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用常规微电极细胞内记录方法研究了东方蝾螈胚胎表皮细胞兴奋过程中的电活动。结果表明,在发育分期26—37这一阶段,在兴奋过程中可以记录出典型的动作电位。蝾螈胚胎表皮细胞静息电位为—40至—80毫伏。发育早期的表皮细胞膜的静息电位较低(分期26时为—25至—45毫伏)。动作电位的形状类似心肌动作电位。可以有明显超射(振幅0—45毫伏)。动作电位的时程很长,范围为70至400毫秒,低温时竟可长达900毫秒。其上升相一般在10至20毫秒内。发育早期(分期26—27)上升速度较慢(20—40毫秒)。动作电位有明显阈值。一般一次刺激产生一次反应,但偶尔也可记录到一次刺激产生多个反应。兴奋传导速度在17—24℃时为13—83毫米/秒,平均30.8毫米/秒。同一个胚胎的不同部位的表皮如头部和躯干部所记录的动作电位(在分期28—29)有明显不同的时程。头部的时程短,躯干部的时程长。在具有完整神经系统的正常胚胎这种差异更明显。蝾螈胚胎表皮细胞的动作电位可以为TTX可逆地消除,但Co~(++)、Mn~(++)以及钙离子通道阻断剂戊脉安对它影响不大,提示蝾螈胚胎表皮细胞的动作电位是依赖于钠的。  相似文献   

2.
两栖类胚胎表皮细胞的传导能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曾弥白 《生命科学》1997,9(5):193-196,199
两栖类胚胎表皮细胞在胚胎发育的一定时期具有传导能力。叙述了胚胎表皮细胞传导的性质、胚胎表皮细胞间兴奋传导的结构基础以及胚胎早期兴奋传导的通路,并提出了有待进一步探索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蝾螈胚胎表皮的兴奋性及传导能力在分期26出现,到分期37末结束,某些部位甚至更晚些消失。为了查明表皮细胞兴奋性的产生是否受到来自其它组织的影响,还是仅依赖于表皮细胞自身的分化状态,我们曾用非典型表皮进行过研究。当时曾报道,离体培养的表皮细胞,即使达到了产生兴奋性的分化状态,用电生理技术在刺激强度为1—2伏时,测试不到动作电位。然而,如果这样的非典型表皮被  相似文献   

4.
在胚胎发育的一定时期,表皮细胞呈现较强的β-内啡肽阳性免疫反应,而这时期正是表皮传导最活跃的时期。为了探索胚胎表皮传导和β-内啡肽-类阿片样多肽之间是否有关系,本实验采用纳络酮处理,发现表皮传导消失,待纳络酮作用消除后,表皮传导现象又再出现,说明纳络酮在胚胎表皮细胞传导中起了阻断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两栖纲中有尾目和无尾目胚胎表皮在一定发育阶段都具有兴奋性并能传导兴奋的问题,经过一番争论之后终于被肯定了下来。有尾目中蝾螈的胚胎在发育分期26阶段出现前肾隆起时,表皮出现兴奋性和传导能力;但这时胚胎的肌肉还处于不具有收缩能力的时期。胚胎表皮的兴奋性和传导能力一直维持到分期37。至于  相似文献   

6.
离体培养的蝾螈胚胎的非典型表皮,其中的大部分在较高强度的电刺激下细胞不显示兴奋性,少量显示兴奋性的外植块所需的刺激强度也高于正常胚胎表皮。用含有能量物质(碳水化合物、氨基酸、代谢中间产物和ATP)的  相似文献   

7.
用常规电生理细胞内记录技术了解了影响蝾螈胚胎非典型表皮细胞兴奋性的一些因素。1.小牛血清、蝾螈胚胎内胚层和肌节中胚层、非洲爪蟾胚胎外胚层及嫁接于受体胚胎都提高非典型表皮显示动作电位样品的百分比。血清琼脂包饺子的作用较培养在含血清溶液明显。内、外胚层的作用更为明显。嫁接于受体胚胎的非典型表皮百分之百地显示兴奋性。2.血清、内、中、外胚层及嫁接于受体胚胎都降低表皮细胞的刺激阈值。各处理组的平均阈值均低于对照组,其巾嫁接于受体胚胎的非典型表皮细胞最低,接近于正常胚胎的表皮细胞。3.血清琼脂块和内胚层包饺子的实验表明,影响兴奋性的因素必须始终与表皮细胞保持接触,才‘能产生作用。一旦脱离接触,其作用就逐渐消失。4.胚胎表皮细胞兴奋性的产生不依赖于外来因素,是一种自主的功能分化。但是外来因素能使培养的表皮细胞的兴奋性增强,对低强度的刺激产生兴奋。这种外来因素可能是一些非专一性的与代谢有关的物质。  相似文献   

