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斑须蝽在烟田的空间分布及田间抽样技术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田间调查和计算、明确了斑须蝽一代成虫在烟田的空间分布为负二项分布。得出当t=1.64D=0.4时的理论抽样数为:n=29.2813/(?)+7.2404。如果防治指标为0.25头/株,则最大抽样数为125株,同时还得出序贯抽样的累积虫量界限为:T_0(N)=0.25N±1.1152N~(1/2)。通过不同随机抽样方法的相对密度的可靠性统计,得出了该虫的田间随机取样以平行线为最佳。  相似文献   

2.
向日葵螟幼虫的空间分布型及抽样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欧洲向日葵螟Homoeosoma nebulellum Denis et Schiffermüller是向日葵上的主要害虫,本文利用6种聚集指标对向日葵螟幼虫的空间分布型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其呈现聚集分布。样本平均数(m)与方差(S2)的对数值的关系式为:lgS2=lg0.2130+0.5639lgm,显示向日葵螟幼虫的空间分布随密度的升高而趋向均匀分布。Iwao的m*-m回归方程为:m*=8.1177+0.1447m,显示该虫在田间分布的基本成分是个体群,个体间相互吸引,个体群的空间分布型为均匀分布。对聚集原因进行分析,得出λ<2,表明向日葵螟幼虫的聚集是由于环境作用所引起的。用Iwao的理论抽样数模型计算出向日葵螟幼虫的理论抽样数模型为:D=0.1时,n=911.77/m-85.53,D=0.2时,n=227.94/m-21.38。采用m*-m关系的序贯抽样模型制定出食葵田间的序贯抽样模型为:T1(n),T0(n)=7.40n±4.54n,油葵田间的序贯抽样模型为:T1(n),T0(n)=10.05n±2.29n。  相似文献   

3.
2009—2010年间系统调查了河南省境内沿黄稻区灰飞虱Laodelphax striatellus Fallén越冬种群的时空动态变化,并在田间调查的基础上,运用聚集度指标法和改进的Iwao回归分析法对沿黄稻区灰飞虱越冬种群的空间分布格局、理论抽样数及序贯抽样技术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灰飞虱在沿黄流域主要以少量3、4龄若虫进行越冬,11月下旬进入越冬期,翌年4月上中旬为越冬代种群发生高峰期,成、若虫虫量分别为22头/m2、43头/m2;灰飞虱成虫在5月中旬开始向水稻田迁飞,迁入高峰时虫量在450头/m2以上;灰飞虱越冬代成虫在麦田中空间分布型的聚集性指标大于1,空间分布型为聚集分布型,在此基础上得出灰飞虱田间调查的理论抽样数公式:N=t2/D2(0.324/m+0.086),并且描述了灰飞虱种群序贯抽样的Iwao模型:Tn=25n±15.4n~(1/2)。研究结果为田间灰飞虱的准确抽样调查和有效防治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红腹缢管蚜空间分布型及抽样技术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红腹缢管蚜的空间分布型及抽样技术进行了研究。 11组样本各项指标均符合聚集分布的检定标准。应用 Taylor幂法则、Iwao回归分析法 ,测定出红腹缢管蚜的空间格局是基本成份为个体群的聚集分布 ,聚集强度随种群密度的升高而增加。聚集原因是昆虫本身行为和环境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应用 Iwao提出的 N=t2D2 (α+1x +β- 1) )公式 ,确定了在一定精确水平下的理论抽样数。当 t=1,m0 =2时 ,序贯抽样的上、下限为 :T(n) =2 n± 6 .8577n。  相似文献   

5.
牧草盲蝽空间分布型及其应用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牧草盲蝽一代成虫在棉田呈聚集分布,其聚集原因是由环境作用所致。当t=1.64 D=0.2时,其最适抽样数为:N=92.7441/x+46.8797。若防治指标为0.1头/株,则最大抽样数为975株,防治的上下限为:T_9(N)=0.1N±0.7461N~(1/2)。田间调查时,可用有虫株率对平均密度进行简易估计,其公式为: x=1.4219[-ln(1-p)]~(1.0646)。  相似文献   

6.
水稻粘虫混合种群幼虫空间分布型测定结果表明:(1)频次分布检验为负二项分布;(2)聚集度指标测定为聚集分布;(3)m^*-m的钱性回归方程为m^*=0.8870 1.1058m,属于最普通的聚集分布。在分布型研究基础上,探讨了资料代换模式、Iwao序贯抽样模型和最适抽样数模型。  相似文献   

7.
稻田青翅蚁形隐翅虫成虫空间分布型和抽样模型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稻田青翅蚊形隐翅虫成虫空间分布型测定结果表明:①频次分布检验为负二项分布;②聚集度指标测定为聚集分布;③m^n-m的线性回归方程为m^n=0.0099 2.4753m,表明属于具有公共K值的负二项分布.根据聚集均数(λ)测定结果,分析了聚集原因.在分布型研究基础上,探讨了资料代换模型、Kuno's种群序贯抽样模型和最适抽样数模型.  相似文献   

