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寄主卵龄和接触时间对夜蛾黑卵蜂寄生能力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莹  韩勇  方祝红  许再福 《昆虫知识》2012,49(6):1490-1495
在温度(26±1)℃、RH70%±5%、光暗比L:D=12:12的条件下,研究了在接触时间为6、12、24、36h情况下,夜蛾黑卵蜂Telenomus remus Nixon对卵龄为0、6、12、24、36h的甜菜夜蛾Spodoptera exigua(Hübner)第1天和第2天所产卵的寄生率、子代羽化率和性比。结果表明,夜蛾黑卵蜂寄生第1天卵龄为6h的寄主卵24h后,寄生率、子代羽化率和性比显著高于其他条件,分别为56.97%、89.11%和87.63%;寄生第2天相同条件的卵,寄生率、子代羽化率和性比也显著高于其他条件,分别为54.47%、95.37%和88.72%;寄生第1天和第2天的卵,其寄生率和子代性比差异不显著,但寄生第2天卵的子代羽化率显著高于寄生第1天卵的子代羽化率。因此,在室内以甜菜夜蛾为寄主繁育夜蛾黑卵蜂,最好以甜菜夜蛾第2天卵龄为6h的卵为寄主,接触时间以24h最适。该结果对夜蛾黑卵蜂应用于田间防治甜菜夜蛾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繁育寄主对稻螟赤眼蜂寄生行为及寄生能力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宋静  黄静  王雷英  李元喜 《昆虫学报》2015,58(7):783-790
【目的】繁育寄主影响赤眼蜂的生物学特性,为明确米蛾 Corcyra cephalonica (Stainton)卵繁育的稻螟赤眼蜂 Trichogramma japonicum Ashmead是否和二化螟Chilo suppressalis (Walker)卵繁育稻螟赤眼蜂在防治二化螟上有差别,及田间用米蛾卵作为稻螟赤眼蜂续代寄主的可行性,本实验观察了羽化自不同寄主的稻螟赤眼蜂的寄主选择和寄生行为,研究了两种繁育寄主对稻螟赤眼蜂寄生能力的影响,为田间防治水稻螟虫提供参考信息。【方法】室内利用选择试验观察了由米蛾卵和二化螟卵繁育出的稻螟赤眼蜂对两种寄主的选择趋性及在两种寄主上的寄生行为和寄生能力,统计了羽化子代蜂的寿命。【结果】由二化螟卵繁育的稻螟赤眼蜂表现出了对二化螟卵的选择偏好,而米蛾卵繁育的稻螟赤眼蜂在米蛾卵和二化螟卵间没有表现出寄主选择偏好。寄主搜寻时间不受繁育寄主及供试寄主的影响,卵表探测时间和穿刺及产卵时间不受繁育寄主的影响,但同一寄主繁育的稻螟赤眼蜂在米蛾卵上的卵表探测时间显著长于在二化螟卵上的卵表检测时间。除二化螟卵繁育蜂寄生二化螟卵时的寄生率(36.95%)和羽化率(45.68%)较低外,米蛾卵繁育蜂寄生米蛾卵或二化螟卵以及二化螟卵繁育蜂寄生米蛾卵等3组处理间的寄生率、羽化率均无显著差异,各处理组间子代蜂寿命也无显著差异。【结论】繁育寄主影响稻螟赤眼蜂的寄主选择和寄生能力,但不影响寄生蜂搜寻寄主的能力和寄生行为。  相似文献   

3.
<正> 据调查,在我市郊区寄生稻纵卷叶螟卵的寄生蜂以稻螟赤眼蜂Trichogramma japonicumAshmead为优势种。1976—1983年田间系统调查资料统计,8年平均,二代卵寄生率为5.59%±6.66%,三代卵寄生率为29.14%±15.52%,四代卵寄生率为22.41%±14.96%,对稻纵卷叶螟有一定的自然抑制作用。 为了保护利用稻纵卷叶螟的卵寄生蜂,有必要对寄生蜂的出蜂期给以预测。但是,初产一二天的稻纵卷叶螟卵(白色至淡黄色)难以区分  相似文献   

