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摘要 目的:探讨七氟烷全身麻醉对失血性休克复苏小鼠血流动力学及记忆功能的影响机制。方法:将建立成功的42只失血性休克复苏小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平分为3组-模型组、氧气组、七氟烷组,对照组吸入空气4 h,氧气组吸入100.0 %氧气4 h,七氟烷组吸入100.0 %氧气和2.5 %七氟烷4 h,监测与记录小鼠血流动力学及记忆功能变化情况。结果:氧气组、七氟烷组麻醉后第3 d与第7 d的Morris水迷宫逃避潜伏期少于模型组,穿越原平台次数多于模型组(P<0.05),氧气组与七氟烷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氧气组、七氟烷组麻醉后第3 d与第7 d的去甲肾上腺素(Norepinephrine,NE)pD2与Emax值高于模型组(P<0.05),七氟烷组高于氧气组(P<0.05)。氧气组、七氟烷组麻醉后第3 d与第7 d的脑组织凋亡指数低于模型组(P<0.05),七氟烷组低于氧气组(P<0.05)。氧气组、七氟烷组麻醉后第3 d与第7 d的海马组织Akt、Caspase-3蛋白相对表达水平低于模型组(P<0.05),七氟烷组低于氧气组(P<0.05)。结论:七氟烷全身麻醉在失血性休克复苏小鼠的应用能抑制Akt、Caspase-3蛋白的表达,可抑制脑组织神经细胞凋亡,可改善血流动力学状况,促进小鼠记忆能力的恢复。  相似文献   

2.
摘要 目的:探讨丙泊酚对老年大鼠的认知功能障碍及海马神经元凋亡的影响。方法:选择45只老年大鼠随机分为3组,包括对照组、七氟烷组、联合组,七氟烷组吸入1.5%七氟烷,吸入频次为1 h/d;联合组则给予1.5%七氟烷、丙泊酚注射液150 mg/kg,对照组则等量注射氯化钠溶液,3组均进行为期2周的给药时间。进行Morris水迷宫试验,对海马神经元凋亡蛋白,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水平,PI3K/Akt/ mTOR通路蛋白相对表达予以检测。结果:Morris水迷宫试验2、3 d时潜伏期、游泳距离比Morris水迷宫试验1 d时缩短,七氟烷组Morris水迷宫试验1、2 d时潜伏期比对照组延长,Morris水迷宫试验1、2 d时游泳距离比对照组延长,联合组第1、2、3 d潜伏期比七氟烷组缩短,游泳距离比七氟烷组缩短(P<0.05);与对照组相比,七氟烷组Bax蛋白、Capase-3蛋白相对表达水平升高,Bcl-2蛋白相对表达水平下降;与七氟烷组相比,联合组Bax蛋白、Capase-3蛋白相对表达水平下降,Bcl-2蛋白相对表达水平上升(P<0.05);七氟烷组血清IL-6、TNF-α、IL-1β水平比对照组高,联合组血清IL-6、TNF-α、IL-1β水平比七氟烷组低(P<0.05);七氟烷组p-PI3K/PI3K、p-Akt/Akt、p-mTOR/mTOR通路蛋白相对表达比对照组低,联合组p-PI3K/PI3K、p-Akt/Akt、p-mTOR/mTOR通路蛋白相对表达比七氟烷组高(P<0.05)。结论:丙泊酚可有效缓解七氟烷引起的老年大鼠神经受损状况,其与该药物通过对炎症反应与海马细胞凋亡的抑制,对PI3K/Akt/ Mtor信号通路进行激活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七氟烷对培养的小鼠小胶质细胞中炎症因子表达的影响。方法:取新生(2~3天)C57BL/6小鼠,分离小胶质细胞,将其随机分为4组(n=10):对照组(Control);七氟烷组(Sevoflurane);NF-κB抑制剂组(PDTC);NF-κB抑制剂+七氟烷组(PDTC+Sevoflurane)。用Drager麻醉机向Sevoflurane组PDTC+Sevoflurane组培养的小胶质细胞盒内释放21%O2,5%CO2,4.1%七氟烷的气体,用气体分析仪持续监测各组的浓度。应用Iba-1的免疫荧光染色法对小鼠小胶质细胞进行纯度鉴定。分别在于给七氟烷后2 h、4 h和6 h时采用免疫印迹分析技术检测两组小胶质细胞IL-6和TNF-α的表达水平和NF-κB的活性。PDTC+Sevoflurane组在给七氟烷前一小时给予PDTC,采用ELISA技术和免疫印迹分析技术检测各组小胶质细胞IL-6和TNF-α的浓度和NF-κB的表达。结果:免疫印迹显示七氟烷组细胞中IL-6、TNF-α水平和NF-κB的激活水平升高;PDTC降低了七氟烷作用后核内NF-κB的表达,减弱了IL-6和TNF-α水平的升高作用。结论:七氟烷可通过激活NF-κB信号通路,进一步激活培养的小鼠小胶质细胞中炎症因子的表达。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七氟烷对培养的小鼠小胶质细胞中炎症因子表达的影响。方法:取新生(2~3 天)C57BL/6小鼠,分离小胶质细胞, 将其随机分为4 组(n=10):对照组(Control);七氟烷组(Sevoflurane);NF-资B抑制剂组(PDTC);NF-kB 抑制剂+七氟烷组 (PDTC+Sevoflurane)。用Drager 麻醉机向Sevoflurane 组PDTC+Sevoflurane 组培养的小胶质细胞盒内释放21%O2,5%CO2,4.1% 七氟烷的气体,用气体分析仪持续监测各组的浓度。应用Iba-1 的免疫荧光染色法对小鼠小胶质细胞进行纯度鉴定。分别在于给 七氟烷后2 h、4 h 和6 h 时采用免疫印迹分析技术检测两组小胶质细胞IL-6 和TNF-alpha的表达水平和NF-kB 的活性。 