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内蒙古四子王旗北部脑木根公社下第三系脑木根组,是我国华北现知唯一的含古新世哺乳类化石层位。有关脑木根组地层研究的初步观察,包括哺乳动物群一般性质的报导,已先行发表(周、齐、李,1976)。目前,野外调查、化石采集和整理工作,尚在继续进行。本篇中发表的是最早采集的几批化石的初步记述。  相似文献   

2.
简讯     
《化石》1976,(1)
1975年8月,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科研人员与内蒙古地质局区测一分队在内蒙古四子王旗脑木根公社进行野外地质调查时,发现了一种过去仅在蒙古人民共和国发现过的南方有蹄类化石。这种小  相似文献   

3.
安徽潜山、宣城古新世哺乳动物化石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古新世哺乳动物化石是十分稀少和非常珍贵的。长期以来,世界上也只有少数国家的为数不多的地点发现过古新世地层与哺乳动物化石。解放后,在我国广大地质古生物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先后在广东、新疆、湖南、江西、安徽和内蒙等地发现了分布相当广泛的古新世陆相沉积物和哺乳动物化石。这些发现不仅填补了我国新生代地层的这一空白,开拓了哺乳类化石研究的新篇章为研究哺乳类起源、发展、迁徙提供了可贵的资料,同时,对中、新生代地层时代的划分和对比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4.
最近,玉门矿务局吐鲁番勘探大队吴忠兴同志,在吐鲁番盆地老第三系中,采集了几个哺乳类的牙齿。很清楚的是一种原始的恐角兽类(Dinocerata)的化石,属于过去发现于蒙古人民共和国上古新统格沙头组(Gashato)中的原恐角兽属(Prodinoceras)。这个发现在地层及古生物上有很大意义。因为这是我国境内首次发现的古新世哺乳类化石;因此,也是我国目前唯一知道的古新统脊椎动物化石层位。在古生物方面,恐角兽类化石,过去我国仅在内蒙二连伊尔丁曼纳层中,发现过一种时代较晚(晚始新世),和相当特化的戈壁兽(Gobiatherium),吐鲁番盆地原始类型的发现是这方面知识上一个重要的进展。  相似文献   

5.
<正> 1975年夏,我们在广南盆地的莲峰十三队及小广南两个地点采集到一批哺乳类化石。初步观察,这批化石属于老第三纪的哺乳类。莲峰的标本产于一套红色地层的石膏夹层中,可能归于巨犀(Indricotherium cf.intermedium),时代为渐新世。小广南的标本亦是出自红色地层里的石膏层,化石种类有原蹄犀(Prohyracodon sp.),标本有带右上第二至第四前臼齿的颌骨和两件残颌骨;新脊犀(Caenolophus sp.),材料有带牙齿的下颌骨前部一段,时代为始新世。由此可见,广南盆地存在两个层位的化石层。广南化石点的发现,扩大了我们对于省区内  相似文献   

6.
广东北部南雄盆地的古新世化石最早是在1962—1963年间冬季发现和采集的。有关的初步结果已有简报发表(张玉萍、童永生,1963;杨锺健、周明镇,1963)。1963—1964年间冬季又在同一地区进行了调查和发掘(郑家坚等,1973)。由于这批材料是除北美西部以外,世界上第一次发现的较早的古新世哺乳类化石,南雄的发现在国内外引起了广泛的注意。化石的研究工作在1963年已开始,一部分新订的科、属、种的名称已在内部刊物上发表,因而在一些地层报告中被引用发表;但是,正式研究报告的发表可能尚有一段时间。为了补救这种情况,我们先把部分主要属、种的定义摘要予以发表,以便在有关工作中可以引用和讨论。这里发表的哺乳类,共7属10种(其中包括五个新属和一个新科)。化石全部采自粤北南雄盆地古新统罗佛寨组,时代基本上可确定为中古新世。  相似文献   

7.
南雄盆地和池江盆地早第三纪地层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南雄盆地和池江盆地分别位于大庾岭的南北两侧,处于赣粤穹折带的西段。两盆地受中生代北东东向断裂构造的影响,形成块断盆地,在盆地中堆积了一、二千米厚的中、新生代地层。南雄、池江盆地的早第三纪地层富含哺乳类化石,是研究我国早第三纪地层及哺乳动物群的重要地点。目前,世界上已知的古新世哺乳类化石地点约有三十多处,同时兼有晚古新世和中早古新世哺乳类化石的地点就更少了,大约有七处,南雄、池江盆地就是其中的两个地点。  相似文献   