4.
研究了稻螟赤眼蜂和玉米螟赤眼蜂对在不同温度(1℃、4℃、7℃、10℃)下冷藏不同时间(0、3、5、7、10、15、20、25、30、40 d)处理的米蛾卵的寄生适合度,进而以赤眼蜂寄生米蛾卵粒数、赤眼蜂羽化率和羽化雌蜂率三者乘积表示米蛾卵的繁蜂质量指标(Q),确定繁殖两种赤眼蜂时米蛾卵的最佳冷藏温度和冷藏时间。结果表明:繁殖稻螟赤眼蜂时,4℃下冷藏米蛾卵赤眼蜂寄生米蛾卵粒数最高,7℃次之,米蛾卵冷藏超过15 d赤眼蜂寄生米蛾卵粒数降低50%,但是赤眼蜂寄生米蛾卵粒仍高于20粒;繁殖玉米螟赤眼蜂时,7℃冷藏米蛾卵赤眼蜂寄生米蛾卵粒数最高,4℃次之,米蛾卵冷藏10 d玉米螟赤眼蜂寄生米蛾卵粒数降低50%,但是冷藏20 d赤眼蜂寄生米蛾卵粒仍高于20粒,但各温度间差异不显著;冷藏15 d以内繁殖的赤眼蜂羽化出蜂率和羽化雌蜂与对照之间差异不显著。从数值上看冷藏15 d以内,4℃下冷藏米蛾卵的繁蜂质量较高,冷藏15 d以上,10℃下米蛾卵的繁蜂质量较高。综合分析在4℃~7℃下冷藏的米蛾卵繁蜂质量最好,冷藏时间最多不能超过15 d,两种赤眼蜂之间略有差异,但是差异不大。  相似文献   

5.
稻虱缨小蜂的寄主选择性和适宜性   总被引:10,自引:4,他引:6  
祝增荣  程家安 《昆虫学报》1993,36(4):430-437
稻虱缨小蜂Anagrus nilaparvatae Pang &Wang对白背飞虱Sogatella furcifera(HO· rvath)卵龄无明显的寄生选择性,但在新鲜寄主中的发育历期较短,育出的蜂体较大,生殖力较高,而羽化 率和雌雄性比则不受寄主卵龄的影响。在白背飞虱和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 (Stal)卵共存时,稻虱缨小蜂明显选择褐飞虱。稻虱缨小蜂在褐飞虱卵中的发育显著地比在白背飞虱卵中的慢;褐飞虱卵育出的 蜂的初羽化成虫怀卵量显著高于白背飞虱卯育出的,虫体大小也类似,且虫体越大,生殖力越高。从白背飞虱卵育出的蜂供给白背飞虱卵(W→W)时,产卵量低于其它育蜂寄主和供给产卵寄主组合(w→B、B→B、B→W)的,其内禀增长力rm较其余者小25%。本文还讨论了应用适宜性指数来综合衡量寄主的适宜性。  相似文献   

6.
啮小蜂Tetrastichus sp.是一种群聚性蛹的内寄生蜂,主要寄生于茶长卷叶蛾的蛹.在实验室中,它还能寄生蓖麻蚕、粘虫、亚洲玉米螟、棉褐带卷蛾和家蝇等寄主蛹.在小环境中,啮小蜂雌蜂搜寻大蛹(粘虫)花费的时间要明显少于寻找小蛹(棉褐带卷蛾)所花费的时间.雌蜂多数从寄主的腹部爬上蛹,其次为胸部和头部.88%的雌蜂产卵管插入蛹的位置与上蛹的部位一致.蜂龄(2-6天龄)对雌蜂接受寄主的行为无明显影响.雌蜂对寄主蛹龄有一定的辨别能力,在第7天龄粘虫蛹中产的子蜂数明显减少,对第9天龄的粘虫蛹雌蜂虽作刺探,但未见寄生.随着寄主密度增加,平均每雌寄生的蛹数和产的子蜂数均相应增加,而寄主蛹的寄生率却逐渐下降.随着雌蜂密度增加,寄主蛹的寄生率和平均每头寄生蛹中的子蜂数相应提高,但平均每雌产的子蜂数则逐渐减少.雌蜂在寄生(平均1.74+5.05分.秒)和未寄生(平均2.90±6.50分.秒)寄主中产卵管插入的时间无明显差异,但在寄生(平均每蛹为182.20±85.06头)和未寄生(平均为87.80±69.50头)寄主中产的子蜂数则有明显差异(P<0.02).表明啮小蜂雌蜂对已寄生寄主蛹无明显的辩别能力.  相似文献   

