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烟酸铬对奥尼罗非鱼生长及组织营养成分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鱼类对糖的利用能力低于畜禽,饲料中最适的糖水平如黄尾(鱼狮)小于10%,太平洋鲑鱼小于20%,沟鲶为25%-30%,罗非鱼为40%1.在糖耐量实验中,鱼类表现持续的高血糖反应2,类似糖尿病型患者的反应。在哺乳类和人类的研究结果证实,微量元素铬(Cr)能恢复大鼠和儿童受损的葡萄糖耐量2,增强胰岛素的作用,铬参与组成葡萄糖耐量因子,提高大鼠和小鼠的生长和存活3.饲料中添加三氯化铬等化合物,显着提高罗非鱼对葡萄糖饲料的摄食量、增重率、蛋白质积累、能量积累和肝糖原含量4,提高鲤对葡萄糖的利用5.有机铬对鱼类的生长和饲料利用有何影响, 其作用机制如何, 是否和哺乳类相同, 这方面研究未见报道。本试验观察了烟酸铬对罗非鱼生长、饲料利用和组织营养成分的影响,旨在为进一步探讨铬对鱼类糖利用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2.
烟酸铬对奥尼罗砉鱼生长及组织营养成分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潘庆  刘胜 《水生生物学报》2002,26(2):197-200
鱼类对糖的利用能力低于畜禽 ,饲料中最适的糖水平如黄尾小于 1 0 % ,太平洋鲑鱼小于 2 0 % ,沟鲶为 2 5 % - 3 0 % ,罗非鱼为 40 % [1]。在糖耐量实验中 ,鱼类表现持续的高血糖反应 [2 ] ,类似糖尿病 型患者的反应。在哺乳类和人类的研究结果证实 ,微量元素铬 (Cr)能恢复大鼠和儿童受损的葡萄糖耐量 [2 ] ,增强胰岛素的作用 ,铬参与组成葡萄糖耐量因子 ,提高大鼠和小鼠的生长和存活 [3 ] 。饲料中添加三氯化铬等化合物 ,显著提高罗非鱼对葡萄糖饲料的摄食量、增重率、蛋白质积累、能量积累和肝糖原含量 [4 ] ,提高鲤对葡萄糖的利用 [5]…  相似文献   

