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赵晨宇  李新畅  崔娟  高宇  史树森 《昆虫学报》1950,63(9):1108-1116
【目的】明确自然变温环境对甘蓝夜蛾Mamestra brassicae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影响,深入研究其对环境温度的适应性。【方法】在13~25℃(日平均19℃), 16~28℃(日平均22℃), 19~31℃(日平均25℃), 22~34℃(日平均28℃)和25~37℃(日平均31℃) 5个梯度变温条件下,以大豆Glycine max植株叶片为寄主材料饲养甘蓝夜蛾卵,测定其各虫态发育历期、发育速率、成虫繁殖力及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结果】变温范围为13~25℃时甘蓝夜蛾发育历期最长,世代发育历期为65.93 d,显著长于其他变温处理。且随温度升高,其发育历期缩短,变温范围为22~34℃时,该虫发育历期最短,世代发育历期为38.46 d,显著短于其他变温处理。在变温范围为25~37℃时,该虫不能正常完成个体发育。在日平均温度(T)19~28℃范围内(最大温差12℃),甘蓝夜蛾卵、幼虫及蛹期的发育速率随温度升高而加快,且各个虫态发育速率(V)拟合方程均符合线性方程模型:V卵期=0.125+0.048T, V幼虫期=0.023+0.012T, V蛹期0.027+0.013T, V成虫=0.073+0.47T。甘蓝夜蛾雌雄成虫的寿命随着日平均温度的升高而逐渐缩短,雌雄成虫寿命在日变温范围13~25℃时最长,分别为7.91 d和8.00 d;在变温范围22~34℃时最短,分别为3.00 d和3.57 d。甘蓝夜蛾卵、幼虫、蛹、成虫发育起点温度分别为7.98, 6.54, 9.36和10.78℃,有效积温依次为87.00, 607.36, 351.51和108.52 d·℃。16~28℃的变温范围更适合甘蓝夜蛾种群的生存与繁殖,其种群趋势指数I为117.81。【结论】甘蓝夜蛾属于偏低温适应性害虫,对高温环境适应能力较低。研究结果为进一步研究甘蓝夜蛾自然种群发生规律及其发生期、发生量预测预报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张岚  董勇  杨世璋  林万光  曾艳 《昆虫知识》2011,48(6):1759-1764
在重庆进行了斐豹蛱蝶Argyreus hyperbius(L.)室内饲养和繁殖生物学研究。在自然光照条件下,室内温度22~25℃,相对湿度50%~80%,成虫喂10%的蜂蜜溶液,幼虫食堇菜科的植物,在此条件下,可进行自然交配、产卵;幼虫在盒内能正常生长发育并化蛹、羽化;同时在自然变温条件下,对斐豹蛱蝶蛹的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发育起点温度为(14.10±0.19)℃,有效积温为68.33日·度。  相似文献   

3.
哈尔滨地区大猿叶虫发育历期与生物学特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哈尔滨对白菜上的大猿叶虫Colaphellus bowringi Baly的生活史和生物学习性进行观察研究。结果表明,大猿叶虫在哈尔滨地区绝大多数个体1年发生1代,少部分个体1年发生2代。主要以成虫入土在2~27cm土层中滞育越冬。越冬成虫翌年4月下旬开始出土活动。第1代发生在5上旬至7月上旬,第2代发生于6月中旬至7月中旬。所有成虫在7月下旬以后均滞育越冬。在25℃条件下,雌虫产卵期为6~55d,平均为30.95d,单雌平均产卵量为454.9粒。在25℃各虫态的发育历期为:卵(4.46±0.33)d,幼虫(8.22±0.26)d,蛹(4.17±0.22)d。各虫态发育起点温度卵为10.80℃,幼虫为10.95℃,蛹为9.79℃;有效积温卵为64.82日.度,幼虫为117.37日.度,蛹为64.36日.度。  相似文献   