7.
通过几年来的实践,我们对玉米螟卵赤眼蜂的繁殖和应用,初步明确了以下几个问题。 一、蜂种问题 本地蜂种有适应性强、生活力旺盛、寄生率高等优点,因此采集本地玉米螟卵的赤眼蜂作蜂种比较好。一般在8月下旬晚玉米收获前15-20天采集3—4次,将卵块周围叶片剪去,装入大指形管,待羽化后作蜂种。 开始接种繁殖时寄生率往往很低,一般不寄生柞蚕卵;冷藏二、三个月的蓖麻蚕卵,寄生率仅有5%左右,新鲜卵可达20%左右;柳天蛾新鲜卵寄生率可高达40%左右。需连续繁殖二、三代后寄生率才能明显提高,如蓖麻蚕卵为61.7—85.9%,柳天蛾卵为80.6—91.0%。因此,用田间赤眼蜂作蜂种和选择适宜寄主卵很重要。  相似文献   

8.
在28℃下,以小菜蛾3龄幼虫作寄主,研究了菜蛾绒茧蜂与菜蛾啮小蜂间的相互关系.当寄主供2种蜂同时产卵寄生时,与只供1种蜂时相比。绒茧蜂的寄生率无显著变化,而啮小蜂的寄生率则显著下降;2种蜂的合计寄生率与任一种蜂单独存在时相比无显著差异.当寄主先供绒茧蜂寄生,再供啮小蜂寄生时,绒茧蜂的成功寄生率不受影响,而啮小蜂的寄生率仅为8%~13%;啮小蜂能寄生在寄主体内的绒茧蜂高龄幼虫.绒茧蜂能寄生已被啮小蜂寄生的寄主幼虫,其子代部分个体能正常发育至成虫羽化.当已被绒茧蜂寄生和未被寄生的寄主同时存在时,啮小蜂主要寄生未被寄生的寄主.表明绒茧蜂具有竞争优势。但这种优势可因啮小蜂的寄生而被削弱.  相似文献   

9.
松毛虫赤眼蜂滞育诱导及解除条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以柞蚕Antheraea pernyi卵为繁殖寄主,对松毛虫赤眼蜂Trichogramma dendrolim滞育诱导及解除条件进行研究,以解决赤眼蜂工厂化生产和大面积应用中面临的的中、长期储存问题。【方法】通过观测不同发育阶段(寄生柞蚕卵在26℃培养40、96和144 h)、滞育诱导温度(10、13和16℃)和诱导时间对松毛虫赤眼蜂滞育的影响,确定松毛虫赤眼蜂滞育诱导条件;通过观测滞育诱导温度和滞育后的贮藏温度对滞育解除的影响,确定松毛虫赤眼蜂滞育解除条件。【结果】在松毛虫赤眼蜂的不同发育阶段对其进行持续的低温刺激均能使其导入滞育,但以小幼阶段(26℃培养40 h)开始效果最佳,寄生卵在26℃培养40 h后,转入10℃和13℃下连续诱导31 d,滞育率可达100%和99.12%。滞育诱导温度和滞育后的贮藏温度对松毛虫赤眼蜂解除滞育所需时间和解除滞育后的羽化出蜂率有较大影响,10℃诱导滞育后置于1℃冷藏的赤眼蜂解除滞育所需时间最短,解除滞育后的羽化出蜂率和单卵出蜂数更高,更耐储存。此条件下冷藏约30 d开始打破滞育,在正常发育下温度下羽化出蜂,60 d羽化出蜂率达到95.24%,冷藏4个月后羽化出蜂率仍在60%以上,单卵出蜂数高于50头。【结论】松毛虫赤眼蜂最佳滞育诱导条件为26℃培养40 h后,转入10℃连续低温诱导31 d;最佳滞育解除条件为1℃低温储存,但储存期不能超过4个月。  相似文献   

