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垣曲盆地新发现的始爪兽类化石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记述了在垣曲盆地始新世地层两个层位中发现的始爪兽科化石 3个种 ,其中包括 1个新种———周氏路南兽 (Lunaniazhouisp .nov .)。新种与属型种杨氏路南兽不同在于个体小、齿冠低、下前尖和下前脊及下斜脊更退化。  相似文献   

2.
古新世晚期裂齿类———丁氏豫裂兽 (新属、新种 ) (Yuesthonyxtingaegen .etsp .nov.)的发现表明了裂齿目在亚洲古新世已相当分化 ,在臼齿形态上有与北美始新世Esthonyx相近的小尖兽 (Meiostylogon)和中间兽 (Interogale) ,也有与北美Megalesthonyx接近的豫裂兽等。根据豫裂兽、Megalesthonyx、和亚洲的Adapidium的上臼齿都具有明显的中附尖等特征可与其他裂齿类相区别 ,新建了豫裂兽科 (YuesthoncidaeFam .nov.)。  相似文献   

3.
辽宁早白垩世义县组一新的三尖齿兽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描述了戈壁锥齿兽科 (Gobiconodontidae)一个新的属种———陆家屯弥曼齿兽 (Meeman nodonlujiatunensisgen .etsp .nov.)。标本产于辽宁西部朝阳市上园镇陆家屯下白垩统义县组一段的凝灰质砂岩层中 ,为一具完整齿列的左下颌骨。新属与戈壁锥齿兽 (Gobiconodon)共有以下区别于其他三尖齿兽类的特征 :2颗下门齿 ,i1增大 ,后部门齿、犬齿和前部前臼齿尖锥形 ,前臼齿具有高的中央尖和小的附尖 ,i~p1向前平伏。因此 ,新属被归入戈壁锥齿兽科。弥曼齿兽与戈壁锥齿兽及其相近属的区别在于 :下门齿和下犬齿更加平伏 ,i1在比例上更大 ,而i2则更小 ;最后一枚下前臼齿与第一枚下臼齿之间没有齿隙 ;前臼齿退化 ;下臼齿长度大于高度 ,主尖向后倾斜 ,与b尖和c尖相比 ,a尖较低 ,m1显著小于m2~ 4。新属下臼齿没有齿带 ,与爬兽 (Repenomamus)相似 ,而与戈壁锥齿兽不同。基于与爬兽齿列的对比 ,讨论了戈壁锥齿兽类的齿式 ,认为其应具有两颗门齿 ,而不是以前认为的 1颗门齿 ,从而将戈壁锥齿兽类下齿列齿式修订为 :2·1·2~ 3·5。  相似文献   

4.
记述了新疆准噶尔盆地北缘中中新世哈拉玛盖组的两种阿特拉旱松鼠化石:Atlantoxerus junggarensis和A.xiyuensis sp.nov.。依据新的化石材料将A.junggarensis特征进行了修订。新种A.xiyuensis颊齿较小,齿冠低;P4大于或等于M1/2,次尖明显,原小尖发育,后小尖强大、明显大于后尖且一般不与后边脊相连,通常无中附尖;M1/2原小尖弱;m3无下前边尖和前齿带,无下中尖、下中附尖和下次小尖,下后脊粗壮、由下原尖伸向跟凹、不与下后尖相连,下内尖及下内脊发育。Atlantoxerus属最早的化石记录出现在中亚地区,推测它很可能起源于中亚,然后向西亚、欧洲和北非地区扩散。依据伴生动物群和相关古植物的研究成果推测,Atlantoxerus属可能生活在温暖湿润的环境中。随着晚新生代全球气温变冷,该属的分布渐趋收缩,分异度减小,表明了其地理分布与温度变化密切相关。同时推测,温度对其生存的影响似乎比湿度更大。  相似文献   

