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杜晶晶  张越  潘彦平  周晓然  张学武  石娟 《生态学报》2023,43(13):5480-5490
美国白蛾是我国农林对外重大检疫对象之一,已经对我国的生态和经济造成了巨大损失,且十分难以防治。基于地统计学和地理信息系统原理,通过半变异函数分析,选取最优拟合模型,利用克里金插值法对2008-2016年北京地区美国白蛾的种群时空分布特征进行制图,并结合气象数据,运用冗余分析探究了美国白蛾种群动态变化与气候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1)空间特征上,美国白蛾种群呈现聚集分布,分布趋势为东部、南部高,西部、北部少,主要集中在海拔400m以下的地区;(2)时间特征上,北京地区的美国白蛾种群一年3代,单年内越冬代数量远大于第一代和第二代,第一代和第二代种群数量相近,到次年越冬代种群数量回升,依此呈现周期性变化;(3)冗余分析结果显示影响北京地区美国白蛾种群变化与3月份平均相对湿度、7月份平均气温、上一年8月份最高温度呈正相关关系,与2月份日照时数、4月份最高温度、上一年9月份最低温度呈负相关关系;(4)插值结果表明在北京东部和南部边界与河北省交界处分布有一个较大的美国白蛾种群,能够影响该地区的美国白蛾种群数量。  相似文献   

2.
《昆虫知识》2006,43(5):677-677
据国家林业局宣布,在北京,美国白蛾疫区已由2004年的5个区县的90个村(点)扩散到去年的9个区县933个村(点),本市包括大兴、顺义、平谷、通州、怀柔、密云、昌平、朝阳、丰台都有发现。而今年,房山、延庆、石景山三个区县也遭到美国白蛾入侵。美国白蛾可直接危害的森林植物和农业作物达300多种,其中,可能受到危害的北京植物达到100多种。  相似文献   

3.
利用生命表评价白蛾周氏啮小蜂对美国白蛾的控制作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魏建荣  杨忠岐  苏智 《昆虫学报》2003,46(3):318-324
为了研究白蛾周氏啮小蜂对侵入性害虫-美国白蛾的控制作用,在山东省烟台市美国白蛾发生区,选择美国白蛾发生程度中等的两块样地,一块样地作为释放白蛾周氏啮小蜂防治美国白蛾的防治区,另一块样地作为对照区。应用生命表技术,连续2年共4代对美国白蛾种群数量进行定点观察。防治区每代美国白蛾在化蛹初期和化蛹盛期各放蜂1次,即每代美国白蛾共放蜂2次。将2年的第1代和第2代观测数据分别综合平均,制成4个生命表。结果表明,在放蜂防治区,第1代和第2代美国白蛾的种群趋势指数(I)分别为0.29和0.14,说明下代美国白蛾种群数量将急剧下降;放蜂区的I值显著小于对照区的8.74和4.48。生命表研究结果清楚地表明,通过人工释放白蛾周氏啮小蜂能够达到良好的控制美国白蛾的效果。  相似文献   

4.
昆虫监测中美国白蛾Hyphantria Cunea的人工辨识、分类费时费力,且主观性强。本文利用RPN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对美国白蛾图像数据进行特征提取,并对比分析Inception_v2,ResNet50,ResNet101网络模型,设计了一种改进的美国白蛾人工神经网络识别模型IHCDM(Improved Hyphantria Cunea 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 Recognition Model,IHCDM),采用端到端方法在GPU处理器上对该模型进行了训练,并对其进行了实验验证。结果表明:该模型对美国白蛾的识别准确率可达99.5%,相比于ResNet50与ResNet101网络模型,识别准确率提高了0.5%与0.4%。超参数微调后,在置信度阈值为0.85时,识别准确率99.7%,识别速度0.09 ms/张。IHCDM模型为美国白蛾的快速辨识、分类提供了一种新方法。  相似文献   

