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从块根芍药中分离出一株产红色素的内生菌并对其进行鉴定。方法:通过PCR方法扩增XJU-PA-6的16S rD-NA,并与GeneBank中已鉴定菌的16S rDNA序列对比,用N-J方法构建系统进化树,用Bootstraping法对其评估。同时结合其形态特征、生理生化检测、G+C mol %含量对XJU-PA-6进行鉴定。并利用紫外-可见光谱法对XJU-PA-6产生的红色素进行分析。结果:XJU-PA-6的16S rDNA序列与EF195349 Serratia sp.同源性为99 %,G+C mol %含量为57.8mo1 %。红色素的最大吸收波长为533.8nm。结论:将菌株XJU-PA-6鉴定为粘质沙雷氏菌。XJU-PA-6产生的红色素初步推测为灵菌红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散白蚁头部发红且死亡的原因,探究致病菌特性.[方法]从头部发红的散白蚁中分离菌株、培养并纯化,通过显微形态、革兰氏染色及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鉴定菌株种类.进一步探究菌株产生红色素的条件并通过液相色谱和质谱联用等方法鉴定发酵产物.[结果]散白蚁鉴定为栖北散白蚁Reticulitermes speratus.从该白蚁头部分离得到一株产红色素的革兰氏阴性细菌RS.16S rDNA序列分析表明RS菌株为黏质沙雷氏菌Serratiamarcescens.RS菌株不同于其它大多黏质沙雷氏菌,在37℃仍然产生红色素.HPLC检测分析红色素为灵菌红素.[结论]本文首次报道从栖北散白蚁分离纯化一株产生灵菌红素的黏质沙雷氏RS菌,研究结果为灵菌红素的生产及散白蚁生物防治技术的研发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3.
从土壤中分离得到一株高产红色素菌株jX1,鉴定结果表明:该菌在分类学上属于肠杆菌科,其16S rDNA序列与沙雷氏菌(Serratia marcesens)同源性最高.实验通过全波段扫描、红外光谱、TCL、LC/MS等对此红色素进行结构鉴定.确定含有灵菌红素,并研究该色素在不同条件(光照、温度,pH、金属离子、防腐剂,氧化剂、还原剂、食品添加剂)下的稳定性,以便为其进一步开发应用提供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4.
从土壤中分离到一株产红色素的细菌H31,根据该菌株的16S rDNA序列与GenBank中已有序列比对的结果,并结合菌落形态和常规生理生化鉴定方法对该菌株进行鉴定,结果表明:该菌在细菌分类学上属于肠杆菌科,其与黏质沙雷氏菌(Serratia marcescens)同源性最高,但该菌株生理生化实验中的赖氨酸脱羧酶、鸟氨酸脱羧酶以及精氨酸双水解酶实验与报道的S. marcescens的结果不一致,为一株新的黏质沙雷氏菌S. marcescens H31。通过紫外光谱、质谱和核磁共振等方法分析,确定其产生的红色素为灵菌红素。  相似文献   

5.
从海泥中分离获得一株海洋细菌E18菌株,发现其具有稳定产生蓝紫色素的特性。对该菌的形态特征、培养特征及生理生化特征进行了研究。对该菌的分子鉴定结果表明,该菌为假交替单胞菌属细菌。萃取该菌的色素,并试验光、紫外线、热、pH、氧化剂及还原剂对该色素的影响,结果表明:该色素的最大吸收峰为579nm,紫外光对其稳定性无影响,但自然光对其有一定的消色作用。60℃~80℃温度范围对色素有一定的增色作用,而90℃以上高温可使色素消色。色素在pH3~9区域内稳定。色素对还原剂Na2SO3较为稳定, 而高浓度的氧化剂H2O2可使色素改变颜色。  相似文献   

6.
从海泥中分离获得一株海洋细菌E18菌株,发现其具有稳定产生蓝紫色素的特性。对该菌的形态特征、培养特征及生理生化特征进行了研究。对该菌的分子鉴定结果表明,该菌为假交替单胞菌属细菌。萃取该菌的色素,并试验光、紫外线、热、pH、氧化剂及还原剂对该色素的影响,结果表明:该色素的最大吸收峰为579nm,紫外光对其稳定性无影响,但自然光对其有一定的消色作用。60℃~80℃温度范围对色素有一定的增色作用,而90℃以上高温可使色素消色。色素在pH3~9区域内稳定。色素对还原剂Na2SO3较为稳定,而高浓度的氧化剂H2O2可使色素改变颜色。  相似文献   