PDTC+Sevoflurane 组在给七氟烷前一小时给予PDTC,采用ELISA 技术和免疫印迹分析技术检测各组小胶质细胞IL-6 和 TNF-alpha的浓度和NF-kB 的表达。结果:免疫印迹显示七氟烷组细胞中IL-6、TNF-alpha水平和NF- kB 的激活水平升高;PDTC降低了 七氟烷作用后核内NF-kB 的表达,减弱了IL-6和TNF-alpha水平的升高作用。结论:七氟烷可通过激活NF-kB信号通路,进一步激 活培养的小鼠小胶质细胞中炎症因子的表达。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腹腔手术过程中七氟烷与地氟烷麻醉对患者中性粒细胞和T细胞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85例年龄在20-60岁的患者,将患者随机分成二组,分别使用七氟烷与地氟烷进行麻醉。在麻醉前30 min和麻醉后2-24 h分别检测患者白细胞、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的数量、T辅助淋巴细胞(CD4)、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D8)、自然杀伤性淋巴细胞、激活T淋巴细胞的百分比,CD4/CD8的比值,血浆皮质醇含量。结果:二组患者白细胞与中性粒细胞麻醉24 h后显著升高(P0.01)。地氟烷组中性粒细胞数量显著高于七氟烷组(P0.05)。CD4细胞的百分比在七氟烷组中无显著改变,在麻醉后2h,地氟烷组(31.93%[6.65%])同基础值(36.41%[6.92%])相比显著降低(P0.05),24 h后进一步下降(30.52%[8.01%])(P0.01)。七氟烷组CD4/CD8比值一直无变化,但地氟烷组在麻醉2 h降低(1.51[0.52]),24 h明显升高(1.82[0.72])(P0.05)。结论:与地氟烷相比,七氟烷对中性粒细胞群与T细胞群的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6.
摘要 目的:探讨七氟烷复合麻醉对老年骨科患者术后早期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17年12月~2019年6月在西安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本院)骨科诊治单侧老年全膝关节置换手术患者112例,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七氟烷组与对照组,各56例。对照组给予常规静脉注射全身麻醉,在此基础上七氟烷组给予七氟烷吸入麻醉,记录与调查两组术后早期认知功能。结果:经过对比,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七氟烷组的术后苏醒时间(7.10±0.22)min、拔管时间(8.65±0.46)min等都显著短于对照组(14.09±1.09)min、(18.76±1.44)min,两组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在T1、T2、T3与T4时间点的心率和血氧饱和度均表现正常,对比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七氟烷组术后1 d、术后14 d的血清白介素(Interleukin,IL)-6、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TNF)-α值显著低于对照组,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两组术后14 d的血清IL-6与TNF-α值均显著低于术后1 d (P<0.05)。术后1个月七氟烷组的认知功能障碍发生率为1.8 %(1/56),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2.5 %(7/56),两组间对比有统计学意义(x2=4.846,P=0.028)。结论:七氟烷复合麻醉在老年骨科患者中的应用能促进患者康复,安全性比较好,能抑制炎症因子的释放,从而减少术后早期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现已明确,糖尿病是冠心病发病的一个重要因素。心肌缺血/再灌注(ischemia/reperfusion,I/R)损伤是临床常见的病理过程,同时是冠心病发病及心肌血运重建治疗过程中的核心环节,如何减轻I/R损伤一直是国际研究热点之一。糖尿病与I/R损伤对心肌都有损害作用,相关研究证明糖尿病能够进一步恶化I/R损伤对心肌的损伤作用。研究表明,缺血预处理(ischemia preconditioning,IPC)可以延缓或减轻心肌I/R损伤,同时,麻醉药预处理(anesthetic induced preconditioning,APC)也具有IPC样的心肌保护作用。其中,七氟烷作为现阶段临床较常用的吸入麻醉药,同样对心肌I/R损伤具有保护作用。本文就七氟烷对糖尿病心肌I/R损伤的影响及其机制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丙泊酚联合七氟烷对小儿麻醉苏醒期躁动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3年8月-2015年8月在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患儿53例,根据麻醉方法不同,将研究对象分为丙泊酚组(17例)、七氟烷组(19组)和联合组(17例),分别给予丙泊酚,七氟烷以及丙泊酚联合七氟烷进行麻醉并维持。