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博尔纳病病毒感染的非免疫病理性致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博尔纳病病毒(Borna Disease Virus,BDV)是负单链病毒目、博尔纳病病毒科的原型病毒。BDV有包膜,在细胞核内进行复制和转录,其基因组全长约8.9kb,非分节段,含有6个主要的开放读码框架,分别编码分子量为40kDa、24kDa、10kDa、16kDa、56kDa和180kDa的蛋白质。BDV具有嗜神经性。能够引起很多种属温血动物的中枢神经系统尤其是边缘系统的持续性感染,并可能出现多种多样的神经精神症状。近年来,有关血清学BDV特异性抗体的检测、外周血单核细胞和脑组织中BDV核酸的检测以及病毒分离的研究数据等,均提示BDV与精神分裂症、情感性精神障碍、慢性疲劳综合征等人类的神经精神疾病有关。但是由于BDV的传播方式、致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以及人类脑组织标本取材的限制等,BDV是否为人类神经精神疾病的致病因子尚存在争议。  相似文献   

2.
博尔纳病毒是一种嗜神经性病毒.研究表明博尔纳病毒能引起从马、羊等家畜,啮啮类动物到灵长目几乎所有温血动物的自然和实验性感染,并可能参与了人类某些精神神经性疾病的发生.本文就目前博尔纳病毒对人及动物致病性及免疫性的研究近况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3.
人类内源性病毒包括人类反转录病毒与博尔纳病病毒与精神心理疾病的关系尚不明确。作为人类基因组的组成成分,人类内源性病毒可能是精神分裂症患者遗传、环境、免疫因素的联结点。本文从人类内源性病毒在精神分裂症中的临床与实验室证据与可能的致病机制进行综述,以揭示人类内源性病毒在精神分裂症病因学与致病机制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博尔纳病病毒p24重组蛋白的表达与初步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博尔纳病病毒(Borna Disease Virus,BDV)是一种嗜神经病毒.研究表明,BDV不仅可以引起马、羊等家畜的自然感染,从啮齿类动物到人以外的灵长类动物均易受到BDV的实验性感染,而且BDV感染还可能与人类的某些精神神经疾病的发生相关.本研究对含有BDV-p24重组质粒PGEX-3X的大肠杆菌表达系统进行了优化表达BDV-p24蛋白,在IPTG 2 mmol/L、3 h表达量最大,同时用BDV-p24单克隆抗体证实了其特异性.从而为建立检测待检血清中BDV-p24特异性抗体的方法提供了实验基础.  相似文献   

5.
博尔纳病病毒(Borna Disease Virus,BDV)是一种具有高度嗜神经性的病毒。近年,有大量研究证实该病毒感染与人神经精神疾病的发生有关。但其确切机制仍未明了。一些研究认为BDV感染对中枢神经系统神经元可塑性的影响可能是其致病的重要基础。近年许多学者通过对沙鼠、小鼠、大鼠及转基因鼠等各种BDV感染模型的研究,进一步揭示了BDV感染对神经元可塑性影响的分子机制。结果发现BDV感染主要通过对星形胶质细胞功能的影响、干预HMGB 1蛋白以及神经营养因子信号转导等途径干预神经元的可塑性,影响脑内神经元的功能及其存活和发育,从而引起脑功能损害,导致宿主精神、行为异常。今后随着新的BDV转基因模型的成功建立将进一步揭示BDV感染对神经元可塑性影响的分子机制,给临床预防和治疗博尔纳病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6.
博尔纳病病毒及其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大伟  谢鹏 《病毒学报》2002,18(1):89-92
博尔纳病病毒(Borna disease virus,BDV)是一种嗜神经病毒,它能引起动物的进行性脑脊髓灰质炎(博尔纳疾病[1,2]。)  相似文献   

