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正>光滑念珠菌(Candida glabrata)是一种黏膜表面定植的机会致病菌,可引起侵袭性念珠菌病。光滑念珠菌是仅次于白念珠菌的念珠菌病相关第二大病原体[1]。其高发病率与HIV、肿瘤、糖尿病患者数量的增加有关,人口老龄化和侵入性治疗也会增加感染风险。光滑念珠菌与致病性相关的毒力因子包括对宿主细胞及医疗器械黏附性、生物膜形成、逃避宿主防御、复制性老化、分泌水解酶(包括蛋白酶、磷脂酶、酯酶和溶血素等)等,在感染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2]。此外,光滑念珠菌对抗真菌药物具有普遍耐受性,常常导致治疗的失败[3]。由于致病性与耐药性的完美组合,使光滑念珠菌感染呈现出“发病率高、病死率高、耐药率高”的现象,需引起足够重视[4]。本文就光滑念珠菌致病相关毒力因子和耐药机制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
白念珠菌是引起浅部、深部真菌感染常见的病原菌.先天免疫反应在宿主抗系统性白念珠菌感染中起主导作用.介导宿主抗念珠菌感染的先天性免疫包括一系列真菌识别受体及免疫效应细胞.宿主对系统性白念珠菌感染的免疫反应是决定患者预后的关键.本文就宿主抗系统性白念珠菌感染的先天性免疫机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3.
姜彤  陈昌斌 《菌物学报》2020,39(11):2131-2148
作为人体微生物菌群中真菌菌群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念珠菌通常定植于人体的众多生态位,在免疫系统功能正常的健康人群中与宿主保持共生状态。为适应宿主体内复杂多变的环境,拮抗宿主免疫系统的攻击,以及应对其他微生物菌群的竞争等诸多生存压力,念珠菌进化出一系列极为有效的应对机制以维持其在宿主体内的共生。本文总结了念珠菌通过形态转换、环境适应、免疫调节以及与其他微生物菌群相互作用等策略应对宿主环境生存压力的分子机制,重点阐述了念珠菌、宿主免疫系统以及微生物菌群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平衡对于念珠菌实现成功定植和共生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小鼠念珠菌感染模型和抗感染免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临床相关的小鼠念珠菌感染疾病模型种类日益增多.与早期小鼠念珠菌感染模型相比,近期感染模型与临床上免疫抑制机会性念珠菌感染患者的感染方式、感染的发展进程、临床表现、靶器官临床病理组织学特征更相近.建立了特定免疫缺陷小鼠(如转基因/基因敲除小鼠等);感染源从白色念珠菌转向非白念珠菌(如近平滑念珠菌、光滑念珠菌等);感染方式从局部口腔-消化道感染逐步转变为血源性深部多器官组织感染.特定模型的建立更深入地探讨了宿主-念珠菌感染源之间相互的免疫机制.细胞介导的免疫反应在宿主抗念珠菌感染免疫反应中占主导,吞噬细胞直接杀伤真菌;细胞分化为Th1和Th2型细胞,分泌相关细胞因子进行免疫调控.体液免疫中一些保护性抗体也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5.
白念珠菌是一种重要的人类致病性真菌,其致病机制与多种因素有关.水解酶是白念珠菌最重要的毒力因子之一,在其入侵宿主过程中起关键作用.白念珠菌水解酶包括分泌型天冬氨酸蛋白酶、磷脂酶和脂肪酶,介导白念珠菌的表型转换、对宿主组织的黏附及对宿主免疫系统的干预,使其能够入侵宿主组织和逃避宿主的免疫防御机制.该文我们综述了白念珠菌水解酶的生物学属性和致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pH值和氧气对白念珠菌菌丝形成的影响。方法通过调节Muller—Hinton液体培养基的pH值和去除培养基中的氧气来观察白念珠菌的生长曲线、倍增时间和菌丝形成率的变化。结果在无氧气的液体培养基中,白念珠菌生长缓慢,不能产生菌丝结构,只有酵母细胞形成。生长曲线的延缓期内各组没有明显差异,而在生长的对数期pH3和pH4的条件下念珠菌生长速度明显慢于pH5、pH6、pH7、pH8和pH9。菌丝形成率在pH3、pH4和pH5条件下〈20%,而在pH6、pH7、pH8和pH9条件下可高达70%。结论厌氧条件抑制白念珠菌的菌丝形成,只形成酵母细胞。白念珠菌在pH3—9的范围内均能生长,偏酸性环境有利于白念珠菌酵母形成,偏碱性的环境有助于菌丝的形成。  相似文献   

