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一、引言青岛会议之后,相继有不少摩尔根学派的专家对米丘林遗传学中的很多问题提出了若干批评,而米丘林学派的专家却一直显得很消沉。因之,使不少人,主要是一些对米丘林学说没有什么根基的青年人和学生感到:米丘林遗传学真是太抽象、概念和哲学化了,研究方法粗枝大叶,阶段发育理论、活质学说、复壮方法、春化处理、无性杂交、春麦变冬麦、获得性遗传、遗传性定义等等,不是有问题,就是弄错了!没有什么学头和搞头了!事实是否如此,希望米丘林学派的专家也能发表一点意见。我们对米丘林遗传学懂得大少、太肤浅。  相似文献   

2.
中国动物学会上海分会、中国植物学会上海分会、中国畜牧兽医学会上海分会和中国园艺学会上海分会10月7日上午在上海文化俱乐部联合举办了青岛遗传学会議传达报告会,到会的有三百多位生物学工作者。首由夏镇奥同志报告遗传学座谈会的会议经过。接着遗传学家谈家桢用幻灯结合讲解介绍了孟德尔、摩尔根学说的基本内容。他说:摩尔根学派认为遗传物质主要是染色体及其上假定的基因,特别是细胞核里的“去氧核糖核酸”。而细胞质里的中心体、粒线体、色素体和某些生物体内的“细胞質基因”不是主要的遗传物质。而米丘林学派李森科认为细胞内的点点滴滴的活质和染色体及基因一样有同等的遗传作用,这就是目前两派争论的焦点。他认为李森科所用的方法一般不够精密、科  相似文献   

3.
遗传学上学派的争论以至路线的分裂已经有了20多年的历史,摩尔根学派和米丘林学派双方都有相当丰富的实验证据,但因为论点分歧太大,争论始终未能平息。去年八月在青岛召开的遗传学座谈会可说是我国自然科学领域  相似文献   

4.
米丘林学派和摩尔根学派是遗传学中不同的学术派别,它们的争论首先当然是学术上的争论。但是米丘林学派却经常强调,实际上这正是一种严肃的,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之间的斗争。在党提出百家争鸣的伟大号召后,中国的支持摩尔根学派的学者,许多都认为米丘林学派的这种说法是“教条”,中国一位摩尔根学派学者并曾在一篇文章中靳钉截铁地说:“两大学派的争论只是学术上不同学派的争辩,不是哲学问题,更  相似文献   

5.
一、引言李森科在1948年全苏列宁农业料学院会议上关于“论生物科学的现状”的报告,谈到生物学中一些中心问题,牵涉的范围有达尔文主义、遗传学、生理学、发生学、生态学以及其他许多部门的基本概念。因此,米丘林学说并不局限在某一门学科的狭窄范围内,而是全部生物科学发展的新阶段。正如В.Н.斯托列托夫指出:“唯物主义的米丘林方向与唯心主义的魏斯曼方向之间的斗争,指出了很多一般的有关世界观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在19世纪的下半期,在西欧形成了魏斯曼的种质学说。这个学说在达尔文学说的基础上对遗传和进化提出了一些新的看法,于是出现了新达尔文主义。魏斯曼的种质学说对生物学,特别是对遗传学、胚胎学和进化论有很大的影响。所以这些学科都要谈到这个学说。但是,不同的学派和不同的学者,对这个学说有截然不同的评价。例如,摩尔根学派一般以积极的态度对待这个学说,认为这个学说促进了生物学的发展。有些学者甚至相当全面地接受这个学说。米丘林学派一般采取相反的态度,认为这个学说对生物学的发展没有积极的作用。有些学者甚至认为这个学说是反达尔文主义的,是形而上学的,唯心的,反动的。有些实验胚胎学家对这个学说又另有不同的看法。  相似文献   

7.
一直到现在,“米丘林关于物种及物种形成的学说”课题的教学法还未拟定出来过。固然,在“博物教学法”杂志上,关於这个问题是曾经刊载过两篇文章:A.M.柯山斯基的“研究李森科‘科学上关於生物物种的新观念’一文”(1951年第2期)和K.H.塔拉康诺夫“关於‘米丘林物种及物球形成学说’一课题的教学法”(1952年第2期)。但是,这两篇文章都不能使生物学教师十分满意,因为里边有许多值的争论的地方。在中学里来研究未打算给九年级学生介绍的李森科的文章是否必要与合适,正如A.M.柯山斯基所介绍的,是值得讨论的,  相似文献   

