.154 g/株。短枝木麻黄苗期小枝3种元素浓度的最佳比值范围为P/N=0.3174±0.1302;K/N=1.1010±0.506;K/P=3.5564±0.5075,以生长末期12月份各处理苗木为例,列出各元素的DRIS诊断指数及相对需肥次序,证实了营养诊断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6.
罗汉果生长动态与叶片矿质营养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漆小雪  李锋  韦霄   《广西植物》2005,25(6):602-606
对一年生罗汉果种薯苗的生长发育状况和植株体内矿质营养元素含量进行监测,结果表明,6~9月 为罗汉果植株生长速度最快时期,叶片中的N、P、K等矿质营养元素浓度的月变化则随着生长发育的进程而 变化,其中N的浓度变化有两个峰点,分别在5月、7月,P、K的浓度变化最高点分别在6月、7月,N、P和K 的浓度变化最低点分别在11月、10月。相关分析表明,罗汉果植株的月生长总量及各级侧蔓的月生长量与叶 片中的N、P、K含量变化有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因此,要提高罗汉果产量,施肥的重点应放在5~9月。6月 以前以有机肥、磷肥为主,施以适量速效性氮肥,10月以后应根据植株的生长状况和叶片中N、P、K含量,施 用适量的N、P、K肥,防止早衰。  相似文献   

7.
 根据广西英罗港红树植物群落的演替过程, 研究了5个主要演替阶段红树植物群落优势种地上部分的7种元素 (N、P、K、Ca、Mg、Na、Cl)含量、群落元素积累量及其与土壤肥力的关系。结果表明:1)红树植物不同器官元素含量大小为:N、P、K均为花果>叶>枝>皮>干,Ca为皮>枝、叶>花果>干,Mg为花果>叶>皮>枝>干, Na、Cl为叶、花果>皮>枝>干;2)同一器官中各元素含量均以Cl、Na最多, 其次是N、Ca、K, 然后是Mg, 最少是P;3)随着进展演替, 红树植物群落优势种的N、P、K含量呈明显减少  相似文献   

8.
研究了五种施肥处理(NPK、NP,N、P、对照)多枝按叶Ca、Mg、Zn、Fe、Cu、Mn等营养元素含量的季节动态。结果表明:多枝按叶片各营养元素含量的相对稳定期分别为Ca、Mn:11~3月;Mg:9~1月;Cu:11~1月;Fe:9~11月;Zn:3~5月。施肥后,多枝按叶各营养元素的季节动态均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化。  相似文献   

9.
为获得马尾松幼苗最佳施肥配方,该文以1年生马尾松幼苗为试验材料,采用L16(43)正交设计,并通过测定幼苗苗高、地径、生物量、叶绿素含量、叶片N、P、K含量,探讨不同N、P、K配比施肥对马尾松幼苗生长特征影响。结果表明:(1)不同配比施肥处理间马尾松幼苗苗高、地径、生物量、质量指数、叶绿素和养分含量存在显著差异,其中,处理12生物量、质量指数、叶绿素a和总叶绿素含量、隶属值最高。(2)施N对幼苗生长及生理指标均有极显著影响;施K对苗高、地径、地上生物量、总生物量有显著影响,对叶绿素和针叶养分有极显著影响;施P对叶绿素a、叶绿素b、针叶N和P含量有极显著影响,对苗高、地下生物量、总叶绿素含量有显著影响。(3)施N对苗高、地径、地上生物量、总生物量、质量指数、叶绿素a含量、总叶绿素含量和针叶N含量的影响最大,K次之,P最小。各因素对地下生物量和针叶P含量的影响均表现为N>P>K。(4)N3水平利于幼苗苗高地径的生长及生物量的积累,N4水平利于叶绿素a和总叶绿素含量及针叶N、P含量的积累,P4水平利于生物量、叶绿素含量和养分P含量的积累...  相似文献   

