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目的】捕食螨运动速率直接影响其捕食能力。本研究分析了5种寄主植物对捕食螨——双尾新小绥螨Neoseiulus bicaudus运动速率的影响,旨在探究双尾新小绥螨在不同寄主植物上对土耳其斯坦叶螨的捕食能力。【方法】采用数字图像处理技术,分析双尾新小绥螨雌成螨在菜豆Phaseolus vulgaris、棉花Gossypium hirsutum、番茄Solanum lycopersicum、茄子Solanum melongena和黄瓜Cucumis sativus上的运动速度,进一步采用小室观察法比较了寄主植物对双尾新小绥螨捕食功能反应的影响。【结果】双尾新小绥螨在5种寄主植物上的运动速度依次为:菜豆(0. 62 cm/s)和棉花(0. 60 cm/s)黄瓜(0. 38 cm/s)和茄子(0. 36 cm/s)番茄(0. 27 cm/s)。进一步捕食功能反应结果表明,在5种寄主植物上,双尾新小绥螨对土耳其斯坦叶螨的捕食量均随猎物密度的增加而升高,增加到一定程度后趋于缓和,其捕食类型均属于HollingⅡ型。双尾新小绥螨在菜豆上对土耳其斯坦叶螨的攻击系数(a)最高,为1. 124;在棉花上的处理时间(Th)最短,为0. 059。同时,在菜豆和棉花上的捕食能力较强,a/Th值分别为18. 177和16. 763;而在番茄、茄子和黄瓜上的捕食能力较弱,a/Th值分别为6. 780,6. 537和6. 369。【结论】双尾新小绥螨在棉花和菜豆上的运动速度最快,同时捕食能力也最强。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对新疆本地捕食螨双尾新小绥螨Neoseiulus bicaudus Wainstein的形态学特征观察及其对新疆农作物上两种重要害螨的捕食量测定,为该捕食螨的保护、研究、扩繁和释放提供理论基础。【方法】在实验室(26±1)℃,RH60%,16L︰8D条件下,借助显微成像系统观察其各个螨态形态特征及生物学习性;定量小室饲养技术对不同密度下对新疆两种重要害螨各螨态的捕食量进行研究。【结果】双尾新小绥螨有卵、幼螨、第一若螨、第二若螨和成螨5个螨态,嗜好阴暗条件,活动范围小,通过有性生殖进行繁殖,有多次交配行为,产卵方式为单产;单头双尾新小绥螨雌成螨每日对截形叶螨Tetranychus truncatus卵和幼螨的捕食量(106.8粒/日·雌和45.4头/日·雌)要显著大于土耳其斯坦叶螨Tetranychus turkestani(64.4粒/日·雌和39.4头/日·雌),而对两种叶螨的若螨和成螨捕食量无明显差异。【结论】本研究表明双尾新小绥螨对土耳其斯坦叶螨和截形叶螨的卵和幼螨的捕食较对若螨和成螨的效果好,对新疆害螨有一定控制能力。  相似文献   

3.
【目的】明确智利小植绥螨Phytoseiulus persimilis对茄子上二斑叶螨Tetranychus urticae的控制效果,探索智利小植绥螨控制茄子二斑叶螨的最优释放数量。【方法】在1︰10、1︰30和1︰50不同益害比及10、30和60头/叶二斑叶螨不同猎物密度下,研究了智利小植绥螨捕食二斑叶螨的效果以及智利小植绥螨的增殖率。【结果】随智利小植绥螨释放比例的提高,防治效率明显提高,益害比1︰10、1︰30和1︰50的防效分别在释放后第14、22和26天达100%;在不同猎物密度下,按益害比1︰30释放智利小植绥螨,防效均随时间延长而提高,且6 d后不同猎物密度下防效差异不明显,第20天时3种密度下的防效均达100%,表明其捕食作用受到益害比影响较大而受猎物密度影响不明显。随着捕食螨释放比例的降低和二斑叶螨密度的提高,智利小植绥螨的增殖率增加,在益害比为1︰50、二斑叶螨种群密为60头/叶时,智利小植绥螨的最高增殖率分别达643%和893%,表明智利小植绥螨具有较高的种群增殖力。【结论】智利小植绥螨对茄子二斑叶螨具有较好的防控效果,推荐在二斑叶螨发生早期时按益害比1︰10~1︰30释放智利小植绥螨,以保证较快的防控效果和较少的捕食螨释放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为了进一步明确光照时间对双尾新小绥螨Neoseiulus bicaudus Wainstein生长发育的影响。【方法】在实验室恒温条件下,采用生命表研究方法,研究在不同光照时间下,双尾新小绥螨捕食土耳其斯坦叶螨的生长发育情况。【结果】双尾新小绥螨在不同光照时间段下均能完成世代周期。在光照时数小于12 h时,从卵发育至成螨的各个发育阶段所需时间均呈缩短趋势,当光照时数大于16 h后各个发育阶段所需的时间又呈增长趋势。产卵期在12L︰12D光照时数下最长为20.74 d,且同其他光照条件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产卵后期、寿命、总产卵量均表现在16L︰8D光照时数下最长,分别为11.93 d、31.05 d和42.4粒。双尾新小绥螨种群的净增值率(R_0)在16L︰8D时达到最大值33.88,在8L︰16D时最低为14.97。【结论】光照时间在12~16 h范围内最适合双尾新小绥螨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5.
