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报道了中国兰科独蒜兰属2个未详知种:藏南独蒜兰(Pleione arunachalensis Hareesh, P.Kumar M.Sabu)和矮小独蒜兰[P.humilis (Sm.) D.Don],并提供了详细的形态描述和照片。凭证标本保存于云南省林业和草原科学院植物标本馆(YAF)。  相似文献   

2.
独蒜兰     
刘虹  吴瑞云  陈雁 《生物学通报》2010,45(12):50-50
独蒜兰(Pleione bulbocodioides)为兰科独蒜兰属多年生草本植物。陆生兰,一般株高15~25 cm,多分布于中国长江流域及其以南的地区,海拔630~3 000 m的密林下或沟谷旁有泥土的石壁上常见大片野生分布。独蒜兰属植物全球约16种,中国分布有15种。根据1999年国家林业局农业部第4号令批准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名录(第1批)》,  相似文献   

3.
独蒜兰属(Pleione D. Don)为兰科(Orchidaceae)极具观赏价值的一个属,有24个原生种,9个自然杂交种,并已在英国皇家园艺协会登录杂交群431个,该属植物深受人们的喜爱,具有巨大的市场开发潜力。我国为该属植物的分布中心和物种多样性中心,但我国在该属植物的资源开发和育种方面远落后于欧洲。为加强其资源保育和可持续开发利用,本文从独蒜兰属植物种质资源、杂交育种两个方面进行综述,重点介绍了近50年来育种家在独蒜兰属植物杂交育种过程中针对不同的育种目标所取得的成果,并对其资源、育种和产业面临的问题进行总结和展望,为开展独蒜兰属育种提供了一些思路和方向。  相似文献   

4.
为解决兰科(Orchidaceae)独蒜兰属(Pleione D. Don)植物分类学问题并探索叶片超微结构在分类学中的意义,该研究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对独蒜兰属15种植物成熟叶片的细胞界限、角质层纹理、气孔器分布等15个叶表皮超微特征进行观测分析,以明确它们的分类学意义。结果表明:(1)细胞界限、表皮细胞蜡质量、角质层纹理、气孔器分布、气孔器周围蜡质、气孔器外拱盖内缘、角化现象、气孔器相对高度、表皮细胞长度、表皮细胞面积、保卫细胞长度和保卫细胞面积这9个指标对于该属分类具有重要价值和意义。(2)利用上述特征可以对春花独蒜兰组(S. Humiles)、独蒜兰组(S. Pleione)和独蒜兰复合体(P. bulbocodioides complex)的组内区分进一步细化。(3)聚类分析将15种独蒜兰属植物聚类为4个分支,与传统分类学和分子系统学分类结果基本一致。研究认为,大理独蒜兰(P. × taliensis P. J. Cribb & Butterfield)与云南独蒜兰[P. yunnanensis (Rolfe) Rolfe]、黄花独蒜兰(P. forrestii Schltr.)在多个叶片微观特征方面表现出高度的一致性,大理独蒜兰的亲本有待于进一步研究确认。  相似文献   

5.
报道了采自广州从化的野牡丹科肉穗草属(Sarcopyramis)和兰科独蒜兰属(Pleione)各一种新分布植物,分别为楮头红(S. nepalensis Wall.)和独蒜兰[P. bulbocodioides (Franch.) Rolfe],凭证标本存放于华南农业大学植物标本馆(CANT)。两种植物在从化的分布地海拔260~300 m,是二者在中国大陆的最南部、海拔最低的分布记录,对研究两属植物的扩散机制、垂直分布及气候变化对物种迁移的影响等理论问题具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6.
大理独蒜兰     
邹贤桂  俸宇星  梁畴芬   《广西植物》1993,(2):99-100
<正> 大理独蒜兰(Pleione forrestii Schlechter)是Schlechter于1912年发表的新种,属兰科独蒜兰属(又名一叶兰属)植物,产于我国云南西部,岩生或地生,海拔700—3000米。模式标木为Forrest 4849,采自大理。属名Pleione系人名,为纪念Pleiades的母亲Pleione而取。笔者1992年2月20日将其种于广西桂林雁山,并于3月开花。据栽培观察,该植物先花后叶,花葶高约8cm,花黄色,花萼花瓣同  相似文献   

