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6 毫秒
1.
目的:探讨α-酮酸片(α-KA)对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心脏功能和结构的影响。方法:观察30例α-酮酸片(商品名:开同)治疗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与30例对照组患者,分别在治疗前及治疗6个月后超声心动图测定心脏结构指标:左房收缩末期内径(LADs)、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室间隔舒张末期厚度(IVSTd)、左室后壁舒张末期厚度(LVPWTd),左房内径指数(LAI)、左心室心肌重量指数(LVMI)、相对室壁厚度(RWT),心脏功能指标: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短轴缩短率(FS),二尖瓣口舒张早期和晚期最大血流速度比(E/A)各项指标等检测,比较治疗前后各指标变化。结果:治疗组MHD患者心脏结构指标:左房收缩末期内径(LADs)、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室间隔舒张末期厚度(IVSTd)、左室后壁舒张末期厚度(LVPWTd),左房内径指数(LAI)、左心室心肌重量指数(LVMI)值均明显低于对照组,二者差异有显著性(P<0.05),两组相对室壁厚度(RWT)相比没有明显的差异(P>0.05)。心脏功能指标: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短轴缩短率(FS),二尖瓣口舒张早期和晚期最大血流速度比(E/A)值较对照组明显增高(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α-酮酸片可以改善MHD患者的心脏结构和功能,其对MHD患者心血管并发症的预防和治疗有一定临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心肌梗死患者择期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对左心室重构和收缩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09年12月到2014年12月我院收治的心肌梗死择期行PCI治疗的患者60例(研究组),另选同期单纯心绞痛行PCI治疗的患者60例(对照组)。比较治疗前、后两组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收缩末期容积(LVESV)、每搏量(SV)、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收缩末期压(LVESP)和左心室舒张末压(LVEDP)。结果:治疗后研究组LVEDV、LVESV、SV、LVEF、LVESP和LVEDP均显著优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LVEDV、LVESV、SV、LVEF、LVESP和LVEDP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肌梗死患者行PCI治疗具有较好的效果,能显著改善患者的左心室重构和收缩功能。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经血栓抽吸导管应用替罗非班及硝普钠对急性前壁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5月~2018年5月期间我院收治的急性前壁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80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40,血栓抽吸术后行PCI治疗)和研究组(n=40,血栓抽吸术后,经导管注入替罗非班及硝普钠后再行PCI治疗),比较两组患者心电图ST段回落变化、心肌梗死溶栓治疗(TIMI)血流分级情况、心功能指标及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结果:研究组完全回落发生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部分回落、无回落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PCI术后TIMI血流分级为3级的例数少于研究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7 d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降低,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左室射血分数(LVEF)升高,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6个月内研究组不良心血管事件总发生率为7.50%(3/40),低于对照组的25.00%(10/40)(P0.05)。结论:急性前壁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经血栓抽吸导管应用替罗非班及硝普钠后行PCI,可提高心功能、心肌灌注状态及心电图ST段完全回落率,并减少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α-酮酸片(α-KA)对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心脏功能和结构的影响。方法:观察30例α-酮酸片(商品名:开同)治疗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与30例对照组患者,分别在治疗前及治疗6个月后超声心动图测定心脏结构指标:左房收缩末期内径(LADs)、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室间隔舒张末期厚度(IVSTd)、左室后壁舒张末期厚度(LVPWTd),左房内径指数(LAI)、左心室心肌重量指数(LVMI)、相对室壁厚度(RWT),心脏功能指标: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短轴缩短率(FS),二尖瓣口舒张早期和晚期最大血流速度比(E/A)各项指标等检测,比较治疗前后各指标变化。结果:治疗组MHD患者心脏结构指标:左房收缩末期内径(LADs)、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室间隔舒张末期厚度(IVSTd)、左室后壁舒张末期厚度(LVPWTd),左房内径指数(LAI)、左心室心肌重量指数(LVMI)值均明显低于对照组,二者差异有显著性(P〈0.05),两组相对室壁厚度(RWT)相比没有明显的差异(P〉0.05)。