5.
美国白蛾Hyphantria cunea(Drury)原产于北美,是重要的国际性检疫害虫。自1979年我国首次发现该虫以来,已经对我国农林业生态系统特别是园林植物造成了严重危害。防控技术一直是美国白蛾研究领域的热点之一,利用性信息素、现代通讯技术和遥感技术,能够更精准地监测美国白蛾的发生危害情况。美国白蛾的防治措施主要以人工、物理、生物和化学防治为主,其中人工防治主要采取剪除网幕和草把诱集化蛹的方法,化学防治以飞机和机器人进行喷药,生物防治主要在美国白蛾幼虫期施用核型多角体病毒HcNPV,老熟幼虫和蛹期释放白蛾周氏啮小蜂Chouioia cunea Yang,可持续控制美国白蛾种群数量。该技术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并大面积推广使用。尽管对美国白蛾防控技术的研究已经取得了重大进展,但仍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解决。如防治措施持续控制效果的科学评价方法、美国白蛾原产地天敌的引进利用、美国白蛾灾害分布特征与人类活动和生态环境的关系等。此外,随着害虫防治新技术的出现,如基因重组技术以及RNAi技术在多种害虫防治中的应用,均可为美国白蛾防治提供新的借鉴。本文还列出了国内外美国白蛾部分天敌昆虫名录,并对美国白蛾防控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以期为美国白蛾及同类入侵生物的治理策略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6.
重大外来入侵害虫——美国白蛾生物防治技术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杨忠岐  张永安 《昆虫知识》2007,44(4):465-471,F0004
美国白蛾Hyphantria cunea(Drury)是重大外来入侵害虫,对我国林业和园林绿化造成重大危害,尤其是近年来美国白蛾传入北京,严重威胁着我国“绿色奥运”的顺利举办和首都园林绿化及生态环境安全。根据美国白蛾多发生在居民区、乡镇和城市的特点,作者开展对环境安全的生物防治技术研究。汲取前苏联等国家从美国白蛾的原产地引进天敌进行生物防治没有成功的经验和教训,立足调查和寻找我国本土天敌。经过21年的努力,发现和筛选出白蛾周氏啮小蜂Chouioia cunea Yang(新属新种)这种寄生美国白蛾的特优天敌;研究这种小蜂的行为学、生态学、生物学、解剖学及人工大量繁殖、放蜂防治技术;筛选出人工大量繁殖小蜂的替代寄主,解决小蜂的大量繁殖的瓶颈问题;通过放蜂防治试验,取得良好的防治效果。同时,筛选出防治美国白蛾的高毒力HcNPV病毒毒株,研制出美国白蛾人工饲料,利用人工饲料大量饲养美国白蛾幼虫,然后接种扩增病毒,成功解决HcNPV病毒大量扩增生产和常年生产的技术难题,做到病毒的规模化生产和常年生产,保证大面积生产防治的需要和病毒质量。研究出利用天敌昆虫和病原微生物综合应用的防治模式:在美国白蛾幼虫期喷洒HcNPV病毒,蛹期释放白蛾周氏啮小蜂,达到既控制当代美国白蛾的危害,又有效抑制其下代的种群数量,取得长期的持续控制美国白蛾的防治效果。上海市、大连市、烟台市和青岛市利用该项技术已经完全控制美国白蛾,特别是上海市利用本项生物防治技术防治后,已经连续6年没有再发现美国白蛾。由于该项生物防治技术利用的是自然界原有的控制害虫的生态因子,因而对环境安全,做到既消灭害虫,又保证生态环境和人畜的安全,也保护生物多样性。该项研究成果也为北京采用“绿色”防治技术有效控制美国白蛾提供重要的科技支撑和技术保障。  相似文献   