7.
【目的】建立博尔纳病病毒磷蛋白在神经源性PC-12细胞内的稳定表达体系,初步探讨博尔纳病病毒磷蛋白对PC-12细胞的生长是否有影响。【方法】培养PC-12细胞,用阳离子脂质体的方法将带有博尔纳病病毒磷蛋白基因的表达质粒转染到细胞内进行稳定表达,用荧光显微镜和RT-PCR的方法检测细胞内磷蛋白的表达,用MTT方法检测磷蛋白对细胞生长的影响。【结果】 转染细胞经培养10代后仍然表达目的蛋白,成功建立稳定表达体系。MTT检测显示博尔纳病病毒磷蛋白对PC-12细胞的生长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其生长明显滞后,但粘附能力增加。【结论】 通过本文建立的体系能在PC-12细胞内稳定表达博尔纳病病毒磷蛋白,该体系可用于进一步深入研究博尔纳病病毒磷蛋白的作用机制,进而为研究博尔纳病病毒持续感染中枢神经系统的机制提供基础。此外本文通过检测细胞的增殖活性发现博尔纳病病毒磷蛋白对PC-12细胞的生长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可能是博尔纳病病毒持续感染中枢神经系统的重要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8.
博尔纳病 (Borna Disease,BD)最初是作为一种马的神经性疾病被认识的。1894年~ 1896年 ,在德国萨克森地区的一个名为博尔纳的小镇上 ,发生了一场多数致死性马脑炎的大流行。因而该病及其致病因子即以有文献记载的首次暴发地点被命名。自 2 0世纪初确定了 BD的病原体以来 ,人们对BD及其病原 -博尔纳病病毒 (Borna Disease Virus,BDV)进行了比较广泛的研究。已经证实 ,BDV是一种含有包膜的、非分节段、负股 RNA病毒 ,含有大约 8.9kb的基因组 ,在细胞核内进行复制和转录 [1 ]。因其具有与其它单股负链RNA病毒所不同的生物学特征 ,19…  相似文献   

9.
目的构建两种博尔纳病病毒株持续感染的PC-12细胞模型,为研究博尔纳病病毒感染致病机制及比较两种病毒株致病特点的差别提供工具。方法将BDV Strain V株和Hu株分别感染PC-12细胞系,并进行传代培养,最后通过Real time FQ RT-PCR、Western blot、间接免疫荧光方法进行病毒核酸和蛋白的检测。结果在培养传代6代后,两种病毒株感染的PC-12细胞均可检测到BDV核酸及蛋白。结论 BDV Strain V株和Hu株均可在PC-12细胞中复制和表达,两种博尔纳病病毒株持续感染PC-12细胞模型构建成功。  相似文献   

10.
构建博尔纳病病毒pEGFP-p24基因重组表达质粒。通过PCR方法扩增获得博尔纳病痛毒p24基因的完整序列,将此片段定向克隆到pEGFP-N1载体多克隆位点区,筛选重组阳性菌株,提取重组质粒,利用PCR方法和核酸序列测定验证重组质粒构建的正确性。PCR及核酸序列测定证明博尔纳病病毒pEGFP-p24基因重组表达质粒构建成功。构建的重组质粒将为研究博尔纳病病毒p24基因在真核细胞中的功能和作用提供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1.
TT病毒是近年来新发现的一种肝炎相关病毒,隶属圆环病毒科,迄今已确认了至少28种基因型。目前,人们对TT病毒的致病性存在很大的争议,它对肝脏确切的致病作用尚待进一步研究证实。最近的研究提示,TT病毒与呼吸系统疾病有一定相关性,其开放阅读框架产物可损害肾上皮细胞。  相似文献   

12.
长期以来,病毒一直被人们视为恶魔,这是因为病毒作为一种传染因子对生物有极大的危害:它可以使家畜大批致病死亡,使农作物大幅度减产,使人类患各种严重疾病,如肝炎、脑炎、恶性癌肿及艾滋病等,有的目前还是不治之症.其实,自然界也有许多病毒不致病甚至可以造福于人类,如现在全世界已基本上消灭了烈性病毒病天花就是痘苗病毒的功劳.还有昆虫核型多角体病毒是当代生物防治害虫的有效杀虫剂,已广泛大面积应用于农林业生产中.由于现代病毒学和分子生物学及其技术的发展,即使某些有害的病毒也  相似文献   

13.
人细小病毒B19基因变异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孙新 《微生物与感染》2000,23(2):11-14,21
人细小病毒B19简称B19病毒,是细小病毒中惟一能感染人类的病毒,也是动物病毒中对人类具有致病性的最小单链线状DNA病毒,其与儿童及成人的多种疾病密切相关。B19病毒的基因变异对其致病、传播等具有重要影响,且与B19病毒诊断试剂,疫苗的制备等关系密切。本文就B19病毒基因组的变异状况,基因变异研究方法及研究B19病毒基因变异的意义作一概述。  相似文献   