3.
不同糖源及糖水平对大菱鲆糖代谢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34双因素实验设计, 以初始质量为(8.060.08) g的大菱鲆幼鱼(Scophthalmus maximus L.)为对象, 研究在饲料中添加3种糖源(葡萄糖、蔗糖和糊精)及4个水平(0、5%、15%、28%)对大菱鲆肝脏糖酵解关键酶己糖激酶(HK)、葡萄糖激酶(GK)、磷酸果糖激酶(PFK)、丙酮酸激酶(PK)和糖异生关键酶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激酶(PEPCK)、1, 6-二磷酸果糖酶(FBPase)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 饲料糖添加量从0升高到15%时, 大菱鲆的糖酵解酶GK和PK活性随饲料葡萄糖或糊精含量的增加而增加; 当饲料中葡萄糖或糊精含量为28%时, GK和PK活性有下降的趋势。3种糖源的4个添加水平对HK和PFK活性均无显著影响(P 0.05)。添加不同水平的葡萄糖对大菱鲆糖异生途径的PEPCK活性无显著影响(P 0.05), 但在饲料中葡萄糖添加量为5%时显著促进了FBPase活性(P 0.05), 当葡萄糖添加量升高为15%或28%时, FBPase活性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 0.05)。糊精作为饲料糖源时抑制了大菱鲆肝脏FBPase和PEPCK的活性, 而添加不同水平的蔗糖对FBPase和PEPCK活性的影响均不显著(P 0.05)。总的来说, 从大菱鲆幼鱼肝脏糖代谢角度而言, 在饲料中添加15%的葡萄糖或糊精时, 可以有效促进大菱鲆肝脏糖酵解能力; 较添加葡萄糖, 糊精在促进大菱鲆肝脏糖酵解的同时对糖异生存在一定程度的抑制。蔗糖作为饲料糖源时, 仅在添加量为28%时显著促进糖酵解酶GK活性, 糖酵解其他酶活性以及糖异生酶活性均不受蔗糖水平的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4.
以初始体重为(137.5±0.4)g的大黄鱼Larimichthys crocea为实验对象,在海水浮式网箱中进行为期8周的摄食生长实验,研究饲料中糖水平对其生长、饲料利用、血液生化指标和糖代谢酶活力等的影响,以确定大黄鱼的饲料糖需求量。实验饲料按等氮(粗蛋白质45%)等能(18 kJ/g)设计,糖含量分别为1.75%、6.67%、13.64%、21.15%、26.69%和32.25%。结果表明随着饲料糖水平的升高,大黄鱼特定生长率(SGR)先升高后降低,当糖含量为26.69%时,SGR达最大值,显著高于糖含量为1.75%、6.67%、13.64%和32.25%处理组(P < 0.05)。饲料效率(FER)和蛋白质效率(PER)均在糖含量为13.64%-21.15%时显著高于其他处理组(P < 0.05)。随饲料中糖水平的升高,全鱼粗脂肪含量显著降低,在糖含量为32.25%时降至最低(10.56%),显著低于其他处理组(P < 0.05)。肝体比和肝糖原含量均随饲料糖水平的升高而显著升高(P < 0.05),在糖含量为32.25%时达到最大值,显著高于糖含量为1.75%和6.67%处理组(P < 0.05)。随饲料糖水平的升高,血浆甘油三酯和胆固醇水平均显著降低(P < 0.05),而血糖水平不受饲料糖含量的影响(P>0.05)。大黄鱼血清溶菌酶、脂蛋白脂酶和肝脂酶活性均随饲料糖水平的升高显著降低(P < 0.05),而肠淀粉酶活性表现为先升高后降低,在糖含量为26.69%时,酶活力达到最大值。随饲料糖水平的升高,大黄鱼肝脏己糖激酶活性先上升后下降,在糖含量为21.15%时达到最大值,显著高于糖含量为32.25%处理组(P < 0.05),而丙酮酸激酶活力在糖水平为32.25%时达到最大值,显著高于糖含量为1.75%和6.67%处理组(P < 0.05)。用二次多项回归模型拟合特定生长率和饲料糖水平的关系,得到大黄鱼饲料中最适糖含量为22.7%。  相似文献   

5.
为研究在饲料中添加不同水平的溶菌酶制品对吉富罗非鱼(GIFT, Oreochromis niloticus)生长性能、免疫-抗氧化功能和血清抗菌性能的影响, 选用平均体重为(11.350.08)g的吉富罗非鱼960尾, 随机分为6组(每组4个重复, 每个重复40尾), 分别投喂基础饲料(对照组)和5种添加水平分别为18、36、54、72和90 mg/kg溶菌酶制品的试验饲料, 养殖周期为60d。结果表明: (1) 54 mg/kg溶菌酶添加组鱼的生长性能和饲料利用情况最优, 增重率和蛋白质效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 饲料系数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 肝体比随溶菌酶添加水平的增加呈现下降趋势, 90 mg/kg添加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 脾脏指数在36和54mg/kg添加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 全鱼粗蛋白和粗灰分含量在54 mg/kg添加组均呈现较高水平, 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2)溶菌酶添加水平对罗非鱼的免疫-抗氧化能力产生影响, 54和72 mg/kg添加水平能显著提高鱼体血清和肝脏的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氢酶活性, 降低丙二醛含量(P0.05); 肝脏溶菌酶活性在54和72 mg/kg添加组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而血清溶菌酶活性随溶菌酶添加水平的增加呈现下降趋势(L90组除外), 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3)血清抗菌试验显示, 54和72 mg/kg溶菌酶添加组罗非鱼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嗜水气单胞菌和溶藻弧菌的抑制能力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而对枯草芽孢杆菌的抵抗能力最低, 比对照组分别低34.71%和42.21% (P0.05)。结果表明, 在本试验条件下, 在吉富罗非鱼饲料中添加54 mg/kg溶菌酶制品可以改善其生长性能; 当添加水平为54和72 mg/kg时, 罗非鱼的免疫-抗氧化能力和血清抗菌性能均得到了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6.
为了探明渗透胁迫条件下内生细菌对银砂槐[Ammodendron bifolium(Pall.)Yakovl.]种子萌发和早期幼苗生长的影响,在正常(渗透势0.0 MPa)和PEG6000模拟的渗透胁迫(渗透势-0.3 MPa)条件下,对培养0、5、10和15 d接菌组(分别接种内生细菌菌株AY3、AY9和AG18,即AY3、AY9和AG18组)和对照(未接种内生细菌,CK)组银砂槐的种子萌发(种子萌发率和胚根长)及主要碳水化合物(包括淀粉、可溶性糖、蔗糖、葡萄糖、果糖和总碳水化合物)含量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总体上看,渗透胁迫条件下接菌组和CK组的种子萌发率、胚根长及葡萄糖和果糖含量均低于正常条件下,而淀粉、可溶性糖、蔗糖和总碳水化合物含量均高于正常条件下;并且,正常和渗透胁迫条件下接菌组的种子萌发率、胚根长及葡萄糖和果糖含量均高于CK组,而淀粉、可溶性糖、蔗糖和总碳水化合物含量均低于CK组。另外,正常和渗透胁迫条件下接菌组和CK组的葡萄糖含量在培养5 d时均为0.00 mg·g~(-1)。研究结果显示:渗透胁迫能够抑制银砂槐种子萌发和胚根生长;内生细菌可明显减轻渗透胁迫对银砂槐种子萌发和胚根生长的抑制效应,并能促进其种子萌发过程中碳水化合物的动员和利用。  相似文献   