心脏功能指标: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短轴缩短率(FS),二尖瓣口舒张早期和晚期最大血流速度比(E/A)值较对照组明显增高(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α-酮酸片可以改善MHD患者的心脏结构和功能,其对MHD患者心血管并发症的预防和治疗有一定临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技术(realtime three dimensional echocardiography,RT-3DE)对评价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术后左室收缩功能及同步性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30例左室急性前壁及前间壁心梗并进行急诊PCI术的患者和30例正常对照组,应用Philips IE33彩色多普勒超声成像仪对PCI术前及术后1个月的左心室功能指标进行二维常规超声检查及三维超声心动图检查,应用Q-lab6.0软件进行分析。结果:二维超声心动图显示AMI组术前左心室收缩末容量(ESV)及舒张末容量(EDV)较对照组比较明显增大(P0.01),左心室射血分数(EF)较对照组明显减小(P0.01);急性心肌梗死(AMI)组术后1个月左心室ESV及EDV较术前比较减小(P0.05),左心室EF较术前增大(P0.05);AMI组术后1个月左心室ESV及EDV较对照组比较增大(P0.05),左心室EF较对照组减小(P0.05);三维超声心动图的各参数比较,AMI组PCI术前梗死节段局部收缩末期容量(RESV)及局部舒张末期容量(REDV)较对照组增大(P0.05),左心室梗死节段局部射血分数(REF)较对照组减小(P0.05);AMI组患者梗死节段RESV及REDV术后1个月较术前比较减小(P0.05),梗死节段REF较术前比较有所增大(P0.05),AMI组术后1个月梗死节段RESV及REDV较对照组增大(P0.05),梗死节段REF较对照组减小(P0.05);左室16节段从QRS波起点到最小收缩容积时间的标准差和最大差值(Tmsvl6-SD、Tmsvl6-Dif)以及用R-R间期校正后的Tmsvl6-SD%(左室收缩不同步指数systolic dyssynchrony index,SDI)和Tmsvl6-Dif%较术前比较减小(p0.05)。结论:PCI手术前、后应用RT-3DE能够准确评价左心室17节段的局部收缩功能及运动同步性,对AMI患者心功能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曲美他嗪(TMZ)联合麝香保心丸(HMP)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效果。方法:采用40只雄性C57BL/6J小鼠构建急性心肌梗死模型,随机分成4组,每组10只:(1)假手术组;(2)心肌梗死组;(3)心肌梗死+TMZ组(TMZ 20 mg/Kg灌胃,3次/天);(4)心肌梗死+TMZ+HMP组(HMP 14 mg/Kg灌胃,3次/天)。2周后行心脏超声检查采集心功能参数左室舒张末内径、左室收缩末内径、室间隔厚度、舒张末期左室后壁厚度及射血分数。同时,对心脏标本行形态学分析。结果:TMZ+HMP组左室舒张末内径、左室收缩末内径、舒张末期左室后壁厚度及射血分数均优于于TMZ组(均为P0.05)。心肌组织HE及PSR染色显示TMZ+HMP组心肌细胞坏死及纤维化程度较其余组低。结论:曲美他嗪联合麝香保心丸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效果较单用曲美他嗪更加显著。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计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4~2017年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病患者10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n=50)和观察组(n=50),观察组给予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对照组给予保守治疗,治疗半年后随访,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室短轴缩短率(FS)、射血分数(LVEF)等心脏构型指标变化,并比较两组心脏功能改善情况与半年内发生心血管事件、心脏射血分数(50%)、心室增大的发生率。结果两组治疗后的LVESD、LVEDD、FS、LVEF等心功能指标变化均有改善,观察组治疗后的LVESD、LVEDD、FS、LVEF等心功能指标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心脏功能改善情况、半年内发生心血管事件、心脏射血分数(50%)、心室增大的发生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可显著提高心功能状态,减低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心脏彩超评估高血压左心室肥厚(LVH)伴左心衰竭患者心功能的临床价值,分析其超声指标与美国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分级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7年5月至2018年5月我院收治的127例高血压LVH伴左心衰竭患者为观察组,根据NYHA分级将其分为NYHAⅡ级组(41例)、Ⅲ级组(47例)、Ⅳ级组(39例),另选择100例体检的健康志愿者为对照组。所有受试者均接受心脏彩超获得相关参数[左心房内径(LAD)、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左心室短轴缩短率(LVFS)、左心室后壁厚度(LVPWT)、室间隔厚度(IVST)、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舒张早期充盈峰最大充盈速度/舒张晚期充盈峰最大峰值速度(E/A)比值、Tei指数],分析心脏彩超相关参数与NYHA分级之间相关性。结果:观察组患者LAD、LVEDD、LVESD、LVPWT、IVST、Tei指数高于对照组(P0.05),LVFS、LVEF、E/A比值低于对照组(P0.05)。Tei指数随着NYHA分级增高而增高(P0.05),LVFS、LVEF、E/A比值随着NYHA分级增高而降低(P0.05)。Spearman秩相关分析结果显示,Tei指数与NYHA分级呈正相关(rs=0.398,P0.05),LVFS、LVEF、E/A比值与NYHA分级呈负相关(rs=-0.285,-0.442,-0.305,P0.05)。结论:高血压LVH伴左心衰竭患者发生明显左室肥厚和左心功能降低,心脏彩超可准确评估高血压LVH伴左心衰竭患者的心功能和病情严重程度,且部分心脏彩超相关参数与NYHA分级相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应用定量组织速度成像技术(QTVI)检测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的ST段抬高的急性心肌梗死(STEMI)患者左心室收缩功能的改变;评价QTVI指标对该类患者未来发生心力衰竭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行急诊PCI术治疗的冠状动脉单支病变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术后一周测量患者的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LVEF<50%者排除,LVEF≥50%者入选。