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虫类中药蛴螬中含氮化合物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虫类中药蛴螬Holotrichia diomphalia Bates的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3个化合物,其结构经谱学数据和与已知化合物比较,分别鉴定为N-[2-(4-羟苯基)-乙基]乙酰胺(1)、环(酪氨酸-脯氨酸)(2)、吡啶-3-甲酰胺(3)、胸苷(4)、戊内酰胺(5)、5-(羟甲基)-1H-吡咯-2-醛(6)、环(脯氨酸-缬氨酸)(7)、环(脯氨酸-丙氨酸)(8)、羟吲哚(9)、1,2,3,4-四氢-1,3,4-三氧-β-咔啉(10)、吲哚-3-醛(11)、黄苷(12)和苯基丙氨酸(13)。化合物1~13均为首次从该种动物药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2.
从长形肉豆蔻Myristica argentea乙醇提取物乙酸乙酯部分分离得到12个化合物,经理化和波谱分析分别鉴定为黄樟醚(1)、甲基丁香酚(2)、异甲基丁香酚(3)、3′-羟基异黄樟醚(4)、7-羟基-3′,4′-亚甲二氧基黄烷(5)、1,4-苯二甲酸二甲酯(6)、内消旋-二氢愈创木脂酸(7)、赤式-1-(4-羟基-3-甲氧基苯基)-4-(3,4-亚甲二氧基苯基)-2,3-二甲基丁烷(8)、赤式-1-(4-羟基-3-甲氧基苯基)-2-(2-甲氧基-4-(1(E)-丙烯基)苯氧基)-丙烷-1-醇(9)、nectandrin B(10)、β-谷甾醇(11)和胡萝卜苷(12)。化合物4~6和8~12为首次自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4~6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3.
从红波罗花(Incarvillea delavayi)植物的干燥全草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2个化合物,通过MS和NMR等方法鉴定为tecomine(1)、epidihydrotecomanine(2)、2,6-二甲基-6-羟基-2-庚烯-4-酮(3)、marine B(4)、(3R,5S)-3-methyl-cyclopentyl[1,2-c]pyridine-5-ol(5)、3,4,5-三甲氧基苯甲酸乙酯(6)、cleroindicin B(7)、3,4,5-三甲氧基苯甲酸甲酯(8)、2-(4’-乙氧基苯基)-乙醇(9)、6-羟基苯并二氢呋喃(10)、β-谷甾酮(11)、β-乙酰齐墩果酸(12)。其中化合物1~3、5~6、8~12为首次从角蒿属植物中分离得到,所有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4.
综合运用天然产物化学分离、纯化技术从岩木瓜茎干中分离得到18个化合物,结合各化合物理化性质和光谱数据鉴定其结构,依次为对羟基苯乙酮(1)、对羟基苯甲酸(2)、对羟基苯甲酸乙酯(3)、3-hydroxy-1-(4-hydroxy-3-methoxyphenyl)propan-1-one(4)、咖啡酸(5)、咖啡酸乙酯(6)、对羟基苯甲醛(7)、咖啡酸甲酯(8)、对羟基桂皮酸(9)、水杨酸(10)、原儿茶酸(11)、3,5-二羟基-4-甲氧基苯甲酸(12)、对醛基苯基-1-O-葡萄糖苷(13)、色氨酸(14)、豆甾-3,6-二酮(15)、β-谷甾酮(16)、5α-9(11)-豆甾烯-3β-醇(17)和胡萝卜苷(18)。这些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分离得到,其中化合物4,6,16和17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对从岩木瓜中分离得到的46个化合物进行PTP1B抑制活性筛选,11个化合物具有PTP1B抑制活性,IC50值在1.0~37.0μM之间。  相似文献   

5.
利用色谱层析技术从海洋链霉菌B170167中分离得到11个含氮化合物,包括8个吲哚类和3个含氮杂环化合物。经波谱分析分别鉴定为Turbomycin A(1)、3,3-二-(3-吲哚)丙烷-1,2-二醇(2)、N-(2-(1H-Indol-3-yl)-2-oxoethyl)-acetamide(3)、N-乙酰基色氨酸(4)、9H-吡啶并[3,4-b]吲哚(5)、吲哚-3-甲醛(6)、3-吲哚丙酸(7)、3-吲哚甲酸(8)、光色素(9)、Ferrioxamine E(10)、3-羟基-2-甲基吡啶(11)。其中化合物11为首次从微生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2、5、10、11显示出显著的细胞毒活性,化合物3、4、6、7、8显示中等程度的细胞毒活性。  相似文献   

6.