实验通过释放不同益害比的巴氏新小绥螨防治温室辣椒蓟马,结果表明:在蓟马发生初期释放巴氏新小绥螨,可有效控制蓟马虫量增长,释放7 d后益害比为1∶20的处理防效可达到94.86%,效果显著;益害比为1∶5、1∶10和1∶20的各处理在各时期均无显著差异,而益害比为1∶40的处理在释放后5 d、7 d和14 d防治效果均显著低于以上3个处理,综合考虑选择益害比1∶20为最佳释放量。  相似文献   

6.
【目的】为了解加州新小绥螨Neoseiulus Californicus(McGregor)对土耳其斯坦叶螨Tetranychus turkestani(Ugarov etNikolski)和截形叶螨Tetranychus truncate(Ehara)的控制能力。【方法】采用实验种群生命表方法进行评价。【结果】以土耳其斯坦叶螨为食时加州新小绥螨的净增值率(R_0=33.236)、内禀增长率(r_m=0.218),大于以截形叶螨为食时的值(R_0=32.458,r_m=0.207),而世代平均周期(T=16.340)和种群倍增时间(t=3.173)小于以截形叶螨为食时的值(T=16.849,t=3.355)。【结论】以土耳其斯坦叶螨为食有利于加州新小绥螨种群的发育和繁殖。  相似文献   

7.
【目的】为明确不同寄主植物挥发物对双尾新小绥螨Neoseiulus bicaudus Wainstein的影响。【方法】采用Y-型嗅觉仪,观测双尾新小绥螨对不同处理(健康植株、机械损伤植株、去叶螨受害植株、带叶螨受害植株)的5种寄主植物(大豆、棉花、番茄、茄子、黄瓜)的趋性差异。【结果】双尾新小绥螨对不同处理的5种寄主植物的趋性强弱依次为:带叶螨受害叶去叶螨受害叶机械损伤叶健康植株叶洁净空气。5种螨害植株间比较时,每组均为螨害大豆的引诱率最高,且显著高于茄子,极显著高于番茄和黄瓜,但与棉花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双尾新小绥螨在搜寻猎物过程中,不同寄主植物的挥发物对其选择寄主的过程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徐学农 《昆虫知识》2011,48(3):579-587
西花蓟马Frankliniella occidentalis(Pergande)和二斑叶螨Tetranychus urticae Koch是温室花卉与蔬菜上的重要害虫(螨)。植物常被两者同时危害。黄瓜新小绥螨Amblyseius cucumeris(Oudemans)是世界上广泛应用的温室蓟马的生物防治物,有时也被用来防治二斑叶螨。本研究中,在人工气候室盆栽条件下利用黄瓜新小绥螨防治西花蓟马和/或二斑叶螨。结果显示,当每豆株上接入10或20头二斑叶螨时,按照1∶4的益害比释放黄瓜新小绥螨可有效控制二斑叶螨。同样密度比的情况下,5和10头黄瓜新小绥螨的释放量可显著控制西花蓟马的接入量。二斑叶螨密度的增加没有显著影响到黄瓜新小绥螨对西花蓟马的控制作用。西花蓟马可捕食黄瓜新小绥螨的卵,日捕食量达1.2粒。本文对利用黄瓜新小绥螨防治温室中西花蓟马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9.