5.
食虫类和翼手类化石在内蒙古上始新统首次发现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描述了2种食虫类化石(Anatolechinos neimongolensis gen.et sp.nov.,Ictopidium lechei),1刺猬科(属、种未定)(Erinaceidae gen.et sp.indet.)和2类属、种未定的蝙蝠化石(Microchirop- tera gen.et sp.indet.A和B)。Anatolechinos gen.nov.的主要特点是:个体较小;具pl/1;颊齿齿冠低,主齿尖低钝;P3-M3前附尖低小;P3-M2的后附尖脊短而低,次尖与后齿带有棱相连,舌侧无齿带;P5-4舌叶较长,次尖大;P3次尖与原尖有棱相连;M1原小尖和后小尖的前、后棱均较短,次尖前棱很弱;M3后小尖后棱长;下臼齿下内尖棱短等。认为原归入齿鼩猬的Tupaio- don huadianensis也应归入Anatolechinos新属。新种A.neimongolensis与A.huadianensis的主要区别是其个体较小,齿冠稍高,p4无下前边尖,外齿带弱而不完全等。将Anatolechinos归入Eri- naceidae的Tupaiodontinae。讨论了内蒙古中-西部在晚始新世的古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532枚中国北方地区新石器时代到青铜时代和铁器时代人类上、下颌骨第一臼齿(M1和M1)齿冠面积和齿尖面积的测量和分析, 得到以下关于中国北方近代人群牙齿尺寸的准确数据和变异情况的结果: 两性M1和M1齿冠面积存在显著性差异, 男性齿冠面积大于女性齿冠面积, 齿尖相对面积不存在性别差异; 从新石器时代到青铜时代男性M1和M1分别缩小了1.16%和4.96%, 女性分别缩小了5.68%和6.11%,青铜时代到铁器时代齿冠面积无明显变化; M1颊侧尖相对基底面积大于舌侧尖, 形成齿尖大小差异的原因很可能是在人类演化过程中, 齿冠面积整体缩小的趋势下, 为使咬合面最大化使用, 各齿尖朝着更利于扩大咬合面基底面积的方式进化的结果; 世界各地区近代人群M1和M1各齿尖大小顺序基本一致, 其中M1为原尖>前尖>后尖>次尖, M1下原尖最大, 下次小尖最小, 其他三个齿尖面积非常接近, 不存在明显大小变化。  相似文献   

7.
努和廷勃尔和剖面位于内蒙古二连市西南40 km的呼和勃尔和地区,依据沉积间断可以将50 m厚的地层分为脑木根组和阿山头组,地层时代从中古新世到中始新世。在阿山头组下部层位中发现大量的啮齿类化石,其中一类原始的鼠齿类在此被命名为一个新的属种:Erlianomys combinatusgen. et sp. nov. (综合二连鼠)。其主要牙齿特征为:齿冠低,主尖较为发育,连接各尖的脊简单、细弱。有P4, m1有前压痕也表明有一个小的p4或者dp4。M1和M2大小相当。臼齿前齿带(下前齿带)明显,与原尖(下原尖)之间没有连接或连接很弱。M1和M2原尖后臂、后脊和次尖前臂在中尖处相交。m1的下前尖很弱或缺失,下原尖与下后尖之间连接很弱,基本为孤立的两个尖;m2 -3下次小尖明显,下次脊短,有时直接与下次小尖相连;下外脊低矮、不发育。上、下臼齿都没有中脊或很弱。新属种的发现,为进一步认识古近纪啮齿类的起源和演化提供了新的证据。Erlianomys与北美的Elymys和亚洲的Aksyiromys,Primisminthus,Allosminthus,Palasiomys都有很多相似的特征,预示着它们可能有共同的祖先。在牙齿形态上,Erlianomys比中始新世的其他鼠齿类更为原始,可表明其产出层位即阿山头组下部的时代要早于中始新世,可能属于早始新世;其形态更接近亚洲的Aksyiromys,Primisminthus和Allosminthus,而与北美的Ely-mys相差较大。因此推测鼠齿类的共同祖先可能与Erlianomys更为相似,早始新世时在亚洲起源,向其他大陆的迁移扩散不会晚于早始新世晚期。  相似文献   