8.
从前我们报道过,从蝾螈的早期原肠胚分离培养的非典型表皮,对电刺激不产生可传播的兴奋,但是嫁接到受体胚胎则成为可能产生可传播的兴奋,并能将冲动传到后者,说明兴奋性的产生不单纯是细胞分化的后果,而是受到其它因素的影响。曾经推断这种因素可能是一种物质。根据非典型表皮与受体胚胎在嫁接中接触的情况,尤其是来自中胚层的物质可能和表皮细胞产生传导能力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9.
1.蝾螈胚胎表皮在分期26动作电位刚出现时,同一胚胎不同部位表皮细胞的兴奋性不同,存在一个沿头—尾轴的梯度变化。头部细胞引起动作电位所需的阈值??最低,即细胞兴奋性最强。尾部所需阈值最高,中部在两者之间。这一梯度在分期26末消失。2.胚胎在整个传导期间(分期26至分期37),表皮细胞兴奋性也不是恒定的,呈低一高一低的变化过程。在分期32,阈值线达最低值,即此时表皮细胞最容易兴奋。3.在胚胎表皮动作电位消失过程中表皮细胞兴奋性存在一个与动作电位出现时相反的梯度。不仅头一尾、而且背、腹也存在这种兴奋性梯度。背面头部动作电位最早消失,腹面尾部可维持到分期38中期。4.表皮细胞兴奋性出现时,动作电位有一个发生、发展的过程。离体实验表明,含有头部中胚层的表皮,动作电位的出现早于含有尾部中胚层的表皮,平均早出现2.4小时。这说明表皮兴奋性按时空顺序出现可能受到其下不同部位中胚层的某些影响。5.离体实验还提出了神经嵴对表皮兴奋性的出现也有一定影响,虽然作用似乎比中胚层要弱一些。  相似文献   

10.
两栖类胚胎表皮细胞在其发育的一定阶段是可兴奋的,能传导兴奋,并伴有类似心肌细胞的动作电位。Sato等报道,蝾螈表皮细胞动作电位由两种成分组成:心肌型的慢电位和在这之前一个短时程的快电位。慢电位可以传递到其它细胞,而快电位是不传递的。他们认为,慢电位是由快电位诱导产生的。在我们以往的实验中,刺激和记录的不是同一个细胞,可能是由于快电位不能传递到被记录的细  相似文献   

11.
武玮Lin 《动物学报》1995,41(2):173-180
用微电极细胞内记录技术研究了东方蝾螈胚胎表皮细胞膜的静电位、输入电阻与其兴奋性的关系,在兴奋性形成期间正常胚胎表皮细胞的静息膜电位逐渐增大,膜的输入电阻逐渐减小。与不显示兴奋性的离体非典型胚胎表皮细胞相比,显示兴奋性的膜电位较高,膜电阻较低。用葡萄糖处理非典型表皮,在兴奋性出现同时,细胞膜超极化,膜电阻减小。用哇巴因处理表皮囊泡,在兴奋性消失同时,细胞膜去极化。结果表明,细胞能量供应不足所造成的膜  相似文献   

12.
自从我们观察到两栖类胚胎的表皮在一定的发育阶段能够传导兴奋性,很自然地想到表皮细胞与中枢神经系统的联系的问题,想到Rohon-Beard细胞(以下简称R.-B.细胞)。R.-B.细胞自从1860年在七鳃鳗被发现以来,在无尾两栖类的青蛙、蟾蜍、铃蛙都被找到。在有尾类的钝口螈胚胎,Coghill在1914年进行了经典的,比较系统的研究,相当精细地叙述了这种细胞的发育,联系到胚胎的早期行为,他认为这些细胞是躯干部最早的感觉细胞,在背部的感觉神经节建立之前,执行感觉的功能,尽管那时关于兴奋是怎样传入到这种细胞的,还没有定论。  相似文献   

13.
研究了影响大豆幼胚培养体细胞胚胎发生频率的9个因素。诱导体细胞胚胎发生的适宜幼胚长度为4mm;随着供体植株发育阶段的提高诱导频率下降;最适基本培养基为MS培养基; 蔗糖浓度从1.5%提高到9%,诱导频率逐渐下降;过高的维生素B1浓度对胚胎发生不利;2,4 — D的诱导效果优于NAA,适宜的2,4—D浓度为20ppm; 光、暗处理与生长素种类和浓度之间存在交互作用,接种方式对诱导频率影响很大,体细胞胚只在下表皮与培养基接触的幼子叶的上表皮上产生,当上表皮与培养基接触时,两个表皮都不能产生体细胞胚;被试的所有基因型都能被诱导胚胎发生,不同基因型的诱导频率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4.
在前一篇报道里我们断定了R.-B.细胞在神经胚中的定位,叙述了它们被割除干净后,早期胚胎显示不出应有的、对刺激的反应。虽然已经有人从它们的纤维的分布,从膜的兴奋性判断它们的神经元的性质,我们用实验胚胎学的方法证明了它们确实是初级感觉神经元(Primary sensory neuron),在早期胚胎的传导通路中,负责把兴奋传递到脊  相似文献   