从钟花报春花Primula sikkmensis Hook.中分离得到5个化合物,通过波谱分析其结构分别鉴定为5-羟基黄酮(1),2-苯基色原酮(2),5,8-二羟基黄酮(3),2’-羟基黄酮(4),3’-羟基-黄酮-4’-O-β-D-吡喃葡萄糖苷(5)。其中化合物1~4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5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并首次对3的NMR数据进行了归属。  相似文献   

7.
从卵叶娃儿藤(Tylophora ovata (Lindl.) Hook. ex Steud.)根中分离得到 4个菲骈吲哚里西丁类生物碱,分别为tylophoridicine A (1)、娃儿藤宁(2)、氧甲基娃儿藤定(3)和娃儿藤定(4).经波谱分析并结合化学方法鉴定,其结构分别为:(13aR)-6-羟基-3,7-二甲氧基菲骈吲哚里西丁、 (13aS ,14R)-14-羟基-3,6,7-三甲氧基-菲骈吲哚里西丁、(13aS, 14S)-14-羟基-3,6,7-三甲氧基-菲骈吲哚里西丁和(13 aS,14S)-6,14-二羟基-3,7-二甲氧基-菲骈吲哚里西丁.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化合物2-4为首次从该植物得到的化合物.经药理筛选,化合物1、3和4显示很强的抗癌活性.  相似文献   

8.
从覆盆子中分离得到13个化合物,通过波谱数据和理化性质分别鉴定为:β-谷甾醇(1)、7α-羟基-3β-谷甾醇(2)、胡萝卜苷(3)、熊果酸(4)、对羟基苯乙酸(5)、水杨酸(6)、腺苷(7)、1-氧-1,2-二氢异喹啉-4-羧酸(8)、香橙素(9)、金丝桃苷(10)、ligballinol(11)、阿魏酸二十六醇酯(12)、香豆酸二十四醇酯(13)。化合物10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2、5、7、9、12、13为首次从悬钩子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9.
从覆盆子中分离得到13个化合物,通过波谱数据和理化性质分别鉴定为:β-谷甾醇(1)、7α-羟基-3β-谷甾醇(2)、胡萝卜苷(3)、熊果酸(4)、对羟基苯乙酸(5)、水杨酸(6)、腺苷(7)、1-氧-1,2-二氢异喹啉-4-羧酸(8)、香橙素(9)、金丝桃苷(10)、ligballinol(11)、阿魏酸二十六醇酯(12)、香豆酸二十四醇酯(13)。化合物10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2、5、7、9、12、13为首次从悬钩子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0.
直立百部的非生物碱化学成分研究(英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直立百部(Stemona sessilifolia)根中首次分离到十四个非生物碱成分.依据波谱数据,它们鉴定为豆甾醇(1)、4-甲氧基苯甲酸(2)、苯甲酸(3)、3,4-二甲氧基苯酚 (4)、4-甲氧基苯甲酸(5)、4-羟基苯甲酸(6)、4-羟基-3-甲氧基苯甲酸(7)、4-羟基-3,5-二甲氧基苯甲酸(8)、3,3′-bis(3,4-dihydro-4-hydroxy-6-methoxy)-2H-1-benzopyran(9)、4-羟基-3-甲氧基苯甲醛(10)、羽扇豆烷-3-酮 (11)、绿原酸(12)、胡萝卜苷(13),3-feruoyl-chinasueure (14).化合物5~14为首次从百部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1.
