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7 毫秒
1.
1984年5月底,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收到一枚印度象臼齿化石(见照片)。这是泉州市玉犀巷内的泉州民主党派总部于1983年基建时挖出的。象齿化石已脱掉几块齿板,剩10个齿板,残长16.5厘米,高10厘米,最宽处7.5厘米,齿顶端的白釉质、珐琅质完好。象齿在泉州地区,并非第一次发现,1958年,惠安县亦发现过一枚印度象臼齿,说明古代泉州有象。据元朝高僧释大奎的《紫云开士传》记载:泉州邻  相似文献   

2.
<正> 广西武鸣县太平公社文坛大队社员在该大队板旧村附近的叫山采集磷矿时,于1975年冬发现一些脊椎动物化石,其中有一件四稜齿象右下颌骨,其上面附有一完整的第三臼齿。这件化石后为县民矿站王福钿同志收集。1977年5月,笔者与张玉荣等同志到该地点观察,采集到化石数件,现将地层及化石一并记述于下。一、洞穴及其堆积物板旧村西距武鸣城约9公里。板旧一带岩溶地貌已发展到孤峰平原阶段,孤峰点缀在第四系红黄色砂质粘土组成的准平原上,峰顶面相对高度70—270米不等,叫山为其中一座,它位于板旧村南南西约900米、长岗村北东东约800米处。山体呈东西走向的长条  相似文献   

3.
1998年12月30日,位于株洲市区的省送变电二公司宿舍基建工地出土了已于1万年前就灭绝了的东方剑齿象化石。经湖南省考古研究所旧石器考古专家鉴定,可辨别出3件标本。1件为左上臼齿的根座部分,长65毫米,宽90毫米,有较完整的齿脊和一个相当发育的根座,齿脊乳突清楚可辨,由9个乳突组成。1件为左下臼齿的后半部分,长210毫米,宽90毫米,呈弧形排列,齿脊和前后齿带保存较好,可见6个齿脊,磨蚀较深,呈U形,釉质层较厚,约5毫米。一件为环椎的椎弓部分,宽260毫米,高245毫米。牙齿化石部分呈黑色,其他…  相似文献   

4.
1964年初,越南考古学家发掘了义安省琼文的古墓地,发现30个墓葬,其中有两个头骨(Q.V.M.15和 Q.V.M.17)保存得相当好。据越南考古研究所说,这是一个与和平北山文化(新石器时代早期)同时代的墓葬。材料描述Ⅰ)Q.V.M.15号材料包括头骨,右颧骨,下颌骨。第三臼齿已出现,很好地排在齿列中,说明这标本代表一个成年人。第一、二前臼齿,第一、二臼齿的磨蚀程度都较重,但第三臼齿只稍有磨蚀。头盖骨的所有各缝都未愈合。因此她的年龄大约是30岁。  相似文献   

5.
这篇短文里記述的三稜齿象化石:Gomphotherium changzhiensis sp. nov.,只有半个上第三臼齿,系王择义先生在山西长治收集到的。和这种象化石一起,王先生还收集到一个印度熊(Indarctos)的右下頜标本,不久作者将在另一篇文章內予以报道。周明鎮先生指导本文写作。王哲夫先生代为摄制图版的照片。对周、王二位先生,以  相似文献   