共38例。并设正常对照组30例。入选者继续测二尖瓣环室间隔侧和左室侧壁侧QTVI曲线上心室收缩期速度峰值(Sa),并计算左室平均收缩期速度峰值(mean Sa)。术后12个月随访,查LVEF。结果:PCI术12个月后有17位患者LEVF<50%,21位患者LEVF≥50%。入选的STEMI者术后7天的左室平均Sa波峰值低于正常对照组。术后12个月出现LVEF减低(<50%)的患者,其术后7天的左室平均Sa波峰值低于PCI术12个月后LVEF正常的患者(P<0.01)。结论:通过QTVI检测二尖瓣环的运动速度能够早期发现单支病变所致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急诊PCI术后的左心室功能受损;PCI术后LVEF正常的STEMI患者,术后7天QTVI测得的左室平均Sa波峰值减低可能预示着将来发展为LVEF减低的左心室收缩功能不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瑞舒伐他汀强化治疗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PCI术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2013年6月-2015年6月我院收治的STEMI患者90例,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各45例。研究组患者PCI术前及术后均给予瑞舒伐他汀强化治疗,对照组仅在术后给予瑞舒伐他汀治疗。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术中慢血流及无复流的发生率,TNI、CK-MB、NT-pro BNP及hs-CRP水平变化,以及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心房内径、左室射血分数、室间隔厚度。结果:研究组术中慢血流及无复流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TNI、CK-MB、NT-pro BNP、hs-CRP水平均低于治疗前,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心房内径、左室射血分数、室间隔厚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瑞舒伐他汀强化治疗可以有效降低STEMI患者心肌坏死及炎症反应的发生率,改善心室重构,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电图碎裂QRS(f QRS)波与左心室收缩功能、心率变异性及心脏事件的关系。方法:收集2018年1月~2020年1月期间于本院进行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24例,对患者行心电图检查,根据患者心电图是否出现f QRS波分成f QRS组(59例)和无f QRS组(65例),采用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对两组患者的左心室收缩功能进行检测对比,并对两组患者进行24h动态心电图检查,对两组患者的心率变异性指标进行统计对比。对两组患者进行为期3个月的随访观察,统计对比两组患者随访期间心脏事件的发生率。结果:f QRS组患者的左室射血分数(LVEF)低于无f QRS组,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均高于无f QRS组(P0.05)。f QRS组患者总标准差(SDNN)、两个相邻RR间期互差(PNN50)、差值均方根(RMSSD)均低于无f QRS组(P0.05)。随访期间f QRS组患者的心脏事件发生率为35.59%(21/59),高于无f QRS组患者的13.85%(9/65)(P0.05)。结论:伴有心电图f QRS波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左心室收缩功能降低,心率变异性指标降低,且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增加,心电图f QRS波在一定程度上可作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功能、心率变异性及心脏事件发生的监测手段。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参麦注射液联合阿替普酶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5年1月~2016年12月在我院进行诊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98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49例。对照组静脉滴注阿替普酶100 mg治疗,于90 min内滴注完毕,先静脉推注15 mg,再于30 min内静脉滴注50 mg阿替普酶,最后于60 min内静脉滴注35 mg,每天1次;观察组联合静脉滴注参麦注射液治疗,每次100 mL,每天1次。比较两组的临床治疗效果,治疗前后左心室射血分数、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心室后壁厚度等心功能指标及血清心肌肌钙蛋白I(c TnI)、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超氧化物歧化酶以及(SOD)内皮素1(ET-1)水平的变化。随访半年,观察两组的预后情况(再梗死、梗死后心绞痛、血管再通以及冠脉血栓的发生率)。结果:治疗后,观察组的有效率为91.83%(45/49),明显高于对照组[71.43%(35/49)](P0.05);两组的左心室射血分数、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心室后壁厚度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且观察组的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的血清TnI、CK-MB、ET-1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血清SOD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5),且观察组以上指标的改善情况较对照组更为明显(P0.05);观察组再梗死、梗死后心绞痛以及冠脉血栓的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血管再通的发生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与单独使用阿替普酶对比,参麦注射液联合阿替普酶治疗急性心肌梗死临床疗效和安全性较好。  相似文献   

13.
