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兰科杓兰属一新种及一新变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云南东南部兰科新种麻栗坡杓兰(Cypripodium,malipoense)和新变种大围山杓兰(Cypripedium lichiangense var.datveishanense)作了描述。麻栗坡杓兰与文山杓兰(C.lentiginosum)相近,区别点在于新种叶淡黄色而有紫斑,色泽与花瓣及唇瓣极为相似;花瓣明显较短,仅稍长于唇瓣。新变种大围山杓兰与原变种的不同在于中萼片黄绿色,疏生紫红色斑点;花瓣仅稍长于唇瓣;唇瓣囊口有一黑色圈。  相似文献   

2.
贝氏隐孢子虫在珍珠鸡体内发育的扫描电镜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史美清  林辉环 《动物学报》1996,42(2):113-118
采用扫描电镜观察了贝氏隐孢子虫在珍珠鸡体内的发育。大量球形虫体镶嵌于气管和法氏囊微绒毛丛中。气管纤毛消失,微绒毛生发生融合。法氏囊粘膜表面可观察到宿主细胞突起,在突起的表面有数个虫体寄生。滋养体呈球状,平均大小为1.7μm。裂殖体拥有4个或8个香蕉状裂殖子。成熟大配子体大小为 4.2 × 3.3μm,在其侧面可观察到锯齿状突起。偶尔能观察到卵囊,其表 面有一明显裂缝。虫体逸出后所留下的带虫空泡似弹坑状,根据其结构可将其分为两类,其中一类为裂殖子或小配子的形成场所,另一类为卵囊的形成场所。  相似文献   

3.
从自然感染捻转血矛线虫绵羊的真胃内采集生活成虫,应用扫描电镜对其头部、口囊及齿进行详细的观察和摄影。该虫体口孔为不正六边形,口缘有6个乳突,矛形齿从食道偏斗背面前部长出,口囊底部凸凹不平。  相似文献   

4.
从70%酒精保存液中取出的纯虫、棘头虫标本直接入高氏洋红中染色,再在乳酸液中透明,结果:虫体透明时间只需3-5min,虫体结构更为清晰。  相似文献   

5.
兜兰属宽瓣亚属(广义)的补充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新种小囊兜兰Paphiopedilum globulosum与新变种扁球兜兰P.micranthum var.oblatum作了描述与绘图。两者均为采自云南东南部的栽培植物,与硬叶兜兰P.micranthum近似。但小囊兜兰具有宽得多的叶(宽2.8~3.4cm),先端多少呈钩状、宽1.1~1.2cm的唇瓣,以及与唇瓣囊口几乎同样大小的退化雄蕊,而扁球兜兰则叶宽2.2~3 cm,唇瓣扁球形,囊深不超过1 cm,可区别于硬叶兜兰。上述种类均属于宽瓣亚属(广义)。该亚属有16个种产中国、越南或两地共有。本文提供了分种检索表。  相似文献   

6.
描述了拟盘旋线虫属一新种,即蛟河拟盘旋线虫,新种的近似种是截头拟盘旋线虫,主要区别是新种虫体,口针较小,c值较小。  相似文献   

7.
回顾盆距兰属(Gastrochilus)与囊唇兰属(Saccolabium)两个混淆属的简史。它们为彼此明显不同的独立属。盆距兰属的唇瓣为半球形囊状,侧裂片不明显,中裂片甚大;蕊柱无足;花粉团具孔隙。囊唇兰属的唇瓣为圆筒状距形,侧裂片明显,中裂片很小;蕊柱有短足;花粉团实心。前者广泛分布于亚洲热带与亚热带地区;后者则只局限于印度尼西亚的爪哇与苏门答腊。因此,建议在国际命名法规中取消保留名Saccolabium以及作为其异名的废弃名Gastrochilus(1822号)。  相似文献   

8.
中国兰科线柱兰属一新记录种——黄花线柱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报道了中国兰科植物一新记录种,黄花线柱兰Zeuxine flava (Wall. ex Lindl.) Benth. ex Hook. f.。本种的唇瓣橘黄色并呈“T”形,前唇裂片成方形,长宽近相等,唇瓣基部囊内各具一枚钩状胼胝体。  相似文献   