【目的】以螨治螨是害虫生物防治的一个重要部分,也是果园害虫生态控制的重要措施。通过在苹果园人为释放捕食螨的方法,定量分析加州新小绥螨Neoseiulus californicus(McGregor)和东方钝绥螨Amblyseiusorientalis(Ehara)对苹果园2种害螨(苹果全爪螨Panonychusulmi(Koch)和山楂叶螨TetranychusviennensisZacher)捕食效果,为开展果园害虫生态调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于2019年5-10月份在胶东半岛烟台市牟平区果园中释放加州新小绥螨和东方钝绥螨,比较分析释放捕食螨区域与对照苹果树上苹果全爪螨和山楂叶螨种群数量的变化。【结果】2种捕食螨均能适应当地果园生态环境,释放后能够迅速发挥控害作用。其中,加州新小绥螨对叶螨的控制作用达到84.8%-100%,东方钝绥螨对叶螨的控制作用达到90%-100%,且东方钝绥螨的防治效果略优于加州新小绥螨。【结论】加州新小绥螨和东方钝绥螨2种捕食螨在胶东半岛对苹果叶螨防控效果比较理想,均可作为苹果园叶螨生物防治的天敌。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加州新小绥螨Neoseiulus californicus和巴氏新小绥螨Neoseiulus barkeri对二斑叶螨Tetranychus urticae的捕食能力,为果园二斑叶螨生物防治剂的选择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捕食功能反应的方法研究加州新小绥螨和巴氏新小绥螨雌成螨对二斑叶螨各螨态的捕食作用。【结果】加州新小绥螨和巴氏新小绥螨雌成螨对二斑叶螨各螨态的捕食功能反应均属于HollingⅡ型,对二斑叶螨各螨态的捕食能力均随着螨态的增大而降低,对卵的捕食能力最强,其次是幼螨、第一若螨、第二若螨、成螨。巴氏新小绥螨对二斑叶螨卵、幼螨的捕食能力强于加州新小绥螨,功能反应参数a/Th值分别高出55.2%和30.1%,而加州新小绥螨对二斑叶螨第一若螨、第二若螨的捕食能力强于巴氏新小绥螨,a/Th值分别高出67.5%和114.5%,两种捕食螨对二斑叶螨雌成螨的捕食能力相当,a/Th值均为4.5。加州新小绥螨和巴氏新小绥螨均对二斑叶螨的卵和幼螨表现出嗜食性,而对若螨和成螨没有嗜食性。两种捕食螨对二斑叶螨的捕食存在种内干扰,加州新小绥螨的干扰系数(0.328)大于巴氏新小绥螨(0.324)。【结论】在室内环境稳定的条件下,加州新小绥螨对二斑叶螨的捕食能力强于巴氏新小绥螨。  相似文献   

11.
短时高温暴露对土耳其斯坦叶螨和截形叶螨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为了明确土耳其斯坦叶螨Tetranychus turkestani和截形叶螨T. truncatus在高温逆境下的生存特性对其种群发展的影响。【方法】通过短时高温处理试验, 研究了土耳其斯坦叶螨和截形叶螨卵、 幼螨、 成螨在38℃, 42℃和46℃下处理2~6 h后的孵化率和存活率, 以及对其后续发育历期和生殖的影响。【结果】两种叶螨的卵和幼螨在38~46℃下处理2~6 h, 其存活率随着温度和处理时间的增加而降低, 后续发育历期随着温度和处理时间的增加而延长。两种叶螨的雌成螨在38~46℃下处理2~6 h后其存活率、 产卵前期、 产卵期和产卵量均不受影响, 但所产卵的孵化率明显降低, 其中土耳其斯坦叶螨在46℃下处理6 h的孵化率下降了15.5%, 截形叶螨在46℃下处理6 h的孵化率下降了18.0%。