8.
东北佳木斯市第一中学模范生物教师王海廷,积极带领学生学习米丘林的学说.他在学校里开辟了小植物园,设立了标本室,依据米丘林学说的原理,采取李森科所倡议的人工春化法,在小植物园内实验多麦春播有了初步成果.东北北部省份几年来试种的冬麦,经过漫长的冬季,因饱受寒霜和植  相似文献   

9.
孙毅 《化石》1992,(4):18-20
现代达尔文主义学派的兴起查理士·达尔文划时代的巨著《物种起源》1859年发表后,标志着进化论的诞生。在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问世之后,出现了两个不同的研究方向,得出了不同的结论。摩尔根学派认为:染色体及排列其上的基因是遗体的物质;米丘林学派则反对有特殊的遗传物质,认为细胞质内一点一滴的活质都具有遗传性的作用。摩尔根学派认为遗传的变异必须通过遗传物质结构的改变,环境所引起的表型改变是不遗传的,从而反对获得性遗传的主张;米丘林学派从新陈代谢为生命的基本特征的观点出发,根据生物体与生活条件统一的原理,强调环境条件能够改变生物的性状,当同化作用影  相似文献   

10.
否定基因—李森科伪科学肆虐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高翼之 《遗传》2001,23(6):556-558
自 2 0世纪 30年代中期开始 ,李森科 (Lysenko)的伪科学对苏联遗传学界进行了近三十年毁灭性的摧残。 5 0年代初 ,这场风暴开始肆虐我国 ,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损失。痛定思痛 ,我们决不可忘记这场灾难所带来的沾有遗传学家鲜血的历史教训。1 事件的性质本文所谈论的事件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被称为“两派之争” ,即遗传学的米丘林—李森科学派与孟德尔—摩尔根学派之争。这种说法是对历史的扭曲。遗传学家并不这样看 ,只不过由于历史条件使他们不能作澄清。现在应该是用清楚明白的语言来阐明事件性质的时候了。首先 ,所谓“孟德尔—…  相似文献   

11.
有性过程     
生物的遗传现象是离不开生殖过程的。因此有性生殖过程(箭称有性过程,以下同)的研究便成为遗传学的中心问题之一,同时也是不同遗传学学派争论的一个焦点。米丘林学派研究有性过程的观点是继承达尔文的观点发扬光大起来的。在达尔文以前人们虽然已经理解有性生殖的机制,但是对于它的重大生物学  相似文献   

12.
李森科对物种形成问题的观点遭到许多苏联生物学者的反驳,因为这些观点与近百年在分类学,形态学,胚胎学,生物地理学方面所累積的大量资料不相符合。李森科关于从一个物种到另一个物种飞躍式转化的观念是以有限的事实为依据的,而这些事实不足以作为物种形成问题上一般的理论依据。另一方面,达尔文的物种形成理论是以大量符合于事实的材料为依据,这种理论近百年来不断地为B.O.与A.O.科瓦列夫斯基,梅契尼科夫,A.H.谢维尔曹夫,季米里亚捷夫,米丘林.可马洛夫和其他学者的许多著作所证实。很顯然李森科在证明他自己对物种形成问题的观点所引用的全部事实,不过证明了旧的  相似文献   

13.
前言物种形成问题,是生物界发展理论的最基本问题。这一问题的正确解决,对生物科学各个部门的发展,对农业生产的提高,都有重大的影响。早在十九世纪的时候,达尔文就根据他所收集的资料,详尽地研究了这一重大问题,并把他的观点阐明在“物种起源”里。在苏联,Т.Д.李森科院士和其他米丘林生物学家,从实际的试验研究出发,断定达尔文的物种形成理论有着严重的缺点。因此,在1949年,李森科院士首次提出了自已的物种新学说,当时并受到许多学者的  相似文献   

14.
(一)仍是重要的课题 生物的变异是偶然的,还是有规律可寻的必然?米丘林学派认为生物的变异是完全必然的,“任何特性的遗传性之变异,都与外界环境条件的影响一致或符合”。因此,李森科有一句名言:“要把偶然性从生物学中驱逐出去”。另一方面,基因学派始终认为生物的变异是基因的偶然突变。六十年代分子生物学的兴起,似乎从脱氧核糖核酸(DNA)及其机能单位中找到了基因突变的新的强有力的论证。分子生物学家莫诺在其风靡西方  相似文献   