7.
配制了6种等氮等脂的饲料饲喂(12.320.02) g的吉富罗非鱼8周, 探讨罗非鱼对不同脂肪源的利用效果,筛选出适合吉富罗非鱼的植物脂肪源。6种饲料中分别添加大豆油(SO)、棕榈油(PO)、棉籽油(CO)、菜籽油(RO)、磷脂(SL)和1:1:1:1:1大豆油-棕榈油-棉籽油-菜籽油-磷脂混合油(MIX)。结果显示: (1)菜籽油组特定生长率显著高于棕榈油组、棉籽油组、磷脂油组和混合油组(P0.05), 大豆油组显著高于棉籽油组和棕榈油组(P0.05)。菜籽油组饲料系数显著低于棉籽油组、磷脂油组和棕榈油组(P0.05), 与其他各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 (2)肌肉脂肪酸明显受饲料脂肪源影响, 棕榈油组肌肉脂肪酸组成与饲料脂肪酸组成相关性最大(P0.05), 棉籽油组肌肉脂肪酸组成与饲料脂肪酸组成相关性最小(P0.05); (3)棕榈油组天冬氨酸转氨酶活性显著高于菜籽油组(P0.05)。棉籽油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含量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含量显著高于菜籽油组(P0.05), 大豆油组肝脏脂蛋白酯酶活性显著高于棉籽油组和菜籽油组(P0.05)。研究结果表明: 菜籽油、大豆油可以作为吉富罗非鱼饲料中良好的脂肪源, 棉籽油不利于吉富罗非鱼生长。  相似文献   

8.
维生素C对凡纳滨对虾生长及抗病力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以不同水平维生素C 2 磷酸酯 (添加量分别为 0、75、15 0、30 0和 6 0 0mg/kg)的饲料喂养凡纳滨对虾 10周 ,研究维生素C 2 磷酸酯对凡纳滨对虾生长及抗病力的影响。结果显示 :在养殖前 4周 ,饲料中添加维生素C 2 磷酸酯显著促进凡纳滨对虾的生长 ,然而对对虾的成活以及饲料利用不产生影响 (P >0 0 5 ) ;而到实验后期添加维生素C 2 磷酸酯不能促进凡纳滨对虾的生长 ,却显著提高凡纳滨对虾的成活率 (P <0 0 5 )。维生素C 2 磷酸酯对对虾体水分、脂肪、蛋白质和维生素C在肝胰脏中的积累量的影响显著 (P <0 0 5 ) ,对对虾体灰分影响不显著 (P >0 0 5 )。维生素C 2 磷酸酯对对虾血清中超氧化物歧化酶活力无显著影响 ,饲料中未添加维生素C或过量添加 (超过 30 0mg/kg饲料 )均导致血清中酚氧化酶活力、血细胞总数和溶菌酶活力的显著下降。以生长、成活和酚氧化酶活力为指标 ,饲料中维生素C 2 磷酸酯的适宜添加量为 15 0mg/kg。  相似文献   