7.
白念珠菌(Candida albicans)是一种重要条件致病菌,近年来引起人们的关注,大量的研究由此展开。对环境的改变积极做出应答是白念珠菌致病的重要条件。外界环境尤其是pH的变化影响着白念珠菌的形态和毒力。RIM101途经是真菌中一种保守的信号转导途径,白念珠菌也存在RIM101途经,并且该途径至少部分地控制着细胞对pH的应答。这里主要综述了近年来有关白念珠菌RIM101途径、pH应答及两者相互关系的研究。  相似文献   

8.
卡泊芬净、米卡芬净对念珠菌体外药物敏感性的动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动态研究卡泊芬净、米卡芬净体外对念珠菌的药物敏感性.方法 参照CLSI公布的M-27A方案微量液体稀释法分别测定卡泊芬净、米卡芬净、氟康唑对85株念珠菌的体外敏感性,并连续7d观测结果.结果 48 h卡泊芬净对白念珠菌、光滑念珠菌及其他念珠菌MIC50、MIC90中位数分别为0.030μg/mL、0.030 μg/mL,0.060μg/mL、0.125 μg/mL,0.125 μg/mL、0.500 μg/mL.48 h米卡芬净对白念珠菌、光滑念珠菌及其他念珠菌MIC50、MIC90中位数分别为0.030 μg/mL、0.030 μg/mL,0.060 μg/mL、0.060 μg/mL,0.250 μg/mL、0.500 μg/mL.48 h氟康唑对白念珠菌、光滑念珠菌及其他念珠菌MIC80、MIC100中位数分别为2μg/mL、128 μg/mL,64 μg/mL、128 μg/mL,2μg/mL、32μg/mL.85株念珠菌中未见对3种药物同时耐药的菌株.卡泊芬净组白念珠菌MIC50、MIC90 24 h后不再升高;光滑念珠菌MIC50 72 h后不再升高,MIC90 120 h后不再升高;其他念珠菌组MIC50 168 h、MIC90 96 h后不再升高.米卡芬净组白念珠菌、光滑念珠菌MIC50、MIC90 24 h后不再升高;其他念珠菌MIC50、MIC90在72 h后不再升高.结论卡泊芬净、米卡芬净对念珠菌属有较好的抗菌作用,其中对白念珠菌、光滑念珠菌作用更强,且MICs随着作用时间延长而升高并存在药物特异性和念珠菌种属特异性.  相似文献   

9.
王天旭  杨丹丹  孙洵  张茂  苏畅  逯杨 《菌物学报》2020,39(11):2003-2013
白念珠菌Candida albicans是人体内的良性共生真菌,存在于宿主的口腔、表皮、胃肠道及阴道等处,在免疫能力低下的人群中可能引起严重的疾病。一般以二倍体的形式存在,且能在酵母、假菌丝和菌丝的状态之间转换。菌丝状态促进了白念珠菌的侵染能力,同时也可以使白念珠菌逃逸宿主的免疫攻击,在其对宿主的感染途径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本综述将阐述白念珠菌菌丝形成的调控机制、菌丝的发育模式以及菌丝形态对宿主免疫系统的影响,并且简要介绍念珠菌属中热带念珠菌和耳念珠菌菌丝发育方面的相关研究。  相似文献   

10.
白念珠菌是人体内正常的共生微生物,也是最常见的机会性致病真菌。该菌最重要的生物学特征是其形态的多样性,不同形态细胞之间可频繁地相互转换。这种形态的可塑性与白念珠菌在宿主体内的定植能力、侵染性以及有性生殖等方面均有密切关系,也是该菌对外界环境变化的适应策略。酵母–菌丝相和white-opaque形态转换是白念珠菌中两种典型形态转换系统。宿主相关的环境因子和白念珠菌内源基因共同参与这些形态转换的调控。该文将综述近年来白念珠菌形态转换及其调控机制方面的进展,重点介绍参与菌丝发育和white-opaque形态转换的关键因子和调控通路。  相似文献   