15.
利用静电场提高IVF小鼠胚胎发育率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研究首先用静电场处理小鼠2细胞期胚胎,通过观察其发育率筛选了最佳处理剂量(场强和时间),在此基础上探讨了不同细胞期的静电刺激对小鼠胚胎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用静电场处理小鼠2细胞期胚胎,能显著提高胚胎的发育能力,最佳处理剂量的囊胚率从42.4%提高到64.5%,囊胚孵化率从20.0%提高到44.8%,与对照组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不同细胞期胚胎对静电刺激的敏感性不同,其中1细胞(授精后6h)和2细胞期(授精后24h)胚胎对电场刺激较为敏感。  相似文献   

16.
在妊娠的最初三周内,羊和其它反刍动物胚胎会发出各种生化信息,以表明它所处的状态.这样母体就能识别它,黄体就不断产生正常胚胎生长所必需的孕酮.但是,Roberts解释说,如果母体与胚胎的状态不相宜,也就是母体未能处于接受胚胎信号的良好状态,那么黄体就将退化,胚胎死亡.他告诉本刊:“现在清楚了,那么多妊娠之所以失  相似文献   

17.
蟾蜍脊神经节神经元对外周重复刺激的反应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吕国蔚  市翠英 《生理学报》1991,43(3):220-226
本工作用细胞内记录技术,研究并分析了蟾蜍离体脊神经节神经元对重复刺激其外周突(坐骨神经)的反应。所记录的66个神经元的传导速度,刺激阈值和静息膜电位分別为5.3—20.0m/s,0.02—0.10mA 和-50—-80mV。随着重复刺激频率的增加,脊神经节神经元的细胞内动作电位进行性地出现潜伏期动摇或延迟、振幅降低、后超极化减弱和时程延长。与此同时,锋电位分解成 S、NM 和 M 三种亚波成分,并进而出现脱失。S、NM 和 M 成分对刺激频率的跟随能力为 S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优化飞蝗Locusta migratoria胚胎石蜡切片制备技术,研究飞蝗胚胎发育时期浆膜表皮变化规律。【方法】通过优化飞蝗胚胎固定前处理、洗涤、脱水和透明等步骤,改良胚胎期石蜡切片制备技术;制备飞蝗胚胎发育第3-10天的石蜡切片,通过HE染色观察浆膜表皮发育规律;通过制备飞蝗发育第6-8天从卵孔端至卵尾端的纵切切片,观察飞蝗胚胎转旋时期的形态变化。【结果】飞蝗胚胎期石蜡切片技术优化后的操作步骤为:固定前Na Cl O预处理和打孔、洗涤30min、脱水30 min和透明30 min。通过此方法可获得表皮结构完整且清晰的胚胎期组织切片。在30℃条件下,飞蝗胚胎浆膜表皮及几丁质沉积形成于胚胎发育的第5天,在第8天时开始降解。飞蝗胚胎的转旋发生在第6-7天,伴随着浆膜和浆膜表皮的形态变化。【结论】本研究优化了飞蝗胚胎石蜡切片制备步骤,揭示了飞蝗胚胎浆膜表皮及胚胎转旋的发育模式,为昆虫胚胎发育的研究提供了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19.
人胚心肌细胞超微结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自第一次报告鸡胚心肌发育的电子显微镜研究以来,其他学者陆续报告了小鼠等动物胚胎心肌的电镜研究,人胚心肌细胞间连接、人胚心的刺激传导系发生学的研究和人胚心肌发生的电镜研究,等一系列工作。国内对人胚心肌细胞的研究不多,本文报  相似文献   

20.
正常中国人中枢运动系统传导时间的测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倪月秋  滕国玺 《生理学报》1991,43(4):322-329
本文应用高电压、低输出阻抗刺激器,经皮给予大脑皮层和脊髓电刺激(BSPES),同时在上肢鱼际(Thenar)和下肢胫骨前肌(Muscle tibialis anterior)上记录诱发肌肉动作电位,测定了64名正常健康中国人(男:46;女:18)的中枢运动系统传导时间。受试者年龄为20—67岁,身高为156—185cm。刺激大脑皮层出现反应的潜伏期与刺激脊髓出现反应的潜伏期之差为中枢运动传导时间(CMCT)。实验测得鱼际的 CMCT 为6.69±1.48ms;胫骨前肌的 CMCT 为12.90±1.59ms。经统计学处理证明,CMCT 与左右侧肢体、性别、年龄及身高无关。说明 CMCT 是无损伤测定与评价中枢运动系统功能的较精确的一种客观指标。本文根据所测数据,计算出脊髓内运动传导速度为71.34±10.89 m/s,与文献报道的锥体束传导速度50—70 m/s 相近。因此,CMCT 反映了锥体束的传导时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