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作者在广东省梅县市发现四个吸虫新种:1.鼠丽色吸虫,新种Reesella ratta sp. nov., 2.后囊蛙蠕吸虫,新种Batrachotrema optstosacca sp. nov., 3.梅县后平睾吸虫,新种Opisthioparorchis meixianensis sp. nov., 4.大卵后平睾吸虫,新种Opisthioparorchis megaloonos sp. nov.,它们分别归隶于蹲茎科Cathaemasiidae及蛙蠕科Bstrachotrematidae。模式标本保存于中山医科大学寄生虫学研究所。  相似文献   

2.
中国平脐蠕孢属的分类研究I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邓晖  张天宇 《菌物系统》2002,21(3):327-333
来自山东泰安和安徽合肥匍柄霉属的两个新种分别命名为棉匍柄霉Stemphylium gossypii和莴苣匍柄霉Stemphylium lactucae。模式标本保存于山东农业大学植物病理系标本室(HSAUP)。本文报道了平脐蠕孢属的一个新种,早熟禾平脐蠕孢Bipolaris poae-pratensis,2个中国新记录种,即野牛草平脐蠕孢Bipolaris buchloes和弯曲平脐蠕孢Bipolaris papendorfii,对其他4个平脐蠕孢属的种的有关分类问题进行了讨论,澄清了一些种名的混乱。标本保存在山东农业大学植物病理学系标本室(HSAUP)和中国科学院真菌标本室(HMAS)。  相似文献   

3.
中国平脐蠕孢属的分类研究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邓晖  张天宇 《菌物学报》2002,21(3):327-333
本文报道了平脐蠕孢属的一个新种,早熟禾平脐蠕孢Bipolaris poae-pratensis,2个中国新记录种,即野牛草平脐蠕孢Bipolaris buchloes和弯曲平脐蠕孢Bipolaris papendorfii,对其他4个平脐蠕孢属的种的有关分类问题进行了讨论,澄清了一些种名的混乱.标本保存在山东农业大学植物病理学系标本室(HSAUP)和中国科学院真菌标本室(HMAS).  相似文献   

4.
重盘科Diplodiscidae Cohn, 1904复殖吸虫是两栖动物最为常见的寄生虫,形态多样,目前未见基于线粒体基因组的遗传多样性研究。本研究记述并分析了寄生于滇蛙Dianrana pleuraden肠道的重盘科重盘属Diplodiscus Diesing, 1836黑斑蛙重盘吸虫D.nigromaculati的线粒体全基因组序列,为后续开展此类吸虫的遗传结构及遗传多样性研究提供了新的数据。黑斑蛙重盘吸虫线粒体基因组全长14 697 bp(GenBank登录号:MW698822),由22个tRNA基因、12个蛋白编码基因、2个rRNA基因和1个非编码区组成;AT含量(60%)高于GC含量(40%),但AT含量为目前已报道同盘总科Paramphistomoidea Fischoeder, 1901中最低;trnG基因和trnE基因的互换成为同盘总科吸虫线粒体基因组遗传结构的重要特征。基于12个蛋白编码基因的系统发育树支持重盘属隶属于重盘科。本研究中,滇蛙为黑斑蛙重盘吸虫的宿主新记录。  相似文献   

5.
本文报道了平脐蠕孢属的一个新种,早熟禾平脐蠕孢Bipolaris poae-pratensis,2个中国新记录种,即野牛草平脐蠕孢Bipolaris buchloes和弯曲平脐蠕孢Bipolaris papendorfii, 对其他4个平脐蠕孢属的种的有关分类问题进行了讨论,澄清了一些种名的混乱。标本保存在山东农业大学植物病理学系标本室(HSAUP)和中国科学院真菌标本室(HMAS)。  相似文献   