11.
刘静  郑秋实  黄广华 《菌物学报》2020,39(11):2014-2024
随着HIV感染患者的增多、器官移植、放疗化疗及抗真菌药物的广泛使用,近年来全世界范围内念珠菌感染趋势发生了明显变化,除白念珠菌外,光滑念珠菌在临床上的检出率逐年增加,在部分国家和地区已成为第二常见的侵袭性念珠菌。光滑念珠菌临床分离株通常对一线抗真菌药物高度耐药,由于目前治疗策略匮乏,其造成的系统感染死亡率可高达50%。为了进一步加深人们对光滑念珠菌的认识,研发遏制其感染的诊疗策略,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光滑念珠菌的流行病学、毒力因子以及耐药机制等方面的进展,为国内同行深入探究其耐药特性和致病机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孙洪超  付媛  缪伟  石团员 《菌物学报》2022,41(2):237-247
点滴复膜酵母Cyniclomyces guttulatus是一种定殖及生长于犬、兔、豚鼠、龙猫、大鼠和小鼠等动物胃肠道内的真菌。与大多数传统酵母相比,点滴复膜酵母具有耐酸(pH 1.5-4.5)、耐高温(38-42 ℃)的独特生长特性,可在体外快速增殖。腹泻动物粪便中可见大量点滴复膜酵母,尽管没有直接证据表明感染点滴复膜酵母会引起明显病状,但其被认为是多种动物的机会性致病菌。本研究通过全基因组测序和转录组测序明确点滴复膜酵母的基因结构和注释信息,获得点滴复膜酵母的系统性基因组和转录组数据。结果显示基因组大小为29.71 Mb,包含11 307个基因,转录组大小为17.67 Mb,GC含量分别为43.02%和43.09%;mRNA、CDS、外显子和内含子的平均长度分别为1 476、1 447、1 374和540 bp;点滴复膜酵母存在517个独特的基因家族,共包括1 162个基因,该酵母的独特基因特点为后续研究奠定基础。比较分析结果表明,点滴复膜酵母的基因组大小和数量明显大于其他12种酵母,提示该酵母可能存在全基因组复制,这可能与其独特的胃肠道定殖、耐酸和耐高温生长特性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3.
周佳  梅一堃  李博文  刘宁宁 《菌物学报》2020,39(11):2060-2075
营养元素是白念珠菌定植和致病的关键因素之一,作为人体真菌微生物组的一部分,白念珠菌能够特异性感应宿主微环境中营养物质的变化,及时做出适应性反应,为其生长、繁殖和侵袭宿主提供营养支持;同时白念珠菌还能反馈作用于人体,在机体免疫力低下或肠道菌群失调时由共生菌转化为致病菌引发严重的念珠菌病。目前关于营养感应与白念珠菌致病的分子机制已经有很多研究。本文概述了近年来营养感应与白念珠菌致病机制的相关研究结果,总结了碳源、氮源、磷营养以及多种金属元素在白念珠菌致病过程中发挥的作用,旨在为系统认识白念珠菌致病机制以及开发新型抗真菌药物提供新的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14.
刘晴  王芬  徐方旭  徐岩岩  董彩虹 《菌物学报》2021,40(11):2962-2980
蛹虫草规模化栽培过程中,真菌病害普遍发生且危害严重。本研究对人工栽培蛹虫草中真菌病害进行调研,对病原真菌进行分离、纯化、鉴定及致病性检验,并分析病害发生的特点。结果发现引起蛹虫草病害的病原真菌主要有虫草生齿梗孢、产扁虫菌素单端孢、镰刀菌、裂褶菌、哈茨木霉、淡紫拟青霉、稻绿核菌、粉红枝穗霉、卵孢单端孢、扩展青霉、黄曲霉和黑曲霉。其中虫草生齿梗孢为引起蛹虫草侵染性病害的主要病原真菌。虫草生齿梗孢、产扁虫菌素单端孢、镰刀菌、裂褶菌和哈茨木霉主要为害蛹虫草子实体;淡紫拟青霉、稻绿核菌、粉红枝穗霉、卵孢单端孢、扩展青霉、黄曲霉和黑曲霉主要为害栽培料与蛹虫草菌丝体。镰刀菌、裂褶菌、哈茨木霉、淡紫拟青霉、稻绿核菌和粉红枝穗霉为引起蛹虫草病害的首次报道。本研究为蛹虫草病害防控奠定基础,以促进产业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5.
研究大围山樱属植物群落结构特征和物种多样性,为野生樱属植物保护和利用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 大围山樱属植物有钟花樱桃群落、尾叶樱桃群落、华中樱桃群落和雪落樱桃群落,生活型结构以高位芽植物为主,植物区系组成以泛热带植物成分为主。物种多样性为灌木层>乔木层,尾叶樱桃群落>华中樱桃群落>钟花樱桃群落>雪落樱桃群落。种群以中幼龄和壮龄树个体为主,群落处于稳定期。雪落樱桃种群地径结构呈典型的金字塔结构,属增长型种群。华中樱桃群落是以华中樱桃为优势种的单优群落,尾叶樱桃和钟花樱桃是其群落乔木层重要伴生种,这3种樱桃均缺乏更新幼龄树,有被其他针阔叶树种取代的趋势。  相似文献   