4.
温度对以白茶为寄主的米缟螟生长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明温度对以白茶为寄主植物的产虫茶昆虫米缟螟生长发育的影响,分别设置5个温度条件(31、28、25、22、19℃),研究温度对米缟螟各虫态平均发育历期、发育速率和存活率的影响,计算各虫态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结果表明:温度对米缟螟各虫态平均发育历期影响显著,除卵的发育历期随温度的升高而缩短外,幼虫、蛹及未成熟期的发育历期均在25℃达到最小值,分别为(249.53±23.83)d、(12.94±1.27)d和(273.00±24.19)d;除蛹外米缟螟各虫态发育速率与温度呈极显著相关,其中卵的发育速率与温度呈线性相关,幼虫、蛹和未成熟期则呈抛物线相关;温度显著影响各虫态存活率,卵、幼虫、蛹及未成熟期各虫态存活率均在25℃最高,分别为94.0%、73.8%、91.3%和63.4%,22和19℃次之,31℃最低;幼虫及蛹存活率在31℃均为0,表明米缟螟不耐高温;卵、幼虫、蛹及未成熟期的发育起点温度分别为13.21、17.12、14.76和16.47℃,有效积温分别为117.94、870.88、149.70和1442.75日·度.研究结果与米缟螟在贵州息烽地区一年发生2至3代的事实大致相符.  相似文献   

5.
李家慧  杨群芳  王慧 《昆虫知识》2011,48(4):986-989
室内研究了红珠凤蝶小斑亚种Pachliopta aristolochiae adaeus(Rothschild)在19~31℃范围内5个恒温条件下的发育.结果表明,成虫在19℃时不能交配和产卵,而卵、幼虫和蛹在19~31℃范围内均能完成发育,且发育历期随温度而变化.各温度下,预蛹期最短,幼虫期最长,幼虫龄期随虫龄的增加...  相似文献   

6.
杨群芳  王慧  李庆  王海建  蒋春先 《昆虫学报》2010,53(12):1382-1389
为了明确温度对光滑足距小蠹Xylosandrus germanus发育和繁殖的影响, 本研究分别采用真菌Acremonium kilienseAmbrosiella hartigii在培养皿中饲养雌成虫和幼虫, 以及半人工饲料在试管中培养雌成虫的方法, 系统地研究了该食菌小蠹在16~31℃范围内6个恒温条件下的发育和16~28℃范围内5个恒温条件下的繁殖力和性比。结果表明: 从16~28℃, 光滑足距小蠹未成熟期各虫态和卵至成虫的发育历期均随温度升高而缩短, 16℃时蠹虫的发育历期为28℃时的3~4倍, 31℃时除蛹外发育历期又有延长。各温度下均以幼虫的发育历期为最长, 占卵至成虫羽化整个发育历期的50%以上。幼虫发育的最适温度为26.44℃。发育起点温度在11.0℃(蛹)至12.7℃(卵至成虫)之间。卵期有效积温最小(61.5日·度), 幼虫期最大(189.7日·度), 卵至成虫需要12.7℃以上约305日·度的积温才能完成发育。卵至成虫的存活率在16~25℃范围内从53.3%增大至68.3%, 28~31℃范围内又从35.0%降至3.3%。31℃时幼虫几乎不能化蛹。在半人工饲料中, 22~25℃范围内每雌平均后代数为114.3~121.5头, 以25℃时为最大, 约为16℃时的3倍、19℃和28℃时的2倍。雌雄性比以16℃时为最小(9.6∶1), 25℃时最大(23.3∶1), 其余温度下均为19.0∶1以上。结果说明, 温度直接影响光滑足距小蠹的发育, 主要通过影响虫道真菌生长和产孢而影响光滑足距小蠹的繁殖。  相似文献   

7.
国槐尺蠖发育起点温度与有效积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恒温20,23,25,27,30℃下,对沈阳市国槐尺蠖Semiothisa cinerearia Bremeret Grey各虫态的发育历期,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温度的升高,发育历期逐渐缩短;国槐尺蠖卵,幼虫,蛹,成虫期和世代发育起点温度C分别为(4.20±0.95),(5.80±0.95),(8.28±0.30),(16.92±0.50)和(9.06±0.21)℃。相应的有效积温K分别为(71.3±2.3),(300.5±14.3),(354.2±8.3),(52.4±2.59)和(752.76±10.5)日.度。根据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预测出国槐尺蠖在沈阳的年发生代数为3.4~3.6代,其结果符合实际发生情况。  相似文献   