8.
1975年夏,笔者与内蒙古区测队一分队在四子王旗红格尔公社所在地——大庙(又称沙尔莫仁索木)以南约3公里的布拉格地区进行野外地层调查时,在分布广泛的中新统桔红色粘土层之上的土黄色砂岩-粉砂岩的底部砂砾岩中采到如下化石哺乳类:  相似文献   

9.
内蒙古脑木根地区渐新世啮齿类及相关地层问题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描述了脑木根敖包顶部岩层中所产的啮齿类化石:阿尔泰查干鼠(Tsaganomys altaicus)和中间圆柱鼠(Cyclomylus intermedius)。脑木根敖包顶部地层最初被归人巴润索组。研究表明该层共含5种哺乳动物化石(Tsaganomys altaicus、Cyclomylus intermedius、Paracerotherium tran-souralicum、Ardynia kaxachstanensis和Etelodn gobiensis),其时代为早渐新世晚期。巴润索组的层型是巴润索平台顶部的砂砾岩,其时代为晚始新世。脑木根敖包顶部岩层不应归人巴润索组,而与额尔登敖包顶部的上脑岗代组在岩性上接近,时代相同,因此应归人上脑岗代组。  相似文献   

10.
记陕西镇安早更新世的两种爪兽化石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2001年8月,本文作者在地处秦岭腹地的陕西镇安黄家湾一河流相沉积层中采集到大量的哺乳类化石。化石埋藏集中,种类丰富,均为大型哺乳类,不见啮齿类等小型哺乳动物及其他脊椎动物。从埋藏情况看,应属原生层位化石。本文记述了动物群中的2种爪兽类化石。爪兽是奇蹄目中一个较为特殊的类群,我国以前发现的爪兽绝大多数都是在第三纪早期或中期的地层中找到的(胡长康,1959;周明镇,1962;张玉萍,1976;邱占祥等,1998),这次在镇安黄家湾发现的2种爪兽对了解我国爪兽化石的地理及时代分布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11.
禄丰食肉类化石记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1975年以来已在禄丰西瓦古猿(腊玛古猿)化石产地进行过多次发掘。在晚中新世的褐煤地层中,除获数量较多的古猿及小灵长类化石外,其他哺乳类化石的数量和种类也颇丰富。本文记述的是1976年以前从禄丰所采集的部分食肉类化石,其中包括Proputorius lufengensis和Epimachairodus fires两个新种。  相似文献   

12.
1960年底,本文前一作者在昆明云南省博物馆看到一些在该省昭通县采集的哺乳类化石,包括一个带有完整的第三臼齿的剑齿象下颌骨标本,代表一个构造较原始的新种。为了对产化石地层有所了解,当时一同在云南工作的邱占祥、王伴月两同志即赴昭通作短期观察,并希望能获得更多的化石。由于时间及交通关系,只能对附近地层作了极初步的了解,此外,在当地收到一个属于同一种象的半个臼齿。  相似文献   

13.
广西壮族自治区都安瑶族自治县加贵公社加图大队于1971年修建排洪隧洞时,在两个隧洞口的石灰岩裂隙堆积中都发现了化石。公社革委会随即将此事函告我馆。信中还提到在附近的一座叫干淹岩的一洞穴,也曾有化石发现。1972年冬,我馆派员前往调查,在两条裂隙堆积中分别采到剑齿象(Stegodon sp.)和印度象(Elephas maximus)臼齿各一枚。之后,我们着重探查了干淹岩的山洞,并在个别地段作了试掘,采集到人类牙齿化石两枚和一定数量的哺乳类化石。详细研究尚未进行,现仅将初步观察扼要报导于下:加贵位于都安县城东北83公里,沿都安一加  相似文献   

