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不同预处理对鹰嘴豆根尖细胞染色体制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常规压片法,以鹰嘴豆根尖为材料,研究了秋水仙素、对二氯苯和8-羟基喹啉等预处理剂对积累鹰嘴豆根尖细胞中期分裂相的效果,并比较了不同预处理剂对中期染色体形态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预处理剂均能使根尖细胞的有丝分裂停留在中期,但0.1%的秋水仙素溶液进行预处理后的中期分裂相,染色体粗短,分散度不理想;0.006 mol/L的8-羟基喹啉溶液进行预处理后的鹰嘴豆中期染色体形态不清晰,边缘缺失;对二氯苯饱和水溶液4 h处理后的根尖细胞染色体背景清晰,缢痕明显,分散度较适宜,适合核型分析。  相似文献   

2.
斑腿树蛙染色体的组型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关于两栖类染色体的研究,在国内已有些报道,但迄今对斑腿树蛙的染色体组型尚缺了解,故本文对其组型作了初步的分析,现简报如下: 本实验所用材料,是从安徽黄山采集的20只(雌雄各10只)性成熟的斑腿树蛙,利用骨髓细胞,按常用的秋水仙素—低渗—空气干燥等直接制片法制作染色体标本,以Giemsa染液染色。 染色体标本制就后,首先在显微镜下计数100个以上的中期分裂相细胞,得出该种动物的二倍体染色体数;然后选择着丝点清楚,比较平直、分散较好且周缘清晰的10个中期分裂相细胞(♀♂各5个)在显微摄影机(OLYNPUS 100×7.5)下照相、放大和测量,算出每一个染色体的相对长度、臂比指数和着丝点指数,并以上述测量数据,将染色体进行编号与分组。  相似文献   

3.
晏炬  刘世华 《动物学研究》1989,10(2):123-128
对草鱼细胞进行同步化处理,并在DNA复制的早期和晚期分别掺入BrdU,制备的染色体标本置于CaCl_2溶液中温浴同时用紫外线照射,然后用Giemsa染色即可分别显示出G带和R带。标本中的部分晚前期和早中期分裂相具有高分辨染色体显带特征。用这一技术对草鱼每条染色体进行识别和分析,提出了初步的草鱼核型,发现了四对草鱼染色体具有随体。  相似文献   

4.
一种提高体外培养细胞中期分裂相的新方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侯颖  谭立新  李文蓉  牛志刚  郭志勤 《遗传》2005,27(3):457-460
为了提高体外培养细胞中期分裂相,用黄牛胎儿成纤维细胞系 (YFF)和西门塔尔小牛成纤维细胞系(CNF)为实验材料,先经4℃低温休克再用秋水仙素处理后制备染色体,比较了不同低温休克处理时间获得的中期分裂相百分率,并运用该方法对20代内YFF和CNF核型变异进行了分析。实验发现,YFF和 CNF经低温休克中期分裂相百分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其中, 20 h低温组中期分裂相(31.7﹪和40.2﹪)高于对照组(4.7﹪和6.4﹪)5倍以上(P<0.01)。实验结果表明,4℃低温休克法是一种提高体外培养细胞中期分裂相的简便方法,适于监测体外培养细胞核型变异。  相似文献   

5.
以不结球白菜(Brassica campestris ssp.chinensis Makino)根尖为材料,对染色体制片过程中根长(小于0.5 cm、0.5 ~ 1.0 cm、1.0~2.0 cm及大于2.0 cm)、预处理方法、预处理剂种类(2 mmol·L-1 8-羟基喹啉、2 mmol·L-1 8-羟基喹啉与质量浓度0.2g·L-1秋水仙素等体积混合液、质量浓度0.2g·L-1秋水仙素、饱和对二氯苯、质量浓度20或40 mg·L-1放线菌酮、质量浓度40mg·L-1放线菌酮与2 mmol·L-1 8-羟基喹啉等体积混合液)及预处理时间(1.0~3.5 h)进行了比较和筛选;在此基础上,对二倍体和四倍体不结球白菜根尖体细胞有丝分裂过程进行观察.结果表明:根长度对分裂相的数量有显著影响;根长1.0~2.0 cm,分裂相相对较多,占细胞总数的64.75%.冰冻预处理22 ~ 23 h,能获得一定量的分裂相.采用不同的预处理剂及预处理时间,分裂相的数量及染色体形态有明显差异;用质量浓度40 mg·L-1放线菌酮溶液处理3.5h,分裂相数量最多,但易导致染色体加倍;用质量浓度20mg·L-1放线菌酮预处理3.5h,染色体长且着丝点及随体清晰,且分裂相较多,占细胞总数的53.65%.因而,根长度以1.0 ~2.0 cm为宜,适宜的预处理方法为用质量浓度20 mg·L-1放线菌酮浸泡2.0~3.0 h.二倍体及四倍体不结球白菜根尖体细胞有丝分裂过程基本相似,在有丝分裂的间期、前期、中期、后期和末期染色体的行为基本一致,但在四倍体的有丝分裂过程中会出现多价体、染色体桥、落后染色体、染色体异常分离及内源有丝分裂等异常现象.  相似文献   

