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钱塘江三堡搁浅的小鳁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宇 《兽类学报》1998,18(3):231
本文报道在杭州钱塘江三堡附近发现的一头小鲸(Balae。ople,a。。to,oat,ataLa。pede)。1.标本记述搁浅地点1996年12月18日清晨一条小鲸在钱塘江搁浅在下沙段离江边200m的沙滩上,此江段距钱塘江江口约76km。下午渔政部门用汽艇将鲸牵拉到江中,11月23日凌晨在钱塘江三堡附近(北纬30”101、东经120”16’)江面,此江段距钱塘江口约80km。再次搁浅时,当地渔民发现小姐鲸已表l小冽伯的外部测且TamelExternalmeasurementofBaLaea@tertzacoto’队拉raM经死亡。完整的剥制标本和骨骼标本(M08-09-1)收藏在浙江自然博物馆。外形…  相似文献   

2.
从2009 年1 月至2010 年2 月,我们对中国大陆海域沿岸搁浅和误捕的喙鲸类头骨标本进行了测量和鉴
定。目前中国大陆海域搁浅和误捕的喙鲸类有5 种,分别为柯氏喙鲸、贝氏喙鲸、朗氏喙鲸、柏氏中喙鲸和小
中喙鲸,其中小中喙鲸为中国海域(包括台湾)的首次报道,也是在西北太平洋区的首次记录。小中喙鲸的主
要形态鉴别特征为有1 对纺锤形牙齿着生在下颌骨联合后面。经对已报道过的大陆海域搁浅和误捕的3 个雌性
银杏齿中喙鲸头骨标本和台湾省搁浅银杏齿中喙鲸的颅骨、鼻骨、下颌骨以及牙齿特征对比重新鉴定,订正大
陆的3 个样本为雌性柏氏中喙鲸。本文报道了大陆沿岸海域搁浅和误捕的喙鲸类最新调查研究结果。  相似文献   

3.
1965年12月2日,在长江口宝山和崇阳县之间的横沙岛因搁浅捕获到一头活鲸,经鉴定为长须鲸的Balac-nopteraphysalus Linnaeus,该鲸为雌性幼体。据文献记载长须鲸分布在我国的黄海北部、台湾海峡和南海。在长江口内发现长须鲸还是第一次。横沙岛是位于长  相似文献   

4.
我国的鲸族资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鲸为世界现存之最大动物,各大海洋遍为分布。我国黄海渔场。近辽东半岛东南,自海洋岛至山东高角外海间,每年11月至5月间常有鲸群来游。东海渔场,接近舟山群岛最东的海礁附近,渔船也时遇到鲸群游泳。而台湾的兰屿、鹅銮鼻等处,自11月至翌年6月,鲸群很多。至于捕获鲸的事情,过去也曾有记载,但仅为一时间的珍闻,并未成专业。1950年4月间,辽西省菊花岛有长须鲸因搁浅而被捕获的事情(图1),引  相似文献   

5.
吴卯斌  吴国理 《蛇志》2003,15(2):77-78
急性肺炎是蛇类常见的呼吸道传染疾病 ,其主要症状特点是肺部感染所致呼吸困难 ,3天内可引发大批蛇类死亡 [1]。本所自 2 0 0 1年 4月 2 0日至2 0 0 3年 4月 2 0日对该病的治疗进行研究 ,用三联浸泡法治疗王锦蛇急性肺炎 60例 ,疗效满意。现将疗效观察结果报告如下。1 观察资料1 .1 一般资料 诊断根据呼吸痰鸣音 ,张口不闭 ,活动异常为标准。 60条王锦蛇有雄性 2 4条 ,雌性36条 ,体重 5 0 0~ 1 5 0 0 g,均达诊断标准。随机分为治疗组 5 0条 ,对照组 1 0条。1 .2 治疗方法 治疗组采用三联浸泡法 :每公斤体重给予青霉素钠 32 0万单位 ,…  相似文献   

