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用1%UBL荧光增效剂作为蜀柏毒蛾核型多角体病毒的增效剂,对蜀柏毒蛾2龄幼虫进行室内毒力测定,结果表明1%UBL对Parocneria orienta NPV有较强的增效作用。  相似文献   

2.
蜀柏毒蛾(Parocneria orienta Chao)是柏木、桧柏、干头柏等柏科树种的重要食叶害虫[1],到目前为止仅存在于我国.蜀柏毒蛾核型多角体病毒(Parocneria orienta nuclear polyhedrovirus,PaorNPV)[2]于1991年被分离,该病毒对蜀柏毒蛾幼虫具有较强毒力,已作为一种新型的生物农药初步应用于柏木林区害虫的防治上[3].对这种病毒已进行了一些研究,包括生物活性测定,形态结构,理化特性,限制性内切酶分析[4,5].为了进一步研究其分子生物学特性,开发我国这种特有的病毒资源,我们构建了部分PaorNPV基因组DNA片段的基因文库,同时以中国棉铃虫单粒包埋核型多角体病毒(HearSNPV)几丁质酶基因作探针,对PaorNPV几丁质酶基因进行了定位,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3.
<正> 油桐黄毒蛾Euproctis latifascia Walker属鳞翅目毒蛾科,是广西南宁、百色、河池等地山区县为害春玉米的黑毛虫主要种类。白毒蛾与八点灰灯蛾Creatonotus transiens(Walker)等混合发生,数量比例占黑毛虫总数的62.2%。此虫食性较杂,田间主要为害玉米幼苗,另外也为害荞麦、白菜、萝卜、甘蓝等作物。我们从1979—1981年对该虫的生活习性和防治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4.
竹毒蛾属一新种(鳞翅目:毒蛾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仲苓 《昆虫学报》1977,(3):329-330
近几年我国某些产竹区发生一种毒蛾科重要害虫。幼虫为害竹叶,发生严重时,使整片竹林枯黄,甚至造成竹林大面积死亡。经研究此害虫系竹毒蛾属(Pantana)一新种,命名为刚竹毒蛾(PantanaPhyllostachysae)。 刚竹毒蛾 Pantuna phyllostachysae 新种(图1—3) 形态描述 雄蛾下唇须浅黄色,外侧略带橙褐色。触角干黄白色,栉齿炭黑色。头、胸和腹部浅黄  相似文献   

5.
草原毛虫的分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草原毛虫是我国西部高原牧区的重要害虫,加害莎草科与禾本科牧草,严重影响牧草生长,造成草原缺草,从而妨害畜牧事业的发展。 草原毛虫的种类问题,至今未曾有人讨论过。我们将青海各地、西藏北部和四川北部所采的标本,经鉴定确认为4新种,同隶属于鳞翅目毒蛾科草原毛虫属Gynaephora  相似文献   

6.
茶毛虫的简单介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一、名称和分布 茶毛虫Euproctis pseudoconspersa Strand.(=E.cons-persa Butl.)属鳞翅目、毒蛾科,为我国首要的茶树害虫。我国各茶区农民通俗的称此虫为:“茶摆头”、“毛毛虫”、“毛辣虫”(浙江)、“吊丝虫”(福建)、“毛火虫”(湖南、贵州)、“绵虫”(湖南、贵州、安徽祁门)、“细毛虫”(台湾、广东)、“摇头虫”(湖南、贵州)、“刺毛狗子”(台湾)、“毒毛虫”(贵州、福建、湖南)、“刺角虫”(广东)、“江西子”(贵州)、“毛虫”(皖南)、“痒辣子”(安徽六安)、“茶辣子”(皖南、福建)。在这些俗名中,茶农往往也广义地包括了为害茶树的其他多种毒蛾幼虫,甚至鳞翅目其他有毛幼虫。至目前为止,已发现为害茶树  相似文献   

7.
蜀柏毒蛾生殖行为及性信息素产生与释放节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了探索蜀柏毒蛾Parocneria orienta Chao性信息素产生和释放规律, 为利用性信息素监测和防治蜀柏毒蛾奠定基础, 本研究在野外及室内温度22±1℃、 相对湿度75%~80%、 光周期14L∶10D条件下观察研究了蜀柏毒蛾成虫的羽化、 求偶、 交尾、 产卵行为, 触角电位反应测定处女雌蛾性信息素产生与释放的时辰节律。结果表明: 蜀柏毒蛾羽化行为全天可见, 主要集中在1:00-5:00, 占总羽化量的44.94%, 7:30-11:00进行婚飞和交尾, 交尾高峰期出现在8:30左右, 交配时间少则2 h, 多则8 h, 求偶、 交配均发生在光期。随着日龄的增加, 召唤时间前移并且延长, 1日龄的处女雌蛾交尾时间较短; 雌蛾羽化当天就可交尾, 2日龄雌蛾交尾率最高, 达36.67%。雌蛾分多处产卵, 雌蛾一生最高产卵量达402粒, 最低产卵量为78粒。羽化当天的雌蛾体内性信息素含量较低, 第2天最高, 以后逐日下降; 2日龄蜀柏毒蛾处女雌蛾性信息素的产生量从7:00起逐渐增加, 8:30-9:30时最高, 9:30后逐渐减小。雄蛾对处女雌蛾腺体提取物的触角电位反应在8:30-9:00最强, 说明8:30-9:00是雌蛾产生和释放性信息素的高峰期。蜀柏毒蛾的羽化、 求偶、 交尾及性信息素的产生与释放存在一定的时辰节律, 野外处女雌蛾诱蛾试验证实了性信息素释放与交配行为在时辰节律上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8.
赵仲苓 《昆虫学报》1985,(2):223-224
露毒蛾属(Daplasa Moore,1879)是毒蛾科的一个小属,到目前为止,已知二种:露毒蛾(Daplasa irrorata Moore)和黑线露毒蛾(Daplasa blacklinea sp.nov.)。新种模式标本保存于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相似文献   

9.
草原毒蛾(尚未定名)在青海牧区叫作“红头黑毛虫”,廿五族藏民称为“莫凯木”与“莫恼”,分布于青藏高原海拔3700公尺左右的高寒地带,为害莎草科植物(当地主要牧草)。常年受害严重地区,莎草科植物生长衰退,非牧草——蓼科、菊科及蔷薇科等植物的发展渐占优势。因此,此种害虫的为害性不同于一般农作物害虫,它对草原具有一种“永久”性的破坏性质,使肥美的草原变为不能放牧的荒原。  相似文献   

10.
去年秋天,Ecogen公司成功地进行了遗体改变的细菌杀虫剂抗森林树上舞毒蛾毛虫的田间试验。目前,公司已向环境保护署(EPA)提出了产品登记申请书。生物杀虫剂是苏云金芽孢杆菌(BT)菌株。它可有效地防治1000英亩森林地的毛虫。最近几年,在美国东部,舞毒蛾已毁灭了大量的森林土地。未改变形式的苏云金芽孢杆菌一直是多年来杀虫剂选择物之一。但经遗传改变的生物可能更为有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