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圆鼻巨蜥(Varanus salvator)隶属爬行纲(Reptilia)有鳞目(Squamata)巨蜥科(Varanidae)巨蜥属(赵尔宓等1999,蒋志刚等2016)。该物种分布于南亚和东南亚地区,国内野生种群仅见于海南、云南和广西(赵尔宓等1999,徐正强等2006,汪巧云等2017)。虽然该物种在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红色名录中只被评估为低危级(LC)物种(Quahetal.2021),但在我国由于野外种群数量稀少而被列为国家I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且在《中国脊椎动物红色名录》中被列为极危级(CR)(蒋志刚等2016)。  相似文献   

2.
2005~2006年对8条孟加拉巨蜥的体重、体长、繁殖行为、卵径等繁殖特性进行了初步研究.雄性巨蜥体重为3390 g±139 g,体长(SVL)为52.9 cm±2.5 cm,雌性巨蜥体重为3320 g,体长(SVL)约49.5 cm.巨蜥发情时间出现在4~8月, 其中50%的发情行为发生在7月份.每次发情持续时间约为8.8±2.1天,两次发情间隔时间约为18.8±3.2天.巨蜥的求偶交配模式包括嗅闻、攀爬、诱导和跨爬4个环节.卵的长径为56.9 mm±2.6 mm(n=21),宽径为33.3 mm±1.5 mm (n=21).繁殖期巨蜥的活动节律表明孟加拉巨蜥是典型的昼行动物.  相似文献   

3.
正西藏岩蜥(Laudakiapapenfussi)隶属于爬行纲(Reptilia)有鳞目(Squamata)蜥蜴亚目(Lacertilia)鬣蜥科(Agamidae)岩蜥属(赵尔宓等1999,Baig et al. 2012)。1998年,赵尔宓仅以1号雄性标本描述了西藏岩蜥新种,没有雌性标本。邹大虎等(2016)丰富了西藏岩蜥的标本,特别是补充了西藏岩蜥雌性标本的空白。目前,  相似文献   

4.
蛙科、蝮亚科、蝮属Agkistrodon(sensu stricto)已知约12种,基本上分布于古北界。我国已知产6种,个别种的分布可向南跨及东洋界的华中区。我国产种类中,intermcdius曾作为halys的亚种;blomhoffii亦曾作为halys的亚种,因而原订Agkistrodon blomhoffiibrevicaudus Stejneger 1907与Agkistrodon blomhoffii ussuriensis Emelianov 1929就曾相应改隶为Agkistrodon halys(Pallas)1776的亚种。近年来,有主张将intermedius恢复为种级(赵尔宓,1978;Gloyd,1978),赵尔宓等在讨论我国蝮蛇的种下分类时,亦提出  相似文献   

5.
<正>本刊名誉主编赵尔宓院士因患多种疾病,医治无效,于2016年12月24日13时44分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与世长辞,享年87岁。赵尔宓院士和胡淑琴、王酉之、胡锦矗、李桂垣等老一辈科学家一同于1980年创立了《四川动物》杂志,并于2004年起担任杂志的名誉主编至今,为杂志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自1981年起,赵尔宓院士共在《四川动物》上发表文章69篇(包括第一作者和通信作者),而由他主编的杂志于1995  相似文献   

6.
云南龙蜥     
江耀明 《四川动物》1992,11(4):31-32
云南龙蜥Japalura yunnanensis Boulenger是产于我国云南省的特有蜥种。由Boulenger于1879年根据云南省腾冲地区龙蜥标本描述的新种。在分类上隶爬行纲有鳞目鬣蜥科龙蜥属。自新种问世后获得标本报道的有Barbour et Dunn(1919),Schmidt(1927),赵尔宓、江耀明(1966),杨大同、苏承业、利思敏(1983),寇治通(1984)等,但报道的标  相似文献   

7.
张本华 《昆虫学报》1958,(3):290-292
前言 花蜱又称钝眼蜱或斑蜱,属于蜱螨目(Aca-rina),坚蜱科(Ixodidae),花蜱属(Amblyom-ma)。此属蜱类在我国已记载的共有6种,即Amblyomma formosanum宿主为豚及龟类;A.pseudolaeve宿主为乌蛇及黄领蛇;A.ja-vanensis宿主为穿山甲、巨蜥、(虫丹)蛇、龟类、犬及蝙蝠;A.testudinarium宿主为犀牛、獏、貂、鹿、虎、猪、牛、马;A.yajimai宿主为牛;A.hel-volum宿主为蟒蛇与巨蜥。从以往前人所记载之花蜱多数从野生哺乳类及爬行类动物体上所采获。本文所记载之花蜱Amblyomma cypriumNeumann,1899.曾长期寄生于人体,而此种花蜱在我国尚系首次发现,故作记载。  相似文献   

8.
正颈斑蛇属(Plagiopholis)辖4种,中国分布有3种,颈斑蛇(P.blakewayi)、缅甸颈斑蛇(P. nuchalis)及福建颈斑蛇(P. styani)(李德俊1986,赵尔宓2006,Zhong et al. 2015)。福建颈斑蛇是小型穴居无毒蛇,已知分布于安徽、福建、甘肃、广西、湖南、江西、四川、浙江(陈壁辉1991,赵尔宓2006)。2016年7月,在贵州省雷公山(108°5′~108°24′E,26°15′~26°32′N)采集到成体雄性蛇类标本1号(采集号:HS16154),经鉴定该标本为游蛇科(Colubridae)颈斑蛇属福建颈斑蛇(图1),为贵州省爬行动物分布新记录种。  相似文献   

9.
No·1《从水到陆———刘承钊教授诞辰九十周年纪念文集》赵尔宓主编,科学出版社出版,1990No·2《中国龟鳖图集》周久发、周婷编著,赵尔宓译英,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1992No·3《动物科学研究———祝贺张孟闻教授九秩华诞纪念文集》钱燕文、赵尔宓、赵肯堂主编,中国林业出版社出版,1992No·4《中国黄山国际两栖爬行动物学学术会议论文集》赵尔宓、陈壁辉、Theodore J·Papenfuss主编,中国林业出版社出版,1993No·5《中国两栖爬行动物学文献-目录及索引》(Chinese Herpetological Literature-Catologue and Indices)赵尔宓、赵蕙编…  相似文献   

10.
<正>2014年7月23日,在江西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叶家厂附近(27°52′42.07″N,117°43′25.24″E,海拔963 m)采集到蛇类标本1号,鉴定为大眼斜鳞蛇(Pseudoxenodon macrops)。经查阅文献,为江西省首次发现该物种(钟昌富2004,赵尔宓2006,程松林等2009),距离本发现地最近的该物种分布地位于福建省邵武县(赵尔宓1998)。标本保存在江西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标本室(编号:WYS2014072501)。该标本为幼体,体长255 mm,尾长50 mm,头宽5.5 mm。头顶有两条黑色横纹,中间有1道相当于顶鳞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