6.
黎宗强  文国艺 《蛇志》2002,14(4):75-76
蟒蛇属于爬行纲 ,有鳞亚纲 ,蛇目 ,蟒蛇科(王蛇科 ,蚺蛇科 ) ,已列为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由于人工饲养蟒蛇时间较短 ,对蛇类疾病防治缺乏经验 ,广西某动物园发生一起蟒蛇由口腔炎而致肺炎 ,最后死亡的病报。现将发病和治疗等情况报告如下。1 发病情况   2 0 0 1年 1 0月 3日 ,广西某动物园从外地引进野生蟒蛇 1 3条 ,最大的 3 5 kg,最小的 7.5 kg。2 0 0 1年 1 1月初发现个别有口腔炎症状 ,以后病蛇增加 ,并发展为肺炎。到 2 0 0 2年 3月中旬 ,1 3条蟒蛇全部死亡。发病时期可分为两个时期 ,第 1期是冬季 ,第 2期是春季。2 病蛇生前的…  相似文献   

7.
石美秀 《蛇志》2003,15(1):31-31
产后出血是指产后 2 h 阴道出血量超过40 0 ml。产后出血仍为我国孕产妇的首要死亡原因 ,特别在农村及边远地区更为严重。为了进一步探讨缩短第 3产程 ,减少产后出血量的有效方法 ,作者总结肌肉注射与宫壁注射催产素减少产后出血的临床效果。现将结果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  选择我院 2 0 0 1年 1月至 2 0 0 2年 9月经阴道分娩产妇 2 2 0例。入选标准为 :单胎、初孕正常产 ,孕期 38~ 40周 ,孕妇年龄 2 3~ 35岁 ,估计胎儿体重为 2 5 0 0~ 35 0 0 g,产前未用催产素。 2 2 0例产妇随机分为宫壁组和对照组。宫壁组 1 2 0例 ,对照组1 0 0例…  相似文献   

8.
2018年初以来,北部湾涠洲岛附近出现了布氏鲸(Balaenoptera edeni)的活动。一头上颌与须板异常的小布氏鲸个体引发热议,其视频在网络上广泛流传。我们在船只调查时,目击该个体10次,其以单独活动为主(90%),主要出现在涠洲岛到斜阳岛之间的水域,最小凸多边形家域面积为14km2,核心家域面积为166.9km2。然而,在 2019年3月30日我们发现该个体已死亡漂浮在海面,根据尸体腐烂状况来推测,该个体的死亡时间大约为3~5日,死亡原因不明。根据照片和现场解剖分析,推测该小布氏鲸的上颌和鲸须异常可能是被渔网或绳索缠绕导致的。由于无法从外形上确认属于哪一个亚种,因此我们测定了该个体的线粒体DNA D-loop(mitochondrial DNA, mtDNA)和细胞色素b(cytochrome b, Cyt b)基因,分别得到909bp和395bp的序列,经比对和系统发育重建,发现该个体属于近岸分布的小布氏鲸亚种(Eden’s whale, B. e. edeni)。由于小布氏鲸具有一定季节迁移特性,我们无法判断造成其上颌伤害的渔网或绳索是否在中国水域。尽管如此,仍然建议当地部门应加强宣传,减少渔网等海洋垃圾的丢弃和排放,为小布氏鲸营造一个安全的栖息环境。  相似文献   

9.
库献国  杨建丰 《蛇志》2001,13(3):44-44
流行性出血热合并急性肾功能衰竭是本病的主要死亡原因。正确及时的治疗是抢救成功的关键。我院从 1 998年 3月至 2 0 0 0年 4月采用血液透析治疗 1 8例 ,效果满意 ,现介绍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1 8例患者中 ,男 1 1例 ,女 7例 ,年龄 1 5~ 62岁 ,经出血热抗体及肾功能检查 ,均符合流行性出血热合并肾功能衰竭的诊断。血液透析前血尿素氮平均 2 6mmol/L,血肌酐 60 0μmol/L,1 8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血小板降低 ,1 4例皮肤粘膜出血 ,8例血钾高于 6mmol/L,合并消化道出血 1 2例 ,昏迷 5例 ,少尿 2天 2例 ,无尿 1~ 2天 8例。1 …  相似文献   

10.
<正>我第一次真正见到搁浅的鲸是在1952年。那一年,一头长须鲸在大连搁浅,拖到码头后就在码头上当场解剖。这是我第一次见到长须鲸。那条长须鲸有十三四米。那时候也没有解剖工具,一天都没解剖完,也没用专门解剖的人,就是随便割,没规律。这等于是第一次见到这么大的尸体。  相似文献   

