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白木香树干中的黄酮类成分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从白木香[Aquilaria smensis(Lour.)Gilg]树干的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5个黄酮类化合物,经波谱分析,分别鉴定为:洋芹素-7,4'-二甲醚(1)、5-羟基-7,3',4'-三甲氧基黄酮(2)、木犀草素-7,4'-二甲醚p)、芫花素(4)和4',5-二羟基-3',7-二甲氧基黄酮(5).以上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种植物树干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2.
对益智茎叶中黄酮类化学成分进行研究,采用多种色谱方法进行分离纯化,运用多种谱学方法并结合理化性质对分离得到的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从益智茎叶95%乙醇提取物中共分离得到11个黄酮类化合物,其中包括8个黄酮类化合物,分别鉴定为:良姜素(izalpinin)(1)、杨芽黄素(tectochrysin)(2)、白杨素(chrysin)(3)、芹菜素(apigenin)(4)、刺槐素(acacetin)(5)、5-羟基-4',7-二甲氧黄酮(5-hydroxy-4',7-dimethoxyflavone)(6)、山奈酚-4'-O-甲醚(kaempferol-4'-O-methylether)(7)、5,7,4'-三甲氧基黄酮(5,7,4'-trimethoxyflavone)(8)和3个二氢黄酮类化合物,分别鉴定为:乔松素(pinocembrin)(9)、球松素(pinostrobin)(10)和二氢山萘酚(dihydrokaempferol)(11)。所有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茎叶中分离得到,其中化合物6、8和10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3.
海南栽培肾茶的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肾茶(Clerodendranthus spicatus)的化学成分,从海南栽培肾茶地上部分分离得到11个化合物,经波谱分析分别鉴定为:吐叶醇(1)、丁香脂素(2)、3,4-二羟基苯乙醇(3)、甜橙素(4)、5,6,7,4′-四甲氧基黄酮(5)、5-羟基-6,7,3′,4′-四甲氧基黄酮(6)、6-羟基-5,7,4′-三甲氧基黄酮(7)、5-羟基-6,7,3′,4′-四甲氧基黄烷酮(8)、3,3′,5-三羟基-4′,7-二甲氧基-二氢黄酮(9)、松脂素(10)和熊果酸(11)。化合物3、9和10为首次从肾茶中分离得到。对化合物1~6进行活性测试,结果表明化合物3~5对乙酰胆碱酯酶具有一定的抑制活性。  相似文献   

4.
对味噌中异黄酮类化学成分进行了研究。通过硅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凝胶柱色谱、反相C18硅胶柱色谱以及制备HPLC等方法,对味噌正丁醇萃取部位进行分离纯化,根据化合物的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1H NMR、13C NMR、HMBC、MS)鉴定单体化合物的化学结构。总共分离得到6个异黄酮类化合物(图1),分别鉴定为:染料木素(1)、大豆素(2)、黄豆黄素(3)、4',5,7,8-四羟基异黄酮(4)、4',7,8-三羟基异黄酮(5)、4',7,8-三羟基-6-甲氧基异黄酮(6)。以上化合物均为首次从味噌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5.
艾纳香化学成分的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色谱技术对艾纳香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学技术确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艾纳香的乙酸乙酯萃取液中分离得到7个已知成分,分别鉴定为木犀草素(1);木犀草素-7-甲醚(2);鼠李素(3);5,4′-二羟基-7-甲氧基-黄酮(4);5,4′-二羟基3,7,3′-三甲氧基-黄酮(5);北美圣草素(6);二氢斛皮素-4′-甲醚(7)。其中化合物4、5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6.
山牡荆的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山牡荆根茎的化学成分。山牡荆根茎经80%丙酮提取,采用硅胶和凝胶进行分离纯化,通过波谱分析进行结构鉴定。从山牡荆中分离得到5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β-谷甾醇(1)、牡荆葡基黄酮(2)、20-羟基蜕皮素-20,22-单丙酮化合物(3)、3,5-O-双咖啡酰基奎宁酸(4)和胡萝卜甾醇(5),这5个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7.
从青蕨的乙酸乙酯提取物中分离得到6个化合物,通过化学方法及波谱分析,分别将其结构鉴定为木香素Ⅲ(1),7-甲氧基鬼灯擎素(2),扶桑甾醇(3),5-(3′-甲基丁基)-8-甲氧基呋喃香豆素(4),2-(3′-羟基-3′-甲基)丁基-4-羟基-5-甲氧基苯酚-1-O-β-D匍吡喃糖苷(青蕨素Ⅰ)(5)和2-(3′-羟基-3′-甲基)丁基-4-羟基-3,6-二甲氧基苯酚-1-O-β-D-匍吡喃糖苷(青蕨素Ⅱ)(6)。化合物5和6为新化合物,化合物1,2,3和4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8.