9.
饲料中添加抗菌肽Surfactin对吉富罗非鱼肠道健康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研究饲料中添加抗菌肽Surfactin对吉富罗非鱼(GIFT, Oreochromis niloticus)肠道健康指标的影响, 实验将平均体重为(12.010.03) g/尾的320尾吉富罗非鱼, 随机分为4组, 每组4个重复, 每个重复20尾鱼, 分别投喂抗菌肽Surfactin添加水平为0(对照组)、50、100和200 mg/kg的试验饲料7周。结果显示: 与对照组相比, 吉富罗非鱼饲料中添加抗菌肽Surfactin可使肠道皱襞高度显著增加(P0.05), 肌层厚度无显著变化(P0.05); 大肠杆菌数量显著降低(P0.05), 乳酸杆菌数量显著增加(P0.05), 细菌总数无显著变化(P0.05); 显著提高肠道总抗氧化能力水平、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和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200 mg/kg抗菌肽添加组除外)(P0.05), 显著降低肠道丙二醛水平(P0.05), 对过氧化氢酶活性无显著影响(P0.05); 吉富罗非鱼肠道健康指标以50 mg/kg抗菌肽Surfactin添加组最佳。试验表明, 吉富罗非鱼饲料中适量添加抗菌肽Surfactin可增加肠道皱襞高度、调节肠道菌群和提高肠道抗氧化能力而改善肠道健康状态。  相似文献   

10.
发酵豆粕对圆斑星鲽生长及消化能力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讨圆斑星鲽(Verasper variegatus)饲料中发酵豆粕的适宜添加量, 以鱼粉和发酵豆粕为蛋白源, 鱼油和豆油为脂肪源, 分别添加0、10%、20%、30%和40%的发酵豆粕替代0、9.81%、19.63%、29.44%和39.26%的鱼粉蛋白, 设计5种等蛋白(50%)、等脂(8%)的实验饲料(分别表示为Ⅰ、Ⅱ、Ⅲ、Ⅳ和Ⅴ), 每组设3个重复, 每重复15尾鱼, 初始体重为(49.01.0) g, 经过8周的饲养实验, 结果表明: (1)饲料效率随饲料中发酵豆粕水平的升高逐渐降低, 饲料中发酵豆粕水平为20%时, 鱼体的终末体重、特定生长率和摄食量均会显著降低(P0.05)。(2)全鱼水分和灰分含量随饲料中发酵豆粕水平的升高而升高, 粗蛋白和粗脂肪含量则随发酵豆粕水平的升高而降低。(3)胃蛋白酶和肝脂肪酶活力随饲料中发酵豆粕水平的增加先降低后升高, Ⅰ组最高, 显著高于Ⅲ组 (P0.05), 但与Ⅱ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 Ⅱ、Ⅲ和Ⅴ组的胃脂肪酶活力显著高于其他两组(P0.05); 肠淀粉酶活力则随饲料中发酵豆粕水平的增加先升高后降低, Ⅲ组最高, 显著高于Ⅰ组(P0.05),但与Ⅱ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 其他消化酶活力(肠蛋白酶、胃淀粉酶、肠脂肪酶)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4)Ⅰ组的皱襞高度和肠壁厚度均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 各组的黏膜厚度无显著性差异(P0.05)。综上所述, 在饲料中添加10%的发酵豆粕对圆斑星鲽的生长、饲料利用和形体指标无显著性影响,过量添加则抑制鱼体的生长。  相似文献   