为了探讨高龄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AMI)患者心脏超声特点,分析左室重构(left ventricle remodel, LVR)与心肌灌注水平的相关性,本研究选取2016年2月至2017年10月在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治疗的高龄AMI患者104例,根据患者年龄分为A组49例(60~79岁)和B组55例(≥80岁),比较两组心脏超声指标,采用声学造影积分指数(contrast score index, CSI)评估两组术后心肌灌注水平。结果表明,B组后下壁心肌梗死比例为27.27%,明显高于A组(p<0.05);B组和A组前壁、下壁、前壁+下壁心肌梗死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左心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 LVEF)为(45.29±12.14)%,明显低于A组(p<0.05),左心房内径和左心室内径分别为(46.10径和左心室) mm和(57.29径和左心室内) mm,明显高于A组(p<0.05);B组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术后6个月CSI为(0.68±0.20),明显低于A组(p<0.05);B组术后左心房内径和左心室内径分别为(50.01±8.10) mm和(64.10±7.02) mm,明显高于A组(p<0.05);左心室内径与CSI呈负相关(r=-0.312, p<0.05)。综上表明,≥80岁患者与60~79岁患者心脏超声特点有所差异,年龄超过80岁的患者心功能以及PCI术后心肌灌注水平较差;心肌灌注水平与左室重构有一定相关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冠脉介入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左室重构与血清脂肪特异性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vaspin)和白介素-6(IL-6)水平的相关性。方法:入选的研究对象(50例)均来自于2018年9月~2019年6月就诊于同济大学附属普陀人民医院且被诊断为AMI的住院患者,患者均经早期经皮冠脉介入(PCI)治疗,术后规范药物治疗。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测定50例患者发病后1天、7天、30天的血清vaspin和IL-6水平并行超声心动图检查。同时以50例健康体健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间血清vaspin、IL-6水平的差异,观察AMI后血清vaspin、IL-6水平的变化趋势及其与左室重构的指标包括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的相关性。结果:(1)对照组血清vaspin水平为6.03±1.18 ng/mL,AMI组血清vaspin水平4.22±1.37 ng/mL,AMI组血清vaspin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且AMI后1月内血清vaspin水平逐渐降低(P0.05);对照组血清IL-6水平为12.04±3.97 ng/mL,AMI组血清IL-6水平为26.72±10.06 ng/mL,AMI组患者血清IL-6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且AMI后1月内血清IL-6水平逐渐升高(P0.05);(2)经相关性分析显示:AMI后1天、7天、30天血清vaspin水平与LVEDD、LVESD均呈负相关(P0.05),血清IL-6水平与LVEDD、LVESD均呈正相关(P0.05),血清vaspin水平与IL-6水平均呈负相关(P0.001)。结论:急性心肌梗死后早期,左室重构的进展伴随着血清vaspin的降低与IL-6的升高,临床上应监测两种指标的变化,对左室重构早期干预,预防心力衰竭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稳心颗粒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性心律失常的疗效及对患者血清炎症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2013年6月-2016年6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16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84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西药治疗,研究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稳心颗粒口服治疗。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心率变异性、每搏输出量(SV)、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舒张末径(LVEDD)、血清IL-6水平以及临床疗效。结果: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SDNN,SDNN Index,SDANN,HF及LF均升高,而LF/HF值均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患者治疗后SDNN,SDNN Index,SDANN,HF及LF较高,而LF/HF值较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LVEF及SV均升高,而LVEDD均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患者治疗后LVEF及SV较高,而LVEDD较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血清IL-6水平均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患者治疗后血清IL-6水平较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临床总有效率(91.7%)显著高于对照组(82.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稳心颗粒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疗效显著,不仅能够改善患者心律失常症状,还能降低血清炎症因子水平,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及应用。  相似文献   

16.