10.
伞裙追寄蝇和双斑截尾寄蝇对草地螟的寄生特性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李红  罗礼智  胡毅  康爱国 《昆虫学报》2008,51(10):1089-1093
为认识寄生蝇对草地螟Loxostege sticticalis L.的寄生特性,调查了河北康保田间两种寄生蝇——伞裙追寄蝇Exorista civilis Rondani和双斑截尾寄蝇Nemorilla maculosa Meigen对草地螟各龄幼虫的寄生率、寄生部位及着卵量,并通过室内饲养对寄生蝇的存活率与寄主龄期、着卵部位及着卵量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两种寄生蝇在田间主要寄生草地螟5龄幼虫;寄生蝇可在每头寄主幼虫上着1~8粒卵不等,其中以1粒的居多(45.3%),2粒的次之(33.6%),但1头寄主幼虫中仅能羽化出1头寄生蝇;寄生蝇以寄生寄主幼虫头部和胸部较多,腹部较少,并且以寄生侧面居多,背面次之,腹面最少。寄生蝇的存活与寄主幼虫着卵量之间呈相关关系,在着卵量为1粒的寄主幼虫中,寄生蝇的存活率仅为66.7%,在着卵量为2粒及以上的寄主幼虫中,单头幼虫羽化出寄生蝇的比例为100%。  相似文献   

11.
在实验室内研究了本地天敌拟澳洲赤眼蜂和外来天敌短管赤眼蜂在不同卵龄和不同空间条件下对小菜蛾卵的寄生和种间竞争.结果表明,在0~62 h的小菜蛾卵上,拟澳洲赤眼蜂和短管赤眼蜂单独接蜂时对小菜蛾卵的寄生率、子代羽化率、子代雌蜂百分率随卵龄下降,而后代发育死亡率则随卵龄增加.短管赤眼蜂对各龄小菜蛾卵的寄生率、子代羽化率、子代雌蜂百分率均较拟澳洲赤眼蜂高,而子代蜂的发育死亡率则较拟澳洲赤眼蜂低.两种蜂对小菜蛾卵龄的要求都不太严格,在小于48 h的小菜蛾卵上都能产卵寄生,且寄生率高于50%,但短管赤眼蜂寄生对小菜蛾卵龄的要求更宽松.在两种蜂混合接蜂时,后代中短管赤眼蜂的比例在各处理中都高于50%,且随寄主卵龄增加,当小菜蛾卵龄大于48 h后,短管赤眼蜂的比例高达100%,说明短管赤眼蜂对小菜蛾有更强的寄生能力和竞争能力.拟澳洲赤眼蜂和短管赤眼蜂单独接蜂时,在4~22cm^3空间范围内,各处理间对小菜蛾卵的寄生率没有显著差异,而短管赤眼蜂的寄生率(76.4%~86%)略低于拟澳洲赤眼蜂(88.7%~92.3%).当空间大于53 cm^3时,寄生率显著下降,在102cm^3空间时显著降低到50%.混合接蜂时各处理间寄生率差异不显著.两种接蜂方式对后代羽化率和雌蜂百分率没有太大影响,蜂的后代发育死亡率在两种蜂单独接蜂时随空间而增加.在4~102cm^3空间范围内,混合接蜂后代雄蜂中短管赤眼蜂从80%以上降低到20%以下,说明短管赤眼蜂的竞争能力随接蜂空间的加大而降低.  相似文献   

12.
用不同温度(50℃、60℃、70℃、80℃、90℃、100℃)的热水处理刚羽化的替代寄主蛹,再分别接两种不同的肿腿蜂(子蜂和抱卵蜂),发现川硬皮肿腿蜂Sclerodermasichuanensis Xiao子蜂只能取食50℃~70℃热水处理过的蛹并在其上产卵;其抱卵蜂能够取食并产卵于50℃~100℃热水处理过的蛹,并且取食率和产卵率有随热水温度降低而增强的总趋势.观察发现,50℃热水处理过的蛹体晾干后即会苏醒,表明替代寄主蛹没有被烫死,60℃及以上的温度处理过的蛹不会苏醒且都不同程度地变黑(白)、干扁或长出霉菌,证明60℃及以上的温度都能使替代寄主死亡.实验结果发现,肿腿蜂子蜂能否被取食和产卵主要是看寄主是否变硬,而不是它的死活;而肿腿蜂抱卵蜂能够在死亡寄主上产卵,证明寄主体壁的性质是刺激肿腿蜂在寄主上产卵的最重要的因子.  相似文献   

