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采用“图式对比”方法对西南地区假希瓦格类109种(亚种)的地层分布进行了研究,计算了这些种(亚种)的区域性地层分布延限,论述了该地假希瓦格类的地层分布规律,并根据其主要属种的地层分布初步建立了西南地区马平阶的“复合标准剖面”。研究结果表明,西南地区有关剖面马平阶底、顶界线的类生物地层对比存在较大的误差。建议以贵州紫云扁平剖面作为我国马平阶的层型剖面  相似文献   

2.
宁夏的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宁夏的含?地层出露较好,剖面和柱状剖面有7处.含?地层自下而上为:下石炭统臭牛沟组、中卫组,上石炭统羊虎沟组,上石炭—下二叠统太原组.?动物群有15属68种及亚种,其中1新种.可建立?化石带 Eostaffella-Mediocris 带 (C1), Profusulinella 带 (C21) 及 Sphaeroschwagertna 带 (P11),并与甘肃靖远及华北地台其它地区的?化石带对比.  相似文献   

3.
对贵州盘县火铺剖面茅口组Tin类分布规律的研究显示,尽管Ting类Yabeina 及Chusenella生存时代相同,并可见于同一剖面,但两者在具体产出层位上却具有互不共生的特点,利用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对Yabeina及Chusenella分布层位的沉积环境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Yabeina生活在水动力条件较强的正常浅海,台地及水能量较高的近岸浅滩,Chusenella则主要适应于低能环境,生活在水动力条件较弱的清澈浅海,局限浅水台地。  相似文献   

4.
山东济宁煤田东区太原组Ting类动物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山东济宁煤田东区太原组Ting类动物群的系统研究,共鉴定出Ting类化石15属108种。根据Ting类化石在地层中的分布和垂向的变化规律,自上而下建立一个Ting带三个亚带:Pseudoschwagerina带,3)Boultoniawillsi-Schwagerina cervicalis亚带,2)Pseudofusulina sphaeroidea-Schwagerina neolata亚带,1)Rugosofusulina complicata-Quasifusulina longissima 亚带。通过与邻区及华北部分地区对比,本区太原组Ting类动物群的地质时代为早二叠世早期,本区石炭-二叠系应置于太原组第十一层灰岩之底。  相似文献   

5.
本文研究了Pseudoschwagerina uddeni,P.vulgaris,P.beedei和P.parabeedei的123个标本的薄片和照片,对这5个种及其所含亚种的形态特征进行了详细的度量,并采用多多元判别分析方法对各种、亚种和形态特征进行了定量对比。定量分析和定性研究的结果表明,P.uddeni russiensis和P.vulgaris ashensis,P.vulgaris ak  相似文献   

6.
假希瓦格■为生活在早二叠世浅海环境中的■类生物,一般认为该时期■类生物的生活方式为底栖。由于假希瓦格■的形态与生活在同时期的其它■类存在较大的差异,它们的生活方式是否相同?为探讨这一问题,本文选取了中国华南地区的假希瓦格■8种9个样本进行了统计分析,统计了假希瓦格■9个样本的壳圈数、长轴、短轴及每一壳圈的长轴、短轴和壳壁厚度,利用这些参数计算得到了■的重力、海水中■所受的浮力,结合海洋中水流的运动方式,分析了上升海流对9个样本影响,结果表明,轴率越小的■越容易受上升海流的影响,从而改变其生活方式,结合假希瓦格■的生活环境,初步认为假希瓦格■的生活方式为水动力条件较弱时,其以底栖生活为主,当水动力条件较强时,其生活方式可能由底栖变为漂浮。  相似文献   

7.
周铁明 《古生物学报》2000,39(4):521-532
简要介绍云南墨江下密地早二叠世常么期含Ting地层,对其中Ting类动物群特征作了归纳,记述7属29种,其中包括4新种。依据Ting类化石在该剖面中的垂直分布在常么组建立Eoparafusulina gracilis-Eo.mejiangensis带和Chalaroschwagerina vulgaris-Chalaroschwagerina pseudovulgaris带。并与国内外相关地层进行  相似文献   

