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唇针镇痛与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和针刺镇痛的关系已有一些报道。脑内埋藏皮质激素后,在大白鼠肾上腺皮质发生萎缩的同时,针刺镇痛效应明显下降(中山大学生物系,1977)。给大白鼠摘除垂体后,针刺镇痛效应也明显减弱;但摘除垂体后补给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的动物,其针刺镇痛效应并不减弱(苏州医学院,1976)。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多方面的动物实验和临床观察,认为糖类皮质激素并不参与针刺镇痛作用(1978)。  相似文献   

2.
我们过去的工作证明:损毁猫延脑中缝大核(Rm)及其邻近结构,明显减弱针刺抑制内脏躯体反射的效应,损毁大白鼠的 Rm、中缝中央核(Rcs)或中缝背核(Rd)均可明显削弱以甩尾和嘶叫反应为指标的针刺镇痛效应。从而设想,脑干中缝核在实现针刺镇痛中是必要的环节。为了进一步查明中缝核是否积极参与针刺镇痛,并探索各中缝核  相似文献   

3.
本文用行为和单胺荧光组织化学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下行去甲肾上腺素(NA)神经通路在针刺镇痛中的作用。用6-羟基多巴胺(6-OH-DA)选择性地损毁大白鼠 NA 下行纤维7天后,脊髓背、腹角中 NA 末梢荧光大部分消退,针刺镇痛效应亦明显下降。而不注药的对照组动物,脊髓灰质内 NA 本梢荧光不受影响,针效无明显变化。实验结果奉明:下行到脊髓的 NA 纤维在针刺镇痛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视觉模拟评分法在全膝关节置换术镇痛后应用体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视觉模拟评级法对于关节置换手术后镇痛的指导意义。方法:对比不同疼痛评估方式在全膝关节置换手术患者术后疼痛治疗中的KSS评分及患肢膝关节主动活动范围改变情况及镇痛药物的使用剂量。结果:使用视觉模拟评级法指导组取得了更好的膝关节活动情况的改善,同时其用镇痛药物药剂剂量较少,两组KSS评分无显著差异。结论:视觉模拟评级法对于关节置换手术后镇痛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可以有效的改善患者的康复效果,并减少镇痛药物使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视觉模拟评级法对于关节置换手术后镇痛的指导意义。方法:对比不同疼痛评估方式在全膝关节置换手术患者术后疼痛治疗中的KSS评分及患肢膝关节主动活动范围改变情况及镇痛药物的使用剂量。结果:使用视觉模拟评级法指导组取得了更好的膝关节活动情况的改善,同时其用镇痛药物药剂剂量较少,两组KSS评分无显著差异。结论:视觉模拟评级法对于关节置换手术后镇痛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可以有效的改善患者的康复效果,并减少镇痛药物使用。  相似文献   

6.
用萤光组织化学方法研究了针刺镇痛过程中大白鼠中脑中缝核的5-羟色胺(5-HT)和兰斑核的去甲肾上腺素(NA)萤光强度的变化。在电针刺激的动物中,对痛反应的甩尾阈和嘶叫阈都有明显提高;同时,中缝背核和中缝中央核的5-HT萤光强度都明显增强,兰斑核的NA萤光强度有所减弱,但变化不明显。本结果表明,中脑中缝核5-HT萤光强度的增强或5-ET浓度的升高与针刺镇痛有关。兰斑核的NA萤光强度虽无明显变化,但不能排除该核与针刺镇痛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用萤光组织化学方法研究了针刺镇痛过程中大白鼠中脑中缝核的5-羟色胺(5-HT)和兰斑核的去甲肾上腺素(NA)萤光强度的变化。在电针刺激的动物中,对痛反应的甩尾阈和嘶叫阈都有明显提高;同时,中缝背核和中缝中央核的5-HT萤光强度都明显增强,兰斑核的NA萤光强度有所减弱,但变化不明显。本结果表明,中脑中缝核5-HT萤光强度的增强或5-HT浓度的升高与针刺镇痛有关。兰斑核的NA萤光强度虽无明显变化,但不能排除该核与针剌镇痛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东西方疼痛会议”已于1989年9月26~28日在北京召开,162位作者提交了163篇论文摘要,其中132篇来自东方,31篇来自西方。现分总论、基础和临床三部分简介如下(详见大会论文摘要集)。在总论部分有人从临床角度指出急性痛和慢性痛的重大差异,特别指出了克服癌症痛的极度重要性。从理论研究角度探讨了麻醉性镇痛药的有效性和局限性(对某些慢性病效果差,并易发生耐受)。总结了激活内源性镇痛系统的各种方法及其优缺点;并对针刺镇痛(AA)研究进行了回顾与展望。  相似文献   