观察并比较各组患儿的手术时间、麻醉时间、清醒时间、躁动发生率以及苏醒期躁动评分。结果:三组患儿的手术时间和麻醉苏醒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患儿躁动发生率及躁动评分均低于七氟烷组和丙泊酚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儿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丙泊酚联合七氟烷可显著改善小儿麻醉苏醒期躁动情况,临床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9.
用放射配基结合法和高效液相色谱电化学法分别测定氟烷对慢性缺氧免心肌β肾上腺素能受体(简称β受体)和血浆儿茶酚胺的影响。结果表明:慢性缺氧后兔心肌β受体密度明显下降,受体亲和力无明显变化,血浆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明显升高。缺氧吸入氟烷后兔心肌β受体密度进一步下降,亲和力增加,血浆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无进一步变化。常氧吸入氟烷后心肌β受体密度无明显变化,亲和力升高,血浆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反而降低。结果提示,氟烷抑制常氧兔交感神经活动而不能抑制缺氧兔交感神经活动,氟烷不改变常氧兔心肌β受体密度,但降低缺氧兔心肌β受体密度。β受体密度降低与缺氧后升高的儿茶酚胺下调β受体数目有关,同时可能与氟烷改变了缺氧心肌细胞膜脂质流动性使受体易向膜内移动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与分析七氟烷预处理对肺癌细胞凋亡与增殖的影响及机制。方法:采用不同浓度的七氟烷处理肺癌细胞系A549,采用噻唑蓝法检测细胞增殖抑制情况,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Transwell实验检测细胞转移与侵袭,采用免疫印迹法明确七氟烷的具体作用机制。结果:七氟烷处理可导致A549细胞增殖率显著降低,细胞凋亡率显著增加(P0.05),且存在剂量依赖性(P0.05)。同时细胞转移与侵袭指数、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 (Stromal cell-derived factor 1,SDF-1)、CXC类趋化因子受体7(CXC chemokine receptor 7,CXCR7)蛋白相对表达量显著降低(P0.05),也存在剂量依赖性(P0.05)。结论:七氟烷预处理能抑制肺癌细胞的SDF-1/CXCR7信号通路,从而促进细胞凋亡,抑制细胞增殖、转移与侵袭。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七氟烷与异丙酚分别联合瑞芬太尼对脊椎骨折患者血清炎症因子及疼痛指数的影响。方法:选取2010年2月至2014年1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脊椎骨折患者124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麻醉方法随机分为两组:七氟烷组62例,给予七氟烷联合瑞芬太尼麻醉,异丙酚组62例,采用异丙酚联合瑞芬太尼麻醉。观察比较两组患者临床麻醉效果,包括血清炎症因子变化、出血量、疼痛指数及不良反应等情况并做出评价。结果:两组患者的出血量、血清炎症因子变化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镇痛效果均较佳,但异丙酚组的VAS评分优于七氟烷组,苏醒时间更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七氟烷组和异丙酚组患者的总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22.6%和14.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七氟烷与异丙酚分别联合瑞芬太尼对脊椎骨折患者的疼痛均具有较佳的镇痛效果,出血量低,不良反应少,安全性较高,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观察七氟烷联合利多卡因对全身麻醉患者心功能影响,探究七氟烷联合利多卡因诱导全身麻醉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我院外科收治的需行非心脏手术并进行全身麻醉诱导的患者70例,随机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35例,予单纯七氟烷诱导全身麻醉行非心脏手术;实验组35例,予以七氟烷联合利多卡因进行全身麻醉诱导。分别于全身麻醉诱导前(T1)、诱导插管后30分钟(T2)、诱导插管后1小时(T3)3个时间点对患者心功能进行观察和监测,对比观察各个时间点的外周血管阻力(SVR)、每搏输出量(SV)、每分输出量(CO)、峰值速度(Vp K)、心率(HR)、净射血时间百分比(ET%)等指标。