11.
微生物制剂对奥尼罗非鱼生长及消化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选用192尾初始体重(34.500.25) g的健康奥尼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O. aureu), 研究在基础饲料中分别添加相同剂量(活菌含量为3.01011 cfu/kg饲料)的汉逊德巴利酵母、枯草芽孢杆菌和凝结芽孢杆菌对奥尼罗非鱼生长及消化酶活性的影响, 试验期56d。试验结果表明, 与对照组相比, 添加枯草芽孢杆菌和凝结芽孢杆菌, 奥尼罗非鱼的增重率分别提高12.27%和8.56%(P0.05), 饵料系数分别降低10.92%和8.18%(P0.05)。饲料干物质表观消化率分别提高10.54%和10.07%(P0.05), 蛋白质表观消化率分别提高4.18%和3.63%(P0.05)。添加枯草芽孢杆菌和凝结芽孢杆菌组, 奥尼罗非鱼肠道、肝胰脏和胃蛋白酶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和汉逊德巴利酵母组(P 0.05), 而添加三种微生物制剂对奥尼罗非鱼肠道、肝胰脏和胃的淀粉酶和脂肪酶没有显著影响(P0.05)。结果显示, 三种微生物制剂相互比较, 饲料中添加剂量为3.01011 cfu/kg饲料的枯草芽孢杆菌和凝结芽孢杆菌能显著提高肠道、肝胰脏和胃的蛋白酶活性, 满足最佳生长。    相似文献   

12.
实验配制7种等氮(粗蛋白35%)、等脂(粗脂肪6%)的不同淀粉水平(4%、10%、16%、22%、28%、34%、40%)的饲料,投喂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幼蟹[初始均重(6.2±0.1)g]8周,通过生长和生理指标评价中华绒螯蟹幼蟹对饲料碳水化合物的利用能力。为避免互相残杀,河蟹采用静水单个养殖,每种饲料40只河蟹。玉米淀粉作为实验饲料碳水化合物主要来源。实验结果表明:饲料中34%—40%淀粉组的摄食率显著低于4%—16%组(P0.05)。随饲料中淀粉含量提高幼蟹的体重和壳长特定生长率也相应提高,34%淀粉组体重特定生长率显著高于4%淀粉组(P0.05),22%淀粉组的壳长特定生长率显著高于4%淀粉组(P0.05);饲料中淀粉含量的增加显著提高了饲料效率,且在40%淀粉组最高。饲料高淀粉可提高蛋白储积率,蟹的肝体比在16%淀粉组最低,而蜕壳率和成活率在该组最高。蟹体干物质、粗蛋白、粗脂肪和灰分在高饲料淀粉组较高。幼蟹胰蛋白酶活力在16%淀粉组最高(P0.05);肝糖原含量随饲料淀粉水平升高呈线性(y=0.2268x+17.256,R2=0.9453,n=7,P0.05)上升。通过二次多项式回归可以得出河蟹获得最大特定生长率时饲料淀粉的含量为25.6%。  相似文献   

13.
饲料中Vc水平对中华鳖幼鳖生长及其组织中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中华鳖幼鳖为研究对象 ,以高稳定性维生素C磷酸酯为Vc源 ,研究饲料添加Vc对中华鳖生长及其Vc在组织中含量的影响。试验分别投喂基础配方相同而分别添加Vc 0、5 0、10 0、2 0 0、4 0 0、80 0mg/kg的饲料 ,在水温 31±2℃条件下养殖于结构相同、面积分别为 10 .5m2 的 18口水泥池中 ,进行为期 10 5d的养殖试验。结果表明 :(1)饲料添加Vc可提高中华鳖幼鳖增重率 ,其中添加 2 0 0mg/kg组效果最佳 ,与未添加组间差异显著 (P <0 .0 5 ) ;饲料添加Vc能提高蛋白质转化效率 ,添加Vc2 0 0、4 0 0、80 0mg/kg组与不添加的对照组之间差异均显著 (P <0 .0 5 ) ;而且 ,饲料添加Vc能降低饵料系数 ,但未达到显著差异 (P >0 .0 5 ) ;未添加的对照组和低剂量组未见有Vc缺乏症产生。(2 )基于试验幼鳖增重率折线法分析 ,中华鳖幼鳖获得最佳生长时的饲料Vc最低需求量为 184mg/kg ;(3)肝脏中Vc含量随着饲料Vc添加水平上升而增加 ,相关系数达 0 .95 4 2 ,各添加组与未添加组间有显著差异 (P <0 .0 5 ) ;肝脏Vc含量的回归分析表明 ,获得维持肝脏组织Vc储存最佳的饲料Vc添加水平为 192mg/kg。 (4)饲料添加Vc可显著地降低鳖体水分含量 (P <0 .0 1) ,并略能增加体脂沉积 (P >0 .0 5 )。  相似文献   