6.
从12S rRNA基因序列研究中国蛙科24种的进化关系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测定了中国蛙科动物24种和蟾蜍科的中华大蟾蜍线粒体12S rRNA基因长约400bp片段的序列。采用邻接法,对其数据的系统发生分析表明24种可分成3个支系:第一个支系包括棘腹蛙、合江棘蛙、棘胸蛙、大头蛙、虎纹蛙、倭蛙、泽陆蛙共7种,其中3种棘蛙组成一个单系;第二个支系由3种湍蛙,即戴云湍蛙、华南湍蛙和武夷湍蛙组成,应属于湍蛙亚科;第三支系包含余下的14种蛙,其中5种林蛙和4种臭蛙分别组成一个单系;2种侧褶蛙先聚合后,再与弹琴水蛙聚合,2种粗上先聚合在一起,再与由林蛙组成的单系群聚合。第三支系首先与第二支系相聚,然后它们与第一支系形成姐妹群,即由蛙亚科的7个物种组成的第一支系,不与蛙亚科另14个物种组成的第三支系直接聚合,表明第一支系的物种可能不属于蛙亚科。此外,分子证据提示把陆蛙属、大头蛙属、虎纹蛙属、棘棘属、臭蛙属、粗皮蛙属和侧褶蛙属从原来的蛙属分出有其合理性。、  相似文献   

7.
2022年6月在陕西省安康市镇坪县化龙山自然保护区(32°00′01″ N,109°17′05″ E,海拔1 641 m)采集到1号无尾两栖类标本,经形态特征比较确认为臭蛙属(Odorrana)物种,基于线粒体16S rRNA分子片段对臭蛙属35个物种的系统发育进行分析,其与模式产地四川南江的光雾臭蛙(O. kuangwuensis)在最大似然系统发育树中聚为一支,支持率高达99%,且遗传分化较小,应属种内关系。综合形态特征比较和系统发育分析,确定采集到的标本为无尾目(Anura)蛙科(Ranidae)臭蛙属的光雾臭蛙,系陕西省两栖动物分布新记录种,此发现为光雾臭蛙在大巴山脉分布的连续性提供了一定依据。  相似文献   

8.
2020年8月6日在贵州省威宁县雪山镇(27°04′09″N,104°04′44″E,海拔2 218 m)采集到6号两栖动物标本,经形态特征比较,与景东臭蛙(Odorrana jingdongensis)相似;基于线粒体16S rRNA构建臭蛙属(Odorrana)部分物种系统发育树,此次采集的臭蛙标本与景东臭蛙聚为一支,且具有较高的支持率(0.97/92,贝叶斯法/最大似然法);基于Kimura双参数模型估算本次采集的臭蛙标本与景东模式产地标本间的遗传距离为0%,远小于臭蛙属物种间的遗传距离(1.3%~9.5%)。综合形态特征和分子系统发育比较,确定此次采集到的臭蛙标本为无尾目(Anura)蛙科(Ranidae)臭蛙属的景东臭蛙,系贵州省两栖动物分布新记录种。  相似文献   

9.
滇蛙体内寄生单殖吸虫一新种记述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从滇蛙Rana pleuraden Boulenger膀胱内检获单殖吸虫多盘科双睾属1新种,以采集地命名为石林双睾虫Diplorchis shilinensis sp.nov.,新种为目前国内记录双睾属吸虫中体型最小的虫种.描述了新种的形态特征,并与近似种做了比较.新种模式标本保存于云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动物学教研室.  相似文献   

10.
分析了寄生于蛙类膀胱的4种多盘虫科Polystomatidae吸虫:石林双睾吸虫Diplorchis shilinensis、锯腿树蛙多盘吸虫Polystoma carvirostris和分别寄生于昭觉林蛙Rana chaochiaoensis、华西雨蛙Hyla a.annectans的2未定种的分类地位,并利用18S rRNA基因部分序列进行了系统发育重建.结果表明:4种多盘科吸虫为多盘虫属Polystoma和双睾虫属Diplorchis的4个分类单元,其中2未定种为多盘虫属未记录种;肠管、生殖系统、后吸器、大钩和生殖棘等为多盘虫属属内种定种的可靠性状.基于18S rRNA基因序列,4种多盘科吸虫呈现以下进化关系:1)寄生于昭觉林蛙和华西雨蛙的多盘虫属2未定种进入欧非混合进化支;2)锯腿树蛙多盘吸虫位于多盘虫属进化支的最基部;3)石林双睾吸虫进入澳洲进化支.  相似文献   