9.
术后自控镇痛方法有:患者静脉自控镇痛(Patient-controlled Intravenous Analgesia, PCIA)、患者硬膜外自控镇痛 (Patient-controlled Epidural Analgesia, PCEA)、患者区域自控镇痛(Patient-controlled Regional Analgesia, PCRA)、患者皮下自控镇痛 (Patient-controlled Subcutaneous Analgesia, PCSA)、患者自控鼻内镇痛(Patient-controlled intranasal analgesia, PCINA)、芬太尼HCI 电离子渗入疗法经皮系统(Fentanyl Iontophoretic Transdermal System, ITS)和连续椎旁阻滞(Continuous Paravertebral block, CPVB) 等。目前在临床工作中较常使用的主要是PCIA 和PCEA。有研究报道,与PCIA 比较,PCEA 镇痛效果更确切,恶心、呕吐及嗜睡发 生率低;但也有报道认为,与PCEA 相比,PCIA 实施相对方便,同时也可以提供令患者满意的镇痛效果,适用范围更广。目前对于 这两种镇痛方法的效果优劣尚无确切的定论,在此就PCIA 和PCEA的镇痛药物特点、镇痛效果、副反应及对免疫功能和肿瘤患 者远期生存率的影响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0.
简讯     
吗啡等阿片类镇痛药是目前临床上最常用、最有效的镇痛药,但一定时期内反复使用这类镇痛药, 容易造成耐受(即短期内反复使用阿片类镇痛药,易造成镇痛效果下降,需要逐渐增加用药量)、依赖(成瘾)等副作用。为了开发镇痛效率高、副作用小的新镇痛药,人们急需了解控制阿片类物质的镇痛效率及形成副作用的原理。  相似文献   

11.
《生命科学》2005,17(5):386-386
吗啡等阿片类镇痛药是目前临床上最常用、最有效的镇痛药,但一定时期内反复使用这类镇痛药,容易造成耐受(即短期内反复使用阿片类镇痛药,易造成镇痛效果下降,需要逐渐增加用药量)、依赖(成瘾)等副作用。为了开发镇痛效率高、副作用小的新镇痛药,人们急需了解控制阿片类物质的镇痛效率及形成副作用的原理。  相似文献   

12.
多巴胺D1和D2受体拮抗剂对针刺镇痛的增强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在兔K~+透入测痛模型上,应用高选择性的D_1或D_2受体拮抗剂、观察其对针刺镇痛的影响。结果表明,iv.D_2受体拮抗剂氟哌啶醇和氯氮平加强针刺镇痛,且与剂量有关。icv.D_2受体拮抗剂domperidone和舒必利及D_1受体拮抗剂SCH23390,亦能加强针刺镇痛。本文对D_1和D_2受体拮抗剂在针刺镇痛中的作用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3.
复方科博肽镇痛作用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天新  袁彩君  李晓红 《蛇志》2007,19(1):17-21
目的研究复方科博肽的镇痛作用。方法用小白鼠醋酸扭体和热水浴甩尾模型及大白鼠热水浴甩尾模型对复方科博肽的镇痛作用进行评价。结果复方科博肽在给药后1h对三种动物模型均有很好的镇痛作用,强度高于科博肽、盐酸曲马多及酮络芬,作用较曲马多持久;连续用药15天,复方科博肽的镇痛作用没有下降,给予纳络酮,复方组小鼠无异常反应。结论复方科博肽镇痛作用强,起效快,作用持久,连续使用不会产生耐受和依赖;其各组分间具有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国内外开展了不少人体针刺镇痛的实验性研究。由于实验结果不太一致,便产生了对针刺镇痛原理的各种看法。很多人认为,针刺确有镇痛效果,而且是通过神经系统来实现的(张香桐,1973;江振裕等,1993;北京医学院基础部针麻原理研究组,1973),有人进而用纳洛酮(Naloxone,一种吗啡颉颃剂)证明针刺镇痛和吗啡镇痛相似(Mayer,1975)。也有人报道,未观察到针刺镇痛作用(Li,1995)。还有一部分人则将临床的镇痛现象归结于对病员的安慰、鼓励、暗示和分心等心理因素(Kroger,1973;Wall,1974)。最近,Clark等人运用信号侦察论(signal-detection theory,简称SDT,一种较新的心理物理学方法)分析得到的结论是,针刺不能降低痛敏感性,仅可提高报痛标准(Clark,1974)。  相似文献   