14.
长吻鮠和异育银鲫对玉米淀粉利用差异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同一实验条件下,通过8周生长实验比较研究了不同玉米淀粉含量的饲料对长吻鮠和异育银鲫生长、饲料利用和鱼体组成的影响,以探讨肉食性和杂食性鱼类对玉米淀粉利用的差异。长吻鮠的实验饲料是5种等氮等脂、玉米淀粉含量分别为0、5%、10%、15%和20%的半精制饲料。异育银鲫的实验饲料是5种等氮等脂、玉米淀粉含量分别为6%、12%、18%、24%和30%的半精制饲料。每天饱食投喂鱼两次。实验结果表明:对于长吻鮠,玉米淀粉含量为5%和10%饲料组的特定生长率显著高于另外3组(Duncan’s多重比较,P<0.05)。但各组间的饲料效率、摄食率、蛋白贮积率都没有显著差异(Duncan’s多重比较,P>0.05)。当饲料中的玉米淀粉含量从6%增加到24%时,异育银鲫的特定生长率也随之增加,而摄食率不断下降。玉米淀粉含量24%饲料组的饲料效率显著高于其他各组(Duncan’s多重比较,P<0.05)。长吻鮠和异育银鲫鱼体粗脂肪的含量都随着饲料中玉米淀粉含量的增加而增加。在本实验中,长吻鮠和异育银鲫饲料中的适宜无氮浸出物含量分别为7.66%和15.62%。  相似文献   

15.
配制含0%、15%和30%糊化玉米淀粉的等能饲料分别作为对照、中水平和高水平碳水化合物(CHO)饲料,以体重为50.5±0.6g的南方鲇幼鱼为实验对象,在水温27.5±0.5℃的条件下以对照饲料驯化15d后,分别测定了以三种饲料投喂的南方鲇在餐后3、61、2、24和48h的己糖激酶(HK)、葡萄糖激酶(GK)和磷酸果糖激酶(PFK-1)的活性和血糖水平。结果发现,中、高水平CHO组HK活性在餐后24h时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其余时间点各组间无显著差异;GK活性随CHO水平增加而增加,但其活性的绝对值远低于HK;PFK-1活性在各组间及同组内各时间点均无显著差异。通过分析认为,南方鲇体内葡萄糖磷酸化主要由HK催化,但其活性受饲料CHO水平的影响不明显;GK活性受饲料CHO的诱导而增高,使葡萄糖磷酸化加速,但最大增幅不超过30%;此外,催化果糖-6-磷酸进一步转化为果糖-1,6-二磷酸的PFK-1活性不受饲料CHO水平的影响,因此糖酵解过程的这两个代谢环节均不能在鱼体吸收高糖营养后有效地加速,这应当是该肉食性鱼类在高水平CHO营养条件下产生高血糖积累的重要原因。实验结果表明,血糖变化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中水平和高水平CHO组的血糖峰值均出现在餐后12h,这作为在该类研究中设定血液取样时间的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6.
植酸酶对草鱼和新吉富罗非鱼消化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植酸酶能水解植酸络合物,释放被植酸束缚的各种营养因子,因此能有效解除植酸与内源性消化酶的结合,促进消化酶的作用。本实验在全植物性饲料中添加植酸酶,研究其对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和新吉富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淀粉酶及蛋白酶比活力的影响。以全植物性饲料为阴性对照组,添加磷酸氢钙(dibasic calcium phosphate,DCP)实验组为阳性对照组,另设4个不同梯度的植酸酶实验组(250 U/kg、500 U/kg、1 000 U/kg和2 000 U/kg)。实验选取健壮、规格齐整平均体质量为(12.59±0.09)g的草鱼和平均体质量为(9.59±0.12)g的新吉富罗非鱼,分别随机分为6个组,每组5个平行,每个平行20尾鱼。养殖8周后,草鱼平均体质量(18.29±0.63)g,新吉富罗非鱼平均体质量为(24.68±1.34)g,抽样取出胃、肠和肝胰脏用来分析淀粉酶和蛋白酶比活力。结果表明,植酸酶对无胃鱼草鱼和有胃鱼罗非鱼淀粉酶及蛋白酶比活力都有显著的促进作用。相比较而言,植酸酶对罗非鱼的应用效果较明显,低剂量就能显著提高其淀粉酶及蛋白酶比活力(P<0.05)。当植酸酶添加量达到1 000 U/kg时,草鱼和罗非鱼淀粉酶及蛋白酶比活力均达到峰值,此时,罗非鱼淀粉酶和蛋白酶比活力与阳性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而草鱼肝胰脏蛋白酶比活力显著高于阳性对照组(P<0.05)。植酸酶2 000 U/kg实验组,罗非鱼淀粉酶和蛋白酶比活力与1 000 U/kg植酸酶实验组无显著差异(P>0.05),但草鱼肝胰脏蛋白酶比活力显著低于1 000 U/kg植酸酶实验组(P<0.05)。因此,本实验条件下,植酸酶在草鱼和新吉富罗非鱼全植物性蛋白质配合饲料中的适宜添加量均为1 000 U/kg,生产实践中可通过添加植酸酶部分替代无机磷源。  相似文献   