11.
基于12S rRNA基因序列探讨凹耳蛙(无尾目,蛙科)的分类地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探讨凹耳蛙Rana tormotus的分类地位,测定了凹耳蛙线粒体12S rRNA基因序列,并从GenBank中下载了蛙科33种蛙的同源序列进行分析,用BI法、NJ法和MP法构建分子系统树.结果表明:3种树拓扑结构基本一致,都显示凹耳蛙与长吻胡湍蛙Huia nasica亲缘关系最近,凹耳蛙与长吻胡湍蛙相聚后再与臭蛙Odorrana组成单系群,而与湍蛙Amolops亲缘关系较远.据此,支持将该蛙从湍蛙属划出,并建议归入臭蛙属.  相似文献   

12.
本文首次研究了黑斑蛙双睾吸虫的生活史。实验证明这种单殖吸虫的生活史具有两种不同的途径,即直接外生周期和直接内生周期。前一种发育途径为一般多盘吸虫所共有,后一种发育途径仅在少数多盘吸虫中存在。这两种发育途径的交替存在与其两栖动物宿主生态学有关,并且可能反映了这类多盘吸虫的一种种群调节机制。  相似文献   

13.
近几年来,我们在进行湖北省蠕虫区系调查中,收集到一些吸虫标本,经整理发现双腔科吸虫三新种,分别隶属于平形属Platynotrema,陆蠕属Lutztrema及阔盘属Eurytrema。模式标本存于武汉医学院寄生虫学教研室。标本测量数据以毫米为单位。  相似文献   

14.
2021年9月在沈阳市蒲河湿地公园(41°41′54″N,122°52′19″E,海拔35 m)采集到3号无尾两栖类动物,经形态特征比较确认为侧褶蛙属(Pelophylax)金线侧褶蛙种组(P.plancyi species complex)的物种。基于线粒体12S rRNA和16S rRNA基因联合构建的侧褶蛙属部分物种最大似然系统发育树显示,采集到的侧褶蛙标本与朝鲜侧褶蛙(P.chosenicus)聚为一支,且具有较高的支持率(0.95)。综合形态和系统发育比较,确定采集到的标本为无尾目(Anura)蛙科(Ranidae)侧褶蛙属的朝鲜侧褶蛙,系中国两栖动物分布新记录种。  相似文献   

15.
我国臭蛙属(两栖纲:蛙科)的系统发育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叶昌媛  费梁 《动物学报》2001,47(5):528-534
为探讨臭蛙属的种间亲缘关系与其起源和分化,采用PAUP3.1软件对我国的16种臭蛙的29项分类性状进行系统发育关系的研究。结果表明,臭蛙属物种形成1个单系群,可以划分为4个种组;表明了臭蛙属中国物种间的亲缘关系;无指盘臭蛙和云南臭蛙是本属中最原始的物种,鸭嘴臭蛙等是较特化的物种;原始臭蛙可能起源于横断山区和云南西部高原,贵州高原可能是臭蛙的分化中心;各种组内相近种的地理替代呈南北方向更替,而种组间则呈东西方向更替;原始物种多分布于中国西南部,较进化或特化物种多分布于中国东部和东南部及海岛上;其种组亲缘关系与地理分布格局显示出一致性。  相似文献   