8.
【目的】明确变温与粘虫Mythimna separata(Walker)生长发育和生殖的关系及变温条件下粘虫主要能源物质代谢的变化规律。【方法】将粘虫卵置于光周期均为14L∶10D,温度分别为25℃和30℃日恒温和白天30℃、夜晚20℃日变温的条件下饲养,观察记录25℃和30/20℃下的成虫产卵及卵巢管发育情况,再取30℃和30/20℃下饲养获得的3龄幼虫、6龄幼虫、蛹和1日龄成虫,测定其糖原、海藻糖和甘油三酯3种能源物质的含量及海藻糖酶、3-磷酸甘油醛脱氢酶、3-磷酸甘油脱氢酶及3-羟酰辅酶A脱氢酶等4种主要能源物质代谢酶的活性。【结果】25℃与30/20℃饲养条件下相比,1日龄雌成虫卵巢管发育明显滞后,但单雌产卵量显著较多;蛹期糖原、海藻糖和甘油三酯的含量均高于3龄和6龄幼虫,成虫期各能源物质含量均较低。30/20℃日变温下粘虫体内供试3种能源物质的含量显著高于30℃日恒温(6龄幼虫和蛹期甘油三酯含量在两温度下无显著差异);温度变化对供试4种酶活性的影响差异显著。【结论】温度变化对粘虫的生长发育和繁殖具有显著的影响。在粘虫生长发育过程中以糖代谢为主;变温会加速糖代谢,减缓部分发育阶段的脂代谢,更有利能源物质的积累。  相似文献   

9.
温度对青海尕海盐湖卤虫发育和种群增长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贾沁贤  徐宁  朱江  许木启  曹宏 《动物学报》2002,48(2):175-182
1990~ 1999年对尕海卤虫的温度特性研究表明 ,无节幼虫的耐寒力比幼虫期高 - 1 7℃ ,比成虫期高- 0 9℃ ,即无节幼虫的耐寒力最强 ,幼虫对低温最敏感 ;孵化发育起始温度 9 94℃ ,幼虫发育起始温度10 33℃ ,有效积温 (℃·d)前者为 2 2 91± 2 0 8,后者为 2 6 1 2 6± 2 4 1,平均世代发育起点温度 10 2 8℃ ,有效积温 45 8 6 8± 5 7 6 0 ;依据生命表计算得出的各项生态学参数与温度存在显著的函数关系 ,其适温范围基本介于 10℃~ 39℃ ,最适温度介于 2 4 9℃~ 30 5℃ ,种群增长倍数 >2的温度范围在 15℃~ 34℃ ;依据 1993~ 1994和 1997年尕海水域温度测定资料 ,结合上述实验结果 ,得出该卤虫的年世代数为 2 6 7± 0 34个代 ,一年中有4 6 9± 0 43个生殖高峰期 ;最后一个完整世代的起始时间是 8月 10日 ;因积温不足 ,在 9月 1日以后出现的无节幼虫将不能完成到成虫期的发育 ;在 7月中旬至 9月中旬是种群生产力高峰期 ,在此期间种群的加倍时间 <30d ,内禀增长率 >0 0 2d-1,开发潜力最大。  相似文献   