6.
双壳贝类染色体标本制备技术的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以牡蛎、咬齿牡蛎鳃细胞为材料,采用PHA处理法、低温同步化法及活体去壳法进行预处理,制作成染色体标本;以马氏珠母贝、企鹅珍珠贝担轮幼虫为材料,采用PHA促繁殖获取胚胎法,制作胚胎染色体标本.对不同时间不同处理方式获得牡蛎染色体分裂相比例、PHA促繁殖获取胚胎法获得马氏珠母贝染色体分裂相比例进行统计.结果发现,PHA处理法在24 h时能获取最多分裂相(3.50‰),低温同步化法在72 h时能获得最多分裂相(2.20‰),活体去壳法始终保持较高分裂相比例(3.60‰),PHA促繁殖获取胚胎法获得最大分裂相比例(10.00‰).4种方法都能获得理想的中期分裂相数目.其中,低温同步化法缺点是温度难控制、预处理时间长;活体去壳法易导致贝类死亡;PHA促受精获取胚胎法缺点是胚胎的获取受繁殖季节限制.PHA处理法预处理时间短、获取分裂相数目多,无疑是贝类成体染色体制备的最好的方法.同时,PHA也为贝类人工繁殖提供了一种更为有效的手段.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索利用染色体G显带技术鉴定人永生淋巴细胞的最佳实验条件。方法:在常规染色体制片技术的方法和手段的基础上,分别观察不同PHA浓度和培养时间对永生淋巴细胞分裂增殖的影响;然后,选择不同浓度秋水仙素处理细胞,观察染色体分散程度和中期分裂相的形态。结果:在永生淋巴细胞培养48h,PHA终浓度为0.1mg/mL,秋水仙素终浓度为0.04μg/mL,且其作用时间为1.5~2h的条件下,所获得的细胞染色体标本分裂相较多、染色体较长、分散较好、利于带型分析。结论:利用染色体G显带技术鉴定人永生淋巴细胞提供了技术保证,降低了实验成本,并且缩短了实验时间。  相似文献   

8.
以中国仓鼠细胞CHO-K_1为材料,用放射自显术检查紫外线照射后细胞内DNA的切除修补,没有得到足以证明分裂中期细胞对其染色体DNA进行切除修补的可靠证据。此结果与1977年Ikushima所报告的不同。对于这种修补能力的缺乏,作者认为应考虑到的原因至少有:(1)分裂中期染色体上的DNA处在高度紧密的状态,难于进行切除修补;(2)分裂中期细胞中担任DNA修补合成的多聚酶β的活性可能下降;(3)分裂中期细胞的核膜解体。  相似文献   

9.
黑胡鞘尾蝠和大蹄蝠的染色体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张维道  汪漠庆 《兽类学报》1992,12(4):306-307,274
1.材料与方法本文所用黑胡鞘尾蝠(Taphozous melanopogon)和大蹄幅(Hipposidaros armiger)系1990年3月在海南省坝王岺石灰岩洞中捕取。染色体标本采用秋水仙素—低渗—空气干燥直接制片法。秋水仙素量按1微克/克体重计算,实验材料取臂骨骨髓,经0.4%KCl低渗30分钟。标本用1/10 Giemsa液染色20分钟。光镜下选取10个分散好的中期分裂相进行摄影、剪贴、测量,根据Levan等(1964)按臂比指数进行染色体分类,依着丝粒位置和相对长度排列编号。  相似文献   