6.
周氏似日本睡鼠Gliruloides zhoui是发现于新疆准噶尔盆地北缘晚渐新世铁尔斯哈巴合哺乳动物组合I带的一个化石新属种。新属似日本睡鼠Gliruloides的属征为:中等大小;颊齿咀嚼面凹;上、下颊齿通常具9条主要横脊,有时具次级附脊;上颊齿的前边附脊和后边附脊以及下颊齿的下前边附脊和下后边附脊都很发育,几乎占据了其所在齿谷的整个长度。上颊齿的横脊唇端趋于游离。M1和M2具V形或窄U形三角座,内脊不完整或近于完整,前中央脊不与内脊相连。下颊齿的下内脊通常不连续;下臼齿的下前边脊在唇端稍向后弯,但不与原尖相连。p4,m1-m3,P4,M1-M3的齿根数分别为2,2,3,3。新属与Glirulus在形态上相似,但Glirulus的上颊齿的三角座均为宽U型,具有完整的内脊,前中央脊通常与内脊相交,横脊唇端通常不游离。新属与Vasseuromys属的最主要形态差异在于上颊齿具有很发育的前边附脊和后边附脊,而后者上颊齿的前边附脊和后边附脊通常缺失或很不发育。归入该属的种还有土耳其早中新世的Vasseuromys duplex和Vasseuromys aff.V.duplex。土耳其Thrace早渐新世的Glis guerbuezi很可能是Gliruloides和Glirulus的共同祖先类型。Gliruloides可能生活于温湿的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7.
描述了一件象属( Elephas) 的右上臼齿化石。标本产自查谟紧靠上西瓦立克亚群巨砾岩组( Boulder Conglomerate Formation) 之上的砂质、粉砂质泥岩夹砾石层中,化石地点位于查谟市南10 km,Kharian 村北约500 m 处。根据齿板数、齿脊频率、釉质层厚度、冠高指数、绝对大小和齿长/齿高指数等牙齿形态参数,暂时将之归为 Elephas cf. E. maximus indicus。还简短讨论了象属的地理分布和地质时代。  相似文献   

8.
1958年在巴伦-哈勒火車站为敷設电綫而挖掘坑洞的时候,发現了象化石的牙齿。这些牙齿現保存在烏兰巴托国立大学地貭系里。象化石牙齿发現于哈勒河第二級超河漫滩阶地的原生层中。阶地高3—4米。由于蒙古灵生紀动物羣过去很少研究,这一发現值得描述发表。象化石以两个第三臼齿为代表。牙齿后端大大收縮以及沒有后方牙齿挤压面可以証  相似文献   

9.
1978年5月,浙江吴兴县文管会赠给我馆一个象的臼齿化石。随即笔者到化石产地——菱湖镇郊杨介巷大队了解。化石是在距地面3米左右的地层中发现的。这是一个亚洲象(Elephas maxi-mus)的第三右下臼齿,牙齿保存基本完整,现记述如下:  相似文献   

10.
狶科化石一新种在内蒙古上始新统的发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记述了在我国内蒙古沙拉木仑地区晚始新世乌兰戈楚组中发现的科化石———内蒙古短面 (新种 ) (Brachyhyopsneimongolensissp .nov .)。新种的主要特征是 :下颌骨深 ,前臼齿部分更缩短 ,下缘明显斜向前上方 ,颊齿主尖高锐 ,脊形 ,上臼齿梯形 ,已形成原脊 ,原尖位置靠后 ,M3具次尖 ,后齿带弱。研究表明Eoentelodon和Brachyhyops在下颌骨具骨质突起的刍形 ,前部缩短 ,下颌骨联合达p3,p3与p4彼此紧靠 ,下臼齿的下前尖与下后尖明显分开 ,以及上颊齿的形态上都很接近。Eoentelodon为Brachyhyops的后出同物异名  相似文献   

11.
秦嗣华 《化石》2001,(2):19-19
近日 ,在山东省日照市黄海岸边沙滩上发现了一块古动物化石。经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专家鉴定为古脊椎动物大象的下牙化石。属真象类 ,是古菱齿象。化石呈灰褐色 ,重5公斤 ,石化保存程度好 ,牙齿上还有水中浮游动物遗体化石。在黄海岸边发现古大象化石还是第一次 ,它的发现为人们对古脊椎动物的认识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同时对研究我国更新世中、晚期古脊椎动物群分布有着重要的意义这是一枚不完整的象牙 ,嚼面下陷 ,表明它是一枚下牙 ,它齿冠高 ,齿脊频率可能齿4,白垩质丰富 ,是属真象类中的古菱齿象 ,也可能是南方象 ,这两…  相似文献   