17.
罗非鱼对晶体蛋氨酸、包膜蛋氨酸利用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比较罗非鱼对晶体蛋氨酸、包膜蛋氨酸的利用效果, 设计了鱼粉含量为9%的鱼粉饲料、鱼粉含量为0%的无鱼粉饲料(以豆粕等蛋白替代鱼粉), 在无鱼粉饲料基础上分别添加晶体蛋氨酸、包膜蛋氨酸, 使其蛋氨酸含量与鱼粉饲料一致, 共4种饲料, 饲喂平均体重为(1.220.07) g/尾的奥尼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 O. aureus) 8周。结果表明, 各组罗非鱼增重率分别为1642.7%、1250.3%、1362.0%、1451.7%, 饲料系数分别为1.08、1.45、1.30、1.21; 在无鱼粉饲料中添加晶体蛋氨酸、包膜蛋氨酸提高增重率8.9%、16.1% (P0.05), 降低饲料系数10.34%、16.55% (P0.05); 包膜蛋氨酸组较晶体蛋氨酸组具有更高增重率和更低饲料系数(P0.05)。对摄食后不同时间点肝脏和血浆谷草转氨酶(GOT)、谷丙转氨酶(GPT)活性变化的测定表明, 鱼粉饲料组、无鱼粉饲料组肝脏GOT、GPT活性分别在摄食后第2、第4h出现高峰; 晶体蛋氨酸组在摄食后1h出现高峰, 较无鱼粉组提前; 包膜蛋氨酸组在摄食后第5h出现高峰, 较无鱼粉组滞后; 血浆GOT、GPT活性变化趋势与肝脏的基本一致。消化率试验表明, 鱼粉饲料组干物质、粗蛋白质消化率最高, 无鱼粉饲料组最低; 在无鱼粉饲料中添加晶体蛋氨酸、包膜蛋氨酸后, 干物质、粗蛋白质消化率均得到显著提高(P0.05)。上述结果表明, 在蛋氨酸缺乏的实用饲料中补充晶体或包膜蛋氨酸, 均可显著提高罗非鱼生长性能和营养物质消化率, 包膜蛋氨酸较晶体蛋氨酸具有更高的利用效率和更好的促生长效果。    相似文献   

18.
试验旨在考察不同淀粉种类对虹鳟(Oncorhynchus mykiss)幼鱼生长性能、血清生化指标、肝脏糖代谢酶、肝脏组织学和摄食后血糖含量的影响。选用木薯淀粉、小麦淀粉、豌豆淀粉和玉米淀粉为淀粉源,设置相同的淀粉水平(15%),配制4组等氮等脂饲料,饲喂初始体重(7.7±0.1) g的虹鳟56d。结果表明,木薯淀粉组增重率最高(1049.3%),饲料系数最低(0.83)。各组脏体比、肝体比、全鱼和肝脏常规组成无显著差异(P>0.05);豌豆淀粉组肝糖原含量显著低于其他组(P<0.05)。各组血清甘油三酯、总胆固醇、谷草转氨酶和谷丙转氨酶无显著差异(P>0.05)。木薯淀粉组和小麦淀粉组肝脏己糖激酶活性显著高于豌豆淀粉组和玉米淀粉组(P<0.05),玉米淀粉组肝脏磷酸果糖激酶活性显著低于木薯淀粉组和小麦淀粉组(P<0.05)。摄食后,各组的血糖含量均在7h达到最高,木薯淀粉组在摄食后1—7h内的血糖含量显著高于其余3组(P<0.05)。各组的肝脏组织形态无显著差异。综上,木薯淀粉较其他3种淀粉更适宜作为虹鳟饲料的淀粉源。  相似文献   