采用大孔树脂柱色谱法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法等分离手段从漏芦花中分离得到10个化合物,通过理化性质及波谱分析并结合文献对照分别鉴定为5,7,3'-三羟基-6,4'-二甲氧基黄酮(1)、5,7,3'-三羟基-4'-甲氧基黄酮(2)、芹菜素(3)、木犀草素(4)、槲皮素(5)、木犀草素-7-O-α-D-葡萄糖苷(6)、槲皮素-3-O-α-D-鼠李糖苷(7)、芹菜素-7-O-α-D-葡萄糖苷(8)、芦丁(9)、芹菜素-7-O-α-D-葡萄糖醛酸苷(10)。除化合物5外,其余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9.
采用大孔树脂柱色谱法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法等分离手段从漏芦花中分离得到10个化合物,通过理化性质及波谱分析并结合文献对照分别鉴定为5,7,3'-三羟基-6,4'-二甲氧基黄酮(1)、5,7,3'-三羟基-4'-甲氧基黄酮(2)、芹菜素(3)、木犀草素(4)、槲皮素(5)、木犀草素-7-O-α-D-葡萄糖苷(6)、槲皮素-3-O-α-D-鼠李糖苷(7)、芹菜素-7-O-α-D-葡萄糖苷(8)、芦丁(9)、芹菜素-7-O-α-D-葡萄糖醛酸苷(10)。除化合物5外,其余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0.
采用硅胶柱色谱和Sephadex LH-20等分离方法,对马槟榔Capparis masaikai果实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纯化,依据理化性质及波谱数据分析进行结构鉴定,从中分离鉴定了10个单体化合物,分别为:杜仲树脂酚(1)、erythro-guaiacylglycerol-β-O-4'-sinapyl ether(2)、hedyotol C(3)、hedyotisol A(4)、hedyotisol B(5)、ozoroalide(6)、5α,6α-epoxy-3β-hydroxyergosta-22-ene-7-one(7)、松柏醛(8)、3-羟基-5-(对羟基苯基)戊酸(9)、β-hydroxypropiovanillone(10)。分离得到的化合物结构类型包括木脂素、大环内酯、甾醇及酚类。化合物1~10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其中1~7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1.
本文对尖刀唇石斛(Dendrobium heterocarpum Lindl.)中的化学成分及其抗炎和抗氧化活性进行研究。实验采用硅胶、Sephadex LH-20凝胶和高效液相色谱等手段进行分离纯化,并用波谱学方法鉴定化合物结构,从尖刀唇石斛的乙酸乙酯萃取部位中分离得到15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3,4′-二羟基-5-甲氧基联苄(1)、batatasinⅢ(2)、3-羟基-4′,5-二甲氧基联苄(3)、3-O-methylgigantol(4)、gigantol(5)、3,4-二羟基-4′,5-二甲氧基联苄(6)、moscatilin(7)、dendrocandin A(8)、(S)-3,4,α-三羟基-4′,5-二甲氧基联苄(9)、densiflorol A(10)、dendrocandin I(11)、dendrocandin F(12)、coelonin(13)、红花素(14)、4-羟基-2-甲氧基-3,6-二甲基苯甲酸(15)。化合物1~15均为首次从该种植物中分离得到,其中化合物14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3、 5、 11具有抑制小鼠RAW264.7巨噬细胞生成一氧化氮的作用;化合物5具有较好的ABTS自由基清除能力,化合物6具有较好的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  相似文献   

12.
连钱草化学成分研究(英文)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硅胶、凝胶等色谱技术从连钱草乙酸乙酯萃取部位分离得到了10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齐墩果酸(1)、熊果酸(2)、咖啡酸(3)、迷迭香酸(4)、迷迭香酸甲酯(5)、间羟基苯甲酸(6)、原儿茶醛(7)、芹菜素(8)、芹菜素-7-O-β-D-葡萄糖苷(9)、木犀草素(10).其中,化合物4-7为首次从连钱草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3.