12.
真板齿犀亚科(Elasmotheriinae)的材料在全世界发现得很少。据文献记载,共有两属:最早的一属发现于亚洲的上新世早期地层中,定名为中国犀属(Sinotherium);另一属发现于欧亚大陆的更新世早期一中期地层中,定名为板齿犀属(Elasmotherium)。中国犀的化石,最初发现在山西保德含三趾马动物群的地层中,1922年瑞典林斯顿作过描述,材料仅有一个上第三臼齿(M~3),种名定为拉氏中国犀(Sinotherium lagrelii Ringstr(?)m),后来林斯顿(1924)在系统整理中国犀的材料时,又增加了一个上第二臼齿(M~2),后脊已破损。1958年周明镇记述了得自黑龙江哈尔滨药店,推测可能来自保德上新世早期地层中的一个属于中国犀的上第三臼齿(M~3),由于釉质层简单,无曲折,定了个新种,名为简单中国犀(Sinotherium simplum  相似文献   

13.
内蒙古依和苏布晚始新世兔形类(英文)   总被引:5,自引:5,他引:0  
记述了内蒙古自治区脑木根乡附近依和苏布地点产出的 4种兔形类上下颊齿化石。依和苏布位于脑木根乡东南约 1 8km处 ,乌兰希热平台北缘 ,地理坐标为N42°36.1 1 4′,E1 1 1°34.5 96′。依据化石组合 ,该点地层年代初步定为晚始新世。 4种兔形类分别是 :Gobiolagusmajor、Hypsimylusyihesubuensissp .nov.、Desmatolaguscf.D .vetustus以及Desmatolagussp .。新发现的Gobiolagusmajor下颊齿和该种产自沙拉木伦地区乌兰戈楚层的正型标本(AMNH 2 60 98)在大小和形态上很相似 :齿冠较低 ,侧沟不伸入齿槽 ,三角座唇侧较舌侧短 ;m2跟座明显大于m1跟座 ;舌侧有釉质脊连接三角座和跟座。根据个体大小和相对低冠的颊齿 ,我们将一块带P3~M2的上颌骨归入Gobiolagusmajor,成为该种上臼齿的首次记录。上颌骨腭面门齿孔后缘与P3前缘齐 ,硬腭后缘止于M1与M2间位置 ,无前臼齿孔。P3~M2均具三齿根 ,唇侧两齿根小。P4非臼齿化 ,前后脊完全 ,封闭一V形新月谷。M1嚼面椭圆状 ,舌侧内沟短浅。后脊与舌侧的磨蚀面相连 ,其前方的横向谷应为三角座凹。前、后脊唇侧端应分别相当于前、后尖。Hypsimylusyihesubuensissp .nov .是继北京长辛店北京种后该属的第 2个记录。新种较H .beijingensis大 ,齿冠较低 ,m1较宽。下颊齿高冠  相似文献   

14.
<正> 最近,云南省地质科学研究所江能人同志提供,地质局第八地质队在镇雄县陈贝屯灰岩洞裂隙里采到一枚完整的象臼齿化石。在他们热情支持下,我们观察了标本。鉴于此标本有一定学术价值,特作一报道。这件标本是象类的左下第三臼齿(图版1,图1、2),牙齿呈浅黄灰色,石化甚深。牙根已被啮齿类咬啃。整个牙齿特别狭长,弯曲度较大,共有10个横脊和一个发达的后跟坐。每个横脊宽度相近。白垩质丰富,尚未完全包裹脊上乳突。横脊上的乳突多而小但稍显肥壮,一般是9—11个。中  相似文献   

15.
圈养条件下仔狍的生长与发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3 年4 月至2004 年10 月对12 只狍东北亚种雌性生产的16 只仔狍进行了生长发育观察。记录仔狍出生日期,观察生长过程的毛色变化,定期检查牙齿生长状况,测定体尺和体重,所得数据采用SPSS13. 0 软件处理,绘制生长曲线并建立体长与体重的拟合曲线方程。结果表明,圈养条件下仔狍出生主要集中在5 月中旬至6
月中旬,出生时毛色呈暗棕黄色,身体两侧分布不规则的白斑,翌年换毛后白斑消失;出生仔狍的齿式为(0 03 0 /4 0 3 0)×2 = 20,成年狍的齿式为(0 1 3 3/4 0 3 3)×2 = 34,乳齿6 ~7 月龄开始脱换,8 ~9 月龄完成,脱换的顺序为中央切齿→两侧切齿→隅齿;(上、下颌)后臼齿的第一后臼齿2 月龄萌发、3 ~ 4 月龄生长完成,第
二后臼齿6 ~ 7 月龄萌发,8 ~9 月龄生长完成,第三后臼齿12 ~ 13 月龄萌发,14 ~ 15 月龄生长完成;乳齿的前臼齿从12 月龄开始脱换,14 月龄完成,脱换的顺序是上颌第一前臼齿和下颌第三前臼齿→上、下颌第二前臼齿→上颌第三前臼齿和下颌第一前臼齿;仔狍体尺增长率顺序为体长> 臀高> 肩高> 胸围> 腰围。仔狍体长与体重的拟合曲线方程是Y = 63.1084 - 0.0070x + 1.1e - 6 x2 - 3e- 11 x3 ,生长发育过程可分为生长快速期、生长缓慢期和雌雄狍生长差异期3 个阶段。  相似文献   