9.
兜兰属宽瓣亚属(广义)的被充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新种小囊兜兰Paphiopedilum globulosum与新变种扁球兜兰P.micranthum var.oblatum作了描述与绘图。两者均为采自云南东南部的栽培植物,与硬叶兜兰P.micranthum近似。但小囊兜兰具有宽得多的叶(宽2.8-3.4cm),先端多少呈钩状、宽1.1-1.2cm的辱瓣,以及与唇瓣囊口几乎同样大小的退化雄蕊,而扁球兜兰则叶宽2.2-3cm,唇瓣扁球形,囊深不超过1cm,可区别于硬叶兜兰。上述种类均属于宽瓣亚属(广义)。该亚属有16个种产中国、越南或两地共有。本文提供了分种检索表。  相似文献   

10.
报道了中国兰科二新记录种:小馥兰(Phreatia elegans Lindl.),其主要特征是萼囊囊状,花梗和子房波状弯曲,唇瓣有爪与蕊柱足相连,唇盘有毛;镰叶鸢尾兰(Oberonia falcate King et Pantl.)与O. angusti- folia Lindl.类似,但本种的唇瓣明显三裂,中裂片先端二裂而易区别。  相似文献   

11.
几种不同因子对哥伦比亚食道口线虫离体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白广星  孔繁瑶 《动物学报》1990,36(2):130-135
本文研究了二氧化碳、温度、犊血清和鸡胚提取物等对哥伦比亚食道口线虫(O.columbianum)感染性幼虫(L_3)发育至第四期幼虫(L_4)的影响;对培养前后虫体的形态学(着重在头部、口、排泄系统、肠和尾部)变化进行了详细的观察和描述。  相似文献   

12.
王勇 《动物学杂志》1994,29(5):8-10
应用扫描电镜观察卫氏并殖吸虫体表乳突,小鼠体内滞育童虫见有大、小两型丘状乳突;位于口吸盘周缘的12个乳突和腹吸盘内缘的6个外缘的12个乳突,相对稳定。猫体内虫体,除丘状乳突外,还见有花瓣状乳突存在,后者见于虫体背、腹面,散在分布。62日龄成虫,口吸盘周缘6个乳突外周,还有10个乳突分布,腹吸盘周缘仍保留着6个乳突。两种宿主体内虫体乳突的数量,均随虫随增长而渐少。结果提示:1.无论小鼠体内处于发育停  相似文献   

13.
本实验观察了人工脱囊条件下卫氏并殖吸虫后尾蚴的脱囊行为。囊蚴内被激活的后尾蚴,先经一段时间的活跃运动,后虫体一端顶向囊壁向外形成一个突起,随后囊壁在突起处爆裂,部分虫体随囊内液一并流出;虫体加强伸缩运动,并排出捧泄囊内颗粒,使虫体体积缩小,最终完成脱囊过程。作者认为,该行为基本是一种主动过程。作者尚首次发现后尾蚴后端先行脱囊的方式。  相似文献   

14.
1979年,在陕西省黄龙县的黄龙山地区(110°E,35°34′N)剖检13只狗獾(Meles meles Linnaeus),从其中6只的小肠中检获线虫522条,经鉴定系隶属于异尖科(Anisa-kidae Skrjabin et Karokhin,1945),前盲囊属(Porrocaecum Railliet et Henry,1912),前盲囊亚属(Porrocaecum(Railliet et Henry,1912)Karokhin,1946)的一新种线虫。狗獾(Meles meles)为本属线虫的新宿主。黄龙前盲囊线虫Porrocaecum(P.)huanglongensis Jian,新种。(图见封二,1—10)虫体较粗长,无颈翼,两端渐变细,末端钝圆。体表角皮有显著的环纹和细的纵线。头端有3瓣大的主唇…  相似文献   