【结论】高温暴露主要影响叶螨的孵化率、 存活率和后续的发育历期, 对成螨的寿命和生殖无显著影响; 土耳其斯坦叶螨和截形叶螨对极端高温的适应性存在差异, 土耳其斯坦叶螨对高温的适应性要高于截形叶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植绥螨是蓟马等害虫(螨)的重要捕食性天敌,在当前生物防治中应用广泛,本研究旨在为本地植绥螨资源的开发利用及筛选出控制西花蓟马Frankliniella occidentalis最有效的植绥螨天敌提供依据。【方法】以西花蓟马为猎物,在室内温度(25±1)℃、光照16L︰8D、相对湿度80%±5%的条件下,比较了内蒙古本地植绥螨种类有益真绥螨Euseius utilis Liang et Ke、苏氏副伦绥螨Paraseiulus soleiger Ribaga和巴氏新小绥螨Neoseiulus barkeri Hughes及目前应用的植绥螨斯氏钝绥螨Amblyseius swirskii Athias-Henriot、东方钝绥螨A.orientalis Ehara和黄瓜新小绥螨N.cucumeris Oudemans取食西花蓟马后的发育历期和生殖潜力,并组建了实验种群生命表以评价各类植绥螨的捕食潜能。【结果】有益真绥螨的日均产卵量(1.67±0.02)粒和黄瓜新小绥螨的日均产卵量(1.58±0.06)粒相近且无显著差异,仅次于斯氏钝绥螨(1.69±0.07)粒;有益真绥螨其子代雌雄性比与黄瓜新小绥螨的性比也相同(1.63︰1),低于斯氏钝绥螨(1.77︰1)和巴氏新小绥螨(1.64︰1);有益真绥螨的世代平均周期最短(T=19.36 d),内禀增长率(rm=0.16)和周限增长率(λ=1.17)均最大,种群倍增时间最短(t=4.33 d)。【结论】有益真绥螨以西花蓟马为食后种群数量增长的潜力强于其他5种植绥螨,是本地防治西花蓟马较有潜力的植绥螨种类。  相似文献   

13.
为明确双尾新小绥螨Neoseiulus bicaudus各螨态对西花蓟马Frankliniella occidentalis不同龄期若虫的捕食量及不同温度对其捕食量的影响。本研究通过测定不同温度下24 h内双尾新小绥螨各螨态对不同密度西花蓟马若虫的捕食情况(西花蓟马猎物密度分别为5、10、15、20和25头/室,温度分别设置为23、26、29、32和35℃)。研究结果表明,双尾新小绥螨各螨态对猎物的捕食量随猎物密度的升高而增加。当温度为29℃,雌成螨对西花蓟马1龄若虫捕食量最高,在猎物数为25头/室时,可达4.4头/日。23~32℃内,双尾新小绥螨的雌成螨的捕食量随温度的上升而增加,到达35℃时开始降低。29~32℃双尾新小绥螨的雌成螨对西花蓟马1龄若虫的捕食量最高,可达6.7头/日,最适于其捕食。结果表明双尾新小绥螨对西花蓟马若虫的捕食功能反应类型符合Holling II模型,其对西花蓟马有较好的捕食能力,可利用于西花蓟马的生物防治。  相似文献   

14.
【目的】加州新小绥螨Neoseiulus californicus是世界范围内广泛分布的天敌捕食螨,对二斑叶螨Tetranychus urticae防效显著。2010年我国发现其本土品系,并已实现规模化饲养。但传统饲养方法成本较高,为降低生产成本,本研究开展了人工饲料的相关试验。【方法】本文对比了两种饲喂装置的饲养效果,采用3种营养源,以不同添加量配制8种人工饲料,饲喂加州新小绥螨,研究人工饲料对加州新小绥螨的生物学影响。【结果】采用渗透装置,饲喂添加20%柞蚕蛹血淋巴的人工饲料饲养效果较好,加州新小绥螨可以完成生长发育,并产卵,产卵量为7.0粒/雌。用人工饲料饲养雌成螨,其产卵量为27.1粒/雌。【结论】此研究结果对实现人工饲料规模化生产加州新小绥螨提供了重要信息。  相似文献   

15.