8.
广东南雄古新世一新的裂齿类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记述了广东南雄盆地早~中古新世上湖组上部发现的裂齿目一新属新种──杨氏华南兽(Huananius youngi gen. et sp. nov.)。新属在上、下前日齿不臼齿化,上臼齿无次尖,下臼齿三角座和跟座均呈V形等方面显得原始。但在颊齿单面高冠,上臼齿原尖前、后脊分别与前、后附尖相连,小尖发育,具初始的次尖架,下臼齿略呈双曲拱柱状,具下后附尖等方面显示了向典型的裂齿类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9.
描述了陕西蓝田晚中新世灞河组的松鼠类和林跳鼠类。松鼠科化石包括3个种:骊山花鼠(新种)Eutamias lishanemis sp.nov.,细小岩松鼠(新种)Sciurotamias pusillus sp.nov.和松鼠属(未定种)Sciurus sp.;林跳鼠科有两个种:西安脊仓跳鼠(新种)Lophocricetus xianensis sp.nov.和脊仓跳鼠(未定种)Lophocricetus sp.。在牙齿的形态上,蓝田松鼠科的新种分别与现生花鼠(Eutamias sibiricus)和岩松鼠(Sciurotamias davidianus)很相似,但特征原始。其中Sciurotamias pusillus新种代表了该属最早的地史记录;Lophocricetus xianensis新种比内蒙古最晚中新世常见的葛氏脊仓跳鼠(Lophocricetus grabaui)原始得多,为中国现知较为原始的一种。这些新种的特征如下:骊山花鼠(Eutamias listmnensis):个体比现生花鼠(Eutamias sibiricus)稍大,前臼齿和第三臼齿的尺寸比现生种的相对大。P4具完整的前边脊,明显臼齿化;上臼齿的原尖较收缩,中附尖不发育;M3无后脊;下臼齿的下内尖几乎融汇于后边脊,下中尖很小。细小岩松鼠(Sciurotamias pusillus):岩松鼠属中个体较小的一种,齿尖和齿脊比Sciurota- mias wangi和S.leilaoensis的高且较强壮。P4似三角形,前附尖膨大;M1/2的原尖收缩,时见小的后小尖和中附尖;m1/2的下内尖界限模糊,唇侧谷窄浅;m3明显向后扩展。西安脊仓跳鼠(Lophocricetus xianensts):Lophocricetus属中个体较小的一种,M1和M2具小或脊状的原附尖,m1和m2的外附尖和齿带不甚发育。M1的中尖通常弱,中脊短,内脊连接前尖或原脊,后边脊连接后脊;M2常见双前边脊,中脊伸达齿缘;m1下外脊的后部低、弱甚至断开,下次尖与下内尖或下中尖与下内尖间的脊连接;m2的下原尖连接下后尖或前边脊。脊仓跳鼠是中亚和北亚特有的一属啮齿动物,被认为从异蹶鼠属(Heterosminthus)演化而来,近10余年来有较多的发现和研究。本文特别对其系统关系进行了探讨,对属种的区分作了进一步界定。哺乳动物的研究显示,陕西蓝田地区晚中新世早期的气候可能比现代还要干旱。灞河动物群中松鼠类和林跳鼠类的出现,还表明了在这个温带开阔的草原环境中,尚有一些灌丛和林地。  相似文献   