15.
目的:调查开胸手术患者术后的镇痛现状,患者及家属对镇痛的理解及对术后镇痛实施的影响.方法:对择期行侧位横切口开胸术的患者及其家属进行问卷调查,采用现况研究的方法进行分析,同时在术后第二天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对患者的镇痛情况进行调查.结果:120例开胸术后患者中39.2%的经受了中度以上的疼痛(VAS大于3分);其中89.4%认为应该进行有效的疼痛治疗,48.3%的患者认为疼痛治疗不满意;家属中仅38.3%认为应该给予患者镇痛治疗,两个群体的构成比存在明显差别;此外,患者及其家属对疼痛及镇痛药物的认知度均较低.结论:患者的需求及家属认识的不统一及其对镇痛药物的认识不足均可能是造成者不能及时接受疼痛治疗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6.
刺激和损毁下丘脑室旁核对针刺镇痛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杨俊  宋朝佑 《生理学报》1992,44(5):455-460
本文采用脑刺激和损毁法,探讨了大鼠下丘脑室旁核(PVH)在针刺镇痛中的作用。结果表明:电刺激PVH及PVH内微量注射谷氨酸钠均可增强“足三里”的针刺镇痛效果,呈量效关系;电解损毁PVH则削弱针刺镇痛效果;去除脑下垂体不能抑制PVH内注射谷氨酸钠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一种改进的甩尾测试及其在针刺镇痛实验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疼痛作为主观的感受和体验,是一种复杂的生理心理反应。在动物实验中只能间接借助于由伤害性刺激引起的反应(“痛”反应)作为测量的标准。在针刺镇痛的动物实验研究中,采用不同动物、不同的测痛方法加以分析和比较,可以帮助我们得出比较全面的结论。本文报告一种改进的大白鼠辐射热甩尾测试方法,比目前国外习用的方法更  相似文献   

18.
在171只大白鼠的实验中,分析脑内5-羟色胺(5-HT)、吗啡样物质(MLF)和针刺镇痛效果(针效)三者之间的关系。用辐射热甩尾法观察电针镇痛效应,用荧光分光光度法测脑内5-HT 含量,用放射受体分析法测脑内吗啡样活性。主要结果如下:一、MLF——针效 25只正常大鼠,测定脑内 MLF 活性(受体结合抑制率)为28.6±1.4(均值±标准误,下同)。20只大鼠给予电针30分钟,痛阈平均增长72%,脑  相似文献   

19.
对糖皮质激素与镇痛和针刺镇痛的关系,我们在动物实验及临床针麻手术中进行了一系列研究(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1978b、c),认为这类激素本身无镇痛作用,也不是参与针刺镇痛的主要物质。关于盐皮质激素的作用,Selye等报道大剂量去氧皮质酮对大鼠、小鼠有明显的麻醉作用(Sdye,1941,1942,1969;Figdor等,1957;P′2n等,1964);此外,去氧皮质酮还能与吗啡协同而增强吗啡的镇痛作用(Winter等,1951)。关于盐皮质激素与针刺镇痛效应的关系尚无文献报道。本文报道了盐皮质激素与针刺镇痛关系的初步观察。  相似文献   

20.
目的:测定紫芸解毒止痛酊中的重金属和微量元素含量,并探究其镇痛作用机制。方法:利用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得紫芸解毒止痛酊重金属含量,通过小鼠致痛模型和疼痛因子的ELASA检测初步分析镇痛作用机制。结果:紫芸解毒止痛酊不含重金属镉、铅、铬、镍,含有少量的铜和锌,浓度分别为0.0185和0.56 mg/L;紫芸解毒止痛酊能缓解急性疼痛和甲醛诱发的周围炎性疼痛,且其对皮肤的刺激性小于雪上一枝蒿速效止痛搽剂;紫芸解毒止痛酊可通过抑制前列腺素E_2并上调β内啡肽含量以达到镇痛效果,但对致痛因子一氧化氮的影响较小。结论:紫芸解毒止痛酊产品重金属含量满足药物安全性要求,为其作为外用镇痛药物的使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