11.
2018年初以来,北部湾涠洲岛附近出现了布氏鲸(Balaenoptera edeni)的活动。一头上颌与须板异常的小布氏鲸个体引发热议,其视频在网络上广泛流传。我们在船只调查时,目击该个体10次,其以单独活动为主(90%),主要出现在涠洲岛到斜阳岛之间的水域,最小凸多边形家域面积为14 km~2,核心家域面积为166.9 km~2。然而,在2019年3月30日我们发现该个体已死亡漂浮在海面,根据尸体腐烂状况来推测,该个体的死亡时间大约为3~5 d,死亡原因不明。根据照片和现场解剖分析,推测该小布氏鲸的上颌和鲸须异常可能是被渔网或绳索缠绕导致的。由于无法从外形上确认属于哪一个亚种,因此我们测定了该个体的线粒体DNA D-loop(mitochondrial DNA,mtDNA)和细胞色素b(cytochrome b,Cyt b)基因,分别得到909 bp和395 bp的序列,经比对和系统发育重建,发现该个体属于近岸分布的小布氏鲸亚种(Eden's whale,B.e.edeni)。由于小布氏鲸具有一定季节迁移特性,我们无法判断造成其上颌伤害的渔网或绳索是否在中国水域。尽管如此,仍然建议当地部门应加强宣传,减少渔网等海洋垃圾的丢弃和排放,为小布氏鲸营造一个安全的栖息环境。  相似文献   

12.
中国东南沿海发现的鳀鲸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71年12月1日,广东省惠阳县沃头公社前进大队在惠阳勒格外海获一头雌鲸;1977年10月30日,福建省惠安县小岞公社前内大队在小岞南的龟脚渔场偶获一头雄已死鲸,经鉴定均为鳀鲸[Balaenoptera edeni Anderson (1878)]。  相似文献   

13.
尽管我国有一万八千多公里长的海岸线,但地球上有史以来最大的动物——鲸,却很少有“擦边”游弋的情况发生。使得国人对这庞然大物的印象,只能散见于电视画面或欧洲某海滩鲸的集体自杀,又或是南美某沿海国家的众多善良人士对搁浅在浅水沙滩的鲸的救助。我原想这辈子见到实物鲸,是不可能了。想不到前些年我乘一艘名为“极地”号的抗冰船在南极冰区航行时,竟然有幸频频与其碰面,留下了难以忘记的印象。  相似文献   

14.
王旭  杨晋 《四川动物》2000,19(4):251
1999年 1 0月 2 5日在学生解剖实验中 ,发现一例具有三管型雌性生殖系统的猪蛔虫 (Ascarissu um)。该猪蛔虫采自南充市冷冻厂 ,全长 1 82mm。外观发育良好 ,与一般雌性猪蛔虫无明显差别 ,体前端1 / 3处环状狭窄部分和位于该处腹面阴门 (雌性生殖孔 )均无异常。解剖发现它具有三管雌性生殖系统 ,其中两条直径分别为 1 0 8mm和 1 3 2mm的子宫汇合成一条短的阴道 ,并由阴门通往体外 ,第三条子宫在阴道中后部发出 ,其最大直径为 1 0 0mm。两子宫汇合成的阴道总长 6 0 4mm ,阴道中后部发出的第三条子宫至阴门距离为 3 2…  相似文献   

15.
年轮记录了大树的年龄,鳞片记录鱼的年龄,那么如何知道一条鲸的年龄呢?直到1995年,科学家都还无法得知一条鲸的准确年龄。有人曾根据幼鲸体长增长来推算,也有人根据鲸体表的白色伤痕数(鲸年龄越大,受细菌、寄生虫寄生留下的白色伤痕就越多)来测算鲸的年龄,但是这些方法都有很大缺陷,得到的数据往往并不可信。1995年,科学家发现,鲸耳朵  相似文献   

16.
三月下旬,几万人到雷州半岛的海安镇参观四条庞然大物——两对子母鲸。徐闻县外罗港渔民,分成两队,在三月十九日出海去捉鲸鱼,经过英勇的搏斗,捉到两对鲸鱼,其中两条是母鲸,两条是子鲸。最大的母鲸有五丈长,重四万五千斤。子鲸也有几千斤重。四条的重量一共将近十万斤,共值二亿多元。徐闻县渔民原来是有捕鲸经验的,但是过去在国民党反动统治下面,渔民都无心生产,他们已经三十年没有捉鲸鱼了,在解放之后,他们才重新恢复这种生产。  相似文献   

