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93 毫秒
1.
目的:探讨后腹腔镜肾上腺全部切除与部分切除治疗醛固酮瘤的疗效。方法:收集我院收治的醛固酮瘤患者60例,随机分为部分切除组和全切除组,每组30例,分别给予肾上腺部分切除以及肾上腺全切除手术,手术结束后,对所有患者的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血清钾、血清醛固酮水平以及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检测并比较。结果:手术后,部分切除组和全切除组患者血清钾水平均升高(P0.05),醛固酮水平均降低(P0.05);与全切除组相比,部分切除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以及住院时间较短(P0.05),血清钾水平较高(P0.05),血清醛固酮水平较低(P0.05);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以及临床疗效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后腹腔镜肾上腺部分切除术较全切除术能够缩短醛固酮瘤患者住院时间,减少手术出血量,升高血清钾水平,降低醛固酮水平。但两种术式的手术时间以及临床疗效相当,对临床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长期以来,认为甲状腺素不易通过血脑屏障,因此,甲状腺功能紊乱时所呈现的交感神经系统失调的症状,被认为是甲状腺素(T_4)及其代谢产物T_3(三碘甲状腺氨酸)作用于外周交感肾上腺能神经元的结果。有人给新生大鼠静脉注射~(14)CT_4,5min 后,在光学自显影制备上可看到脊旁神经节和外周交感神经中有许多~(14)CT_4聚集。说明T_4可以被摄入交感肾上腺能神经元内。Dratman 发现,切除一侧支配颌下腺的颈上神经节后,比较切除肾上腺能神  相似文献   

3.
许多实验已证明,肾上腺切除的动物小肠对葡萄糖(G)的吸收能力明显降低。CapelliTscconi(1959)且提出,小肠对G的吸收能力可作为评价肾上腺机能的一项指标。然而有关其作用机制解释尚极不一致(Wilson,1962;王复周,1965)。 以往研究激素对小肠G吸收的影响多在整体动物进行。本实验除在整体进行观察外,还观察了肾上腺切除动物的离体小肠对G的吸收能力,以便在排除整体因素的影响下分析肾上腺切除后各有关因素与小肠G吸收变化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腹腔镜肾上腺全切术与部分切除术治疗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的效果。方法:对152例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分别采用肾上腺全切术(A组82例)和肾上腺部分切除术(B组70例)进行治疗,测量并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手术失血量、住院时间以及术后一月内血压恢复者比例。结果:两组患者性别、年龄、高血压和低血钾在组间情况无统计差异,具备可比性(P〉0.05)。A组患者手术时间、术后一月内血压恢复比例高于B组(P〈0.05),而失血量和住院时间无组间差异(P〉0.05)。结论:在腹腔镜肾上腺切除手术中,肾上腺全切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肾上腺切除导致下丘脑-垂体-肾上腺(HPA)轴功能缺陷对Wistar大鼠诱发的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EAE)的敏感性的影响。方法 Wistar大鼠单、双侧肾上腺切除后,用GPSCH-CFA诱导各组大鼠产生EAE,并观察临床评分、MBP抗体、皮质醇、Th1细胞因子和脑组织Bcl-2/Bax蛋白表达的变化,并与Lewis大鼠的EAE模型进行比较。结果 GPSCH-CFA诱导后,双侧切除肾上腺的Wistar大鼠平均神经症状评分最高为4.60分,发病率为100%,血清中皮质醇水平明显降低和MBP抗体水平明显升高,IFN-γ、TNF-α和IL-2水平均明显升高,大脑皮层和下丘脑中Bcl-2蛋白表达均明显降低和Bax蛋白表达均明显升高。结论双侧肾上腺切除导致HPA功能缺陷能显著增加Wistar大鼠诱发EAE的敏感性。  相似文献   

6.
单克隆抗体药物是一种新兴的治疗药物,具有高选择性,被用于多种疾病的治疗,如肿瘤、免疫疾病等,也可以用于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如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中风和脑肿瘤等。然而,因为血脑屏障低通透性,限制了抗体药物在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治疗中的应用,在很多神经系统疾病临床试验中,抗体药物并没有取得预期效果。如今,人们利用血脑屏障上内源性转运蛋白介导,设计了可以通过血脑屏障的抗体药物。对通过血脑屏障治疗性抗体药物研发进展及其应用前景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7.