10.
蒙古中部地区的三达河组(HsandaGolFormation)是亚洲渐新世陆相地层的经典地层之一。三达河组的沉积岩层现被分成两个岩性段:上部早渐新世晚期-?晚渐新世山地段(ShandMember)和下部早渐新世早期塔塔尔段(TatalMember);两岩段间有时夹有KharKhoroo玄武岩层(BryantandMcKenna,1995;MengandMcKenna,1998)。该玄武岩层的时代用40Ar/39Ar法被确定为距今31.5Ma(Hcketal.,1999,他们称其为BasaltI)。三达河组中产有丰富的哺乳动物化石,特别是啮齿类化石(MatthewandGranger,1923;Kowalski,1974;RussellandZhai,1987;Hcketal.,1999)。近年来,本文的后一作者在三达河组中又采集到一批啮齿类化石,其中包括松鼠和山河狸2科的化石。本文是对这两类化石新材料的记述。现生的松鼠科分异很大,而且大多数都分布在亚洲。然而,松鼠科化石在古近纪时在北美和欧洲却很丰富。在北美出现于晚始新世,在渐新世时已明显分异;在欧洲出现于早渐新世,在中新世时分异很大。相反,亚洲古近纪的松鼠化石却发现得很少,标本也很破碎。已报道的只有3件标本。2件产自党河下游地区:Bohlin(1946)报道的晚渐新世的Sciurussp.,标本只是2枚单个臼齿(M3和m2);王伴月、邱占祥(2004)报道的早渐新世的党河鲜松鼠(Oligosciurusdangheensis),标本只是一段带m1~2的下颌骨。还有一件是Minjin(2004)报道的蒙古渐新世的三达河克热姆鼠(Kheremhsandgoliensis),标本也只是一段带m1~3的下颌骨。本文报道的松鼠化石产自蒙古国的巴彦洪戈尔省的塔石盖贝(TashgainBel)地点的三达河组上部山地段,时代为早渐新世晚期-?晚渐新世。这批松鼠化石标本包括1件具P3~M3的上颌骨(PC369)和2段下颌骨(PC3610和PC3611)。这是亚洲古近纪目前已知的最好的一批松鼠化石标本,代表松鼠科Kherem属的一新种:亚洲克热姆鼠(Kheremasiaticasp.nov.)。其主要特征是颊齿较大,较宽;下内尖的高度和下次尖的大小从m1到m3变化不大,彼此相近;下内脊较明显;下内尖较明显,与下后边脊间有浅沟分开等。K.asiatica的形态特征表明,Kherem属应归入北美的Cedromurinae亚科。新的发现表明,亚洲渐新世的松鼠已发生了分异,至少可分为3支。以Kherem为代表的一支,与北美早期的cedromurines有较近的系统关系。它可能是由类似于北美Oligospermophilus的种类演化并迁徙到亚洲来的。现生的山河狸只有一种(Aplodontiarufa),仅生活在北美西部沿海地区。但从始新世到中新世,山河狸却遍布全北区。它们在北美较繁盛,分异大,但在亚洲发现得很少。在亚洲渐新世地层中虽曾报道过3属4种山河狸化石,但材料都很少(Prosciurusordosicus和P.?shantungensis均只有一枚单个的牙)。山河狸化石在蒙古渐新世地层的新发现表明,亚洲渐新世的山河狸化石比已知的要丰富。本文描述的山河狸化石分别采自蒙古南戈壁省Shunkt地点的山地段和前杭爱省UlaanKhongil(=TatalGol)地点的塔塔尔段。它们代表原松鼠属的3类:蒙古原松鼠(新种)(Prosciurusmongoliensissp.nov.)、蒙古原松鼠(相似种)(P.cf.P.mongoliensis)和小原松鼠(新种)(P.pisinnussp.nov.)。蒙古原松鼠的主要特征是下颊齿的下中附尖与下后附尖脊连,下中尖发育较弱,下外中脊弱或无;p4无下前边尖和下前齿带;m1具从下外脊伸向下次脊的小刺;m2和m3的下后脊II较发育;下次脊在p4和m1后弯,与下后边脊连,在m2和m3横向,伸达下外脊等。蒙古原松鼠(相似种)与蒙古原松鼠的区别是:颊齿尺寸较小,p4具明显的下外中脊,p4和m1的下次脊弯曲度较缓,m1缺从下外脊伸向下次脊的小刺,m2~3的下后脊II较短等。小原松鼠的主要特征是:个体较小;齿冠较低;下臼齿的下中附尖孤立;下颊齿的下次脊横向、较低,与下外脊连,下中尖和下外中脊均较明显,下次尖明显向前颊侧延伸,具明显的齿带等。蒙古渐新世啮齿类化石的新发现表明,亚洲渐新世的松鼠和山河狸与北美的关系要比与欧洲的近。  相似文献   