7.
奇特望灯蛾与大害虫--美国白蛾侄幼虫形态及危害方式方而都极其相似,其雌成虫与美国白蛾的成虫也很相像,极易引起混淆.并且奇特望灯蛾分布广,容易与美国白蛾的分布区重叠,这对美国白蛾准确及时的预测预报及防治工作造成了一定的干扰.本文就天津蓟县发生的奇特望灯蛾与美国白蛾在成虫、卵、幼虫和蛹的形态以及生活习性等方面进行了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8.
奇特望灯蛾与大害虫——美国白蛾在幼虫形态及危害方式方面都极其相似,其雌成虫与美国白蛾的成虫也很相像,极易引起混淆。并且奇特望灯蛾分布广,容易与美国白蛾的分布区重叠,这对美国白蛾准确及时的预测预报及防治工作造成了一定的干扰。本文就天津蓟县发生的奇特望灯蛾与美国白蛾在成虫、卵、幼虫和蛹的形态以及生活习性等方面进行了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9.
为了建立对昆虫核型多角体病毒(nucleopolyhedrovirus)进行定量检测方法,本研究选用美国白蛾Hyphantria cunea核型多角体病毒的polyhedrin基因为目的基因,经引物设计、PCR 扩增、目的片段与载体连接转化以及重组质粒的鉴定,并对重组质粒标准品和样品DNA进行检测,构建出美国白蛾核型多角体病毒SYBR GreenⅠ荧光定量标准曲线。统计学分析显示标准品浓度的对数值与Ct 值之间存在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8)。该方法的检测灵敏度为101~102拷贝/μL,线性范围达5个数量级,扩增产物形成单一的特异性熔解峰,组内组间的变异系数均小于3%。根据已建立的方法对不同感染时间段的感病幼虫进行检测,每毫克幼虫样本内病毒polyhedrin基因拷贝数增殖倍数对数值与感染时间(d)呈正相关(R=0.987)。这些结果表明,建立的美国白蛾核型多角体病毒荧光定量 PCR检测方法是可靠的,具有灵敏度高、重复性好等特点,可为昆虫核型多角体病毒体内增殖动态研究及昆虫病毒的标准化生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美国白蛾是一种重要的国际检疫害虫,作为外来入侵生物在中国不断扩散蔓延。过冷却点是研究其潜在适生区重要的生理指标之一。本文研究了不同虫态、寄主树木、低温驯化时间和地理种群与过冷却点的关系。结果表明:美国白蛾不同虫态过冷却点间存在显著差异(P0.001),蛹期过冷却点最低(-15.91℃),5龄幼虫的过冷却点最高(-6.97℃),过冷却点随虫态龄期增加而升高;用悬铃木饲养的美国白蛾蛹的平均过冷却点为-16.09℃,显著低于复叶槭饲养的美国白蛾蛹的平均过冷却点-14.61℃(P=0.002);在6℃下分别驯化美国白蛾非滞育蛹24、48和72 h,美国白蛾非滞育蛹过冷却点无显著差异(P=0.846);武邑、内黄、濮阳、东营、寿光和沈阳6个不同地理种群美国白蛾蛹的过冷却点间存在极显著差异(P0.001),其中内黄地区美国白蛾过冷却点最低(-21.39℃),东营地区过冷却点最高(-15.35℃)。  相似文献   

11.
平菇品比试验的结果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平菇品比试验的结果分析关耀辉,张树槐(朝阳市农业学校,122000)(朝阳市双塔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张翠霞,牛东方(辽宁省微生物研究所)(建平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马玉芝(朝阳市农业学校)为筛选适合干旱、半干旱地区栽培的最佳品种,达到高产、优质、高效益...  相似文献   

12.
[目的]爪哇棒束孢Isaria javanica是一种重要的虫生真菌,已广泛应用于多种害虫的防治.本研究从美国白蛾Hyphantria cunea僵虫尸体中分离出对美国白蛾具有致病作用的爪哇棒束孢BE01菌株,为了解该菌株对美国白蛾的侵染过程,并通过研究宿主体内抗氧化酶系对爪哇棒束孢BE01菌株入侵的响应,评价该菌的杀虫作用,为爪哇棒束孢BE01防治美国白蛾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扫描电镜技术,观察爪哇棒束孢BE01分生孢子侵染的美国白蛾3龄幼虫,并测定美国白蛾接菌后体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和过氧化氢酶(CAT)含量的变化.[结果]爪哇棒束孢对美国白蛾侵染过程包括:分生孢子粘附在美国白蛾的角质层上,接种后6h孢子开始萌发,24h产生附着胞,48 h菌丝在体表继续生长,96h菌丝从虫体内长出并产分身孢子,120 h菌丝覆盖整个虫体.在受到爪哇棒束孢BE01侵染后,美国白蛾幼虫体内的3种抗氧化酶SOD、POD、CAT酶活性明显升高,并在侵染48 h时达到峰值.随着侵染时间的增加,48 h后3种酶的活性开始下降, 60 h后酶活性均低于对照组.[结论]爪哇棒束孢BE01孢子活力高、萌发速率快,导致美国白蛾体内的保护酶系难以发挥保护作用.爪哇棒束孢BE01菌株能够快速侵染美国白蛾幼虫,具有开发成新的高效生物防治菌株的潜能.  相似文献   