北豆根,防己科蝙蝠葛(Menispermum dauricum)的干燥根茎,是重要的中药材。为阐明北豆根的药效物质基础,该研究利用硅胶柱层析、大孔吸附树脂及高压制备HPLC等色谱技术对北豆根化学成分进行系统分离,采用NMR等波谱技术对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并通过测定化合物对脂多糖(LPS)诱导的巨噬细胞RAW264.7释放NO和IL-6炎症因子的含量评价其抗炎活性。结果表明:(1)从北豆根甲醇提取物中分离鉴定了15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对羟基苯甲醛(1)、香草酸(2)、丁香醛(3)、2-羟基-1-(4-羟基-3,5-二甲氧基苯基)-1-丙酮(4)、对羟基苯乙酸甲酯(5)、2-(4-羟苯基)-硝基乙烷(6)、对羟基苯乙腈(7)、邻苯二甲酸二丁酯(8)、fragransin B2(9)、7-hydroxy-3,6-dimethoxy-1,4-phenanthraquinone(10)、棕榈酸(11)、花生酸(12)、β-谷甾醇(13)、β-豆甾醇(14)、胡萝卜苷(15)。其中,化合物4-7、9、12为首次从防己科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3-11、14为首次从蝙蝠葛属植...  相似文献   

12.
对红树植物秋茄内生真菌Colletotrichum sp. SCSIO Kc B3-2的次级代谢产物进行研究,利用硅胶柱层析,中压ODS反相柱层析,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仪等分离手段对其大米发酵产物进行分离纯化,利用核磁共振、质谱等波谱学手段并结合其理化性质及文献数据鉴定了14个单体化合物的结构:对羟基苯甲醛(1),2-(4-羟苯基)乙醇(2),2-(4-羟苯基)乙酸乙酯(3),2-羟基-2-(4'-羟基苯基)乙醇(4),2-甲氧基-2-(4'-羟基苯基)乙醇(5),苯乙二醇(6),2-氨基-3-苯基-1-丙醇(7),对羟基苯乙酸甲酯(8),2-(2-羟基乙基)苯酚(9),3-chlorogentisyl alcohol (10),4-hydroxymellein (11),diaporthin (12),环(L-苯丙-L-亮)二肽(13),环(D-苯丙-L-异亮)二肽(14)。化合物3~14均为首次从红树植物秋茄内生真菌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3.
为阐明酢浆草科植物杨桃(Averrhoa carambola)的化学成分,运用有机溶剂提取、萃取及多种色谱分离技术,从其叶中分离得到11个化合物。经光波谱分析,分别鉴定为苯基β-D-葡萄糖苷(1)、3,4,5-三甲氧基苯基β-D-葡萄糖苷(2)、苄基β-D-葡萄糖苷(3)、2-苯乙基芸香糖苷(4)、1-O-(3,5-二甲氧基-4-羟基苯甲酰)-β-D-葡萄糖(5)、5-羟基麦芽酚(6)、麦芽酚苷(7)、麦芽酚3-O-[6-O-(3-羟基-3-甲基-5-丁基戊二酰)]-β-D-葡萄糖苷(8)、乙基β-D-呋喃果糖苷(9)、丁基β-D-呋喃果糖苷(10)和鲨烯(11)。化合物8是1个新的人工产物,除化合物2和3外均为首次从杨桃属植物中得到。部分化合物与杨桃叶的抗炎、抗氧化和抗肿瘤作用相关。  相似文献   

14.
三叶蔓荆的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柱色谱方法,从三叶蔓荆全草(Vitex trifolia L.)95%乙醇提取物的石油醚和乙酸乙酯萃取部位分离得到12个化合物。经理化性质和波谱学方法鉴定为软脂酸(1)、对羟基苯甲酸(2)、对羟基苯甲酸乙酯(3)、3,4-二羟基苯甲酸(4)、香草酸(5)、咖啡酸(6)、顺式对羟基肉桂酸乙酯(7)、反式对羟基肉桂酸乙酯(8)、木犀草素(9)、槲皮素(10)、芹菜素(11)、齐墩果酸(12)。其中化合物3、6~11为首次从本植物分离得到,化合物3、6~8和11为首次从本属植物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5.
从珍珠菜(Lysimachia clethroidesDuby)的70%丙酮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1个化合物,经理化性质及波谱数据分析分别鉴定为23-羟基乌苏酸(1)、Isotachioside(2)、对羟基苯甲酸(3)、3-甲氧基-4-羟基苯甲酸(4)、原儿茶酸(5)、3,5-二羟基苯甲酸(6)、甲基-α-D-呋喃果糖苷(7)、尿苷(8)、β-谷甾醇(9)、胡萝卜苷(10)和齐墩果酸(11)。化合物1、2、4、7和8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3、5、6、9~11为首次从该种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6.