8.
玉米田斜纹夜蛾空间分布型及抽样技术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对秋甜玉米田的斜纹夜蛾不同发生密度田块调查 ,取得了 7组样本资料 ,运用聚集度指标法、Iwao法和Taylor法等对其空间分布型进行测定检验 ,结果表明斜纹夜蛾幼虫呈聚集分布 ,其聚集原因经Blackith种群聚集均数测定 ,当m <3 .2 60 4时 ,其聚集是由于某些环境如气侯、土壤湿度、植株生长状况等所致 ;当m >3 .2 60 4时 ,其聚集是由于害虫本身的群集行为与环境条件综合影响所致。在此基础上 ,通过几种抽样方式比较以五点式为最佳 ,并提出了最佳理论抽样数和最佳序贯抽样模型 :N =1 D2 (3 .8981 m +0 .75 0 3 ) ,To(n) =0 .5n± 2 .865n。  相似文献   

9.
【目的】枣飞象Scythropus yasumatsui Kono et Morimoto是枣树Ziziphus jujuba Mill主要害虫之一。近年来,枣飞象在陕北黄河沿岸枣树种植区暴发成灾,给陕北红枣产业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明确枣飞象成虫在陕北枣区的空间分布型及最佳抽样技术,为枣飞象的监测预报和有效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2015年于陕西省佳县枣区,首先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枣树样地,采用五点抽样法、双对角线抽样法、棋盘式抽样法、平行线抽样法和Z形抽样法抽取受害枣树,随后采取分层取样法分别统计每株枣树上枣飞象成虫数量。采用t-检验对这5种抽样方法的适合性、代表性和变异程度进行了比较,确定最理想的抽样方法;随后用聚集度指标、Iwao m*-m回归分析法以及Taylor幂法则对枣飞象成虫在枣区的空间分布型进行了研究,选用Iwao提出的理论抽样公式和序贯抽样公式确定了枣飞象成虫的理论抽样数和序贯抽样模型。【结果】结果表明,5种抽样方法都适合枣飞象成虫在陕北枣园的调查,其中以平行线抽样方法最为理想,枣飞象成虫的空间分布型为聚集分布,分布的基本成分是个体间相互吸引的个体群,且个体群的聚集度与其成虫数量成正比,枣飞象个体群聚集原因是由于某些环境成分或者是本身聚集性活动中的一个因素或共同作用引起的。建立的理论抽样数公式为N=t~2/D~2(18.995/m+0.0203),序贯抽样模型为T_0', T_(0(n))'=30n±47.53(1/2)~n。【结论】枣飞象成虫在田间最理想调查方法为平行线抽样法,枣飞象在陕北枣区成虫分布型呈聚集分布,为陕北枣区枣飞象的监测预报及可持续防治提供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10.
西瓜枯萎病病株空间分布格局及其抽样技术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研究了西瓜枯萎病病株田间空间分格局及其抽样技术 ,通过频次分布和聚集度指数的测定以及 m* - m回归和 Taylor幂法则分析 ,结果表明 :西瓜枯萎病病株田间分布趋向于聚集分布。m* - m回归分析表明病株空间分布的基本成分是个体群 ,病株个体间相互吸引 ,病株在大田中存在明显的发病中心 ,个体群在田间呈均匀分布格局 ,即分布的基本成分个体群之间趋于均匀分布 ,而个体群内的个体与核心分布相吻合。Taylor幂法则分析表明 ,西瓜枯萎病病株个体的空间格局随着病株密度的提高越趋均匀分布。用 Iwao最适理论抽样模型 n=t2a/D2 [(α 1) /X β- 1],计算出不同病情指数情况下所需的最适抽样数 ,随着病情指数的增加 ,所需抽样数递减。序贯抽样模型为 T0 ( N) =0 .9871N± 1.2 347N ,调查株数 N株时 ,若累计病情指数超过上界可定为防治对象田 ,若累计病情指数未达到下界时 ,可定为不防治田 ,若累计病情指数在上下界之间 ,则应继续调查 ,直到最大样本数 m0 =0 .9871时 ,也即病情指数 2 5 % ,所需抽样数 130株止。  相似文献   

11.
杨树粒肩天牛幼虫的空间格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聚集度指标、回归模型、零频率等方法对福建闽北地区杨树粒肩天牛幼虫的空间格局进行测定。结果表明该天牛幼虫在杨树林中呈聚集分布,分布的基本成分为个体群,个体之间相互吸引。用零频率方法分析得出,粒肩天牛种群类型为“聚集度零频率制约型”。并确定了该天牛幼虫林间调查的最适理论抽样数和序贯抽样模型。  相似文献   