19.
通过生长实验探求饲料中添加灵芝提取物饲料对异育银鲫(6.720.11) g生长、饲料利用及免疫应答的影响,以及停止灵芝提取物饲料后,使用效果的持续性。在实验进行的第21天(D21)、第46天(D46)、第65天(D65)进行取样,结果表明所有的灵芝提取物组的特定生长率在饲喂65d后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摄食率随着灵芝提取物在饲料中含量的增加而增加(P0.05),饲料效率则有着相反的趋势(P0.05)。在D46和D65时,随着灵芝提取物的含量增高,吞噬活力略有增高,但无显著差异(P0.05)。在D21、D46和D65时,呼吸暴发活力随着灵芝提取物的含量增高而增高(P0.05),在D21时,(0.6%-21d、0%-44d)处理组和(3%-21d、0%-44d)处理组其呼吸暴发活力高于对照组(P0.05)。在D65时,(0.6%-21d、0%-44d)处理组和(3%-21d、0%-44d)处理组其呼吸暴发活力仍高于对照组(P0.05),但差异不显著。D21、D46和D65时,替代途径补体溶血活力随着灵芝提取物的增高而降低(P0.05)。所有处理组溶菌酶活力在D21时没有产生显著差异。在D46时,对照组溶菌酶活力比最高添加组低但高于低添加组(P0.05),(3%-1d、0%-44d)处理组也仍高于对照组(P0.05)。在D65时,所有添加组的溶菌酶活力均低于对照组(P0.05)。在D65时,髓过氧化物酶活力随着灵芝提取物的添加剂量升高而升高(P0.05),(0.6%-21d、0%-44d)处理组仍高于对照组(P0.05)。灵芝提取物的能提高白细胞呼吸暴发活力,且在在高剂量摄入21d后(D46时),仍可以保持较高的活力,说明灵芝提取物对免疫应答有一定时间延续效应。随着灵芝提取物添加量的升高,异育银鲫在经爱德华氏菌攻毒后的存活率显著提高。最高存活率组为3%添加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周期为65d时,饲料中灵芝提取物推荐添加剂量为3%。    相似文献   

20.
周文杰  张鹏  秦嗣军  吕德国   《生态学杂志》2015,26(11):3300-3308
在1年生盆栽甜樱桃土壤中添加葡萄糖和淀粉(4 g·kg-1),以不添加外源碳为对照,处理后0~60 d内定期采根区土样测定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蔗糖酶和淀粉酶活性以及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处理后第30天测定根系呼吸速率、呼吸途径和根系活力.结果表明: 添加葡萄糖后,土壤蔗糖酶活性及微生物生物量碳均表现为先升高再降低,峰值分别出现在处理后第15天及第7天,分别高于对照14.0%和13.1%,土壤有机质含量表现为先升高再降低再缓慢回升;添加淀粉后显著提高了土壤淀粉酶活性,第15天时为对照的8.5倍,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除在第7天低于对照外,其余时期均高于对照,土壤有机质含量表现为先升高再下降,处理后第60天高于对照19.8%.BIOLOG分析表明,处理后第15天平均吸光度(AWCD)值及微生物活性均达到最大值,表现为淀粉>葡萄糖>对照.处理后第30天,葡萄糖处理显著增加了土壤微生物对碳水化合物类、羧酸类、氨基酸类、酚酸类和胺类碳源的利用,淀粉处理显著增加了土壤微生物对碳水化合物类、羧酸类、聚合物类和酚酸类碳源的利用.处理后第30天,葡萄糖处理甜樱桃根系总呼吸速率分别较对照及淀粉处理提高21.4%和19.4%,根系活力分别提高65.5%和37.0%.添加葡萄糖和淀粉影响了甜樱桃根区土壤稳定碳源及不稳定碳源的代谢过程,整体上提高了土壤微生物活性,增强了甜樱桃根系呼吸速率及根系活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