16.
邓宇晨  李帅虎  潘炜华  廖万清  陶丽 《菌物学报》2020,39(11):2035-2043
希木龙念珠菌Candida haemulonii是一种与耳念珠菌亲缘关系十分相近的物种。近年来,由其引发的侵袭性真菌疾病的发病率不断升高。作为一种多重耐药真菌,希木龙念珠菌对常见抗真菌药物的耐药性甚至超过耳念珠菌。体外药敏试验证实大部分希木龙念珠菌菌株对唑类、多烯类以及棘白菌素类等抗真菌药物耐药,尤其是对两性霉素B具有天然抗性。不仅如此,临床传统的生化方法难以对该菌准确鉴定,常用的商品化鉴定产品往往将其错误鉴定为毕赤酵母或者新型隐球菌。为了进一步加深对希木龙念珠菌的认识,本文结合国内外的流行病学数据与研究进展,从感染现状、生物学特征、耐药性进行综述,同时总结该菌目前诊断、治疗和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17.
为明确昆诺阿藜链格孢叶斑病病原,在山西省昆诺阿藜种植区采集典型症状的标本分离病原菌,选择代表性菌株LGB-b和LGB-h对其形态学、分子生物学、致病性及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研究。综合形态学和多基因系统发育(Alt a 1endoPG 和OPA10-2)分析,确定昆诺阿藜链格孢叶斑病病原为Alternaria alternata。致病性测定发现接种6 d后病斑呈灰绿至黄绿色,表面具有灰棕至灰褐色霉层,周围具黄绿色晕圈,与田间症状基本一致。菌株LGB-b和LGB-h均可侵染昆诺阿藜、藜和台湾藜。菌株LGB-b菌丝生长的最适培养基为V8 蔬菜汁琼脂培养基(V8)、温度为25-30 ℃、水活度≥0.98、pH为6-7;分生孢子萌发的最适水活度≥0.98、pH为6-7。菌株LGB-h菌丝生长的最适培养基为马铃薯胡萝卜琼脂培养基(PCA)、温度为20-25 ℃、水活度≥0.98、pH为6-7;分生孢子萌发的最适水活度≥0.98、pH为7-8。  相似文献   

18.
刘娟  周影  王芹  张春杨  薛强  祝长杰 《菌物学报》2020,39(12):2328-2337
柞蚕蛹虫草中含有虫草素、腺苷、多糖等多种活性成分,具有提高免疫力、抗疲劳、保护心脑血管、抗癌等方面的作用,是冬虫夏草的良好替代品。以柞蚕蛹虫草的继代培育为基础,分别检测蛹虫草菌在不同传代次数时柞蚕蛹虫草子实体生长状态、蛹虫草中腺苷、虫草素、虫草多糖含量及蛹虫草菌菌丝、分生孢子中活性氧的分布。第1代蛹虫草菌接种后柞蚕蛹出现腐烂现象;第2、3代培育的子实体生长量、腺苷及虫草素含量均较高;第4代子实体生长量、腺苷及虫草素含量均出现大幅下降的现象。柞蚕蛹虫草中虫草多糖含量在传代过程中也逐渐降低,但降低幅度较腺苷和虫草素缓慢。第2代培育的柞蚕蛹虫草子实体生长状态优于第3代,故第2代蛹虫草菌更适合应用于批量生产。蛹虫草菌退化后含有活性氧的分生孢子比例增大,这可能是发生退化的表象之一。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在中国,蘑菇中毒已成为食物中毒事件中威胁人民生命健康的重要因素,其中青褶伞Chlorophyllum molybdites是最常见的毒蘑菇种类。为切实预防该种中毒,揭示其在我国的时空分布特征及规律就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本研究通过系统收集、整理、分析青褶伞在中国的时空分布信息,发现该种在1978-2020年中的20个年份中共出现于我国包含台湾省在内的17个省份,主要集中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东北地区(黑龙江和内蒙古东部)偶有分布,华北和西北没有记载。青褶伞在我国不同地区一年四季均有分布,具体时间为3-12月份,集中出现在6-10月份。该种最早于仲春出现在华南地区(广东),随即向热带、亚热带的华南其他地区、华东、华中和西南地区扩散并持续至中秋,从晚秋至初冬,该种分布范围不断南移萎缩至西南热带地区(云南勐腊县);在温带至寒温带,该种仅在夏末秋初出现在东北地区。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