采用Diaion HP-20、Toyopearl HW-40、Sephadex LH-20和硅胶等多种柱色谱对蔓生卷柏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纯化,结合现代波谱技术分离鉴定了5个化合物,分别为邻羟基苯丙酸(1)、邻羟基肉桂酸(2)、5-羟基香豆素(3)、阿曼托双黄酮(4)和(4E,6Z)-2,7-二甲基-8-羟基-辛二烯酸(5)。这些成分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7.
吴颖瑞  赵友兴  周俊 《广西植物》2010,30(6):884-886
从山龙眼属植物潞西山龙眼的叶子中分离了6个化合物,利用核磁共振等方法,鉴定为熊果苷(1)、ro-bustaside B(2)、robustaside D(3)、β-谷甾醇(4)、helicide(5)和(E)-(4-羟基苯基)-丙烯酸甲酯(6)。这6个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8.
油茶果壳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油茶(Camellia oleifera Abel.)果壳中的化学成分,从其95%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0个化合物。经波谱数据分析分别鉴定为:3α-菠菜甾醇(1)、麦角甾-4,6,8(14),22-四烯-3-酮(2)、(R)-de-O-metillasiodiplodin(3)、4′,5,7-三羟基二氢黄酮(4)、大黄素(5)、6-乙基-5-羟基-2,7-二甲氧基-1,4-萘醌(6)、ω-羟基大黄素(7)、macrophorin A(8)、negunfurol(9)、1-(3′,5′-二甲氧基)苯基-2-(4″-羟基)苯基乙烷(10)。化合物1~9为首次从油茶中分离得到,化合物2、3、5~9为首次从山茶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9.
为了解薏苡(Coixlachryma-jobi)糠壳的化学成分,利用多种柱色谱技术对其乙醇提取物乙酸乙酯萃取部位进行分离,经波谱数据分析鉴定了15个化合物,分别为香豆酸(1)、香豆酸甲酯(2)、2-羟乙基-香豆酸酯(3)、咖啡酸甲酯(4)、阿魏酸甲酯(5)、(E)-3-(4-甲氧基苯基)丙烯酸(6)、2,3-二羟基-1-(4-羟基-3-甲氧基苯基)-1-丙酮(7)、2,3-二羟基-1-(4-羟基-3,5-二甲氧基苯基)-1-丙酮(8)、对羟基苯甲酸(9)、3-羟基-4-甲氧基苯甲酸(10)、1,3,5-三甲氧基苯(11)、methyl (3-hydroxy-2-oxo-2,3-dihydroindol-3-yl)-acetate (12)、尿囊素(13)、2-(2-羟乙基)-3-甲基反丁烯二酸(14)和油酸(15),其中化合物3、7、12、13和14为首次从薏苡中分离得到。活性测试结果表明,化合物1、2、9、10和11对种子萌发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20.
为研究菊科泽兰属植物华泽兰Eupatorium chinense L.花部位的化学成分,采用正相硅胶柱色谱、制备薄层色谱及制备型HPLC等方法分离纯化,利用NMR、MS等波谱学方法鉴定化合物结构,从华泽兰花中得到了9个化合物,应用波谱学方法分别鉴定为:3,11-二氧,Δ~(12)-齐墩果烯(1)、3β-(辛烷氧基)-11-氧代烯烃-12-烯-28-酸(2)、β-香树脂醇(3)、山柰酚-3-O-β-D-半乳糖苷(4)、咖啡酸乙酯(5)、5-甲基-2(1-甲基乙基)苯基-β-D-吡喃葡萄糖苷(6)、eupalinolide K(7)、11-羟基-10,11-二氢泽兰素(8)、dieupachinin E(9),其中化合物1~7均为首次从该种属植物中得到。化合物1~3为齐墩果烷型五环三萜,为华泽兰中首次分离得到,推测其为华泽兰花部分的特征成分。对化合物1~7进行了抗菌活性测试:采用牛津杯法评价部分化合物的抑菌活性,结果显示,化合物1~6显示出不同程度的抑菌活性,其中化合物1和4活性最好。本文是首次对华泽兰花部位的化学成分进行报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