11.
安徽贵池晚古新世哺乳类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记述了在安徽省贵池县梅埂地区红层中发现的3种哺乳动物化石,其中包括钝脚目全棱齿兽科1新属新种——翟氏贵池脊齿兽(Guichilambdazhaiigen.etsp.nov.)。新属与古脊齿兽属较为相似,但在个体大、上颊齿横宽、上臼齿中附尖弱、下颌骨具前外凸缘、下臼齿三角座和跟座V形夹角小等方面又明显不同于该属任何已知种。文中还根据所发现化石的进化水平和组合性质,并与国内外有关层位对比,定地层时代为晚古新世。  相似文献   

12.
记述了在山东省五图盆地下始新统发现的一种“伪齿兽集目”化石 :千禧福兽 (Olbither iummillenariusumgen.etsp .nov.)。千禧福兽其颊齿形态基本上与原始奇蹄类相似 ,同时也具有伪齿兽类的一些特征 ,如m1~ 2下次尖没有与下内尖直接连接的下次脊。千禧福兽的M3次尖具前、后棱 ,这一点似与原始的蹄兔Seggeurius相似。因此 ,新种在目一级的归类有困难 ,暂置于McKenna ( 1 975 )创立的“伪齿兽集目”(“MirorderPhenacodonta”)。千禧福兽的发现进一步证明了奇蹄类可能起源于亚洲和北非类似伪齿兽类 (phenacodontids)的古有蹄类 ,福兽仅是类似伪齿兽类的古新世古有蹄类向奇蹄类进化过程中的一叉支的代表。  相似文献   

13.
记述了发现在广东南雄晚古新世地层中的北柱兽目和钝脚目各一新种———中间沟柱兽 (Bothriostylopsmediussp .nov .)和大塘南岭兽 (Nanlingilambdadatangensissp .nov.)。中间沟柱兽的个体大小介于南方种 (B .notios)和进步种 (B .progressus)之间 ,但M3尤其是m3相对上述两种更大。大塘南岭兽比池江南岭兽 (N .chijiangensis)个体小、下颊齿跟座窄小、下后尖比下前尖高大。  相似文献   

14.
内蒙古晚始新世的仓鼠化石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描述了产自内蒙古晚始新世地层中的3属5种仓鼠化石(Pappocricetodon antiquus,Pap- pocricetodon sp.,Pappocricetodon?sp.,Eocricetodon borealis sp.nov.和Oxynocricetodon erenensis sp.nov.),建立了Eocricetodon和Oxynocricetodon两个新属。Eocricetodon属的特点是:齿尖较钝,横脊较细;M1前叶中等大小,前边尖单一,原尖前臂伸达前边尖,原脊与原尖后臂连,后脊与次尖连;m1三角座特别短而窄等。Eocricetodon borealis的特点是:M1前叶相对更细窄,具明显的原小尖。m1下原尖和下后尖位置彼此相对,m1和m2的下次脊与下次尖连等。Oxynocricetodon属的主要特征为:颊齿具相对较细锐的主尖和较细长的横脊;上臼齿原脊和后脊均为前连;M1前叶较大;前边尖孤立;原尖前臂不伸达前边尖等。Oxynocricetodon erenensis的特征主要是:M1前边尖为较大的新月形;无中脊和中附尖;M1和M2无原尖后臂;M3较少退化等。对早期仓鼠的演化趋势作了归纳和补充。讨论了产仓鼠化石地点的地层的时代,认为额尔登敖包的乌兰戈楚组的"下白层"的时代较二连浩特的呼尔井组的稍早,为晚始新世的较早期,而呼尔井组的时代为晚始新世的较晚期。  相似文献   