8.
福建晚石炭世—早二叠世早期的四射珊瑚动物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福建西部龙岩、宁化、顺昌等地广泛出露的晚石炭世至早二叠世早期海相碳酸盐地层,富含珊瑚、(竹蜓)类等化石,其中四射珊瑚动物群迄今无专文报道。1984至1986年,笔者曾先后数次前往龙岩经洋和宁化湖村等地,详细测制了6条中甲阶及马平阶剖面,系统采集了大量四射珊瑚和(竹蜓)类等化石。经鉴定,四射珊瑚共有38属83种(或亚种),其中2新属10新种。根据它们在地层中的分布规律,笔者建立了3个组合,自下而上依序为:1).Nephelophyllum组合,2).Anfractophyllum-Kepingophyllum组合,3).Wentzellophyllum volzi组合。  相似文献   

9.
对茅口期Ting类动物群灭绝过程的分析揭示,若将Ting类物种按壳体大小分为两类,从动物群物种分异度,物种净增速率的变化来看,大个体(壳长>6mm)物种与小个体(壳长≤6mm)物种的灭绝过程并无明显的区别,根据壳壁等特征,茅口期Ting类可分为南京Ting类,希瓦格Ting类,费伯克Ting类和新希瓦格Ting类4个主要类群,各主要类群及其壳体大小不同的物种灭绝过程有明显的差异,在灭绝事件早期,各类群及其壳体大小不同的两类物种所受的影响有所不同,在早期的灭绝中,南京Ting类,新希瓦格Ting类,希瓦格Ting类中壳长>6mm和费伯克Ting类中壳长≤6mm 的物种显著减少,而希瓦格Ting类中壳长≤6mm以及费伯克Ting类中壳长>6mm的物种则未受明显的影响,在茅口期晚期,由于灭绝压力的增大,除南京Ting类外,所有类群及其物种无论个体大小均受到重创,导致Ting类动物群物种分异度陡然下降。研究结果证明,在灭绝强度较小时,Ting类动物的生物学特征,如壳体大小,壳壁特征对物种的存活率有一定影响,而在集群灭绝的高峰期间,这些特征则不能发挥有效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广西、云南的PSEUDOSCHWAGERINA化石及其地层意义   总被引:8,自引:4,他引:4  
该文记述了广西宜山马脑山剖面及云南八宝小独山剖面Pseudoschwaserina属34种(亚种),分析了两剖面Pseudoschwagerina动物群的面貌,讨论了Pseudoschwagerina的地层意义。研究表明,两剖面Pseudoschwagerina动物群具有地方性种稀少的共同特点,大多数种皆为广相型分子。从动物群的组成上看,广西、云南Pseudoschwagerina动物群与我国贵州、北美及俄罗斯等地的Pseudoschwagerina动物群有较大的相似性。但是,目前归入 Pseudoschwagerina名下的各种在形态上有着较大的差异,造成不同地区合Pseudoschwagerina地层带化石难以直接对比。根据对两剖面Pseudoschwagerina地层分布规律的研究以及国内、外Pseudochwagerina地理分布的资料,笔者建议选用 Pseudoschwagerina uddeni,P.beedei,P.robusta等 Pseudoschwagerina的典型分子做为含Pseudoschwagerina地层划分、对比的首要标准类群,选用P.uddeni和P.robusta分别做为确定Pseudoschwagerina带底、顶界线的首要标准种,以便于含Pseudoschwagerina地层的全球性的对比。  相似文献   

11.
描述了采自西藏羌塘中部地区筵类化石的一部分,计7属13种,分属4科,两超科。其中Polydiexodina5种,含2新种。筵类动物群面貌与Neoschwagerina带相当,确定产Polydiexodina地层的形成时代属中二叠世茅口期。扩大了Polydiexodina的分布范围,为较大区域性地层的划分、对比提供了生物依据,也为研究古生物地理分区提供了新资料。  相似文献   

12.
新疆塔里木盆地西北缘阿克苏和柯坪地区达瑞威尔期末期至凯迪期中期地层发育良好,大湾西沟剖面、四十场剖面和铁热克阿瓦提剖面地层保存良好的疑源类组合。该组合包括20属36种疑源类,以棘刺类、光球类和梭形类占优势。塔里木盆地西北缘疑源类组合与国内、外同期组合对比表明晚奥陶世疑源类古地理分区性减弱,部分疑源类分子分布仅限于晚奥陶世,且古地理分布广泛,具有生物地层学对比的潜力。新疆塔里木盆地西北缘数条剖面疑源类组成和多样性变化的不同可能与小环境的差异有关。本研究中疑源类属种组成及多样性变化趋势和柯坪地区海平面变化一致,反映了萨尔干组到其浪组下部有一次海侵过程。  相似文献   