血脑屏障是将中枢神经系统与外周循环中的炎症介质和效应性免疫细胞分隔开的重要生理屏障,由脑血管内皮细胞和周围的血管周细胞、胞外基质膜以及星形胶质细胞等构成,对维持脑微环境和正常生理功能至关重要。临床和实验研究表明,外周炎症与血脑屏障破坏有关,炎症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影响血脑屏障的正常功能,导致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发生发展。因此,研究外周炎症如何影响血脑屏障的正常功能,可以为保护血脑屏障免受外周炎症破坏提供重要依据。现综述外周炎症对血脑屏障功能的作用及其机制,并分析其与最近的研究热点CAR-T细胞疗法和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8.
本实验利用垂体组织块离体灌流技术,观察到-氨基丁酸A受体拮抗剂荷包牡丹碱对切除双侧肾上腺96h后的大鼠垂体前叶ACTH的分泌具有强烈的刺激作用。但同样浓度的荷包牡丹碱对分离的垂体前叶细胞的ACTH分泌无影响。提示肾上腺切除后,-氨基丁酸在垂体前叶直接或通过间接途径抑制ACTH分泌。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艾灸对阿尔茨海默病(AD)模型大鼠血脑屏障结构与学习记忆功能的影响。方法:48只SD大鼠随机分为4组:正常对照组、假手术组、模型组、艾灸组,模型组和艾灸组大鼠采用双侧海马一次性注射聚集态Aβ25-35的方法建立AD大鼠模型,假手术组双侧海马区注射等量生理盐水,正常组不做处理。造模成功后,在艾灸组大鼠的“百会”、“肾俞”、“印堂”穴上方2~3 cm处施予艾条温和灸治疗,每穴10 min,每天1次,持续治疗21 d。采用Morris水迷宫实验评估各组大鼠的学习与记忆能力,伊文思蓝法检测血脑屏障通透性,电镜下观察血脑屏障的超微结构,免疫组化法检测海马区MMP-2和MMP-9阳性细胞数。结果:与正常对照组和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逃避潜伏期时间显著增加(P<0.01),空间探索时间显著下降(P<0.01),学习记忆功能严重受损,脑内伊文思蓝含量显著增加(P<0.01),血管周围水肿变大,血脑屏障结构功能受损,同时海马MMP-2和MMP-9阳性表达均显著增加(P<0.01);与模型组比较,艾灸治疗组大鼠的学习与记忆能力均有所增强(P<0.05),脑内伊文思蓝含量显著下降(P<0.05),血管周围水肿程度减轻,血脑屏障损伤情况得到改善,海马MMP-2和MMP-9阳性表达显著降低(P<0.05或P<0.01)。结论:艾灸能减轻AD模型大鼠血脑屏障结构的损伤程度,从而改善大鼠的学习记忆能力,其机制可能与MMP-2和MMP-9被抑制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马桑内酯致痫大鼠运动皮质突触和血脑屏障的超微结构改变,探讨突触和血脑屏障在癫痫发作过程的可能机制.方法 成年健康雄性SD大鼠2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癫痫组;癫痫组用马桑内酯注入到大鼠侧脑室,制作癫痫动物模型;7天后取大脑运动皮质,做超薄切片,电镜观察运动皮质突触和血脑屏障的超微结构改变.结果 ①癫痫组突触界面弯曲形态、突触活性区、突触后致密物和穿孔性突触明显增加;②癫痫组内皮细胞、基膜、周细胞出现明显水肿,基膜电子密度降低.结论 ①马桑内酯致痫改变了大鼠突触和血脑屏障超微结构,提高突触的传导活性,增强血脑屏障的通透性;②突触和血脑屏障的结构改变可能是癫痫发作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11.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和原位杂交技术研究了皮质酮对大鼠再生肝细胞鸟氨酸脱羧酶 (ODC)活性及ODCmRNA表达的影响。结果显示 ,大鼠完整肝脏中ODC水平较低 ,2 / 3肝切除 (PH)后 3h ,不同处理组ODC活性开始升高 ,6h达到最高值 ,其中 ,去肾上腺 NaCl组和糖皮质激素受体拮抗剂RU4 86处理组的酶活性高于对照组 (去肾上腺假手术组 ) ,而去肾上腺 皮质酮处理组的酶活性低于对照组 ,36h恢复到肝切除前水平 ;完整肝脏的ODCmRNA水平极低 ,PH后表达量迅速增加 ,5h达到最大值 ,不同处理组mRNA水平的高低顺序与酶活性一致 ,12h降至肝切除前水平 ;在PH前 12h给大鼠注射RU4 86 (10mg/kg体重 ) ,取得了与去肾上腺 NaCl处理鼠相似的结果。以上结果表明 ,在PH诱导的再生肝细胞中 ,ODCmRNA表达量的增加和 /或减少是造成ODC活性改变的原因之一 ,皮质酮对ODC活性及其mRNA的表达具有抑制作用 ,主要表现在肝再生的早期 ,该作用可能是通过受体实现的  相似文献   

12.