10.
以种植于干热河谷区的赤桉(Eucalyptus camaldulensis Dehnh.)幼龄林、中龄林和成熟林为研究对象,分析了赤桉鲜叶和凋落叶中养分(包括N、P、K、Ca、Mg和Na)的含量和化学计量比,并计算各养分的再吸收率;在此基础上,对鲜叶和凋落叶中各养分的含量与再吸收率进行线性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成熟林赤桉鲜叶和凋落叶的有机碳、全氮、全磷、全钾和全钠含量总体上高于幼龄林,而全钙和全镁含量则低于幼龄林;且鲜叶中的全氮、全磷、全钾、全钠和全镁含量总体上高于凋落叶,而有机碳和全钙含量则低于凋落叶.成熟林赤桉鲜叶和凋落叶的C:N比、鲜叶的N:P比和N:K比以及凋落叶的K:P比和Ca:Mg比均低于幼龄林,但其鲜叶的K:P比和Ca:Mg比及凋落叶的N:P比和N:K比则高于幼龄林;且不同林龄鲜叶的C:N比、K:P比和Ca:Mg比均低于凋落叶.各林龄赤桉叶的Ca再吸收率及幼龄林和中龄林叶的Na再吸收率均为负值,而其余养分的再吸收率均为正值;随林龄增长,N、K和Mg的再吸收率先升高后降低,而P、Ca和Na的再吸收率却先降低后升高;总体上看,赤桉叶中各养分的再吸收率从高到低依次为P、N、K、Mg、Na、Ca.线性回归分析结果表明:赤桉鲜叶的全钾和全钠含量分别与K和Na再吸收率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全钙含量与Ca再吸收率呈显著正相关(P<005);而凋落叶的全氮含量与N再吸收率呈极显著负相关,全镁含量与Mg再吸收率呈显著负相关.综合分析结果显示:林龄对赤桉叶的养分含量和再吸收率有明显影响,其保存养分的能力随林龄增长呈现先增强后减弱的趋势.  相似文献   

11.
以我国东南沿海沙地主要造林树种短枝木麻黄(Casuarina equisetifolia)一年生苗木为研究对象,应用氮(N)、磷(P)、钾(K)三元二次旋转回归法,根据现实生物量的差异,划分为2种不同的产量类型,同时结合室内养分含量分析,以高产量类型为最适值,制定了诊断施肥综合法(Diagnosis and Recommendation Integrate Sys-tem,简称DRIS)及指数法的营养诊断标准,研究氮、磷、钾不同施肥配比条件下苗木体内氮、磷、钾的养分含量及其需求程度,对短枝木麻黄进行苗期综合营养诊断分析。结果表明:施肥配比对短枝木麻黄苗木生物量积累规律有较大影响,苗木生物量最优解为19.84 g/株,对应的最佳施肥方案为氮、磷、钾分别施肥0.329 g/株、2.298 g/株、0.154 g/株。短枝木麻黄苗期小枝3种元素浓度的最佳比值范围为P/N=0.3174±0.1302;K/N=1.1010±0.506;K/P=3.5564±0.5075,以生长末期12月份各处理苗木为例,列出各元素的DRIS诊断指数及相对需肥次序,证实了营养诊断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2.
以1年生云曼红豆杉实生容器苗为材料,设置不施肥对照(CK)以及不同施肥量的平均施肥(AF1、AF2)、指数施肥(EF1、EF2、EF3和EF4)等7个处理,测定不同施肥方式和施肥量下苗木各时期活性成分10-DAB含量、生长量、枝叶生物量和10-DAB累积量,以及各部位N、P和K养分累积情况,探究施肥方式及施肥量对云曼红豆杉幼苗活性成分10-DAB及养分累积的影响,为云曼红豆杉苗期养分精准调控与高效培育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结果表明:(1)施肥显著提高了幼苗枝叶中10-DAB含量,促进了生长及枝叶生物量累积(P<0.05);在相同施氮量下,指数施肥处理枝叶生物量显著大于平均施肥(P<0.05),枝叶中10-DAB含量以EF2、EF3处理较高,生长和枝叶生物量以EF2处理最大。(2)EF2处理的枝叶10-DAB累积量显著大于其他处理(P<0.05),并表现为:EF2>EF1>AF2>EF3>AF1>EF4>CK,EF2处理分别较AF1和AF2处理提高30.61%~41.94%和18.14%~25.00%。(3)施肥对幼苗各部位N、P和K含量的影响显著(P<0.05);在相同施氮量下,指数施肥各部位的N、P和K含量均优于平均施肥;指数施肥处理中,根系中的N含量以及各器官K含量随施肥量增加而上升,各部位P含量以及茎和叶中N含量随施肥量增加先上升后下降;各处理N、P和K分配比例呈现出叶>根>茎规律。幼苗各器官中N与P、P与K以及根、叶中的N与K之间均表现出显著(P<0.05)正相关,呈现出协同关系。(4)云曼红豆杉幼苗的10-DAB累积量在9~10月份最高,此时采收可获得的10-DAB累积量最高,收益也最大。研究发现,指数施肥与平均施肥相比有效提高了云曼红豆杉苗木活性成分10-DAB及养分累积,并以施肥量为1600 mg·株^(-1)的苗木各指标表现较优。  相似文献   