15.
奇蹄类和偶蹄类是现代的主要有蹄动物,它们的起源一直是古哺乳动物学界关心的课题。近年来的发现表明,在早始新世奇蹄类出现之前,亚洲已有牙齿形态与奇蹄类相近的有蹄类存在。偶蹄类的情况可能也是如此,这里记述的古新世新村里赣蹄兽就是一个明证。新村里赣蹄兽(Ganungulatum xincunliense gen.et sp.nov.)化石产于江西大余青龙镇新村里附近的晚古新世池江组滥泥坑段,化石地点编号为72035(76)。在同一地点还发现南方古对锥兽Archaeoryctes notialis Zheng,1979和滥泥坑赣脊兽Ganolophus lanikenensis Zhang,1979。赣蹄兽材料为一对不完整的下颌骨,右下颌骨保存i2-3,c和p4-m3,左下颌骨存有p3-m3(IVPP V 14154)。其特征是下齿式为3?·1·4·3;i3与颊齿列平行,i2稍有些斜;犬齿小;p3有初始的跟座,p4三角座明显,跟座小;下臼齿为丘形齿,牙齿由m1向m3增大,三角座前后收缩,下前尖位于舌侧,并靠近下后尖,下后尖较下原尖靠后,m3有一增大的跟座,跟盆向舌侧开放。新村里赣蹄兽下颊齿低冠,呈丘形齿,下臼齿三角座前后收缩和m3下次小尖增大等特征,说明了赣蹄兽与亚洲古新世地层中常见的真兽类,例如(?)兽类、裂齿类、中兽类和全齿类不同,而与Prothero et al.(1988)提出的有蹄类(Ungulata)牙齿相似,表现出与某些有蹄类密切相关。与已知的晚白垩世和古新世有蹄类比较,赣蹄兽与"踝节类"("condylarths")中的豕齿类(hyopsodontids)和眛兽类(mioclaenids)比较相近。但从其下犬齿小,p4相对较大,臼齿化程度高,以及下臼齿下前尖在舌面位置和与下后尖接近等特征来看,赣蹄兽更接近mioclaenids。修仁古亚兽(Palasiodon siurensis)是亚洲仅有的mioclaenid,产于广东南雄盆地下古新统上湖组,但在牙齿形态上容易与这里记述的赣蹄兽区别,古亚兽下颊齿短宽,m3很退化。与其他已知的mioclaenids比较,赣蹄兽在大小上和牙齿形态上与北美Torrejonian的Litaletes disjunctus最接近,两者都有小的匙状的下犬齿,相对臼齿化的p4,下臼齿下前尖向舌侧位移,前、后齿带无或很弱,m3增大。但赣蹄兽明显不同于,J.disjunctus,前者p3更小,更简单,p4下前尖更小,跟座不成盆状,下臼齿下前尖较大,更加舌位,并与下后尖靠近,下后尖在下原尖的后侧,m3下内尖不明显。由此可见,赣蹄兽下颊齿和已知的"踝节类"是可以区别的,但更重要的区别点是在下颌骨的前面部分。在与arctocyonids、hyopsodontids和phenacodontids等"踝节类"对比时,我们发现赣蹄兽和"踝节类"之间的重大差异在于下门齿的排列上。这些"踝节类"的三个下门齿密集地排列在下颌骨的前端,呈圆弧状,与颊齿列斜交,而赣蹄兽的i3与颊齿列平行,i2稍斜。赣蹄兽下门齿的排列形式与早期偶蹄类Diacodexis pakistanensis相似,在亚洲始新世的Gobiohyus robuxtus和Lophiomeryx angarae也有类似的情况。赣蹄兽与Diacodexis、Gobiohyus和Wutuhyus等早期的偶蹄类的相似之处还在于下颌骨形态,较细长,较浅,下颌骨深度向前变浅,下臼齿向后增大,下前尖在舌面位置,下后尖在下原尖的后面,m1-2下次小尖在后缘上,m3下次小尖增大,并形成第三叶。但在p3-4形态上,赣蹄兽与这些早期偶蹄类不同,赣蹄兽明显比早期偶蹄类复杂,即臼齿化程度较高。赣蹄兽保留了像某些"踝节类"(如Litaletes)的p3-4,而它的下门齿排列却与早期偶蹄类相似。赣蹄兽下臼齿形态与早期偶蹄类具有相似性,因而不能归入"踝节目"已知科,很有可能代表与偶蹄类相关的一支古有蹄类。赣蹄兽的发现也为偶蹄类起源打开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16.
产于潜山盆地中古新统望虎墩组上段的混兽目(Mixotheridia)的新属种─—周氏安徽兽(Waniachowigen.etsp.nov.),主要特征是:齿式?·1·3(?)2+?/?·1·3·3,上颊齿外架窄,外中凹浅,附尖不发育,P5后尖明显,臼齿向后显著变小,P5及M3下跟座均具两个小尖。与该目中两个科Zhelestidae、Zalambdalestidae的成员相比,Wania在牙齿结构上更接近于Zhelestidae的成员,而且它不具有Zalambdalestidae科的典型特征,本文暂将它归入Zhelestidae科中。  相似文献   