皮质酮对大鼠再生肝细胞转录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以AgNOR颗粒数为指标,研究大鼠部分肝切除后,皮质酮对余留肝细胞转录活性的影响。结果显示:部分肝切除后0~24h,各组肝细胞内(假手术、去肾上腺、去肾上腺 皮质酮)AgNOR颗粒数均下降;部分肝切除后36h,假手术鼠的AgNOR数目最多,到48h时已基本恢复到肝切除前水平;在部分肝切除后24~48h,去肾上腺鼠的AgNOR颗粒数持续升高;给去肾上腺鼠再注射剂量分别为10、20、40mg/kg体重的皮质酮,发现在36h和48h时,皮质酮剂量越高,AgNOR颗粒数日越少,且下降幅度越大。部分肝切除前12h给大鼠注射糖皮质激素受体颉颃剂——RU486(10mg/kg体重),结果与去肾上腺鼠相似。以上结果表明:皮质酮对部分肝切除后肝细胞的转录活性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而且是通过受体起作用,该作用表现在部分肝切除24h之后。  相似文献   

13.
本实验利用垂体组织块离体灌流技术,观察到γ-氨基丁酸A受体拮抗剂荷包牡丹笃切除双侧肾上腺96h后的大鼠垂体前叶ACTH的分泌具有强烈的刺激作用。但同样浓度的荷包牡丹笃分离的垂体前叶细胞的ACTH分泌无影响,提示肾上腺切除后,γ-氨基丁酸在垂体前叶直接或通过间接途径抑制ACTH分泌。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糖尿病并发抑郁症大鼠海马血脑屏障结构关键蛋白紧密连接蛋白(ZO-1)、基底膜蛋白(CoIV)、周细胞蛋白(a-SMA)的表达情况及其损伤机制。方法:采用高脂灌胃14 d后,再尾静脉注射链脲佐菌素(STZ,38mg/kg),随机分为2组(n=15):糖尿病组和糖尿病并发抑郁症组;正常大鼠随机分为2组(n=15):空白对照组和抑郁症组。糖尿病组与空白对照组正常饲养,糖尿病并发抑郁症组和抑郁症组慢性不可预知性应激28 d。检测各组大鼠血糖值的变化,Open-field及Morris实验评价大鼠行为学变化,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大鼠海马血脑屏障形态学改变,免疫组化法检测大鼠海马血脑屏障关键蛋白ZO-1、CoIV、a-SMA表达情况。结果:与空白对照组比较,糖尿病并发抑郁症组大鼠血糖异常升高,自主活动次数减少,逃避潜伏期延长,空间探索时间减少(P < 0.05,P < 0. 01);海马血脑屏障内皮模糊,毛细血管管腔狭窄,周边胶质细胞终足水肿,ZO-1、α-SMA表达显著减少(P < 0. 05),CoIV的表达显著增加(P < 0.05);与糖尿病组比较,糖尿病并发抑郁症组大鼠自主活动次数显著减少(P < 0. 01),逃避潜伏期延长(P < 0.05),海马血脑屏障毛细血管管腔更为狭窄、胶质细胞终足水肿更为明显,a-SMA表达显著下降(P< 0.05)。结论:糖尿病并发抑郁症血脑屏障关键蛋白ZO-1、CoIV、α-SMA表达紊乱可能是其结构损伤发生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5.
跨血脑屏障药物转运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血脑屏障(Blood-brain barrier,BBB)的存在成为人们治疗中枢神经系统疾病(Central nervous system,CNS)所面临的一道难题,因为基本上100%的大分子药物及大于98%的小分子药物均无法穿过血脑屏障.因此,如何使CNS药物跨越血脑屏障从血液进入脑内且发挥药效成为解决难题的关键所在.如今一些借助内源性BBB运载体使药物转运入脑的技术发展起来.并处于实验研究和临床试验阶段,例如借助载体介导的转运系统、受体介导的转运系统的药物治疗策略,以及纳米技术的运用等,都有着良好的应用前景.这些新发现及新技术将为跨血脑屏障药物转运的研究提供新思路.并有望实现对CNS疾病患者的成功治疗.  相似文献   

16.