13.
对我国西南滇、黔、桂三省交界地区的广西宜山马脑山、贵州紫云扁平、广西隆林常么剖面常么期Ting类动物群进行了分析和对比,认为分别发育于上述三剖面中的Pseudoendothyra discalis带、Pamirina darvasica带,Pseudofusulina (Laxifusulina)-Chalaroschwagerina inflata带代表了常么期三个同期异相的Ting类动物群。对  相似文献   

14.
广西新希瓦格Ting科动物群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文对广西新希瓦格Ting科动物群的演替序列进行了初步研究,并对动物群中Cancellina,Maklaya,Shengella和Praesumatriina四属的属征进行了讨论并作重新定义和归并。  相似文献   

15.
本文提出和描述了产自我国西北新疆南部喀拉塔克剖面的一个牙形类新亚种 Polygnathus communis gan-caohuensis,并根据以前出版的信息 ,命名了另一个新亚种 Polygnathus communis carmanae。种系发生研究揭示了Polygnathus communis Branson et Mehl的亚种对于法门阶最上部至韦宪阶地层的划分是至关重要的。此种的 cari-na→ gancaohuensis谱系 ,连同发现于喀拉塔克剖面的菊石、有孔虫和腕足动物 ,被认为是划分杜内 -韦宪阶界线的潜在的标志化石。因此 ,喀拉塔克剖面有可能成为全球杜内 -韦宪阶界线的一个候选层型剖面。  相似文献   

16.
本文提出和描述了产自我国西北新疆南部喀拉塔克剖面的一个牙形类新亚种Polygnathus communis gancaohuensis,并根据以前出版的信息,命名了另一个新亚种Polygnathus commuis carmanae。种系发生研究揭示了Polygnathus communis Branson et Mehl的亚种对于法门阶最上部至韦宪阶地层的划分是至关重要的。此种的carina→gancaohuensis谱系,连同发现于喀拉塔克剖面的菊石、有孔虫和腕足动物,被认为是划分杜内一韦宪阶界线的潜在的标志化石。因此,喀拉塔克剖面有可能成为全球杜内-韦宪阶界线的一个候选层型剖面。  相似文献   

17.
描述了广西隆林常么冲面的Ting类一新亚属--常么Ting(Changmeia),包括两新种。其时代为早二叠世常么期。  相似文献   

18.
新疆大湾沟晚奥陶世疑源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新疆塔里木盆地西北缘大湾沟剖面晚奥陶世地层发现保存良好的疑源类组合。该组合包括17属27种,以棘刺类(特别是Baltisphaeridium)占优势;其次为梭形类,以Navifusa为代表。大湾沟疑源类组合与世界其它地区同期组合对比表明,在晚奥陶世时疑源类古生物地理分区性减弱,不及早—中奥陶世明显。该组合中有13个种仅分布于“Caradoc”—“Ashgill”期,地理分布广泛,因而颇具生物地层学潜力。  相似文献   

19.
本文提出和描述了产自我国西北新疆南部喀拉塔克剖面的一个牙形类新亚种Polygnathus communis gan-caohuensis,并根据以前出版的信息,命名了另一个新亚种P0lygnathus communis carmanae.种系发生研究揭示了Polygnathus communis Branson et Mehl的亚种对于法门阶最上部至韦宪阶地层的划分是至关重要的.此种的cari-na→gancaohuensis谱系,连同发现于喀拉塔克剖面的菊石、有孔虫和腕足动物,被认为是划分杜内-韦宪阶界线的潜在的标志化石.因此,喀拉塔克剖面有可能成为全球杜内-韦宪阶界线的一个候选层型剖面.  相似文献   

20.
阿尔皮什麦布拉克组的牙形类带自下而上分为delta带和pesavis带,时代为早泥盆世晚洛赫柯夫期。含奥泽克刺相(ozarkodinan biofacies)牙形类的阿尔皮什麦布拉克组指示了一个浅水陆棚海环境,它可以和中国及世界其它地区含同时代的牙形类地层对比。用多分子器官的概念扼要描述和详细讨论、比较了出现在该组的8个牙形类器官种或亚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