17.
记述了采自内蒙古二连盆地努和廷勃尔和始新世的Uintatherium sp.和Gobiatherium mirificum两件较破碎的下颌标本。Uintatherium sp.下颌粗壮,下颌突明显,下门齿双叶形,m3下后附尖很小且紧靠下三角座,下次小尖膨大,不与下跟座后脊分离,不具下次小尖脊和下内尖脊。新标本的产出层位在脑木根组的顶部,时代为早始新世早期,是目前已知最早的Uin- tatherium的代表。Gobiatherium mirificum标本产自阿山头组底部,其下颌水平支长且浅,无下颌突,整个下颌显得纤细,m3下后附尖和下后尖距离较远,下后附尖有一脊延伸到下后脊。到目前为止,在内蒙古该种仅分布在阿山头组。  相似文献   

18.
灵长类化石在内蒙古二连地区上始新统的首次记录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记录了内蒙古晚始新世的3种原始灵长类化石(Eosimias sp.A,Eosimias sp.B和Pseudo- loris erenensis sp.nov.)。Eosimias sp.A系该属个体较大者,仅小于E.paukkaungensis。Eosi- mias sp.B个体较小,齿冠较低,主尖较细小。Pseudoloris erenensis的主要特征为:个体小,m2的下次小尖较靠舌侧,无颊、舌侧齿带等。Eosimias在内蒙古上始新统的发现,表明内蒙古在晚始新世时也是高等灵长类活动的舞台。过去已知仅分布于欧洲的Pseudoloris在内蒙古上始新统的发现表明,哺乳动物在晚始新世时,在亚、欧问已有某种交流。上述发现还表明,内蒙古地区晚始新世的气候可能属亚热带型,有过树木繁茂的林地。  相似文献   

19.
河南卢氏盆地的中兽化石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记述了河南卢氏盆地的中兽科化石材料,命名了强中兽属一新种———李氏强中兽(Harpagolestesleeisp.nov.)。该种P4后附尖非常发育、向颊侧突出;M2的原尖长,前端偏于舌侧、后端偏于颊侧,冠面轮廓近于长方形。报道了东方强中兽(Harpagolestesorientalis)的第一件下颌标本,并对该种的特征进行了补充和修订。描述的一个厚中兽未定种(Pachyaenasp.)可能是该属已知最晚的代表。还鉴定出两件Mongolestes属的标本及一件属种未定的中兽科化石。  相似文献   

20.
安徽潜山中古新世一种似裂齿类的哺乳动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记述了在安徽省潜山盆地中古新世地层中发现的一种似裂齿目的哺乳动物———潜山简齿兽 (Simplodonqianshanensisgen.etsp .nov .)。新属与以往发现的裂齿兽类不同在于上颊齿相对窄长 ,单面高冠现象不显 ,无小尖 ,齿脊不发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