脑胶质瘤在成人原发脑肿瘤中居首位,目前的治疗手段疗效较差,手术切除后复发率高,而化疗药物不能有效的穿透血脑屏障并聚集在肿瘤部位。纳米材料作为载药体为其治疗开辟了新的思路,纳米材料在保持药物稳定性,增加其血液循环时间方面有明显优势。但目前纳米材料还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如穿透血脑屏障(BBB)、准确靶向于脑胶质瘤细胞等。本文简略论述了纳米材料载药的特性及优势,重点就目前纳米材料载药所面临的问题进行综述,总结了纳米药物穿透血脑屏障的多种策略及纳米药物靶向于脑胶质瘤的不同方式,并详细讨论了目前纳米材料载药多重靶向策略,对其未来的发展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17.
电场刺激对垂体前叶ACTH分泌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和方法:本实验通过切除大鼠肾上腺改变垂体的功能状态,利用垂体组织块离体灌流并施加电场刺激的方法,观察服垂体前叶内神经纤维对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释放的影响,结果:参数为强度30mA,波宽0.5ms,频率10Hz的电场刺激可明显抑制肾上腺切除96h后垂体前叶组织块释放ACTH,此效应可被预先给予的河豚毒素(TTX)所取肖精氨酸加压素(AVP)可显著刺激垂体组织块释放ACTH,同样参数的电场  相似文献   

18.
韩雨  张永刚  张雪松  陆宁  毛克亚  崔庚  王征 《生物磁学》2011,(3):515-518,581
目的:目前已证实颈椎椎板切除融合术是治疗多阶段的脊髓型颈椎病和后纵韧带骨化病的一种安全和有效的方法。然而,颈椎椎板切除融合术后经常发生颈部轴性疼痛。本研究的目的是观察C7棘突保留与否与颈椎椎板切除融合术后轴性疼痛的关系。方法:对2006年1月~2008年12月在我院行颈椎椎板切除融合术的67个病人进行回顾性分析。将这67个病人之中保留了C7棘突的29名病人称为A组,未保留C7棘突的38名病人称为B组,对两组病人的轴性症状、颈椎曲度和颈椎曲度指数(cervical curbature index,CCI)进行评估和比较。结果:在A组中有51.7%的病人发生了早期的轴性症状,10.3%的病人发生了晚期的轴性症状,B组分别为60.5%和42.1%。B组中42.1%的病人和A组中10.3%的病人在手术后晚期有轴性症状,A组的轴性疼痛发生率低于B组,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保留C7棘突可以降低颈椎椎板切除融合术后轴性症状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目前已证实颈椎椎板切除融合术是治疗多阶段的脊髓型颈椎病和后纵韧带骨化病的一种安全和有效的方法。然而,颈椎椎板切除融合术后经常发生颈部轴性疼痛。本研究的目的是观察C7棘突保留与否与颈椎椎板切除融合术后轴性疼痛的关系。方法:对2006年1月~2008年12月在我院行颈椎椎板切除融合术的67个病人进行回顾性分析。将这67个病人之中保留了C7棘突的29名病人称为A组,未保留C7棘突的38名病人称为B组,对两组病人的轴性症状、颈椎曲度和颈椎曲度指数(cervical curbature index,CCI)进行评估和比较。结果:在A组中有51.7%的病人发生了早期的轴性症状,10.3%的病人发生了晚期的轴性症状,B组分别为60.5%和42.1%。B组中42.1%的病人和A组中10.3%的病人在手术后晚期有轴性症状,A组的轴性疼痛发生率低于B组,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保留C7棘突可以降低颈椎椎板切除融合术后轴性症状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20.
洪敏  鲍涛 《生理学报》1991,43(5):494-498
给完整的及切除肾上腺的雌性 Wistar 大鼠分別注射地塞米松、去氧皮质酮或地塞米松加去氧皮质酮;冷酚法提取心房总 RNA,用α-~(32P)标记的大鼠心房肽 cDNA 探针与之杂交。完整大鼠接受地塞米松和切除肾上腺后接受地塞米松加去氧皮质酮的大鼠,心房肽基因转录产物增加2倍,其余组无显著变化。结果提示糖皮质激素可促进心房肽基因表达,但此作用依赖于盐皮质激素的同时存在,单纯盐皮质激素不能增强该基因的表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