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1例16岁女孩由申克孢子丝菌导致的皮下孢子丝菌病,口服伊曲康唑治疗有效,回顾申克孢子丝菌的实验室检验方法 ,以此来提高孢子丝菌感染的诊断水平。  相似文献   

2.
报道1例猫抓后引起的固定型孢子丝菌病.患者男,16岁,皮损表现为鼻翼部位的增生物,其上覆有脓痂.临床上易与细菌感染混淆,但根据患者的病史、临床表现、病理、真菌镜检及培养诊断为申克孢子丝菌引起的孢子丝菌病.患者在应用7个月的碘化钾结合特比萘芬软膏外用治疗后,皮损完全消失.  相似文献   

3.
特比萘芬治愈儿童鼻翼孢子丝菌病1例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报道1例发生在4岁儿童鼻翼的孢子丝菌病。方法刮取病变组织接种到沙堡弱培养基培养,并对培养出的病原菌进行形态学鉴定和ITS区序列分析。结果病变组织在沙堡弱培养基25℃培养长出黑褐色菌落,25℃小培养后光镜及扫描电镜下见菌丝细长,分枝分隔,合轴式产孢形成的成簇和沿菌丝两侧排列,分生孢子卵圆形。提取真菌总DNA用PCR方法扩增ITS序列,测序后登录GeneBank进行比对,该菌与申克孢子丝菌菌株KMU3360ITS区碱基序列一致性达99%,鉴定为申克孢子丝菌。内服联合局部应用特比萘芬治疗6个月后皮损完全消退。结论确诊1例儿童鼻翼的孢子丝菌病,内服联合局部应用特比萘芬治疗儿童孢子丝菌病疗效良好。  相似文献   

4.
孢子丝菌病是由申克孢子丝菌及其卢里变种感染引起的皮肤、皮下组织和附近淋巴系统的亚急性和慢性感染,偶可播散至全身引起多系统损害。该病遍布全世界,我国孢子丝菌病主要是由申克孢子丝菌引起。孢子丝菌一般生存在土壤和植物上,人的皮肤接触带菌植物或土壤后可引起感染。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固定型和淋巴管型孢子丝菌病,皮肤播散型孢子丝菌病少见。现认为机体感染申克孢子丝菌引起的不同的临床型别与机体免疫状态、申克孢子丝菌的致病力及其基因差异相关[1-2]。我  相似文献   

5.
申克孢子丝菌是孢子丝菌病的致病菌,如何选择高效敏感的抗真菌药物对于有效治疗孢子丝菌病具有重要意义,抗真菌药物体外药敏试验是评价抗真菌药物抗真菌活性的重要手段。综述了申克孢子丝菌体外药敏试验的研究近况,展望了研究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6.
申克孢子丝菌是一种重要的双相型真菌,其引起的孢子丝菌病是一种常见的侵袭性皮肤感染.研究该菌毒力因子及宿主对其抗感染免疫对于深入了解其致病性及防治该病具有重要意义.该文介绍了申克孢子丝菌毒力因子及宿主对其抗感染免疫方面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7.
实验室确诊的孢子丝菌感染51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孢子丝菌病由申克孢子丝菌感染而引起,由于一些医师缺乏对该疾病临床表现的认识及实验室检查手段的欠缺,易造成误诊。为了提高对该病的诊断率,减少因误诊给患者带来的痛苦,我们选择了2005年在外院误诊的病例51例,后经我院真菌实验室和病理室检查纠正原诊断的患者情况进行报道。  相似文献   

8.
报道1例因非医嘱习惯性口服激素导致的难愈性孢子丝菌病。患者右腕木屑刺伤后,出现局限性红斑伴破溃,曾多次外院就诊,诊断为“孢子丝菌病”,给予抗真菌治疗半年后病情仍不断恶化,遂来我院就诊。皮损经真菌镜检、培养及分子生物学测序均鉴定为孢子丝菌病,病理示感染性肉芽肿。询问病史时发现患者有日常口服激素的习惯,嘱患者停用激素并口服伊曲康唑4个月后治愈。  相似文献   