7.
灵菌红素是由微生物产生的一种红色次级代谢产物,因其具有抗菌、抗癌和抗疟疾等功效,受到了生物医药领域的广泛关注。微生物发酵是当前产灵菌红素的主要方法,分离筛选高产灵菌红素的微生物、优化发酵条件是提高灵菌红素产率的重要途径。本研究从深圳湾筛选出一株含有红色色素的菌株,并基于16S rRNA基因序列对该菌株进行了系统发育分析和物种鉴定。紫外可见光全波长扫描和HPLC-MS图谱分析证明,该菌株所产红色色素为灵菌红素。进一步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优化法优化了该菌产灵菌红素的发酵条件和发酵培养基组分。系统发育分析表明,该菌株为一株海洋粘质沙雷氏菌(Serratia marcescens),并将其命名为S. marcescens SOCE 001。产灵菌红素的最佳发酵条件为:温度28 ℃、振荡培养转速220 r/min、培养基pH 7。发酵培养基最佳组合为:果糖添加量2 g/L、蛋白胨添加量10 g/L,MgSO4添加量2 g/L。优化发酵条件后,经24 h培养, 灵菌红素产量可达2.468 g/L。  相似文献   

8.
红龙草红色素稳定性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分析了pH值、温度、光、过氰化氢、亚硫酸钠、Vc、葡萄糖、蔗糖和苯甲酸钠等对红龙草(Altemanthera dentate ‘Ruliginosa’)红色素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红龙草红色素对热的耐受性较强,但耐光照和耐氧化性较差,且还原剂亚硫酸钠对其也有微弱的影响;在不同的pH值条件下,其吸收峰没有改变,最大吸收波长为530nm;Vc和蔗糖对该色素没有破坏作用,并有一定的护色效果;葡萄糖和苯甲酸钠对该色素也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9.
以樟树果实为材料,运用800~400 nm光谱扫描分析了pH值、金属离子、加热时间及温度、光照等稳定性因子对樟树果实红色素吸收光谱的影响。结果表明:最大吸收波长是517 nm,酸性条件对色素吸收光谱无明显影响,当pH为8.6的强碱性环境,红色素结构变化,最大吸收峰漂移至402 nm;100℃内,色素性质稳定,当加热时间延长至120 min,最大吸收峰在512.5 nm;红色素耐光性较好,但避光更利于保存;金属离子对红色素吸收光谱的影响强弱为:Fe3+>Al3+>Mg2+>Ca2+>Na+>K+,Fe3+短时内引起色素变色、发生沉淀,最大吸收峰漂移,浓度越高影响越大,Na+、K+对红色素吸收光谱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0.
红凤菜红色素水溶液的稳定性试验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从红凤菜(Gynura bicolor DC.)地上部分提取了红色素水溶液。在350-700nm范围内的扫描结果显示,该色素有2个吸收峰,位于543nm和598nm附近。在pH2.2-6.0的范围内色素较稳定。加热使其吸收峰值增大,但波长基本不变。0.2mmol/L Fe^3 引起色素溶液变色并产生大量沉淀;Al^3 也能使其产生沉淀;Cu^2 对该色素的影响较小;Zn^2 、对其无影响。氧化剂(H2O2)与还原剂(Na2SO3)均能使该色素褪色。光照对该色素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1.
从水浮莲(Pistia stratiotes L.)的叶中分离出1株对西瓜枯萎病有明显拮抗作用的内生细菌XJPL-YB-26, 其发酵液上清在280 nm处有最大紫外吸收峰。利用软件Primer 6.0 设计16S rDNA引物并对其基因组DNA进行扩增并测序得到XJPL-YB-26的部分16S rDNA序列, GenBank接收号为EU251191。经Blastn调出与菌株16S rDNA同源的序列, 并用软件MEGA 3.1按Neighbor- Joining方法构建16S rDNA系统发育树。菌株XJPL-YB-26与AB271744处于同一分支, 相似性为99%, 最终鉴定为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  相似文献   

12.
从水浮莲(Pistia stratiotes L.)的叶中分离出1株对西瓜枯萎病有明显拮抗作用的内生细菌XJPL-YB-26,其发酵液上清在280 nm处有最大紫外吸收峰.利用软件Primer 6.0设计16S rDNA引物并对其基因组DNA进行扩增并测序得到XJPL-YB-26的部分16S rDNA序列.GenBank接收号为EU251191.经 Blastn调出与菌株16S rDNA同源的序列,并用软件MEGA 3.1按Neighbor-Joining方法构建16S rDNA系统发育树.菌株XJPL-YB-26与AB271744处于同一分支,相似性为99%,最终鉴定为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  相似文献   

13.
利用16S rRNA基因同源性分析鉴定两株明串珠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酸马奶中分离出2株明串珠菌KLDS 5.0301和KLDS 5.0302,对2株菌的16S rRNA基因经PCR扩增测序,将测序结果同该属内菌株的16S rRNA序列作多序列比较,并建立明串珠菌属的系统发育树.结果表明,KLDS 5.0301的16S rRNA序列同L. garlicum的同源性百分比为100%.KLDS 5.0302的16S rRNA序列同L.mesenteroides LM2菌株的16S rRNA序列的同源性百分比为99.9%.根据系统发育树的结果,将KLDS5.0301鉴定为L.garlicum,KLDS 5.0302鉴定为L.mesenteroides.菌株KLDS 5.0301和KLDS 5.0302的16SrRNA序列已经在GeneBank申请国际序列注册号,分别为DQ239691和DQ297412.  相似文献   