17.
吕振东 《蛇志》2003,15(4):72-72
随着鼻内窥镜手术的广泛开展 ,在鼻窦炎、鼻息肉治疗中取得了很好疗效 ,但由其引起的并发症时有发生 ,甚至引起病人死亡。我院 2 0 0 2年行鼻内窥镜术后死亡 1例 ,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  患者 ,女 ,60岁 ,退休工人。患者 5年来出现进行性双侧鼻塞 ,流少量涕 ,嗅觉丧失 ,无涕中带血 ,无明显头痛 ,说话呈闭塞性鼻音 ,睡眠时打鼾 ,时常憋醒 ,白天嗜睡。故来我院就诊 ,要求手术治疗。已往曾于 1 988年、 1 995年 2次在外院行鼻息肉摘除术。1 0年前因患脑垂体瘤行γ刀治疗。诊断为复发性鼻息肉 ,于 2 0 0 2年 5月 6日收入院。体检 :体温 36…  相似文献   

18.
海洋噪声     
<正>在海洋里生活的鲸类动物拥有极为精密复杂的发声系统和声音处理系统,它们能利用声音来实现个体间通讯、导航、定位、寻找食物以及逃避天敌的目的。严重的噪声污染,会损伤鲸类的听觉系统,甚至导致生命体死亡。科学家发现,大型船只的低频声会覆盖鲸类的通讯发声,进而影响它们的活动如迁移行为。低频噪声会使得北大西洋露脊鲸的糖皮质激素降低,导致生命体的代谢紊乱。军舰使用的中频声呐会引起鲸类听觉器官受损,引发大规模搁浅。海上爆破产生的噪声会导致附近海域的中华白海豚脑部充血等等。  相似文献   

19.
胡贤良 《蛇志》2000,12(4):53-55
鼻出血 (鼻衄 )是耳鼻咽喉科常见的急症之一 ,若出血量大 ,可发生休克 ,甚至死亡 ;反复出血可导致失血性贫血。我院自 1 996年 1月至 1 999年1 0月共收治鼻衄患者 48例 ,其中 60岁以上老年人鼻衄 2 6例 (占 54.1 7% )。现将 2 6例老年人鼻衄患者的有关资料分析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2 6例中男 2 0例 ,女 6例 ,男女之比 3.3:1 ;年龄 60~ 82岁 ,平均 65岁 ,其中 60~ 70岁 1 8例 ,占 69.2 3% ;病程 2~ 3年。单侧鼻出血 2 4例 ,双侧鼻出血 2例。1 .2 出血的病因及诱因 既往有鼻部外伤史 1例 ,尿毒症 1例 ,肝硬化致凝血功…  相似文献   

20.
基于家谱资料的死亡人数构成比的日节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据 1 5 0 6~ 2 0 0 0年中国汉族某姓氏家谱资料 ,通过常规和圆形分析死亡人数构成比的日节律 ,发现男子死亡数构成比亥时、午时为高 ,卯时、辰时为低 ,最高值 (1 5 .0 9% )是最低值 (3 .47% )的 4.3 5倍 ,差异极显著 (P<0 .0 1 )。女子死亡数构成比亥时、巳时为高 ,卯时、寅时为低 ,最高值 (1 6 .0 8% )是最低值 (3 .5 5 % )的4.5 3倍 ,差异极显著。亥时是阴气盛极将衰、阳气将长 ,午时和巳时是阳气盛极将衰、阴气将长 ,可见阴阳二气的转换对死亡有催动作用。男子、女子数据合并 ,平均死亡高峰为 2 2时 5 8分。男子、女子昼、夜死亡数构成比均无甚差异 (P>0 .0 5 )。男子阳时、阴时死亡数构成比分别为 42 .6 5 %和 5 7.3 5 % ,差异极显著 ;女子分别为 46 .78%和 5 3 .2 2 % ,差异接近显著 (P=0 .1 0 )。男子最大时辰死亡数构成比 ,古代为亥时和午时的1 4.6 9% ,近现代为亥时的 1 5 .1 5 %。可见 ,在这两个时代中 ,男子时辰死亡数构成比无大的改变。女子最大时辰死亡数构成比 ,古代为亥时的 1 5 .5 1 % ,近现代仍为亥时的 1 7.2 1 % ,二时代女子的时辰死亡数构成比也无甚改变。死亡时辰 Y与死亡日 (农历初一至三十 ) X之间存在显著相关。男子和女子数据合并 ,Y=1 1 .0 95 1 0 .0 6 1 7X± 0 .443 (P=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