9.
皮肤型孢子丝菌病首选口服抗真菌药物治疗,如碘化钾、伊曲康唑、特比萘芬和氟康唑等[1].由于个体差异及疾病情况的复杂性,患者对每种抗真菌药物治疗的反应不同,最近我们应用不同的方法治愈了4例皮肤型孢子丝菌病患者,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1.1病例1患者男,68岁,北京市延庆县农民.因右侧面部皮损8个月于2008年12月8日就诊.8个月前患者右侧面部出现米粒大小皮损,之后皮损破溃、增多,伴疼痛.否认外伤史.皮肤科情况:右面颊部可见8个1 ~1.5 cm大小皮损,基底红肿,其上有厚的结痂,无脓液渗出,可触及多数皮下结节(见图1a).皮损痂屑KOH湿片真菌镜检阴性,皮损组织真菌培养为申克孢子丝菌.皮损组织病理显示表皮角化不全,有脓痂,表皮呈假上皮瘤样增生;真皮全层弥漫淋巴细胞、组织细胞、多核巨细胞、浆细胞、嗜中性粒细胞浸润,伴少许嗜酸粒细胞;PAS染色未见真菌成分.诊断:皮肤淋巴管型孢子丝菌病.  相似文献   

10.
该文报道1例固定型皮肤孢子丝菌病.患者女,51岁,农民,因鼻部结节2个月就诊,皮损表现为鼻尖部增生物,其上覆有黑褐色厚痂.根据病史、临床表现、组织病理、真菌镜检及培养诊断为固定型皮肤孢子丝菌病.经过3个月冷冻联合碘化钾口服治疗后,皮损完全消失.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申克孢子丝菌菌丝相向酵母相转化的形态学变化并初步研究连续传代后菌株转化为酵母相的百分率。方法将95株申克孢子丝菌临床株于脑心浸液琼脂培养基上连续传代至酵母相,利用显微镜及血细胞计数板计数菌丝和孢子比例并记录显微镜下形态。结果 95株申克孢子丝菌中,经1次传代即成功转化有23株,经2次传代有14株,经3次传代有10株,经4次传代有6株,4次传代后总计55.8%实验菌株转化为酵母相。结论部分申克孢子丝菌由菌丝相向酵母相转化需经过连续多次传代,连续传代增加了菌丝相至酵母相的转化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初步探讨伊曲康唑和特比萘芬联合治疗孢子丝菌病的疗效,评价两药体外联合对申克孢子丝菌菌丝相和酵母相的抗菌活性.方法 口服伊曲康唑200mg/d和特比萘芬250mg/d治疗孢子丝菌病;体外联合药敏试验采用棋盘微量稀释法,计算分数抑菌浓度(FIC)指数判定两药相互作用具有协同、拮抗或无关作用.结果 伊曲康唑和特比萘芬联...  相似文献   

13.
报道1例由球形孢子丝菌所致的婴儿固定型孢子丝菌病。患儿女,3个月,因左眼下内侧皮损2个月就诊,皮损脓液标本进行真菌培养,对培养获得菌株进行形态学、生理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并进行药物敏感性检测。真菌培养阳性,镜下可见典型的套袖样菌丝。钙调蛋白基因序列分析鉴定为球形孢子丝菌。药敏试验显示特比萘芬和伊曲康唑对该菌株的菌丝相最低抑菌浓度(minimal inhibitorycon centration,MIC)分别为0.5μg/mL和0.5μg/mL;对该菌株的酵母相的MIC值分别为0.25μg/mL和0.5μg/mL。给予患者口服特比萘芬32.5mg/d治疗10周后皮损消退呈瘢痕化修复。依据临床及实验室检查确诊该病例为球形孢子丝菌所致固定型孢子丝菌病,特比萘芬治疗本病例显示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14.
孢子丝菌病是申克孢子丝菌引起的皮肤、皮下及附近淋巴管的慢性结节或溃疡性病变。最早由美国的Baltimore报道了首例,1898年Schenck由上肢多发性脓肿中分离出病原菌,称为Sporotrichumsp.。1900年Hektoen和Perkins报道了第2例,将病原菌命名为SporotrixSchenckii。1920年西泽等报道了日本首例。1916年刁德信报道了我国首例。以后世界各国陆续报道,为世界性分布。  相似文献   