14.
主要是从形态学观察、菌株脂肪酸成分和16S rRNA基因全序列3个方面出发,重新对胞必佳生产菌株红色诺卡氏菌(Nocardia rubra)进行鉴定。结果表明,该菌株并非诺卡氏菌属中的红色诺卡氏菌,而属于红球菌属。16S rRNA序列相似性比较和系统进化树进一步说明,该菌株与Rhodococcus ruber(AY114117.1)的同源性最高,是1株红色红球菌。  相似文献   

15.
菌种1137116S rRNA序列分析及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PCR方法扩增菌种11371的16S rRNA基因并测序,将序列提交GenBank(登录号:DQ531606),并与其他链霉菌属种进行比较,通过DNAStar软件得到菌种16S rRNA基因序列进化树。同时采用插片法、显微镜观察等方法对株菌11371进行形态特征、培养特征、生理生化特征鉴定。结果表明,11371的16S rRNA序列与其他链霉菌具有一定的同源性,结合生理、生化指标鉴定结果,进一步确定菌种为不吸水链霉菌一株新亚种(Streptomyces ahygroscopicus subsp.wuzhouensis n.sub-sp.),菌株11371 16S rRNA序列为GenBank中首例Streptomyces ahygroscopicus的16S rRNA序列。  相似文献   

16.
从餐馆附近下水道收集到的土壤中分离获得6株酯酶产生菌,其中S2菌株活性最高,从其形态特征、生理生化试验以及16S rRNA序列分析等方面,初步鉴定S2菌株为假单胞属(Pseudomonas sp.)。对该菌株的部分酶学性质进行了研究,发现该菌株所产的酯酶最适反应温度为40℃,最适反应pH为8.0;且该酯酶在温度为60℃以下和pH 7.0~10.0具有良好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7.
为生产各种食用品、化妆品、医药药品等色素新产品提供重要原料,研究榕树叶红色素的提取条件和稳定性。以水作提取剂,在室温下浸提24h,用紫外分析法研究色素的稳定性。色素在330am有最大吸收峰,该色素水溶性较好,pH值对色素的稳定性影响较大,但热稳定性良好。苯甲酸钠、柠檬酸、醋酸、蔗糖及葡萄糖等食品添加剂对色素无明显影响,淀粉对其影响较大,耐光性较差。氧化剂、还原剂中除抗坏血酸对色素的影响明显外,其他均无明显影响,金属离子对其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8.
红曲霉单产黄色素突变株的选育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在对红曲色素生产菌选育的过程中 ,得到了 9株在麦汁平板上不产红色素的突变株。对稳定性良好的 8株突变株进行固体发酵实验 ,两个样品呈黄色 ,其它呈白色。发酵样品在可见光谱范围内扫描 ,两黄色样品仅在 3 70nm处有一吸收峰 ,其它白色样品无吸收峰。单产黄色素突变株再经液体发酵实验 ,同样单产黄色素 ,说明这两株菌单产黄色素的性能是稳定的。  相似文献   

19.
为确定导致鳜(Siniperca chuatsi)细菌性感染死亡的病原,从患病濒死的鳜肝中分离出一株优势菌B01,经人工回感实验确定其分离菌的致病性,并利用VITEK-2全自动微生物鉴定仪及16S rRNA序列分析对纯培养细菌进行鉴定。此外,对分离的菌株进行药敏实验。研究结果表明,菌株B01对鳜鱼具有致病性。经VITEK-2全自动微生物鉴定仪鉴定菌株B01为荧光假单胞菌(Pseudomonas fluorescens)(表1),并在紫外灯可以产生荧光(图1)。进一步的16S rRNA基因序列和系统发育树分析表明,该菌与荧光假单胞菌同源性达到了97%以上,并和(图2)。药物敏感性实验结果显示,该分离株对恩诺沙星、诺氟沙星、链霉素和四环素药物等6种药物高度敏感(表2)。  相似文献   

20.
一株蛋白酶产生菌的分离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喀什市吐曼河分离的一株细菌进行鉴定.方法:基于生理生化实验和16S rRNA序列分析.结果:该分离菌G-,球状,需盐但不耐盐,pH耐受范围是pH 6.2~7.8,产蛋白酶且粗酶酶活达168U/ml.16S rRNA序列分析表明,该细菌与类产碱假单胞菌(P.pseudoalcaligenes)16 rSNA序列有100%的相似性.结论:初步推断该细菌属于Pseudomonas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