10.
川百合花粉管的生殖细胞分裂过程中微管骨架的分布变化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应用透射电镜辅以免疫荧光定位技术研究了川百合 (Lilium davidii Duch.)花粉管中生殖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动态和微管分布的关系。在生殖细胞分裂前和有丝分裂前期 ,电镜观察一直未见微管结构 ,但免疫荧光图象显示生殖细胞中有微管蛋白存在。直到分裂的前中期—中期 ,染色体出现 ,它们沿花粉管的长轴前后排列 ,横向的着丝点对相应地一对对地纵向排列。这时 ,生殖细胞中才出现大量微管 ,它们分布于细胞周质区和染色体之间 ,并跨越染色体的整个长度。前中期—中期开始时 ,只有 1~ 2对着丝点从横向转为纵向 ,微管垂直插入着丝点形成着丝点微管 ,而非前人用免疫荧光方法观察到的微管与着丝点侧向联接的图象。随着横向的着丝点对逐渐转变成纵向的过程 ,着丝点微管数量逐渐增多 ,但不形成典型的纺锤体。分裂后期 ,染色体交错分离 ,微管的分布与前中期—中期的基本相同。晚后期 ,染色体呈明显的两群 ,除极区和细胞中央区有微管残余外 ,大部分微管消失。通过染色体长度的测量 ,间接证明了分裂后期 B的存在。分裂末期的晚期 ,核膜形成后 ,在两精核之间的区域 ,微管数量开始增多。此区可能代表用免疫荧光所观察到的微管重叠区。细胞板出现后 ,微管消失  相似文献   

11.
黑麂的核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我们在进行麂属核型进化的研究过程中,发现我国特有动物—黑麂(Muntiacus crinifrons)的染色体数目较少,比已知脊椎动物中,染色体数最少的赤麂(Muntiacus muntjak vaginalis)略多,与Wurster等(1972)报导的一头捕自马来西亚的雌性赤麂(Muntiacus,muntjak muntjak)的染色体数目相同,但形态有差异。现简报如下。 材料和方法 雌性:用肺成纤维细胞培养法,在含有15%小牛血清的F_(12)培养基中培养,温度38℃。终止培养前4小时加入秋水仙素,用胰酶消化法收获细胞,细胞悬浮在0.075M的氯化钾液中低渗15分钟,用甲醇—冰乙酸(3:1)液固定30分钟(每次15分钟)。空气干燥法制片。Giemsa染色。测量计算10个中期分裂相,按Leven等(1964)的标准进行染色体分组。  相似文献   

12.
在生物教学的动物染色体制备实验中,如小鼠骨髓细胞染色体标本制作,经常因固定时间、次数受限及学生操作不熟练而丢失许多分裂相细胞。为解决这一问题,我们试验出几种方法,以提高骨髓细胞中期分裂相的百分率,实验如下。1)每只小鼠腹腔注射淀粉肉汤1ml。(配方:...  相似文献   

13.
虎斑游蛇染色体组型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各种蛇的染色体数目、组型、带型及 其相互之间的关系,对于探讨蛇的分类及其演 化均有一定意义。关于蛇类染色体的研究自 Thatcher (1922)首先报道后,相继Nakamura (1927、1928、1929, 1935), Bhatnager(1960), Manroe(1962), Bergak(1963、1964、1965、1966, 1968, 1969), Itoh(1970), Bickham(1976)等对 游蛇科(Colubridae)、眼镜蛇科(Elapidae)、海 蛇科(Hydro户hdae),蜂科(Vipiridae)等科的部 分蛇类的染色都有所报道。但国内只近年有所 报道,研究不多[1,2,37。关于虎斑游蛇(Natrix tigrina lateralis (Berthold) ]染色体的研究未见 报道。为此我们对虎斑游蛇的染色体组型作了 研究和分析,现将研究方法与结果报道如下。 甲醇与冰醋酸(3:1)固定液固定30分钟。重复 固定3次,最后用空气干燥法制片。1:10的 Giemsa液(pH7.2 )染色30分钟。 染色体标本制成后,在油镜下计数100个 以上完整的、分散良好清晰的中期分裂相检查 二倍体染色体数目。再选取20个优良的中期 分裂相照相放大。参照Denve:体制测量方法, 进行染色体配对和组型分析。  相似文献   