13.
深秋落叶前后杨树各部位养分贮量发生巨大变化。叶是生长中杨树的重要养分库,叶中N的贮量可占全树N总贮量的2/3,P、K分别可占1/3。落叶时叶中N贮量的60%和P贮量的50%向外输出,因此落叶中只含少量的N和P,但K含量几乎不变,Ca,Mg、Si含量明显增加。树干、枝和根是N、P和有机养分的冬季贮存库,冬季这些部位的N、P贮量比夏季高得多,但K、Si的贮量略有减少,Ca贮量几乎不变,Mg贮量略有增加。  相似文献   

14.
为阐明施肥与猕猴桃产量、品质的关系,优化施肥配方,以猕猴桃品种‘红阳’(Actinidia chinensis‘Hongyang’)为试验材料,采用田间小区栽培方法研究了不同施肥处理对‘红阳’植株生长、叶片光合特性及果实产量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N、P、K任何一种元素的缺乏均会影响植株生长并降低果实产量;均衡施用N、P、K肥可以提高叶片光合作用,促进植株新梢和主干茎的生长,从而提高果实产量;如果N和K比例过大则会降低叶片气孔导度、胞间CO2浓度和净光合速率,从而减少果实产量;增施有机肥对提高果实产量效果不显著,但可以提高单果重,过量施用有机肥则会显著降低产量。本研究结果表明,均衡施用N、P、K并配施一定的有机肥(N 250 g/株、P2O5250 g/株、K2O 250 g/株、有机肥6 kg/株)能显著促进植株的生长并提高果实产量。氮、磷、钾肥与有机肥配合施用是提高猕猴桃果园养分管理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5.
通过6年的控制实验,研究刈割(留茬1cm、3cm、不刈割)和施肥(12.75g·m~(-2)尿素+3.06g·m~(-2)磷酸二铵、不施肥)对高寒草甸土壤和植物中N、P化学计量学特征的影响,探讨植物养分限制类型,为天然草原的管理利用、保护和恢复研究提供资料。结果显示:(1)刈割、施肥后土壤全N、全P含量及其N∶P比值无显著变化,但速效P含量显著增加;因速效养分被植物吸收,施肥与不施肥群落的土壤速效N、P含量无显著差异。(2)刈割和施肥引起群落叶层N、P含量增加,施肥导致叶层N∶P比降低。(3)刈割、施肥对豆科植物N、P含量及其N∶P比无显著影响,单独刈割增加了禾草的P含量和莎草的N含量,并降低了禾草的N∶P比值;单独施肥处理增加了禾草的P含量和莎草的N、P含量;豆科植物的N含量最高,莎草的P含量最低,禾草的N∶P比最低。(4)群落叶层、禾草及莎草的N含量与P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N∶P比与N含量无显著相关性,而与P含量呈显著负相关关系;豆科植物的N、P含量呈显著负相关关系,N∶P比与N含量呈正相关关系,而与P含量呈显著负相关关系;说明群落和植物功能群营养状况主要受P限制。(5)群落地上生物量的相对生长率与群落叶层的N、P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而与N∶P比呈显著负相关关系,符合生长速率假说,说明生长速率假说不仅适用于物种水平,在群落水平也成立。  相似文献   

16.
施钾对花生养分吸收、产量与效益的影响   总被引:21,自引:2,他引:19  
对江淮丘陵地区花生钾素的养分吸收特点以及施钾对花生产量和经济效益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一定氮、磷肥供给水平上,增施钾肥,能调节植株体内养分的运输与分配,促进植株对N、P、K养分的吸收,显著提高花生生殖器官的干物质积累,从而有利于提高花生的产量、品质和抗性,每生产100kg荚果,对N、P、K养分吸收量分别为3.08~5.35、0.6~1.2、3.45~6.66kg。其中对K的吸收量最大。主要集中在营养器官中;N、P的吸收主要集中在荚果等生殖器官中,随着施K量的增加,各器官中N、P、K含量均随之增加,但K的增加最多,P增加最少,当施K量为150~180kg·hm^-2,且N、P、K的施肥配比为2:1:2时,花生荚果的产量最高(5425.5kg·hm^-2),经济效益最大(13878.7元·hm^-2),产投比达到6.75:1,增产增收效果显著;而施K量超过225kg·hm^-2时,花生产量和效益明显下降,因此,在花生生产上可以推荐N150P75K150作为该地区高产栽培的平衡施肥配方。  相似文献   