14.
刘雪莉  王敏  鲁茁壮  洪涛 《病毒学报》2011,27(6):599-603
细小病毒B19是目前细小病毒家族中除人博卡病毒(HBoV)和新型细小病毒PARV4(Humanparvovirus 4)以外唯一可以引起人类疾病的病毒。它可能是多种疾病的致病因子,感染儿童可引起传染性红斑,感染成人可引起多发性关节病综合征,而对一些有免疫病,血液病的患者,B19感染可以引起严重的疾病,如慢性红细胞贫血,暂时性再障危象。病毒感染后对细胞的毒性是引起暂时性障碍危象和纯红细胞再障的直接原因。血液病患者中,B19病毒感染是引起暂时性障碍危象的主要病因,持续B19病毒感染会导致免疫缺损患者  相似文献   

15.
食物中含有的糖类、蛋白质、脂肪以及矿物质等,都是人体所必需的营养素,然而在人们的生活中,仅仅满足了这些营养素,还是不能维持正常的生活,甚至还会产生某种疾病。维生素也是人体所必需的物质,虽然所需的量不多,但却不可缺少。人类存在许多疾病,其致病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有些病是由细菌、病毒以及微生物和动物致病,有的病如脚气病、坏血病等则是由于缺乏某些维生素所引起。人们发现缺乏维生素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禽类病毒性疾病已经成为研究病毒感染和致病机制的重要模型之一,而且病毒与micro RNA的调控关系和机制研究也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本文简要总结禽源疱疹病毒编码micro RNA的概况,以及禽源疱疹病毒的致瘤性与micro RNA的表达调控关系,同时探讨了利用micro RNA靶向调控机制在病毒疾病(如传染性法氏囊病毒、禽白血病病毒、禽流感病毒等)防治中的可能应用。  相似文献   

17.
博卡病毒属基因组特征与致病的分子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博卡病毒是细小病毒科细小病毒亚科的成员之一.目前已知博卡病毒成员有牛博卡病毒、犬博卡病毒、人博卡病毒、以及新鉴定的猪博卡病毒,猩猩、猫、犬以及加利福尼亚海狮体内发现的新博卡病毒成员.作为新发病原,博卡病毒成为各国科研人员的研究热点.本文结合前人的文献和我们近期的研究成果,对博卡病毒的家族成员分类、基因组结构与复制、临床致病特点、致病分子机制等方面进行了阐述,为广大科研人员对博卡病毒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18.
随着一些已经绝迹的传染性疾病的重新出现以及新的病菌、病毒感染性疾病的流行,对人类感染性疾病致病机制的研究已得到人们的广泛重视,而疾病易感性……  相似文献   

19.
病毒是一类比细菌小得多的不具细胞结构形态的、营专性寄生的生命体。一般来说是极其有害的,它不仅是农业、林业和畜牧业的重要天敌之一,也是威胁人类生命安全最危险的“敌人”。尤其是某些潜伏性慢病毒危害最大,如库鲁病、痒疹病等致病因子潜在性地冲击中枢神经系统,一般潜伏期较长,不显示任何病症。  相似文献   

20.
通过我国痘苗病毒天坛株(疫苗株)全基因组核苷酸序列的测定,对痘苗病毒基因组的一级结构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发现天坛株全基因组由189274个碱基对和碱基组成,与其它痘苗病毒株相比,在病毒基因组旁侧区限制性内切酶Hind Ⅲ-C,B及中央区Hind Ⅲ-A片段出现多个DNA片段的缺失和新的DNA片段的插入,这些片段中编码的某些多肽目前已知与病毒的生物学性状有关,对阐明痘苗病毒疫苗株与非疫苗株毒力上的差别及正痘病毒属成员的致病机理等方面的研究提供了线索.除此之外,有关病毒启动子、开放读码框架的分布特点、G+C含量及密码子使用频率等基因组结构特点的分析,也为研究基因表达的调控机制和利用该病毒作为载体进行基因工程重组疫苗的开发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