14.
柞蚕(Antheraea pernyi)是属于鳞翅目天蚕蛾科的昆虫,其染色体数目的研究最早由日本人川口曾报道过。最近我们在涂片法的基础上稍做了一点改变,对柞蚕精巢染色体进行制片,观察到比较清晰、分散良好的中期分裂相,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5.
用胰蛋白酶-G-分带法对用甲基硝基亚硝基胍(MNNG)转化的金仓鼠乳鼠肺细胞及未转化正常细胞的核型进行了比较分析。为了便于控制胰蛋白酶处理的时间,采用较稀的(0.01%)胰蛋白酶溶液,在室温和pH 8.2条件下处理1—3分钟,然后染色(两步法);或将胰蛋白酶直接加在染液中(一步法),均取得较好的结果。用MNNG 转化的金仓鼠乳鼠肺细胞BHLB-4 系,其染色体众数仍保持二倍性,但用G-分带法进行核型分析的结果表明,某些表面上看来是二倍体的分裂相,其核型实际上是不正常的,表现为某些染色体的单体性或三体性,并出现额外染色体,故称之为假二倍体核型。由此可见,在转化过程中,金仓鼠乳鼠肺细胞的核型发生了一定的改变,但除第8号染色体单体性的出现频率较高(7/20)外,未发现其他规律。  相似文献   

16.
姿和林 《遗传》1984,6(6):22-22
柞蚕(Antheraea pernyi)是属于鳞翅目天 蚕蛾科的昆虫,其染色体数目的研究最早由日 本人川口曾报道过。最近我们在涂片法的基础 上稍做了一点改变,对柞蚕精巢染色体进行制 片,观察到比较清晰、分散良好的中期分裂相, 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7.
本文综合报道了作者近数年来以PTK_2细胞为实验材料,用Nd:YAG激光器所发射的1.06微米波长和氩离子泵浦Titanium-Sapphire激光所发射的700—760毫微米波长的连续激光微光束作为光捕捉在显微操作染色体方面的一些主要实验结果。所得结果表明光捕捉可诱发中期细胞的落后染色体向中期板加速移动,抓住后期细胞的一对染色体,使其停留在中期板保持静止不动,而其余的染色体对照常进行染色单体的分离並移向两极,在后期一直用光捕捉抓住的那对染色单体,最终在胞质分裂时将进入一个子细胞,或丢失在分裂沟中或两染色单体分开,各自分别进入原相对的子细胞。作为光捕捉Titanium-Sapphire激光器发射的700—760毫微米波长的激光束,比Nd:YAG激光的1.06微米波长能在更高的输出能量水平下操作而产生较小的对细胞损伤的副作用,从而更容易操作染色体。在适宜的输出能量水平下操作,光捕捉不会对细胞造成损伤,受光捕捉的细胞一般都能继续分裂直至形成两个子细胞。实验结果证明光捕捉技术是一项研究活细胞纺锤体、染色体运动等细胞生物学问题而又不损伤细胞的良好工具。光捕捉技术也可能对诱发单体、三体细胞,研究细胞遗传提供新的手段。  相似文献   

18.
鱼类外周血染色体的简易制备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制作鱼类外周血细胞染色体时,通常需采用Ojima等和Heckman等建立的淋巴细胞培养法。最近,我们未采用淋巴细胞体外培养,制得了尼罗罗非鱼、草鱼、江西万安玻璃鲤鱼等数种鱼类外周血淋巴细胞的染色体中期分裂相(图略)。具体方法如下:  相似文献   

19.
以六倍体短柄草为研究材料,对短柄草的染色体制片方法进行了优化,建立了一种改进的短柄草染色体酶解制片方法。试验结果表明,以45%醋酸固定液固定根尖、酶解时间2h可以获得最佳的根尖染色体制片。此方法不仅可以得到分散良好的有丝分裂中期分裂相,而且还缩短了酶解的时间,提高了制片的效率。  相似文献   

20.
采用外周血加PHA培养48—72小时,研究了3例慢性淋巴细胞型白血病患者的染色体。没有发现Ch~1染色体,但发现有其它类型的标记染色体。例1在分析的208个中期分裂相中,亚二倍体占20.1%,二倍体占57.8%,超二倍体占22.1%。在66个中期分裂相中见有两类不同的标记染色体,一类比A_大得多的亚中部着丝点染色体,占29.3%;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