13.
【目的】记录亚热带地区独栖性膜翅目昆虫的生物学特性,研究乔木树种多样性对缘叶舌蜂Hylaeus perforata及其天敌窄头褶翅蜂Gasteruption corniculigerum的影响。【方法】2015年8月至2018年9月,在江西省德兴市新岗山镇的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实验样地人工林设置了标准化的人工巢管收集缘叶舌蜂与窄头褶翅蜂,观察其生物学特性,分析缘叶舌蜂和天敌窄头褶翅蜂多度以及窄头褶翅蜂寄生率与乔木树种丰富度、海拔、坡度、北向指数和东向指数5个环境变量的相关性。【结果】缘叶舌蜂一年多代,每年5-9月筑巢,4-8月羽化活动;使用树脂筑巢;平均每次建造巢室3.75±2.24个;巢的平均直径4.73±1.31 mm;以末龄幼虫越冬;后代性比显著偏向雌性。窄头褶翅蜂营盗寄生;每年仅在7月寄生缘叶舌蜂,后代会消耗掉寄主巢内所有蜂粮;9月羽化活动;羽化时间远晚于同期的寄主缘叶舌蜂。缘叶舌蜂和窄头褶翅蜂的多度与树种丰富度呈正相关,而其他4个环境变量对缘叶舌蜂和窄头褶翅蜂的多度没有显著影响。【结论】缘叶舌蜂是典型的独栖性蜜蜂,每次筑巢会产下多个后代,在春夏及初秋活动;窄头褶翅蜂在夏季寄生缘叶舌蜂,秋季羽化活动,发育时间远长于寄主,其他盗寄生类群一般寄生单个寄主的巢室,而窄头褶翅蜂会将寄主的所有巢室破坏并消耗掉寄主储存的所有蜂粮;树种多样性更高的环境更有利于高营养级的物种生存。  相似文献   

14.
王问学 《昆虫学报》1981,(4):384-389
茶毒蛾黑卵蜂Telenomus euproctidis Wilcox是茶毒蛾卵的主要寄生蜂,它以一龄幼虫在寄主卵内过冬。雌蜂寿命平均为11.6—15.2天,单雌产仔数平均38.6头。蜂群产卵期为10—20天,80%以上的卵在前半期产下且多为雌蜂。一粒寄生卵育出一蜂。母蜂食蜂蜜比食清水者寿命长10倍,产仔数多11.8倍,子代雌性比高1.8倍。在日均温21.1℃时,完成一代需21—22天:30.1—30.9℃时10—12天。雌蜂羽化2日内交尾所得精子可供其一生受精之用。盗毒蛾、幻带黄毒蛾、乌桕毒蛾、戟盗毒蛾及一种黄毒蛾的卵是此蜂良好的补充寄主。幻带黄毒蛾卵期为9—10天,第8天的卵仍可寄生。在林间,对寄主卵块外层的卵粒寄生率较高;树冠各部位的卵块均可寄生。  相似文献   