17.
依托长期定位试验(包括6个施肥处理:CK,不施肥;M,施循环猪圈肥;NP,施N、P化肥;NPK,施N、P、K化肥;NPK+M,N、P、K化肥+循环猪圈肥;PK,施P、K化肥),研究了不同施肥制度对下辽河平原地区潮棕壤固定态铵含量的影响及其变化过程。结果表明:随着种植时间推移,不同施肥模式下固定态铵含量均呈先降低而后逐渐稳定的趋势。与试验初期固定态铵含量相比,试验进行22年后,不同施肥处理固定态铵有18.0%~38.7%的释放。施用氮肥会导致土壤固定态铵含量降低;钾肥则能阻碍固定态铵释放,延缓其降低过程;单纯施用循环猪圈肥对固定态铵含量无显著影响;而施用N、P、K化肥基础上配施循环猪圈肥不仅可提高作物产量,且可使土壤固定态铵库保持在较高水平,有利于构建土壤氮素养分库,应为本地区旱田农业生产中的最佳施肥模式。  相似文献   

18.
采用盆栽试验,研究了Cd胁迫下施N对台湾桤木植株的干物质及N、P、K、Cd积累和分配的影响。结果表明:不施N条件下,Cd胁迫显著降低了台湾桤木根、茎和叶干物质积累量以及各器官N、P、K的积累量,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根和叶的N、K含量,但对根和叶的P含量均无显著影响;台湾桤木通过增加N、P、K和干物质在根中的分配比例,降低N、P、K在叶中的分配比例,以及提高N利用率(NUEN)和K利用率(NUEK)来更好地适应Cd胁迫环境;台湾桤木Cd的富集部位主要为根部,转移系数在0.06~0.22,而Cd的添加均降低了台湾桤木Cd转移系数和富集系数;30 mg·kg-1Cd胁迫下,施N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台湾桤木根、茎和叶干物质以及N、K含量和积累量,缓解了Cd胁迫所引起的对N、K吸收的限制,但对P含量和积累量无显著影响;施N提高了干物质在台湾桤木根中的分配比例和根冠比,而低N(0.4 g·kg-1)促进作用更明显;施N提高了Cd在台湾桤木茎、叶中的积累量和分配比例,而降低了其在根中的积累量和分配比例,提高了Cd转移系数(TF)和茎叶生物富集系数(BCF),显著降低了根BCF。说明施N有利于提高台湾桤木对Cd胁迫环境的适应能力。  相似文献   

19.
探讨几种市售肥料对红豆树(Ormosia hosiei)苗木各器官生长发育及养分含量的影响,为培育红豆树优质苗木选用肥料提供参考。以红豆树当年生大田苗为试材,采用3种常见肥料(复合肥、缓释肥和尿素)分3个施肥水平进行施肥试验,测定苗高、地径、根系指标、根系结瘤指标、各器官生物量及N、P、K含量,对不同施肥处理苗木质量进行综合评价。不同施肥处理对红豆树苗木生长、结瘤和矿质营养均有显著或极显著影响。施缓释肥和复合肥的处理表现为随施肥量的增加苗木的生长和生理指标均表现出先增后降趋势,施尿素则表现为随施肥量增加呈逐渐递减趋势。通过隶属函数对苗木质量进行综合评价,表明缓释肥30 g·m-2为最佳施肥处理,其苗高增量、各根系质量指标、各生物量指标、结瘤数量以及根、茎、叶的N、P、K含量均为最大。红豆树当年生苗木密度为50 株·m-2时,施用缓释肥(N-P-K: 30-6-7) 30 g·m-2可以有效提高红豆树的苗木质量。  相似文献   

20.
氮、钾营养对烤烟产量、产值和优质烟叶比例的影响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通过田间小区试验,研究氮素和钾素对烤烟产量、产值及优质烟叶(中上等烟叶)比例的影响,结果表明:(1)烤烟产量与施钾肥量具有显著正相关,并与施氮肥量有关;(2)产值与施氮肥量呈显著二次曲线相关性;(3)中上等烟比例与施肥比例(N/K)呈显著负相关,与施钾量、烟叶含钾量、土壤供钾能力有关。试验区烤烟优质、适产,要求施氮量(N)105一l12.8kg/hm2,施钾量(K)217.95—261.45kg/hm2,施肥比例(N/K比)0.40—0.48(N:K=1:2.1—2.50或N:K2O=1:2.5—3.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