16.
2022年7月,在重庆市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新田镇调查到2只臭蛙,经比较形态特征确认为臭蛙属(Odorrana)物种。基于线粒体16S rRNA基因片段构建的臭蛙属部分物种的贝叶斯和最大似然系统发育树显示,这2只臭蛙和模式产地贵州省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的务川臭蛙(O. wuchuanensis)聚为一支,具有较高的支持率,贝叶斯后验概率为0.99、最大似然超快速引导支持(2 000次重复)自展值为95%。综合形态特征和系统发育分析,确认此2只臭蛙为务川臭蛙,系重庆市首次记录。务川臭蛙分布范围较为狭窄,此前仅记录于贵州省务川县、沿河土家族自治县、荔波县以及湖北省建始县和广西壮族自治区环江毛南族自治县。务川臭蛙在重庆彭水的发现,确认了该物种在武陵山和大娄山脉重庆段的分布。彭水发现的务川臭蛙1雄1雌,雄性体长81.3 mm,大于模式标本的最大体长,大于湖北建始县种群雄蛙体长;雌性体长87.1 mm,在模式标本的体长范围内,小于建始县种群雌蛙体长。线粒体16S rRNA基因的遗传分化分析显示,重庆市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的务川臭蛙样本和模式产地的样本没有遗传分化,遗传距离为0。务川臭蛙在重庆市的...  相似文献   

17.
武夷湍蛙     
武夷湍蛙Staurois wuyiensis Liu et Hu俗称“粘搭子”、“岩搭子”;隶于蛙科湍蛙属;于1964年在福建省武夷山区的崇安县三港首次发现,经鉴定研究,定为湍蛙属的一个新种,命名为武夷湍蛙。主要分布于福建武夷山区及闽中、闽东部分地区;安徽黄山和浙江雁荡山也已有发现;在国外则未见报道。  相似文献   

18.
凹耳蛙的分类地位及蛙亚科一新属   总被引:7,自引:4,他引:3  
李丕鹏  陆宇燕  吕顺清 《四川动物》2006,25(2):206-209,F0002
对凹耳蛙模式标本产地的蛙类及蝌蚪进行了调查,并对蝌蚪进行了人工饲养和生长发育到完成变态的观察,结果发现一种没有腹吸盘的小型蝌蚪是凹耳蛙的蝌蚪.由此证明凹耳蛙不具有湍蛙型蝌蚪,应不属于湍蛙属蛙类.对凹耳蛙成体和蝌蚪特征的分析表明其与蛙亚科其他属及所辖种不同,建议另立新属.  相似文献   

19.
本文报道了吉林省寄生于蛙类的四种复殖吸虫,其中一新种定名为:敦化发状吸虫Gorgodera(Mediodera)dunhua sp.nov.,并记录了蛙肺嗜血吸虫Pneumoneces sibiricus japonicus(Yamaguti,1936)、幼稚涅泥吸虫Loxogenes liberum Seno,1908及日本重盘吸虫Diplodiscus iaponicus(Yamaguti,1936)及其国内新宿主——金线蛙Rana plancyi。  相似文献   

20.
琴蛙属(Nidirana)是广泛分布于东洋界的两栖动物,目前安徽省琴蛙属仅记录了弹琴蛙 (N. adenopleura)1种。2022年7月在安徽省黄山地区(九龙峰自然保护区和马金岭自然保护区)采集到9号两栖动物标本,其形态特征与孟闻琴蛙(N. mangveni)相似;此外,基于线粒体COI基因片段的分子系统发育分析显示,此次采集到的琴蛙标本与孟闻琴蛙聚为一支,且具有高的支持率(贝叶斯后验概率/最大似然支持率为1.00/98%),而且和孟闻琴蛙遗传距离最近,与模式产地的孟闻琴蛙遗传距离仅有0.04%。因此,结合形态比较和分子系统学分析,鉴定此次采集的琴蛙属标本为孟闻琴蛙,为安徽省两栖动物分布新记录种。这一发现将孟闻琴蛙的分布范围扩展至皖南地区,为琴蛙属和皖南地区的生物地理学和地史研究提供了重要数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