12.
采用聚集度指标法和回归分析法,对思茅松毛虫幼虫在林间的空间格局进行测定,并用刀切法对聚集度指标进行估计和检验,结果表明,思茅松毛虫幼虫在林间呈聚集分布,分布的基本成份为个体群.并计算了林间调查的理论抽样数,列出序贯抽样分析表。  相似文献   

13.
刚竹毒蛾幼虫空间分布型及其在实践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本应用比较频次分布法,聚集度指标法和相关系数法,测定了刚竹毒蛾(Panatana phyllostachysae Chao)幼虫的空间分布型;同时用刀切法对其种群的平均拥挤度(m^*)进行估计。研究结果表明,其分布型属于负二项分布,其分布的基本成分为个体群,中分析并计算了林间调查的最适抽样数,列出幼虫序贯抽样分析表。  相似文献   

14.
斑须蝽三代卵块的空间分布和田间抽样技术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袁锋  东随练 《昆虫知识》1994,31(2):88-91
通过田间调查和计算,明确了斑须蝽三代卵块呈聚集分布,且以负二项分布为主。理论抽样数当t=1.00,D=0.3时,n=13.091/+63.878,如果防治指标定为百株虫卵块12块时,则最大抽样数为173株,序贯抽样的累积虫卵块数量界限为:T0(N)=0.12N±0.4735。田间随机取样以平行线和Z字形为最佳。  相似文献   

15.
竹小蜂幼虫空间分布型及抽样技术研究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竹小蜂幼虫空间分布型属于负二项分布;聚集度各指标测定结果表明,幼虫是聚集分布;经测定M^*=6.2836 0.3028^ˉx,屑于聚集分布。并用刀切法和F偏离度检验法对M^*进行了估计和检验测定为聚集分布。中分析并计算了林间调查的理论抽样数和序贯抽样决策,为今后该虫林间调查与防治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相似文献   

16.
《环境昆虫学报》2014,(4):629-634
杜仲梦妮夜蛾是近年来严重危害杜仲的主要食叶害虫,幼虫专性取食杜仲叶片。本研究运用6种聚集度指标(m*/m、c、k、Iδ、I、Ca)和两种回归模型(Taylor幂法则和m*-m回归模型)研究分析了种植园中杜仲梦妮夜蛾幼虫种群的空间分布型,利用Blackith种群聚集均数λ解析幼虫种群的聚集成因。结果表明杜仲梦妮夜蛾幼虫种群呈均匀分布,而且这种空间分布型是由环境因素引起的。建立了杜仲梦妮夜蛾幼虫抽样数公式N=\[38416(0022/m-0152)\]/D2和序贯抽样模型T(n)=01n±0053〖KF(〗n〖KF)〗。本研究为杜仲梦妮夜蛾虫情调查、害虫治理决策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7.
花生蚜种群分布型及抽样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吴立民 《昆虫知识》2001,38(6):449-452
采用两级随机抽样法 (two stagerandomsampling) ,通过 2年的系统调查 ,取得 1 9个样本资料 ,运用 3种聚集度指标、Taylor的幂法则以及M -m的回归关系综合分析 ,花生蚜的混合种群为核心分布型 ,其中 ,有翅蚜呈随机分布、无翅蚜呈核心分布。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最佳理论抽样数和序贯抽样模型。  相似文献   

18.
美洲斑潜蝇幼虫空间分布型和田间抽样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蒋玉文  刘箐 《昆虫知识》1998,35(5):276-279
通过田间调查和计算,明确了美洲斑潜蝇幼虫呈聚集分布,且以负二项分布为主,理论抽样数当t=1.00,D=0.2时,n=26.08/X+16.12,如果防治指标定为10头/株,则最大抽样数为19株,序贯抽样的累积幼虫数量界限为.田间随机取样以平行线和Z字形为最佳。  相似文献   

19.
四种主要大豆食叶害虫种群空间分布型及其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分层随机与连片调查获得114个样本.利用微机分别对豆天蛾卵和豆天蛾.银纹夜蛾.棉铃虫.豆灰蝶及混合种群的幼虫.进行了4种频次分布型检验和6项聚集度指标的测定.结果表明.上述害虫在豆田内均属零集分布.中分析了聚集原因.提出了“Z”字型10样点,每样点以1/3m双行为单位的抽样方法.确立了在两种允许误差下的抽样数量.进行了序贯抽样分析。  相似文献   

20.
棉田棉铃虫卵抽样技术比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对棉田棉铃虫卵抽样技术从两方面进行了比较,一系估值抽样方面:文中应用了简单随机抽样、阶层抽样、阶层抽样序贯估值与零频率抽样四种方法,并以估值的可靠性、代表性误差与抽样时间消耗三个指标进行了综合比较,结果认为以阶层抽样最佳.另一系风险决策抽样:本文应用了未着卵株的序贯抽样、阶层抽样、零频率抽样三种方法进行了综合比较,结果认为序贯抽样最佳,但若与零频率抽样相结合就既可迅速地作出风险决策又可获得虫口密度的信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