李文  张鸿举  丁少娟  梁毅  刘孝钧 《生物磁学》2011,(14):2747-2749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早期脑钠肽(BNP)水平与左室重构及预后的关系。方法:用放射免疫法测定AMI患者早期血浆BNP水平;用超声心动图检查测量左室收缩末容积(ESV)、左室舒张末容积(EDV)、射血分数(EF)并通过计算得左室质量(LVM)。并根据左心室容积指标分组,左心室容积增加率〉20%为左心室重构组,否则为非重构组,比较两组血浆BNP水平。结果:重构组恢复期左心室舒张末期及收缩末期容积指数均高于非重构组(P〈0.01),亦高于急性期左心室容积(P〈0.01)。重构组早期血浆BNP浓度明显高于非重构组(P〈0.01),恢复期也较非重构组高(P〈0.01)。重构组早期BNP浓度与恢复期左心室容积及容积变化量之间呈正相关。结论:AMI早期BNP升高与急性期左室重构密切相关,血浆BNP浓度可以作为溶栓治疗再通的观察指标及预后判断依据。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死伴新发左、右束支传导阻滞的临床特点,评价束支阻滞对急性心肌梗死预后的影响。方法:对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心内科重症监护室2010年1月1日到12月31日收治的197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束支传导阻滞有无及类型分为左束支传导阻滞组(12例),右束支传导阻滞组(19例)和对照组(无束支传导阻滞的急性心梗,166例)。分析和比较三组患者的基线资料,心梗部位、Killip分级、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左室射血分数LVEF、病变血管数量、梗死相关冠脉、住院天数及病死率、实验室检查(BNP,心肌损伤标志物峰值)。结果:LBBB组AMI患者的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7),LVEF明显低于RBBB组和对照组(P值分别为0.020、0.045),梗死相关动脉以LAD多见。结论:急性心梗伴束支传导阻滞往往提示病情严重,预后不良,急性心梗合并左束支阻滞较合并右束支阻滞病情更严重。  相似文献   

18.
目的建立具有稳定性高,重复性强,存活时间长的大鼠心肌梗死模型,探讨采用心电图(ECG)和心脏超声心动图(UCG)监测心梗后心电生理和左室功能变化的可行性。方法Wistar大鼠经10%水合氯醛麻醉后,气管切开插管及连通呼吸机,开胸后结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于手术后4、8和12周行ECG检测和UCG检查,术后12周取出心脏行病理检查。结果采用本法建立大鼠心肌梗死模型,术后72h内大鼠存活率为83.3%,术后12周以上大鼠存活率为73.3%。术后48、和12周ECG监测示心梗后PR间期,QRS时限,QT间期和QTc间期均较假手术组延长,同期行UCG监测示心梗后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和左室收缩末期内径显著增加,左室射血分数值和左室短轴缩短率值显著降低,12周后组织病理HE染色符合慢性心肌梗死的病理改变。结论本技术操作简单、创伤轻、成功率高,术后采用ECG和UCG可有效监测心梗后不同时期心电变化和左室功能变化。  相似文献   

19.
摘要 目的:探讨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应用三维斑点追踪技术对其左心室收缩功能和右心室功能的评估价值。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82例,根据患者肾功能将其分为轻度慢性肾功能不全组[慢性肾脏病(CKD) 2期,47例],中-重度慢性肾功能不全组(CKD 3~5期,35例),另选取同期医院体检的健康志愿者30例作为对照组,应用二维超声及三维斑点追踪技术检测各组心脏指标,比较三组二维超声指标、三维斑点追踪技术指标,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三维斑点追踪技术对患者左心室收缩功能和右心室功能的评估价值。结果:中-重度慢性肾功能不全组室间隔舒张末期厚度(IVSTd)、肺动脉收缩压(PASP)显著高于轻度慢性肾功能不全组、对照组,右心室面积变化分数(RVFAC)、组织运动三尖瓣环位移(TAPSE)、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显著低于轻度慢性肾功能不全组、对照组(P<0.05)。中-重度慢性肾功能不全组左室整体圆周收缩期峰值应变(LGCS)、左室整体纵向收缩期峰值应变(LGLS)、右室整体圆周收缩期峰值应变(RGCS)右室整体纵向收缩期峰值应变(RGLS)、显著高于轻度慢性肾功能不全组、对照组,左室整体径向收缩期峰值应变(LGRS)、三维左室射血分数(3D-LVEF)、右室整体径向收缩期峰值应变(RGRS)、三维右室射血分数(3D-RVEF)显著低于轻度慢性肾功能不全组、对照组(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三维斑点追踪技术对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左心室收缩功能和右心室功能的评估价值较高。结论:三维斑点追踪技术可以准确检测心脏的纵向运动、圆周运动、径向运动,为临床早期发现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的心脏功能异常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