14.
安徽过去哺乳类化石地点很少,解放后于1952—1954年间,曾在泗洪、五河二县(原属安徽,现划入江苏)发现巨河狸(Trogontherium)及四不象鹿等哺乳类化石,经杨锺健教授等研究发表(1955),并确定了一套可资皖北对比的第四纪地层名称。同一时间内也在涡阳、怀远、凤台等县分别找到过河狸、象及水牛。 1959年春,据报告在皖北宿县发现化石,安徽省博物馆同志即往该地发掘一次,继又  相似文献   

15.
湖北郧县猿人牙齿化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 1975年夏,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一野外队在湖北省郧县调查脊椎动物化石时,在该县梅铺公社杜家沟一农民家里保存的化石中发现了由龙骨洞出土的人的门齿化石一枚。同年5—7月、9—11月间,许春华等赴龙骨洞作了两次发掘,又获人类牙齿化石三枚,同时还发现了一件人工打击痕迹清楚的石核及20多种共生的哺乳动物化石。  相似文献   

16.
始新世晚期的哺乳类化石层位是我国发现化石种类最丰富、研究工作做得最多的早第三纪脊椎动物化石层位之一,而河南西部和山西南部产晚始新世哺乳类化石的地层,是我国除内蒙二连地区外在这方面研究最早和发现化石最多的一个地区。但是,有关这一地区主要含化石的地层和化石地点的资料,大多比较零散,而且有一些错漏之处,需要补充、修订和从地层及生物群方面进行归纳。本文的主要内容和目的是:(1)河南卢氏盆地始新统卢氏组剖面的描述、化石地点与发现的脊椎动物属、种名单及其动物群性质的讨论。(2)关于河南、山西间黄河岸边“垣曲盆地”始新世、渐新世哺乳动物化石地点的分布、层位和时代方面的修订和补充资料。(3)河南济源的晚始新世哺乳类化石地点述要。  相似文献   

17.
1961年夏,西北大学地质系学生张国典、赵振才在陕西铜川市附近收集有关第四纪地层的毕业论文资料时,在该市东面漆水河左岸观察到灰堆坡剖面,在此剖面的第四纪黄土状沉积中发现了一些哺乳类化石,它们是该地区哺乳类化石的第一次发现,对确定该地层的时代提供了古生物的证据。  相似文献   

18.
山西霍县安乐三趾马动物群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有关霍县上新世地层问题已做过报导(黄万波等,1974),这里仅记述1972年冬在安乐水淋沟采集到的哺乳类化石标本。在霍县的上新统中,已有五处发现哺乳类化石,其中以安乐水淋沟最为丰富,种类较多,保存亦好,基本上反映了南潭组上部的哺乳动物群的性质。山西的上新世哺乳类化石早在十九世纪末叶就有人研究,但直至现在对山西上新统的细分和哺乳动物群的性质还是不很清楚的。这批材料的发现,将有助于上述问题的探讨。  相似文献   

19.
1957年春,地质陈列馆胡承志、牛业华在云南路南老第三系地层中采集了一批哺乳类化石,其中的一部分标本已经研究发表(周,1958)。在这篇报告中,我们又描述了一个完整的雷兽类的头骨,代表一个新的渐新世种。此外,尚有一些未经描述的材料,也将陆续予以描述发表。路南老第三系地层,经过对最近采集的一些哺乳类化石的研究,表明这是到目前为止,代表华南地区最完整的一个老第三系剖面,包括从上始新统至上渐新统间的全套地层,和几个不同时代的脊推动物化石层。进一步的地层调查和化石的系统采集,将对华南老第三系地层的了解和区域对比提供重要的基本研究资料。  相似文献   

20.
浙江金华地区早白垩世鱼化石的新发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1971年夏,金华地区武义县柳城公社,兴修农田水利过程中,在祝村附近,大水岙山坡上发现了鱼类化石,因当地党委的重视和群众的大力支持,将鱼化石标本,送交武义县文化馆,后转交浙江省博物馆。经过初步观察,这些鱼类化石,虽不完整,但在很多方面和已知的种属,具有明显的区别。为了对浙江中生代晚期鱼类,作进一步的了解,于1972年,我馆曾派吴维棠、徐玉斌、张明华、魏丰等四人,去该地进行了两次调查和采集工作,采获了较多的鱼类化石和部分植物化石。植物化石经浙江省石油大队陈其奭同志鉴定:有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