7.
怒江河谷低海拔地区残存原生植被中兰科植物多样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解怒江河谷低海拔地区的生物多样性,我们以兰科植物为例,对怒江河谷贡山和福贡段海拔1,600m以下的4片残留原生植被中的兰科植物多样性和受威胁状况进行了调查.通过4次野外路线法考察和相关的室内标本研究,发现这些残存的森林中兰科植物多样性非常丰富,目前已记录33个属60种兰科植物,其中附生兰为42种,地生兰为18种.在己鉴定的物种中,一种毛兰属植物(Eria sp.)为中国新记录种或新种,疣花三角兰(Trias verrucosa)为怒江河谷特有,洛氏羊耳蒜(Liparis rockii)为怒江河谷和独龙江河谷所特有,杓兰属一种(Cypripedium sp.)、盆距兰(Gastrochilus calceolaris)、羽唇兰(Ornitochilus difformis)、带叶兰(TaeniophyHum glandulosum)、匙萼卷瓣兰(Bulbophyllum spathulatum),短穗竹茎兰(Tropidia curculigoides),卵叶火烧兰(Epipactisroyleana)等为本区域新记录种.这些兰科植物面临的主要威胁为生境破碎化、生境质量下降和生境丧失.我们建议尽快开展该地区生物多样性调查和濒危状况评估,并制定和实施有效的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8.
青藏高原的兰科植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郎楷永 《生命世界》1993,20(2):23-23
一、兰科植物在青藏高原的种子植物中是大科之一,共有99属,474种及9变种.属占我国国产属总数的61.5%,地生型54属,附生型37属,腐生型8属.种数占我国国产种总数的46.5%,属中含超过20种的属有:虾脊兰属、羊耳蒜属、杓兰属、舌唇兰属、玉凤花属和石豆兰属,含10-20种的属有石斛属、毛兰属、角盘兰属、无柱兰属、阔蕊兰属、红门兰属、贝母兰属和对叶兰属,而仅含1种的属有43属,含2种的属有15属.兰科植物在本地区的分布是以横断山  相似文献   

9.
报道广东兰科植物1新记录属——钻柱兰属Pelatantheria Ridley,及2新记录种,蜈蚣兰Pelatantheria scolopendrifolia (Makino) Averyanov、插天山羊耳蒜Liparis sootenzanensis Fukuyama,并对其形态特征简要描述。凭证标本保存于深圳兰科植物保护研究中心标本馆(NOCC)。  相似文献   

10.
广东南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兰科植物物种多样性及其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所有野生兰科植物均在《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的保护之列,但是对于广东南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兰科植物的资源状况仍不清楚.为此,作者于2004-2009年对保护区内兰科植物进行了详细调查,同时查阅了国内主要标本馆馆藏的保护区标本并参考文献记录,发现保护区有兰科植物49属121种,其中地生兰75种,附生兰40种,腐生兰6种,主要集中在石豆兰属(Bulbophyllum)(10种)、虾脊兰属(Calanthe)(10种)、斑叶兰属(Goodyera)(10种)、羊耳蒜属(Liparis)(8种)、玉凤花属(Habenaria)(7种)、兰属(Cymbidium)(6种)等.其中只有少数种类在保护区内广泛分布,大多数种类均零星分布,数量稀少.区系分析显示,属的区系以热带性质为主,而种的区系则以温带成分更为明显,说明保护区的区系成分比较复杂,热带亚洲成分和东亚特别是中国-日本分布类型在保护区发生了强烈的融合,具有明显的亚热带特征,并与中国台湾植物区系有密切关系.此外,针对保护区内兰科植物的保护现状,作者呼吁有关部门对电站工程进行合理规划,并建立相关的法规政策,加强对保护区内兰科植物非法采集买卖的管制.  相似文献   

11.
报道1个广东兰科植物新记录属:长喙兰属(Tsaiorchis),5个新记录种:江口盆距兰(Gastrochilus nanus),尾唇羊耳蒜(Liparis krameri),小沼兰(Malaxis microtatantha),长轴白点兰(Thrixspermum saruwatarii),长喙兰(Tsaiorchis neottianthoides)。凭证标本均保存在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标本馆(IBSC)。  相似文献   

12.
该研究采用人工温室于3种培养温度(20℃/15℃、15℃/10℃、10℃/5℃)条件下,分析独蒜兰生长开花进程以及假鳞茎中有机物质含量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1)于20℃/15℃(模拟原生地开花期自然温度)处理下,独蒜兰进入初花期的时间比15℃/10℃、10℃/5℃处理下分别提前24d和53d,花期分别延长了4d和6d。(2)独蒜兰的花色以10℃/5℃处理较深,但该处理中有哑蕾出现。(3)老假鳞茎生长开花过程中,20℃/15℃处理的淀粉含量呈升高趋势,15℃/10℃和10℃/5℃处理先升高后降低;3种温度处理下,可溶性糖均在花期含量最高,且10℃/5℃处理下可溶性糖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均保持较高水平。研究认为,20℃/15℃和15℃/10℃培养温度均有利于独蒜兰的生长和开花;独蒜兰休眠的假鳞茎不需要经过低温诱导解除休眠,随着温度上升,相应的生长发育进程就会启动。  相似文献   