13.
美国白蛾Hyphantria cunea Drury是我国重要的林业检疫性害虫之一,世界范围内寄主多达600余种,对我国林业生产和生态环境建设造成了巨大损失。明确美国白蛾幼虫消化道各部分的形态结构,可为进一步研究其幼虫的食性及消化机能奠定基础。利用光学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与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了美国白蛾6龄幼虫消化道形态及超微结构。美国白蛾幼虫的消化道由前肠、中肠、后肠组成。前肠是消化道最长的部分,占整个消化道的54.27%,包括咽、食道、嗉囊、前胃四部分;中肠较短,占整个消化道的21.28%,内部具围食膜;后肠由幽门、回肠、结肠和直肠组成,幽门由幽门锥和幽门瓣组成。马氏管共6条,丝腺2条。美国白蛾幼虫消化道总体结构大部分鳞翅目消化道结构相似,但是其前肠在长度上发生了较大的变异,本文进一步讨论了美国白蛾幼虫消化道结构与其食性及耐饥饿能力等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为探究美国白蛾Hyphantria cunea在寄主转换过程中的消化生理机制奠定基础。【方法】通过筛选美国白蛾cDNA文库,克隆美国白蛾丝氨酸蛋白酶基因。荧光定量PCR检测该基因在美国白蛾不同发育阶段的表达特性;半定量RT-PCR和荧光定量PCR分别检测该基因在美国白蛾5龄幼虫体内不同组织中的分布及表达特性;荧光定量PCR检测取食不同寄主植物(美洲黑杨Populus deltoides,日本晚樱Cerasus serrulata var.lannesiana,山樱花Cerasus serrulata,喜树Camptotheca acuminata和法国梧桐Platanus orientalis)叶片后美国白蛾4龄幼虫中该基因的表达量。【结果】克隆获得美国白蛾丝氨酸蛋白酶基因HcSP1(GenBank登录号:MH663425),开放阅读框长882 bp,编码293个氨基酸,预测分子量为30.5 kD,理论等电点预测为9.86。编码蛋白N末端疏水区包含15个氨基酸组成的信号肽;具有丝氨酸蛋白酶的典型特征,即氨基酸序列中具有组氨酸(His)、天门冬氨酸(Asp)以及丝氨酸(Ser)残基组成的酶活性催化中心三元件;具有明显的胰蛋白酶前体的特征,即具有信号肽、激活肽以及胰蛋白酶N末端保守的起始氨基酸序列(IVGG)。NCBI BLAST比对结果表明美国白蛾HcSP1与其他鳞翅目昆虫丝氨酸蛋白酶的氨基酸序列一致性在50%~70%之间。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HcSP1在美国白蛾幼虫不同发育阶段的相对表达量呈现动态的变化,并随着幼虫虫龄的增长呈现上升趋势。半定量RT-PCR及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HcSP1在美国白蛾5龄幼虫头部、唾液腺、中肠、脂肪体、表皮、马氏管和血淋巴等组织中均有表达且在幼虫中肠中表达量极高。与取食其他寄主植物叶片相比,美国白蛾取食喜树叶片后HcSP1的相对表达量明显升高,并显著高于取食其他寄主植物。【结论】本研究克隆获得美国白蛾丝氨酸蛋白酶基因HcSP1,检测了其在美国白蛾不同发育阶段、不同组织以及取食不同寄主植物叶片后的表达量,为探究美国白蛾在寄主转换过程中消化生理的机制奠定基础,也为美国白蛾的防治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5.
人工合成美国白蛾性信息素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朱丽虹  金传玲 《昆虫知识》1998,35(4):225-227
美国白蛾HyphantriacuneaDrury是国际性检疫害虫,原产北美,1979年在我国丹东地区首次发现,1990年被林业部列为中国7大森林病虫害之一。目前在我国已蔓延至辽宁、陕西、山东、河北、上海、天津,辽宁省有11个市相继不同程度发生。为探索美国白蛾监测、检疫及防治的新途径,增加封锁扑灭工作的科技含量,辽宁省森防检疫站于1994年起与林业部森防总站合作在辽宁省疫区进行了人工合成美国白蛾性信息素应用技术的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人工合成美国白蛾性信息素具有专一性强,灵敏度高,使用方便等优点,可应用于成虫发生期监测,种群动态监测…  相似文献   