结果:1实验组和对照组患者在T1时SVR、SV、CO、Vp K、HR、ET%水平均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与T1相比,实验组和对照组患者在T2和T3的SVR、SV、CO、Vp K、HR水平均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T%升高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实验组在T2和T3时SVR、SV、CO、Vp K、HR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T%较对照组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纯七氟烷诱导和七氟烷联合利多卡因诱导全身麻醉对心功能均有影响,但与单纯七氟烷组相比,七氟烷联合利多卡因组对心功能的影响更小,更适合于外科手术的全身麻醉诱导,对临床具有指导意义,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磷酸化钙调蛋白依赖性激酶Ⅱ(pCaMKⅡ)在异氟烷吸入全身麻醉作用中的作用及相关机制。方法:采用经侧脑室置管全脑给药,将SD大鼠随机分为溶剂对照组(control组)和CaMKⅡ抑制剂十四烷酰肉豆蔻酰-钙调蛋白自变性抑制肽(myrAIP)处理组(n=10),给药40min后行异氟烷吸入麻醉(1MAC,30min),监测动物脑电,取脑电波平稳清晰的波段,在异氟烷麻醉30min时间点进行分析,并于异氟烷麻醉30min取脑组织样本进行蛋白定量分析。结果:抑制剂组动物给药30min时脑电抑制波明显多于对照组(P<0.05);与对照组相比,抑制剂组脑组织pCaMKⅡ蛋白表达量明显降低(P<0.05)。结论:CaMKⅡ抑制剂能明显改变异氟烷全麻过程中大鼠的脑电变化及磷酸化蛋白表达变化,pCaMKⅡα参与了异氟烷全身麻醉的过程。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不同剂量右美托咪定联合七氟烷吸入诱导麻醉对宫腔镜手术患者诱导期及血气指标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60例宫腔镜手术患者,观察组20例在诱导麻醉之前,予以0.5μg/Kg的右美托咪定;对比组A的20例予以1.0μg/Kg的右美托咪定,对比组B的20例则仅泵注生理盐水,观察并比较各组血气指标变化和诱导期情况。结果:各组患者血气指标有显著性差异,其中,对比组B患者T2时的MAP(69.6±13.2 mm Hg)明显低于T0,各组BIS60时间有显著差异,对比组A成功置入喉罩时的CETSEV明显低于对比组B,组间差异显著P0.05。结论:予以0.5μg/Kg的右美托咪定联合七氟烷吸入诱导麻醉的效果较好,其可在保留患者自主呼吸前提之下,顺利完成喉罩置入,患者各项血气指标也较为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常见的多种麻醉剂对小鼠心脏超声结果的影响。方法:C57BL/6小鼠25只,随机分5组,每组5只。首先在清醒状态下,借助小动物高频超声系统(Vevo2100)评价小鼠心功能,然后分别用戊巴比妥钠、水合氯醛、三溴乙醇、氯胺酮/地西泮及异氟烷麻醉,再次对心功能进行评价。比较6种不同处理情况下,超声反映的小鼠心功能的差异。结果:与清醒状态相比,5种麻醉方式下,小鼠的心率及心功能均有不同程度降低。其中,戊巴比妥钠、水合氯醛、三溴乙醇及异氟烷麻醉组的左心收缩功能显著降低(P0.01),而氯胺酮/地西泮麻醉的小鼠与清醒组相比,收缩功能无明显差异(P0.05),但其余参数也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不论何种麻醉方式,都会对小鼠心率及心功能造成一定影响,但其同组内仍具有可比性;因此应根据现实条件及实验需要选择麻醉剂,并贯彻始终,保持试验中麻醉条件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航海刺激对大鼠七氟烷麻醉敏感性的影响,为海上环境下七氟烷的合理使用提供依据。方法:以大鼠条件性厌食症作为判断指标,采用仿制Crampton旋转刺激器制作大鼠运动病模型。①6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n=15)和旋转组(n=45),观测2组大鼠的活动和行为变化、达到睡眠和麻醉状态所需七氟烷浓度以及麻醉苏醒时间。②32只SD大鼠随机分为四组(n=8):对照(Ⅰ)组、旋转(Ⅱ)组、麻醉(Ⅲ)组和旋转后再麻醉(Ⅳ)组,分别检测4组大鼠之大脑皮层、下丘脑和海马组织的乙酰胆碱、去甲肾上腺素、г-氨基丁酸及谷氨酸含量。结果:对照组大鼠达到睡眠和麻醉状态所需七氟烷浓度分别为1.74%±0.05%和3.54%±0.05%,旋转组分别为1.51%±0.06%和3.14%±0.08%,旋转组大鼠达到睡眠和麻醉状态所需七氟烷浓度明显降低(P<0.01)。神经递质变化以Ⅲ组大鼠各递质含量显著降低为其主要特点,在大脑皮层和海马组织中表现尤为明显(P<0.01)。Ⅱ组大鼠大脑皮层Ach显著升高,海马组织NE、GABA明显降低。Ⅳ组变化趋势更接近于Ⅱ组,即以旋转刺激的影响更为明显。结论:模拟航海刺激可明显增加大鼠对七氟烷麻醉的敏感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究不同浓度七氟烷联合丙泊酚对小儿麻醉后肌钙蛋白I、C反应蛋白以及补体水平影响。方法:收集我院60例ASAⅠ级拟行全麻手术患儿,随机分为A、B、C三组,每组20例。A组给予2%浓度的七氟烷联合丙泊酚麻醉;B组2.5%浓度的七氟烷联合丙泊酚麻醉;C组3%浓度的七氟烷联合丙泊酚麻醉。检测三组患儿苏醒时间、术后情况,肌钙蛋白I(cTnI)、C反应蛋白(CRP)及补体C_3、C_4水平。结果:A组、B组自主呼吸时间、气管导管拔管时间、解除监护时间较C组相比时间明显较短(P0.05);但A组与B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A组比,B组与C组术后肌钙蛋白I、CRP水平较低,C_3、C_4水平较高(P0.05),但B组与C组血清指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2.5%浓度的七氟烷联合丙泊酚是诱导小儿全身麻醉中的最佳浓度。  相似文献   