有益真绥螨与巴氏新小绥螨的集团内捕食和同类相残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有益真绥螨Euseius utilis是北方地区广泛分布的一种多食性植绥螨,而巴氏新小绥螨Neoseiulus barkeri目前在我国广泛应用于农业害虫的生物防治中。本研究旨在对巴氏新小绥螨在本地的应用进行风险评估及为与有益真绥螨的联合释放提供依据。【方法】本研究在室内通过一系列实验,比较了实验室饲养的巴氏新小绥螨和采自内蒙古农业大学校园的有益真绥螨的雌成螨对同种或异种未成熟螨的捕食量、存活时间及产卵量的差异,检测了有益真绥螨与巴氏新小绥螨两种植绥螨相互之间的攻击强度以及种内和种间的相互作用。【结果】两种植绥螨都难以刺吸同种或异种植绥螨的卵,而对同种或异种植绥螨幼螨的捕食量最大,其次是对若螨。在无共同食物的情况下,有益真绥螨雌成螨对同种植绥螨幼螨的攻击性比对异种植绥螨幼螨的攻击性强(BreslowDay检验:χ~2=13.84,df=1,P0.001),且有益真绥螨对同种植绥螨幼螨的捕食量(9.10±1.65头)高于对异种植绥螨幼螨的捕食量(5.31±1.43头)(T检验:t=5.487,P0.001),巴氏新小绥螨对异种植绥螨幼螨的捕食量(7.48±0.75头)高于对同种植绥螨幼螨的捕食量(4.75±0.58头)(T检验:t=9.110,P0.05)。【结论】有益真绥螨更倾向于捕食同种幼螨而发生同类相残;巴氏新小绥螨更倾向于捕食异种幼螨而发生集团内捕食。  相似文献   

16.
【目的】为了研究胡瓜新小绥螨Neoseiulus cucumeris(Oudemans)对针叶小爪螨Oligonychus ununguis(Jacobi)的控制能力,为大田防治提供依据。【方法】应用胡瓜新小绥螨和针叶小爪螨的生物学与实验种群生命表的数据进行比较分析。【结果】研究表明:1在(20±1)~(32±1)℃温度条件下,取食针叶小爪螨的胡瓜新小绥螨幼螨、若螨、成螨均能正常生长和繁殖,发育历期随着温度升高而缩短;2在(20±1)、(25±1)、(30±1)、(32±1)℃温度条件下,以针叶小爪螨为食物的胡瓜新小绥螨的产卵量分别为(37.8±5.15)、(52.9±1.92)、(49.5±6.50)、(42.0±6.34)粒,而在同等温度条件下,取食板栗叶片的针叶小爪螨的产卵量分别高出胡瓜新小绥螨的141%、169%、194%和149%;3在(20±1)、(25±1)、(30±1)和(32±1)℃温度条件下,针叶小爪螨的净增殖率(R0)分别为36.5453、66.9788、66.2848、45.4846,比胡瓜新小绥螨高出72.88%、118.36%、92.12%、93.55%,说明针叶小爪螨的生殖潜能与产雌率高于胡瓜新小绥螨,而胡瓜新小绥螨每一世代周期(T)为29.6337、24.2193、20.2165、22.2009d,分别短于针叶小爪螨46.75%、42.03%、39.13%、29.63%;4在(20±1)、(25±1)、(30±1)℃温度条件下,胡瓜新小绥螨的内禀增长率(rm)为0.1030、0.1413、0.1699,分别高于针叶小爪螨的127%、105%、106%,而在(32±1)℃条件下针叶小爪螨的内禀增长率(rm=0.1636)高于胡瓜新小绥螨的115%,说明高温有利于针叶小爪螨的种群增长。【结论】在针叶小爪螨初发生期释放胡瓜新小绥螨能有效地控制其种群增长。  相似文献   

17.
为明确烟叶上释放斯氏钝绥螨防治烟蓟马的最佳释放比例和部位,本文研究了6个不同比例和3个不同部位释放斯氏钝绥螨后烟蓟马的种群变化。结果表明:按益害比10∶1释放斯氏钝绥螨在较短时间内即能有效控制烟蓟马,释放10 d后,烟蓟马的数量即下降到8.33头/株,20 d后下降到2.67头/株,40 d后烟蓟马种群消失。10 d后的相对防治效果达71.26%,20 d后达90.79%。在烟叶的中部、下部和基部释放斯氏钝绥螨均能有效控制烟蓟马。建立释放10 d后6个比例下烟蓟马的死亡率与天敌数量的关系方程,y=106.857×e-104.257/x,计算出烟蓟马的死亡率达到50%的释放数量为LT50=137头/株,即按益害比4.6∶1释放;死亡率达到90%的释放数量为LT90=607头/株,即按益害比20.2∶1释放。以释放比例为益害比10∶1为例,建立了烟蓟马的死亡率与时间的关系方程y=109.689×e-4.532/x,计算出释放斯氏钝绥螨后烟蓟马的死亡率达到50%的时间LD50=5.8 d,死亡率达到90%的时间为LD90=22.9 d。本文为利用斯氏钝绥螨防治烟蓟马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8.