15.
原卵黄目(Prolecithophora)柱口科(Cylindrostomidae)肠口涡虫属(Enterostomula)为海栖涡虫,全球记录3种,在中国未见报道。作者在广东省深圳市深圳湾海边(22°31'N,113°56'E)采集到一种海栖涡虫。本文对该种涡虫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比较研究,鉴定为柱口科肠口涡虫属格氏肠口涡虫(E.graffi de Beauchamp,1913),为中国新纪录科新纪录属一新纪录种。该种涡虫多数个体背部具2条黑色横纹,部分个体背部花纹有明显变化。眼点2对。雌雄同体,精巢、卵巢各1个。受精囊位于卵巢与子宫之间;子宫位于体末端,后接一微小的外阴道。本文发现:①该涡虫的尾部腹面具有一个交配囊及一根雌性生殖管,交配囊是一个由肌肉层组成的袋状囊,同时与子宫、雌性生殖管相连;②雌性生殖管外围有明显的生殖腺包裹;③雌性生殖管孔、阴茎孔与口孔一起通往体外;④此种涡虫喜分泌黏液将微小杂质粘结呈半球状窝,虫体隐藏于窝内。  相似文献   

16.
1978年11月,从湖南省芷江县的豹猫(Felis bengalensis)胆管内找到线虫5条,经鉴定,认为系节口线虫属一新种。湖南节口线虫 Arthrostoma hunanensis,新种。 模式标本 正模,配模,副模1 2。保存于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虫体前端向背面弯曲,体表具有细小的横纹。口孔椭圆形,向着前背方,从侧面观,口囊呈梨形,深0.062—0.075毫米,宽0.049—0.061毫米,由8个板块组成,从背面观,除腹  相似文献   

17.
深圳河口福田泥滩海洋线虫的种类组成及季节变化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1997年4个季度在深圳河口福田泥滩3个取样站采到海洋线虫28种,隶属于3目13科22属。优势种是微口线虫(Terschellingia spl.)、蚕咽线虫(Daptonema sp1.)、Metalinhomoeus sp.和拟齿线虫(Paradontophora sp.)4种。春季海洋线虫密度最高,冬季次之,夏季第三,秋季最低。深圳河口福田泥滩的海洋线虫群落与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具有相似的特点,  相似文献   

18.
一种异常的捻转血矛线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自然感染羊上采集的捻转血矛线虫,发现部分虫体头部有明显的头翼膜样结构或类似的痕迹,此种结构过去未有记载。分别取正常和异常雌虫虫卵进行培养,观察幼虫发育过程并比较幼虫形态变化。发现正常和异常虫体第三期幼虫(L3)的虫体长度和食道长度差异极显著,虫体宽度和尾鞘长度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19.
在扫描电镜下甘肃吸吮线虫口囊呈圆形或椭圆形。头端只有排成一环的8个乳突,等距排列。头端两侧于亚背侧与亚腹侧乳突之间各有1个长椭圆形头感器,中间有裂隙状开口。颈乳突1对,较大,呈圆形隆起,顶部复生出乳房状隆起。雄虫肛前乳突为13对,排列成2行。本次研究发现雄虫的肛前正中处还有1个较大的单乳突。雄虫肛后乳突2对,但尾端的1对较大,其形状不同于尾部其他乳突,可能是本虫的尾感器。 通过对安徽淮北部分地区的牛眼虫病调查,结果表明黄牛感染甘肃吸吮线虫较普遍。  相似文献   

20.
描述了采自山东省胶南市蓝莓Vaccinium corymbosumL.根部的线虫1新种,即胶南无孔小咽线虫Aporcelaimellus jiaonanensis sp.nov.。新种主要的鉴别特征是雌虫虫体中等长度,强壮,体表角质层由明显的两层组成;唇区缢缩明显,唇瓣彼此分离,呈角状;齿针强壮;内阴唇骨化明显,呈心形;尾圆锥形,具近指状尾尖突,尾尖突末端钝,尾长是肛门处体宽的1.1~1.4倍。新种的近似种是亚马逊无孔小咽线虫A.amazonicus Andrassy,2004和岛居无孔小咽线虫A.insularis Andrassy,2004。新种与前者的主要区别是:新种内阴唇呈心形,尾尖突末端钝;亚马逊无孔小咽线虫内阴唇长且窄,不呈心形,尾尖突末端锐尖。新种与后者的主要区别是:新种虫体较长,尾较长、呈圆锥形,具近指状尾尖突;岛居无孔小咽线虫虫体较短,尾很短,向背面凹陷,具向背面弯曲的钉状尾尖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