18.
摘要 目的:探讨七氟烷吸入维持全身麻醉联合右美托咪定对老年肱骨骨折患者苏醒质量、炎症介质和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S-100β蛋白的影响。方法:选择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 2020年1月~2022年11月期间收治的老年肱骨骨折患者60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吸入用七氟烷维持全身麻醉,n=30)和研究组(n=30,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右美托咪定进行麻醉维持)。对比两组苏醒质量、镇痛情况、炎症介质、认知功能、血清NSE、S-100β蛋白水平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的拔管时间、苏醒时间、复苏室停留时间更短(P<0.05)。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术后6 h、12 h、24 h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更低(P<0.05)。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术后1 d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C反应蛋白(CRP)更低(P<0.05)。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术后1 d简易认知功能障碍量表(MMSE)评分更高,NSE、S-100β蛋白更低(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组间对比无差异(P>0.05)。结论:七氟烷吸入维持全身麻醉联合右美托咪定治疗老年肱骨骨折患者,具有较好的镇痛效果,可减轻机体炎症刺激,减轻认知功能损伤,降低NSE、S-100β蛋白水平,提高苏醒质量。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七氟烷吸入麻醉对单肺通气患者血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0(IL-10)、巨噬细胞炎性蛋白-2(MIP-2)、人肺表面活性特异蛋白(SP-D)及高迁移率族蛋白1(HMGB1)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2014年9月~2016年9月于我院行单肺通气的患者108例,参照抽签法分为两组,每组各54例。对照组行常规麻醉,实验组采用七氟烷麻醉,比较两组通气前后血清IL-6、IL-10、MIP-2、SP-D、HMGB1、丙二醇(MDA)、超氧化物歧化醇(SOD)、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水平的变化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通气前,两组血清IL-6、IL-10、MIP-2、SP-D、HMGB1、MDA、SOD、MAP、HR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通气后,两组血清IL-6、IL-10、MIP-2、SP-D、HMGB1、MDA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上升,而实验组以上指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血清SOD、MAP、HR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七氟烷吸入麻醉能够抑制单肺通气患者血清IL-6、IL-10、MIP-2、SP-D及HMGB1水平上升,改善机体的氧化应激状态,利于血流动力学的稳定,发挥肺部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20.
探讨七氟烷后处理对小儿体外循环(CPB)下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MIRI)的保护作用。选择68例CPB心房室间隔缺损修复术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不使用任何吸入性麻醉药,治疗组在主动脉开放即刻输入2%七氟烷,持续15 min。比较两组中主动脉阻断时间、CPB时间和多巴胺使用量以及术后患者自动复跳例数和ICU时间的差异。分别于诱导手术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