16.
美国白蛾危害前后树木蛋白质含量与抗虫性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廊坊市主要园林绿化树种白蜡(Fraxinus chinensis Rosb.)、法国梧桐(Platanus orientalis L.)、桑树(Morus alba L.)、臭椿(Ailanthus altissima(Mill.)Swingle)、毛白杨(Populus tomentosa Carr.)和香椿(Toona sinensis(A.Juss.)Roem.)为目标树种,于2014年9月在其3年生林地中进行美国白蛾(Hyphantria cunea(Drury))人工接种试验,并用目标树种的离体叶片饲喂美国白蛾的幼虫,统计其食叶量,同时测定目标树种非自然侵染前后可溶性蛋白质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美国白蛾对目标树种取食量的高低顺序为桑树法国梧桐臭椿白蜡毛白杨香椿;美国白蛾取食2、4、6、8、10 d后,对美国白蛾抗性低的桑树、法国梧桐、臭椿、白蜡的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而对美国白蛾抗性高的毛白杨体内蛋白质含量首先表现出降低趋势,但二者均表现为被持续取食10 d后体内蛋白质含量低于取食前和对照;表明不同树种(耐虫和感虫)受美国白蛾侵害后蛋白质含量变化规律不同,抗虫性高低与蛋白质含量的高低没有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17.
不同龄期幼虫饥饿对美国白蛾Hyphantria cunea(Drury)生长发育和繁殖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美国白蛾低龄(2龄)幼虫短时间的饥饿对其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影响不明显;美国白蛾中龄(4龄)幼虫饥饿2,4,6d使美国白蛾的历期相应增长,存活率、化蛹率、羽化率、产卵量都相应降低,交配率与对照之间没有差异;老熟(6龄)幼虫短时间饥饿(4d)的存活率、羽化率、交配率、产卵量都稍有下降;长时间饥饿(12d)的老熟幼虫有70%左右因饥饿而提前化蛹,提前化蛹的蛹体外没有薄茧的包裹。提前化蛹的美国白蛾的羽化率、交配率均非常低,产卵量很少。  相似文献   

18.
美国白蛾Hyphantria cunea(Drury)是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的重点防控对象,也是我国重大外来林业检疫性有害生物.现阶段美国白蛾在我国的种群密度持续增加和扩散,缺乏有效天敌的控制应该是重要的原因之一.本文综述了国内、外美国白蛾的捕食性和寄生性天敌的种类.捕食性天敌主要包括昆虫、蜘蛛、两栖类和鸟类,整理出国外报道的捕食性天敌名录119种,国内捕食性天敌名录29种;寄生性天敌主要包括寄生蜂和寄生蝇类,整理出国外报道的寄生性天敌名录47种,国内寄生性天敌名录53种.本文回顾了我国在美国白蛾天敌利用方面取得的阶段成果,并针对将来天敌复合体的应用和原产地天敌的引进提出了展望.  相似文献   

19.
杨利艳  孙毅  谢莉琴 《昆虫学报》2008,51(8):844-848
为明确双价基因chitinase-BmkIT对鞘翅目害虫光肩星天牛及鳞翅目害虫美国白蛾的抗虫效果, 分别以转该双价基因的杨树茎干和叶片为材料,采用室内茎干接虫和叶片接虫方法鉴定其对光肩星天牛Anoplophora glabripennis和美国白蛾Hyphantria cunea幼虫的抗性。结果表明:转基因株系132-2,144-1,123-1对美国白蛾幼虫的致死作用和生长发育影响显著高于取食未转化叶片的处理(P<0.05),且对其后代产生了影响,表现为幼虫不能化蛹或化蛹后不能羽化或羽化不正常;但供试的8个转基因株系对光肩星天牛幼虫无明显的致死和生长抑制作用,表现为幼虫死亡率和体重均与取食非转化茎干幼虫无显著差异(P>0.05)。结果提示,双价基因chitinase-BmkIT可作为杨树鳞翅目害虫的抗虫基因源,并且对延缓害虫抗性的产生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灵芝液体深层发酵工艺研究初报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灵芝液体深层发酵工艺研究初报王淑华,孙翠焕,朱万琴,王恒新,冯健(辽宁省微生物研究所,朝阳122000)灵芝{GanodermaCapons(Lhyd)Teugj是祖国中医药学宝库中占有重要地位的真菌类药物。自古以来被视为“扶正固本、滋补强身”的珍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