16.
1974年冬,湖北省房县城关公社社员在郊区二郎岗进行农田基本建设时,于褐黄色砂质泥岩中发现了一批脊椎动物化石。经初步观察计有板齿犀、安琪马、利齿猪、轭齿象、孤羊等中新世晚期的类群。其中,板齿犀化石过去报道不多,研究得也不够深入,特别是对于板齿犀早期的种类,除了中国板齿犀(Sinotherium),只有西班牙犀(Hispanotherium)、伊朗犀(Iranotherium)、印度犀(Indotherium)和蒙古的戈壁犀(Gobitherium)等少数种属。目前对于这类动物的起源和早期进化上的关系还不十分清楚,有人根据它们的头骨构造及臼齿进化的关系认为,可能与无角犀亚科(Aceratheriinae)的关系比较密切。  相似文献   

17.
报道和描述了一件平额象左侧M3化石。新材料产自Nangal村附近火山灰层之下的泥岩层,该火山灰是出露于查谟-克什米尔桑巴地区Barakhetar上西瓦立克亚群Nagrota组中年龄为2.48 Ma的火山灰层的延伸。根据齿板数,臼齿长和宽,齿冠长、宽和高,釉质和齿质厚度,齿板长和宽,齿脊频率,冠高指数以及白垩质厚度等齿冠形态参数,暂时将之归为Elephas cf.E.planifrons。新材料的发现将该种的分布上限从2.6 Ma提高到2.48 Ma。  相似文献   

18.
报道和描述了一件平额象左侧M3化石.新材料产自Nangal村附近火山灰层之下的泥岩层,该火山灰是出露于查谟-克什米尔桑巴地区Barakhetar上西瓦立克亚群Nagrota组中年龄为2.48 Ma的火山灰层的延伸.根据齿板数,臼齿长和宽,齿冠长、宽和高,釉质和齿质厚度,齿板长和宽,齿脊频率,冠高指数以及白垩质厚度等齿冠形态参数,暂时将之归为Elephas cf.E.planifrons.新材料的发现将该种的分布上限从2.6 Ma提高到2.48 Ma.  相似文献   

19.
记述了采自美国内布拉斯加州中新统的一保存较完整的美獾(Leptarctus)头骨化石。与美獾属的其他已知种相比,该标本的颊齿粗壮,P4臼齿化,近方形,宽略大于长,齿尖磨蚀均匀,I3犬齿化,且向大齿方向弯曲;M1宽略大于长,且比已知种的M1大;听泡具钩状突,突起上有一明显的舌骨关节面。依据上述与已知种的差别,我们将其定为一新种Leptarctusmartinisp nov。新种的牙齿形态及齿尖磨蚀状况显示其为杂食动物。  相似文献   

20.
安徽贵池晚古新世哺乳类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记述了在安徽省贵池县梅埂地区红层中发现的3种哺乳动物化石,其中包括钝脚目全棱齿兽科1新属新种——翟氏贵池脊齿兽(Guichilambdazhaiigen.etsp.nov.)。新属与古脊齿兽属较为相似,但在个体大、上颊齿横宽、上臼齿中附尖弱、下颌骨具前外凸缘、下臼齿三角座和跟座V形夹角小等方面又明显不同于该属任何已知种。文中还根据所发现化石的进化水平和组合性质,并与国内外有关层位对比,定地层时代为晚古新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