13.
兰科植物的生存强烈依赖菌根真菌,研究兰科菌根真菌对兰科植物的保护有重要作用。本研究以辽宁省的无柱兰(Amitostigma gracile)、二叶舌唇兰(Platanthera chlorantha)、小斑叶兰(Goodyera repens)、蜻蜓兰(Tulotis fuscescens)、山兰(Oreorchis patens)、羊耳蒜(Liparis japonica)、长苞头蕊兰(Cephalanthera longibracteata)和绶草(Spiranthes sinensis) 8种属于极小种群的野生兰科植物为例,利用第二代测序技术对其根内生真菌多样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无柱兰、二叶舌唇兰、小斑叶兰和山兰都偏好与角担菌科(Ceratobasidiaceae)真菌共生,羊耳蒜偏好与胶膜菌科(Tulasnellaceae)真菌共生;长苞头蕊兰主要与革菌科(Thelephoraceae)和蜡壳耳科(Sebacinaceae)真菌共生;绶草不仅能与丝核菌属(Rhizoctonia)真菌共生,还能与蜡壳耳科真菌共生;同种兰科植物的不同植株在同一生境下所选择的菌根真菌有差异,而同一地点的不同兰科植物的菌根真菌群落各不相同。由此可见,兰科植物根中菌根真菌的组成并非完全受植物自身控制,但主要菌根真菌仍取决于兰科植物的选择;这8种兰科植物根中的真菌绝大多数为非菌根真菌,而菌根真菌的丰度通常很低,这可能是辽宁地区兰科植物稀少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4.
沼兰族是兰科植物的大族之一,约2 000种,除了极地和沙漠地区,全球均有分布。该族植物主要分布在热带地区,尤其在东南亚、热带美洲、非洲以及澳大利亚等地区种类非常丰富。目前,已有关于该族植物形态和分子系统的研究,但有关该族亚族和属间的系统关系尚不清楚,属的界定争议也较大。该文基于核基因片段ITS和叶绿体基因片段matK序列,采用最大简约法、最大似然法贝叶斯推理分析法,对现有沼兰族主要属的123种植物和10个外类群植物进行了分子系统学研究。结果表明:沼兰族主要分为3个亚族分支,包括附生的鸢尾兰亚族(Oberoniinae)、地生的羊耳蒜亚族(Liparidinae)和沼兰亚族分支(Crepidiumclade)。鸢尾兰亚族包括6个属、羊耳蒜亚族分支包括5个属、沼兰亚族分支包括4个属;丫瓣兰亚族(Ypsilorchidinae)应归并为鸢尾兰亚族;Disticholiparis属与Stichorkis属的模式标本相同,应并入Stichorkis属;沼兰属(Crepidium)和无耳沼兰属(Dienia)的唇瓣结构差异较大,但二者均为单系类群。此外,在收集野外实验材料过程中,发现了2种产自中国西南部和越南北部的沼兰族新种,分别命名为麻栗坡羊耳蒜(Platystyliparis malipoensis G.D.Tang,X.Y.ZhuangZ.J.Liu)和秉滔羊耳蒜(Cestichis pingtaoi G.D.Tang,X.Y.ZhuangZ.J.Liu)。  相似文献   

15.
沼兰族是兰科植物的大族之一,约2000种,除了极地和沙漠地区,全球均有分布.该族植物主要分布在热带地区,尤其在东南亚、热带美洲、非洲以及澳大利亚等地区种类非常丰富.目前,已有关于该族植物形态和分子系统的研究,但有关该族亚族和属间的系统关系尚不清楚,属的界定争议也较大.该文基于核基因片段 ITS 和叶绿体基因片段 mat K 序列,采用最大简约法、最大似然法贝叶斯推理分析法,对现有沼兰族主要属的123种植物和10个外类群植物进行了分子系统学研究.结果表明:沼兰族主要分为3个亚族分支,包括附生的鸢尾兰亚族(Oberoniinae)、地生的羊耳蒜亚族(Liparidinae)和沼兰亚族分支(Crepidium clade).鸢尾兰亚族包括6个属、羊耳蒜亚族分支包括5个属、沼兰亚族分支包括4个属;丫瓣兰亚族(Ypsilorchidinae)应归并为鸢尾兰亚族;Disticholiparis 属与 Stichorkis 属的模式标本相同,应并入 Stichorkis 属;沼兰属(Cre-pidium )和无耳沼兰属(Dienia )的唇瓣结构差异较大,但二者均为单系类群.此外,在收集野外实验材料过程中,发现了2种产自中国西南部和越南北部的沼兰族新种,分别命名为麻栗坡羊耳蒜(Platystyliparis mali-poensis G.D.Tang,X.Y.Zhuang & Z.J.Liu)和秉滔羊耳蒜(Cestichis pingtaoi G.D.Tang,X.Y.Zhuang &Z.J.Liu).  相似文献   