15.
患者,女,62岁,右手食指结节半年,右前臂结节3个月,经皮肤病理、真菌培养及其分子生物学鉴定,诊断为孢子丝菌病,予以口服伊曲康唑,同时配合点阵激光联合光动力治疗3次,1个月后治愈。  相似文献   

16.
伊曲康唑联合特比萘芬治疗孢子丝菌病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孢子丝菌病(sporotrichosis)是由申克孢子丝菌引起的一种亚急性或慢性真菌感染,本病易侵犯皮肤、皮下组织及其附近的淋巴管,当存在免疫缺陷时,可能出现播散型感染。最近我们用伊曲康唑联合特比萘芬治疗1例淋巴管型孢子丝菌病患者,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申克孢子丝菌是孢子丝菌病的致病真菌,作为一种双相型真菌,室温培养为菌丝相,37℃则为酵母相。哪一种生长状态的药敏试验结果更准确可靠、并能指导治疗尚有争议。就此对其体外药敏试验的影响因素、试验方案的改良以及试验条件的探索等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8.
皮肤型孢子丝菌病31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孢子丝菌病的临床特征及病理特点,指导临床实践。方法分析1972~2007年间就诊于我院的孢子丝菌病447例,其中有详细资料者316例,做皮肤组织病理检查的203例中,105例做了PAS染色检查。结果春季发病者占50.34%,临床分型以固定型略多(52.53%)。儿童主要以面部发病。主要病理改变为混合细胞性肉芽肿。PAS染色阳性率为38.1%。结论孢子丝菌病常年皆可发病,近几年有增多的趋势,春季为本病高发季节。儿童皮损主要在面部,多为固定型。病理改变多为混合细胞性肉芽肿。病理切片、PAS染色诊断阳性率不高,确诊主要靠真菌培养。  相似文献   

19.
伊曲康唑和特比萘芬治疗孢子丝菌病(sporo-trichosis)有效安全,目前已成为孢子丝菌病治疗指南中的推荐用药[1].但少数患者单用伊曲康唑或特比萘芬不能有效控制病情,研究显示两药分别联合碘化钾溶液或两药联合治疗皮肤型孢子丝菌病显示疗效增强2-6].最近,我们诊治1例由球形孢子丝菌引起的皮肤固定型孢子丝菌病患者,采用特比萘芬联合伊曲康唑治疗失败,之后经特比萘芬联合碘化钾溶液治疗才获得痊愈.鉴于该病例治疗过程的特殊性,我们对其分离菌株进行了一些相关的实验研究,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感染孢子丝菌的动物模型筛选文献报道的4对申克孢子丝菌特异性引物,以确定引物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方法12只小鼠随机分成实验及对照组,实验组皮内注射申克孢子丝菌菌悬液,不同时间留取皮损组织,分别进行真菌培养和皮损组织DNA提取,PCR扩增。结果4对引物s2-R2,SSHF31-SSHR97,ITS3-SSP,SS3-SSd在感染申克孢子丝菌的小鼠皮损中均可扩增出目的条带,但引物SSHF31-SSHR97所需浓度较高,引物s2-R2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最好,与在体外培养条件下筛试的结果相同。结论针对几丁质合成酶基因I的引物s2-R2对申克孢子丝菌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最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