15.
周金成  何玥  赵倩  董辉 《昆虫学报》2021,64(1):80-89
【目的】明确两性生殖品系和孤雌产雌品系松毛虫赤眼蜂Trichogramma dendrolimi在不同品种柞蚕Antheraea pernyi卵中的寄生及发育表现,为以柞蚕卵为替代寄主更好地规模化繁育赤眼蜂提供依据。【方法】测定两性生殖品系和孤雌产雌品系雌蜂在6个品种柞蚕卵[抗大(KD)、大四(DS)、高新(GX)、988(NEE)、青大(QD)和特大(TD)]上的寄生率、子代蜂窝蜂数(单窝羽化子代蜂数)和子代蜂雌性比等生物学指标,以及6个品种柞蚕卵的质量指标(单卵湿重、蛋白质含量、总糖含量和甘油三酯含量);利用主成分分析揭示柞蚕卵质量指标与赤眼蜂生物学指标间的相关性。【结果】NEE品种柞蚕卵育出的两性品系松毛虫赤眼蜂子代蜂个体显著大于除KD和QD品种以外的其他柞蚕品种卵育出的两性品系子代蜂。柞蚕品种对两性品系松毛虫赤眼蜂的寄生率、子代蜂窝蜂数和子代蜂雌性比均无显著影响。在孤雌产雌品系松毛虫赤眼蜂中,KD品种柞蚕卵育出的松毛虫赤眼蜂子代蜂窝蜂数最多,显著高于NEE和QD品种育出的子代蜂窝蜂数,但与DS, GX和TD品种育出的子代蜂窝蜂数相比无显著差异。柞蚕品种对孤雌产雌品系松毛虫赤眼蜂的寄生率和子代蜂个体大小均无显著影响。TD品种柞蚕卵的蛋白质含量最高,显著高于除GX品种以外的柞蚕品种。KD品种柞蚕卵的总糖含量和QD品种柞蚕卵的甘油三酯含量最高,均分别显著高于其余柞蚕品种。主成分分析表明,两性品系松毛虫赤眼蜂寄生率、柞蚕卵蛋白质含量和甘油三酯含量均与柞蚕卵总糖含量呈负相关;两性品系松毛虫赤眼蜂子代蜂个体大小和柞蚕卵甘油三酯含量与单卵湿重呈负相关;孤雌产雌品系松毛虫赤眼蜂寄生率和柞蚕卵甘油三酯含量与松毛虫赤眼蜂子代蜂窝蜂数、柞蚕卵总糖含量和单卵湿重呈负相关;孤雌产雌品系松毛虫赤眼蜂子代蜂个体大小和柞蚕卵总糖含量与蛋白质含量呈负相关。【结论】本研究通过筛选适宜两性生殖品系和孤雌产雌品系赤眼蜂繁育的柞蚕卵品种,初步明确了卵内主要营养指标与子代蜂生物学指标间的相关性。研究结果为利用柞蚕卵更好地规模化繁育松毛虫赤眼蜂提供依据与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16.
夜蛾黑卵蜂是草地贪夜蛾卵期的一种重要寄生性天敌,适宜的寄主是实现其规模化繁育及应用的基础。本文应用实验种群生命表方法,分析、评价了草地贪夜蛾、斜纹夜蛾及甜菜夜蛾这3种夜蛾卵上夜蛾黑卵蜂的生长发育及种群增长潜能。结果表明,夜蛾黑卵蜂在3种夜蛾卵上均能顺利完成幼期发育且出蜂日期较为整齐,羽化当日即为产卵高峰日,羽化后3 d内的寄生卵量占总产卵量的80%以上。子代羽化率介于77.90%~85.56%之间,雌性比率介于0.53~0.59之间。不同寄主繁育的夜蛾黑卵蜂雄蜂后足胫节长度无明显差异,但以甜菜夜蛾卵繁育的雌蜂的后足胫节最长(152.00μm),斜纹夜蛾卵繁育的次之(146.33μm),草地贪夜蛾卵繁育的最短(142.67μm)。以甜菜夜蛾卵繁育的夜蛾黑卵蜂的内禀增长率(rm)、净生殖力(R0)及周限增长率(λ)均最高,分别为0.3486、57.94和1.4171,以斜纹夜蛾卵繁育的次之(rm,0.3091;R0,49.60;λ,1.3623),而以草地贪夜蛾卵繁育的最小(rm,...  相似文献   

17.
邱式邦 《昆虫学报》1955,(2):181-190
1936—37年在南京地区观察松毛虫寄生天敌所得的初步结果可简述如下: (一)南京地区业经发现的松毛虫天敌有卵寄生蜂3种:赤眼卵蜂、松毛虫长腹卵蜂、平腹小蜂;幼虫寄生蜂4种:松毛虫瘦姬蜂、松与虫红头小茧蜂、花胸姬蜂、黑基瘤姬蜂;幼虫寄生蝇3种:家蚕寄生蝇、大寄生蝇、小寄生蝇;蛹寄生蜂4种;日本黑点姬蜂、黑瘤姬蜂、大腿蜂、费氏大腿蜂;另重寄生8种。 (二)卵寄生蜂在防治松毛虫上起了适当大的作用,有时减低寄主虫口达61.24%。3种寄生蜂中以松与虫长腹卵蜂及平腹小峰为较重要。 (三)松毛虫初龄幼虫寄生率最高时可达26%。寄生率的高低及各种天敌的比较重要性与采集寄主材料的时期有密切的关系,往往数日之差,寄生率可截然不同。 (四)松与虫的后龄幼虫遭3种寄生蝇的寄生。寄生率最高可达42%。 (五)松毛虫茧期的寄生率可达38.4%,天敌中以大寄生蝇及日本黑点姬蜂为 最主要。 (六)无论在卵期、幼虫期或蛹期,第2化松毛虫的寄生率均比第1化的为高。此点似说明越冬问题是松毛虫天敌繁殖中的一个关系问题。 (七)几种比较重要的寄生天敌的发生时期和生活习性,本文中根据观察所及,加以记载。 (八)本文中将几个影响松毛虫寄生天敌虫口的因子提出讨论,这些因子包括;重寄生的严重、天敌发生时期与寄主生活史的不相  相似文献   