16.
高黎贡山兰花的多样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高黎贡山兰科植物的生物地理学和多样性进行了研究。1.兰科是高黎贡山种子植物中最大的科,包括75属265种。2.高黎贡山兰花起源于新、旧世界的热带和温带, 热带属占60%(45属),温带属占38.67%(29属),包括2个云南特有属。但是,高黎贡山兰科植物与地中海地区和中亚地区的联系十分微弱。3.高黎贡山的兰花以地生兰为主。这里,57.33%(43属)为地生兰,而附生兰和腐生兰仅分别为31属和3属。4.兰花物种的分布区式样表明高黎贡山兰花以温带兰为主 温带兰占总种数的69.43%(184种),包括东亚成分即滇西高黎贡山-东喜马拉雅分布的种和中国西南部特有种,它们是高黎贡山兰花区系的核心。5.高黎贡山兰科的特有现象在于1)具有云南二个特有属蜂腰兰Bulleyia和反唇兰Smithorchis;2)有高黎贡山特有种21个,如泸水兜兰Paphiopedilum markianum,贡山风兰Cymbidium gongshanense,贡山贝母兰Coelogyne gongshanense,热带附生兰——万带兰亚科在高黎贡山没有形成特有种;3)高黎贡山北段的特有种比南段丰富贡山有14种,腾冲仅有4种; 海拔1800~2100 m的梯度带特有种最多(13种);4)高黎贡山有云南特有种10种,其中小花槽舌兰Holcoglossum junceum是一个热带种,因为板块位移而来到了亚热带地域;5)高黎贡山的兰科植物中有19.25%(51种)是中国特有种,它们出现在高黎贡山,分布在云南其他地区和西南的一些省区。高黎贡山特有种,分布到高黎贡山的云南特有种和分布到高黎贡山的中国特有种一共为82种,占高黎贡山兰科总种数的30.91%, 兰科在高黎贡山是一个特有化程度很高的类群。  相似文献   

17.
广东山区兰科植物区系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英强  陈邦余 《广西植物》2001,21(2):137-145
初步统计 ,广东山区共有兰科植物 71属 2 0 8种。其中以热带分布属 4 7属 ( 66.2 % )为主 ,占绝对优势 ,其次为热带—亚热带属 1 3属 ( 1 8.3% )。主要属为虾脊兰属、羊耳蒜属、玉凤花属、石斛属、兰属、石豆兰属 ,其中 2属为世界分布属 ,2属为热带分布属 ,2属为热带—亚热带分布属。广东山区兰科植物区系的地理成分较为复杂、多样 ,以热带亚洲成分 (占 39.4 % )为主导成分 ,其次为热带亚洲至热带大洋洲分布成分 ( 1 6.9% )。广东山区没有特有属 ,但特有种丰富 ,产中国特有种 39种 (占 1 8.8% ) ,其中广东特有种 6种 (占 2 .9% )。广东山区具有兰科植物从最原始到最进化各类型的代表。区系成份比较表明 ,本区与云南、广西和中南半岛兰科植物区系有较密切的联系。结果表明本区兰科植物区系的古老原始性 ;具有从热带向亚热带过渡的特点 ;与热带亚洲兰科植物区系具有密切的关系 ;可能是中国兰科植物演化中心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18.
独蒜兰种子共生萌发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从独蒜兰分离的菌根真菌与其种子在燕麦培养基上共生萌发。结果表明GN21、GN23和GN24的作用效果较好, 其中GN21萌发率84.6%, 高于对照7个百分点, 达到显著性。同时也表明, 从同一兰科植物分离到的属于同一属的不同菌根真菌种, 有的能明显促进种子萌发, 有的却不能促进萌发, 甚至产生病斑, 引起原球茎死亡。  相似文献   

19.
独蒜兰种子共生萌发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从独蒜兰分离的菌根真菌与其种子在燕麦培养基上共生萌发.结果表明GN21、GN23和GN24的作用效果较好,其中GN21萌发率84.6%,高于对照7个百分点,达到显著性.同时也表明,从同一兰科植物分离到的属于同一属的不同菌根真菌种,有的能明显促进种子萌发,有的却不能促进萌发,甚至产生病斑,引起原球茎死亡.  相似文献   

20.
独花兰(Changnienia amoena Chien)为我国特有的独属独种兰科植物,仅生长于长江中下游及陕西南部的山地林下及沟谷中,是中国特有兰科物种之一,被列为国家二级保护植物.以浙江天目山自然保护区的野生独花兰中分离获得的菌根真菌为对象,应用传统的形态结构鉴别与rDNA ITS分子生物学手段相结合的研究方法,进行了菌株的分类鉴定研究,确定该菌株为兰科菌根真菌之一的胶膜菌属(Tulasnella)真菌.研究结果对于全面了解兰科植物菌根真菌的特征和有效保护独花兰植物资源均具较大意义和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