土耳其斯坦叶螨(Tetranychus turkestani Ugarov & Nikolski)对胡瓜钝绥螨(Amblyseius cucumeris Oudemans)的吸引测试表明,胡瓜钝绥螨对不同螨态的土耳其斯坦叶螨的刺激均能产生显著的吸引反应。胡瓜钝绥螨能捕食土耳其斯坦叶螨的卵,但对土耳其斯坦叶螨的“卵+丝网+粪便+取食斑”没有明显的反应,土耳其斯坦叶螨的若螨I和幼螨是胡瓜钝绥螨最喜欢的猎物。土耳其斯坦叶螨主要通过活动螨对胡瓜钝绥螨产生吸引反应,这种吸引反应能明显提高胡瓜钝绥螨在田间搜索土耳其斯坦叶螨的能力。  相似文献   

19.
【目的】明确橘园常用药剂对巴氏新小绥螨Neoseiulus barkeri成螨的致死效应,弄清巴氏新小绥螨甲氰菊酯抗性品系对柑橘园常用药剂的交互抗性水平及生态适合度变化,为巴氏新小绥螨抗性品系的田间应用提供科学理论依据。【方法】在对巴氏新小绥螨进行致死效应和交互抗性测定的基础上,运用生态学方法对其生物学特性进行评价。【结果】不同药剂对巴氏新小绥螨成螨致死效应存在显著差异。高效氯氟氰菊酯和毒死蜱的致死率最高,校正死亡率分别为97.62%和92.57%;巴氏新小绥螨甲氰菊酯抗性品系螺螨酯、噻虫嗪、乙螨唑、毒死蜱和高效氯氟氰菊酯均存在显著交互抗性,其抗性倍数分别为7.56、10.32、11.45、19.10和45.89倍。生物学特性研究结果表明,与敏感品系相比,甲氰菊酯抗性的获得使其发育历期显著延长,但对捕食量和孵化率影响不显著。哒螨灵、丁氟螨酯和高效氯氟氰菊酯对巴氏新小绥螨抗性品系与敏感品系卵的孵化率具有显著影响,其他常用药剂对巴氏新小绥螨抗性品系与敏感品系卵的孵化率不存在显著影响。【结论】甲氰菊酯抗性获得使巴氏新小绥螨对柑橘园常用药剂表现不同水平的交互抗性;甲氰菊酯抗性获得对巴氏新小绥螨生长、繁殖及捕食均无显著影响,可在田间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巴氏新小绥螨Neoseiulus barkeri对柑桔全爪螨Panonychus citri及刺吸式昆虫为害柑桔叶片释放的挥发物的行为反应,揭示巴氏新小绥螨的嗅觉反应特点。【方法】采用GC-MS顶空进样法对枳橙叶片常见挥发性化合物、针刺枳橙叶片及其柑桔全爪螨雌成螨取食枳橙叶片挥发物进行定性分析,确定每类化合物的相对保留指数,构建枳橙叶片常见及受害挥发性化合物特征谱库。利用嗅觉测定技术分析巴氏新小绥螨对枳橙叶片挥发物的行为反应。【结果】针刺处理和柑桔全爪螨取食影响枳橙叶片挥发物的组成和含量。两种方法处理时枳橙叶片释放的主要物质为α-蒎烯、水芹烯、4-异丙基甲苯。随着处理加重,增量释放的物质为:cis-π-罗勒烯、月桂烯、柠檬烯、异松油烯,减量表达的物质为2-乙基-1-乙醇和十一烷。在10~(-2)、10~(-4)、10~(-6)和10~(-8)g/m L浓度下,正己醛、正壬醛、乙酸辛酯和正庚醛对巴氏新小绥螨有强烈的引诱作用(P>0.05);月桂烯在10~(-2)、10~(-4)和10~(-6)g/m L浓度下对巴氏新小绥螨有强烈的引诱作用(P>0.05);正壬醇和正辛醇随着浓度增加,对巴氏新小绥螨的引诱作用降低;苯甲醛对巴氏新小绥螨的引诱作用较弱。【结论】巴氏新小绥螨对柑桔全爪螨及刺吸式口器昆虫为害柑桔叶片释放出的挥发物各组分具有不同的行为反应,柑桔及其刺吸式害虫生境中的嗅觉线索在巴氏新小绥螨的寄主定位和生境选择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