苦槛蓝叶中的黄酮类化合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解苦槛蓝(Myoporum bontioides A.Gray)的化学成分,采用色谱分离技术从苦槛蓝叶片中分离得到11个黄酮类化合物。通过波谱分析,他们的结构分别鉴定为:桔皮素(1)、甜橙素(2)、5,4′-二羟基-6,7,8,3′-四甲氧基黄酮(3)、4′,5,7,8-四甲氧基黄酮(4)、去甲基川陈皮素(5)、5-羟基-6,7,3′,4′-四甲氧基黄酮(6)、3′,4′,5,6,7,8-六甲氧基黄酮(7)、二氢山柰酚(8)、木犀草素(9)、3′,4′,5,7-四羟基-3-甲氧基黄酮(10)和芹黄素(11)。除化合物9之外,其他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苦槛蓝叶片中分离得到。孢子萌发法测定结果表明,化合物1,2,8和9对香蕉炭疽菌(Colletotrichum musae)具有较好的抑菌活性。这为苦槛蓝叶片中有效成分的利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明党参根皮超临界萃取部位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超临界CO2萃取、柱层析、重结晶等方法,从明党参根皮部位分离得到9个化合物。经理化方法和波谱分析鉴定为二十五烷酸(1)、二十七烷醇(2)、β-谷甾醇(3)、豆甾醇(4)、异欧前胡素(5)、欧前胡素(6)、花椒毒酚(7)、珊瑚菜内酯(8)和5-羟基-8-甲氧基补骨脂素(9)。化合物5~7为首次从明党参中分离得到,其余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根皮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5.
首次从窄萼凤仙花(Impatiens stenosepala Pritz.ex Diels)中分离得到九个化合物,通过波谱学方法分别鉴定为槲皮素(1)、山柰酚(2)、阿魏酸(3)、对羟基苯甲酸(4)、4’-OH黄芩素(5)、洋芹素(6)、2,5,7,8-四羟基萘醌(7)、5,8-二羟基萘醌(8)及东莨菪素(9)。  相似文献   

16.
应用多种色谱技术进行分离纯化,从刺五加果肉水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0个化合物,经理化性质和波谱分析鉴定其结构分别为左旋芝麻脂素(1)、紫丁香树脂酚(2)、6,7-二甲氧基香豆素(3)、7-羟基-6-甲氧基香豆素(4)、儿茶酚(5)、芦丁(6)、12-羟基硬脂酸(7)、豆甾醇(8)、β-谷甾醇(9)和蔗糖(10)。化合物3、4、5、7和8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得,其中化合物7为新的天然产物。  相似文献   

17.
采用硅胶柱色谱和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等从紫丁香花蕾乙酸乙酯溶液中分离得到8个单体化合物,经理化性质和波谱方法分别鉴定为:丁香苦素B(1)、齐墩果酸(2)、乌苏酸(3)、羽扇豆酸(4)、羽扇豆醇(5)、对羟基苯丙醇(6)、对羟基苯乙醇(7)和β-谷甾醇(8)。其中化合物6首次从该种植物中分离得到,其余均为首次从该植物花蕾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8.
本文对香鳞毛蕨水提液进行大孔树脂柱色谱,用水、30%、60%、95%乙醇依次洗脱,从香鳞毛蕨30%乙醇组分中分离得到10个化合物,通过波普数据和理化性质分别鉴定为:5,7二羟基-2-羟甲基色原酮(1)、咖啡酸甲酯(2)、2S-圣草素-7-O-β-D-葡萄糖苷(3)、二氢松柏醇(4)、1,3-二羟基-5-丙基苯(5)、3β-羟基-5α,6α-环氧-7-大柱香波龙烯-9-酮(6)、2-羟基苯甲酸(7)、咖啡酸(8)、对羟基苯乙酮(9)、圣草素(10),以上化合物中4~10为首次从鳞毛蕨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9.
从牛大力(Millettia speciosa Champ.)茎95%乙醇提取物的乙酸乙酯部分分离得到了7个化合物,经波谱分析及与文献数据对照鉴定其结构为:4,2’,4’-三羟基查耳酮(1)、高丽槐素(2)、4’-羟基-7-甲氧基二氢黄酮(3)、谷甾-5-烯-3,7-二醇(4)、β-谷甾醇(5)、豆甾醇(6)和β-胡萝卜苷(7)。其中化合物3和4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20.
无梗五加根中苯丙素类化合物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无梗五加(Acanthoparax sessiliflorus( Rupr.et Maxim.)Seem.)根70%乙醇提取物的乙酸乙酯层中提取分离得到8个苯丙素类化合物.经理化和波谱分析鉴定为(+)-表芝麻脂素(1)、(-)-芝麻脂素(2)、赛菊芋黄素(3)、洒维宁(4)、咖啡酸甲酯(5)、对羟基桂皮酸(6)、(-)-丁香脂素(7)、(+)-松脂索(8).化合物8是首次从五加科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和5是首次从五加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3、6和7是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