15.
苏联文化工作者代表团团员格鲁森科博士十一月七日应中国科学院及北京农业大学的邀请,作学术报告,讲题是:“米丘林的基本原理”。听讲的有首都农业科学工作者和北京农业大学学生一千九百馀人。格鲁森科介绍了这一伟大生物学家的学说的主要精神,并阐明科学应该为人类服务,为和平服务。格鲁森科又在十一月九日向北京市各中学生物学教员和学生共五百多人作了报告。主持报告会的,是北京市人民政府教育局局长翁独健。格鲁森科向听众们详细讲解了苏联伟大生物学家米丘林学说的要点,和生物学家李森科进一步发展了米丘林学说的成就。 (新华社)  相似文献   

16.
关于遗传性和变异性的学习和教学过程中,常常会想到既然达尔文并没有揭发遗传性的实质以及变异性的原因,而且在这问题上犯了错误,并曾作过不正确的结论,那么,米丘林学说中遗传性及其变异性学说,能不能说也是达尔文学说的进一步地发展呢?很自然地也会想到:达尔文关于遗传性和变异性的学说与李森科学说关于遗传性及共变异性学说之间的关系究竟如何呢?李森科院士认为达尔文确定了遗传学的方向,他写过:"达尔文确定了,农业生物学家应当向那一方向去研究,发掘变异性方面的事实,揭发这种现象的原因."(李森科著:农业生物学,中译本,325页,新农版,1952).并曾明确的对农业生物学家发出这样的号召:"我们为发展达尔文进化学说基础上和纲领中的遗传学而奋斗".(同前书173页,译文有所更改).  相似文献   

17.
前言自1952年开始,苏联科学界对物种及物种形成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很多生物学家和哲学家都围绕这一问题发表了意见。讨论也涉及到种内关系问题,特别是种内有无斗争问题。苏卡切夫院士(苏联植物学杂志主任编辑)、伊万诺夫、以及其他许多学者反对李森科院士关于种内无斗争的观点;但另外也有许多科学家拥护李森科院士的观点。  相似文献   

18.
小麦有冬种和春种的分别,这是人所共知的。摩尔根、魏斯曼、孟德尔学派们,用神秘的“基因”,来判定冬小麦和春小麦是不能改变的。李森科接受了米丘林“生物体和生活条件是统一的”这一伟大的理论,在实际工作中,由实践而创造了植物阶段发育学说发展了米丘林理论。因此植物阶段发育学说在达尔文主义基础和植物学教学中都是重要教材之一。根据李森科1929年冬小麦的实验:春化小麦必须把冬小麦种子濡湿,然后把它移到0—2℃的寒冷地方存放40天左右,直到春播时间。上学期我们要讲授植物阶段发育学说和春化法,取当地普通的冬小麦品种来作实验(为了试验进行得更顺利起见,最好向北方有关农业机关索取更典型的冬小麦品种)。当时室外温度是14℃,我们的地区冬日缺乏冰块,0—3℃的温度是用下法获得的。先用水选法选出冬小麦种子100  相似文献   

19.
赵功民 《生命世界》2009,(12):70-75
遗传学在中国发生了种种不正常情况,这个局面一直持续到1956年。在周恩来和陆定一的过问下,根据毛泽东提出的“艺术上的不同形式和风格可以自由发展,科学上的不同学派可以自由争论”的这一发展艺术和科学的根本方针,1956年在青岛召开了“遗传学座谈会:这是中国遗传学发展的一个重大转机。  相似文献   

20.
无性杂交为什么会迫使被教养者的遗传性发生改变,这种变化的生理基础是什么?在米丘林以及他以前的生物科学著作中没有得到明确的阐述。李森科首先提出有关这个问题的见解,他说:“必须强使接穗的枝条完全用砧木根所输送的,砧木叶所制造的可塑性物质来建造它的身体”,才能通过嫁接引起遗传性的改变。李森科在他以后的著作中不断的阐述了这种思想,并且更明确的提到砧木和接穗间所进行的新陈代谢作用便是产生无性杂种的生理基础,因此他认为只要控制了嫁接的一方去接受另一方的可塑性物质——营养,便会达到无性杂交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