10.
温度对桃蛀螟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为了明确温度对桃蛀螟Conogethes punctiferalis (Guenée)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影响, 本实验在恒温条件(15, 19, 23, 27和31℃共5个温度梯度)下, 以板栗为寄主食料, 研究了温度对桃蛀螟实验种群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影响。结果表明: 温度对桃蛀螟各虫态的发育历期、 存活率、 蛹重以及种群繁殖力有显著影响。在15~27℃范围内, 各虫态的发育历期均随温度的升高而缩短, 发育速率与温度呈显著正相关。但是, 当温度上升至31℃时, 幼虫生长发育受到抑制, 其发育历期比27℃时延长了1.11 d, 而卵期、 蛹期和产卵前期仍符合随温度升高趋于缩短的趋势。此外, 15℃下桃蛀螟5龄幼虫发育停滞, 表明老熟幼虫的发育起点温度高于其他低龄幼虫。桃蛀螟世代存活率随环境温度变化的大小顺序为23℃>27℃>19℃>31℃, 其中, 23~27℃的存活率较高, 为54.44%~63.56%, 31℃时为4.30%, 说明温度过高或过低均不利于其生长发育。成虫产卵量在23℃时最高, 单雌平均产卵量达55.00粒, 其次为19℃和27℃, 单雌平均产卵量分别为43.30和39.70粒; 31℃下产卵量最少, 仅为20.90粒。由直接最优法计算得到桃蛀螟卵期、 幼虫期、 蛹期、 产卵前期及全世代的发育起点温度分别为10.37, 10.06, 14.27, 7.47和11.85℃, 有效积温依次为70.84, 287.71, 118.42, 58.33和509.06日度。研究结果为桃蛀螟发生期的预测预报提供了基础参考数据, 对指导生产实践有实际的应用意义。  相似文献   

11.
温度对食蚜瘿蚊生长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洁  杨茂发  王利爽 《昆虫知识》2008,45(2):256-259
在19,22,25,28,31℃和RH为80%的组合下,测定食蚜瘿蚊Aphidoletes aphidimyza Rondani的发育历期,分析发育速率与温度的关系,并且测定各温度下食蚜瘿蚊的化蛹率和羽化率等生物学参数。实验结果表明:温度对食蚜瘿蚊的生长发育有较大影响。在19~28℃范围内,食蚜瘿蚊各虫态的发育历期随温度的升高而缩短,而在28~31℃范围内,食蚜瘿蚊各虫态的发育历期随着温度的升高而略为延长。采用线性日度模型和Logistic模型对卵期、幼虫期、蛹期和全世代的发育速率进行模拟分析,2种模型均能较好地反映各虫态的发育速率。不同温度下食蚜瘿蚊的5天化蛹率和总羽化率差别较大,但以25℃下为最高,分别为88.00%和94.70%;而22℃下的化蛹率和羽化率与25℃下较为接近,分别为84.00%和90.66%,经分析差异不显著。食蚜瘿蚊最适生长发育温度为22~25℃。  相似文献   

12.
枸杞负泥虫的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室内饲养观察结果估测,枸杞负泥虫LemadecempunctataGebler各虫态的发育起点温度分别为卵期(7.8±2.2)℃,若虫期(7.6±2.1)℃,预蛹期(8.1±0.9)℃,蛹期(9.3±3.0)℃,产卵前期(8.2±3.2)℃;有效积温分别为卵期88.4日·度,若虫期138.3日·度,预蛹期71.3日·度,蛹期65.9日·度,产卵前期126.8日·度;全世代的发育起点温度为(7.7±1.9)℃,有效积温为526.8日·度。根据有效积温法则推算,枸杞负泥虫在宁夏地区年发生理论代数为3.81(代),与实际观察结果基本吻合。  相似文献   

13.
采用19,22,25,28和31℃5个温度对竹织叶野螟Algedonia coclesalis Walker各虫态(龄)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进行测定。结果表明,竹织叶野螟的在19~31℃范围内均能正常生长发育,尤其是28~31℃范围最适宜于竹织叶野螟的生长发育。卵、1龄幼虫、2龄幼虫、3龄幼虫、4龄幼虫、5龄幼虫、6龄幼虫、7龄幼虫、蛹、成虫及世代的发育起点温度分别为6.63,12.51,11.18,10.93,10.05,8.01,6.80,5.78,6.20,7.81和8.33℃,有效积温分别为124.19,64.54,72.59,82.08,93.46,136.84,155.42,201.06,211.55,111.49和1235.50日.度。  相似文献   