18.
吴青雷 《昆虫知识》1994,31(6):352-353
1989年8月下旬在我市松林中采集松毛虫赤眼蜂Trichogrammadendrolimimatsu-mura,在放蜂前及放蜂中主要做了如下技术改进。1培育优质蜂群在应用赤眼蜂防治松毛虫工作中,如何培育林间飞翔力强,寄生羽化率高的优质蜂群至关重要。为此我们在繁蜂中采取缩短寄主卵的贮存时间,尽量减少繁济大数及采取大房繁蜂远距离淘汰弱蜂的做法:(l)保证寄主卵新鲜:过去寄主卵保存,因柞蚕4月下司进人羽地盛期,冷藏的雌蛾腹部至7月份繁蜂前取用,需冷藏2个半月,致使长期冷冻瘪卵率达10拓~15~以上。我们将虽放在冷库外间(0~三℃)保存,这样柞蚕蛹…  相似文献   

19.
菜蛾啮小蜂的生物学及温度对其 种群增长的影响   总被引:14,自引:4,他引:10  
菜蛾啮小蜂Oomyzus sokolowskii (Kurdjumov) 是小菜蛾Plutella xylostella L. 的一种主要寄生天敌。观察表明,该蜂喜产卵于小菜蛾各龄幼虫,也可产卵于预蛹,进行幼虫至蛹期的跨期聚寄生。每头寄主蛹出蜂多为5~10头,平均7.8头,其中雌蜂占85%~90%。该蜂也可产卵于在小菜蛾幼虫体内寄生的菜蛾绒茧蜂高龄幼虫,故又是小菜蛾的兼性重寄生蜂。在杭州,每年该蜂在田间的活动期为4~10月,10月中下旬陆续以老熟幼虫或预蛹进入休眠越冬,第二年4月陆续羽化并开始产卵寄生。该蜂发育、存活和繁殖的适温范围为20~30℃,低于20℃或高于30℃对其存活不利,但在适温下发育羽化的雌蜂,短时间内在32~35℃高温下仍可大量产卵寄生。在20℃、25℃和30℃下,平均每雌一生可寄生小菜蛾幼虫数分别为3.1、13.2和6.8头,产子蜂数分别为20.5、92.1和504头,内禀增长率分别为0.082、0.240和0.263(雌/雌·天)。  相似文献   

20.
1.据1954年考查,东安马尾松毛虫的天敌很多,尤其是寄生天敌,它是限制或抑制松毛虫大发生的决定性因素。 2.卵期的寄生天敌有:松毛虫黑卵蜂,赤眼蜂,平腹小蜂,白角小蜂,名和小蜂及金小蜂等六种,其中以前三种较为重要。 3.第一代松毛虫的卵寄生率为12.76%,其中黑卵峰的寄生率达5.83%,第二代松毛虫的卵寄生率为40.61%,其中黑卵蜂的寄生率达33.45%。 4.松毛虫各种卵蜂羽化时期及数量的观察,使我们初步了解卵蜂的一些生物学特性,对于今后饲放卵寄生蜂防治松毛虫的措施提供了重要依据。 5.幼虫期的寄生天敌有:两色瘦姬蜂,黑胸姬蜂,红头小茧蜂,黄甲腹小茧蜂,毒蛾绒茧蜂,寄生蝇类及白僵病菌等,其中以白僵病菌及寄生蝇类较为重要。 6.三次幼虫期寄生天敌的考查可以看出:越冬代老熟幼虫的死亡率(包括寄生率)达56.62%,第一代幼虫的死亡率(包括寄生率)达82.83%,第二代幼龄幼虫的死亡率(包括寄生率)达40.83%,幼虫期的死亡率(主要是寄生率)相当高。 7.蛹期的寄生天敌有:日本黑点姬蜂,大腿蜂,花胸姬蜂,黑瘤姬蜂,松毛虫瘤姬蜂,寄生蝇类及白僵病菌等,其中以日本黑点姬蜂、寄生蝇类及白僵病菌等较为重要,但需指出,可能是因为病菌寄生的原因,未羽化蛹的比例很大,如在越冬代占36.68%,第一代占40.11%,这是值得今后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