14.
《生态学杂志》2012,23(3):772-778
小菜蛾是世界范围内十字花科蔬菜上的重要害虫.临界高温(critical thermal maximum, CTMax)是昆虫耐热性的常用指标.采用动态加热方法,利用自行组装的装置测定了小菜蛾的临界高温,以此作为其耐热性指标,研究发育阶段、饲养温度、世代、性别和热激对小菜蛾耐热性的影响.结果表明: 25 ℃下饲养的小菜蛾4龄幼虫的CTMax 均值为50.31 ℃,显著高于1龄幼虫(43.03 ℃)、2龄幼虫(46.39 ℃)、3龄幼虫(49.67 ℃)以及雌性成虫(45.76 ℃)和雄性成虫(47.73 ℃);不同饲养温度(20、25和30 ℃)下成虫耐热性无显著差异;30 ℃下饲养1代、3代及6代的不同世代成虫CTMax也无显著变化;所有处理雌雄成虫的CTMax无显著差异;40 ℃下45 min热激可使5日龄雄成虫的CTMax值从45.51 ℃增加到46.49 ℃.  相似文献   

15.
在 1 6~ 3 1℃范围内设置了 6个温度对麝凤蝶ByasaalcinousKlug卵、幼虫、蛹的发育速率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 ,卵、幼虫、蛹在 1 6~ 3 1℃范围内均能正常生长发育 ,尤以 2 5~ 2 8℃条件下最适宜于该蝶的生长发育 ,发育速率与温度呈直线关系。用直线回归法得到卵、幼虫、蛹的发育起点温度分别为 9 3 ,7 1 ,6 8℃ ,有效积温分别为 90 2 ,3 87 4,2 2 7 9日·度。  相似文献   

16.
分别在19℃,22℃,25℃,28't2,31℃下饲养橘小实蝇蛹色伴性遗传品系,统计各温度下卵到蛹的的获得率、蛹重、羽化率、存活率及飞出率。结果表明卵到蛹的获得率28℃最大,为62.12%,19℃最小,为43.12%;蛹重25℃最重为1.3854g/100粒,19℃最轻,为1.2610g/100粒;羽化率25℃最高,为93%,31℃最低,仅82.67%;存活率31℃最高,为66%,19℃最低,仅为4.67%;飞出率25℃最高,为65%,31℃最低,为16%。综合不同温度下的卵到蛹的的获得率、蛹重、羽化率、存活率及飞出率得出25℃-28℃是大量饲养橘小实蝇蛹色伴性遗传品系的最佳温度。  相似文献   

17.
温度对胡萝卜微管蚜生长发育繁殖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目标】明确温度对胡萝卜微管蚜Semiaphis heraclei(Takahashi)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影响。【方法】在室内5个温度梯度下(19、22、25、28、31℃)观察并比较胡萝卜微管蚜的发育历期、存活率、存活寿命及产仔量。【结果】在19?31℃范围内,胡萝卜微管蚜各龄期及完整世代的发育历期均随着温度的升高而缩短,完成一个世代分别需要22.17、17.13、12.57、10.03和7.83 d。温度与发育速率呈极显著相关(P<0.01,r>0.8),温度越高发育速率越快。胡萝卜微管蚜4个若蚜期和世代的发育起点分别为14.15、13.87、13.64、15.06、12.92℃,有效积温分别为29.98、29.30、28.54、24.00和144.21日?度。建立了胡萝卜微管蚜各个发育阶段的历期预测式。在5个恒温下胡萝卜微管蚜1?4龄及世代的存活率随温度的变化而小幅波动。在19?31℃范围内,该蚜虫世代的存活率分别为40.0%、52.5%、62.5%、60.0%和47.5%。25℃该蚜虫的存活率相对较高,1?4龄及世代的存活率分别为82.5%、81.8%、92.6%、100%和62.5%。在相同温度条件下该蚜虫不同发育阶段的存活率存在差异。存活寿命随着温度的升高而缩短,19℃时寿命最长,为33.30 d,31℃时寿命最短,为15.40 d。产仔期随着温度的升高而缩短,19℃时产仔期为11.13 d,31℃时为7.57 d。在19?31℃范围内,该蚜虫的单雌产仔总量分别为26.33、27.93、32.53、27.13和17.93头。【结论】温度是影响胡萝卜微管蚜的生长发育、存活和繁殖的重要因素。25℃时胡萝卜微管蚜各龄期及世代的发育历期较短,存活率较高,单雌产仔总量最大。25℃较适合该蚜虫生长发育和繁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