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73 毫秒
1.
Zhang J  Zeng L  Huang J  Chen KW 《应用生态学报》2011,22(8):2126-2132
应用地统计学的原理和方法研究了水稻与白瓜、番茄及玉米等邻作生境内稻纵卷叶螟幼虫和食虫沟瘤蛛的空间格局与变异.结果表明:整个水稻生长过程中稻纵卷叶螟幼虫和食虫沟瘤蛛的空间分布基本为聚集分布,且两者的空间相关变程范围分别为1.91~182.57m和3.70~9.70m;种群密度的等值线图表明,两者在空间及时间上的吻合程度高,说明食虫沟瘤蛛对稻纵卷叶螟幼虫有较强的追随效应和控制作用;不同邻作模式下以白瓜邻作水稻田的控制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2.
应用二次正交旋转组合设计方法建立粽管巢蛛和拟水狼蛛对稻纵卷叶螟和稻褐飞虱捕食作用的数学模型。结果表明,粽管巢蛛是稻纵卷叶螟的重要天敌,粽管巢蛛和拟水狼蛛均是稻褐飞虱的重要天敌。当稻褐飞虱密度较高时,随着蜘蛛密度的增加,由于蜘蛛之间的干扰作用,导致稻褐飞虱被捕食量下降。  相似文献   

3.
讨论蜘蛛的主要种群拟水狼蛛、食虫瘤胸蛛、粽管巢蛛对稻纵卷叶螟、白背飞虱的选择捕食特性。由结果可见:猎物被捕食量与参试种群编码值(密度)的数量关系可由二次多项式模型技术。当取每科水稻上有稻纵卷叶螟5头,白背飞虱10头,拟水狼蛛2头,粽管巢蛛2头,食虫瘤胸蛛2头时,蜘蛛种群对白背飞虱有较大的选择捕食比率。  相似文献   

4.
稻田主要捕食性天敌的栖境生态位与捕食作用分析   总被引:20,自引:1,他引:19  
吴进才  杨金生 《昆虫学报》1993,36(3):323-331
本文进行了稻田捕食性天敌与稻飞虱的栖境生态位调查,并应用正交试验设计、添加试验法和排除试验法研究了?物种的栖境生态位与各天敌捕食作用的关系,结果表明:在5种灭敌与2种害虫共存系统中,天敌对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 Stal捕食量的正主效应大小依次为: 粽管巢蛛 Clubiona aponicola、青翅蚁形隐翅虫Paederus fuscipes、前齿肖蛸Tetragnatha praedonia、食虫沟瘤蛛 Ummeliata insecticeps,拟水狼蛛Pirata subpiraticus的负主效应值最大(随狼蛛密度增大捕食量下降);对稻纵卷叶螟Cnaphlocrcis medinalis Guenee捕食量正主效应大小依次为: 粽管巢蛛、肖蛸、青翅蚁形隐翊虫。多物种共存系统中,狼蛛、微蛛、跳蛛主要捕食飞虱;肖蛸主要捕食稻纵卷叶螟;管巢蛛对两种害虫均具有较好的控制作用。这与各物种的生态位宽度值相一致。当飞虱密度在每穴10一30头时,多物种共存系统优良的生物序是拟水狼蛛、食虫瘤胸蛛、青翅蚁形隐翅虫各为l头,棕管巢蛛2头,此时天敌的控制作用最大。添加法和排除法试验结果表明在具-定数量的多物种共存系统中,再增加天敌密度不一定能增加猎物的被捕食数,其直接的生物学原因是种间种内干扰(包括种间种内残杀)  相似文献   

5.
稻鸭共作系统中主要捕食性天敌的结构及多样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探明稻鸭共作模式对稻田天敌群落的影响,设置稻鸭共作区、常规稻作区和空白区3个处理的田间小区试验,对早稻生长期间稻田主要捕食性天敌群落的结构及多样性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3个处理区主要捕食性天敌的优势种类均为园蛛科、微蛛科、狼蛛科和肖蛸科蜘蛛;稻鸭共作区中园蛛科、微蛛科和狼蛛科的优势度指数高于其他两个处理;在整个调查期间,常规稻作区、稻鸭共作区主要捕食性天敌的总数分别比空白区低1.7%和14.9%;除个别观测时段外,稻鸭共作区主要捕食性天敌的多样性指数均低于其他两个处理,但并不显著;多样性指数的减少以放鸭下田初期较为明显,随水稻的生长,多样性指数呈现持续上升的趋势.  相似文献   

6.
在自然界中,蜘蛛是各种农作物害虫的天敌之一。据不完全统计,在稻、棉田中有40种以上。我县稻、棉田的优势种有拟环纹狼蛛、水狼蛛、草间小黑蛛、管巢蛛、沟渠豹蛛等,它们常守于水稻、棉花的上中下部,捕食量大,每天能捕食数只到十多只害虫,常捕食飞虱、叶蝉、稻纵卷叶螟、稻螟铃等十多种害虫。它吃活虫,不为害水稻。每年从四月上旬到十月下旬均能捕虫,即在早稻、晚稻整个生育期都可利用蜘蛛治虫。我们对  相似文献   

7.
对施用化肥(化肥区)、稻鸭共作(稻鸭区)和无化肥农药(空白区)处理区中稻飞虱及其主要捕食性天敌进行了调查,并对其在稻株中的空间分布及其变化规律和生态位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化肥区、稻鸭区和空白区分别以球蛛、管巢蛛和跳蛛的空间生态位宽度为最高,均在0.80以上;稻鸭区中稻飞虱的空间生态位宽度达0.83,比空白区、化肥区分别低5.0%和5.9%;稻鸭共作使得肖蛸、瓢虫、跳蛛、隐翅虫与稻飞虱发生的空间同域性增强,相遇机率提高,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对稻飞虱的潜在控制作用,但同时也降低了狼蛛、皿蛛和管巢蛛等与稻飞虱的生态位重叠,削弱了这些天敌对稻飞虱种群的控制潜能;稻鸭共作对天敌在稻株中的发生部位和同域性也具有一定的影响.稻鸭共作可能通过改变稻飞虱及其天敌类群的空间分布格局和生态位特征等影响稻飞虱种群的发生和数量消长.  相似文献   

8.
三种蜘蛛两种害虫共存系统水稻损失率数学模型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进才 《昆虫知识》1991,28(2):65-67,73
本文应用二次回归旋转组合设计研究了三种蜘蛛(拟水狼蛛、食虫瘤胸蛛、粽管巢蛛)两种害虫(稻纵卷叶螟幼虫、褐稻虱若虫)共存系统水稻损失率的数学模型。初步的结果分析表明共存系统中天敌通过捕食害虫能明显地减轻水稻损失;在供试的密度范围内,褐稻虱自身密度每增加1倍,水稻损失率大约增加6%左右;稻纵卷叶螟幼虫密度的增加对水稻损失有加重趋势,但损失率的增量较小。  相似文献   

9.
用ELISA方法研究稻田节肢动物的食物关系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双抗体夹心法,研究了稻田节肢动物,包括19种捕食性天敌、4种主要水稻害虫及1种中性昆虫之间的食物关系。在检测的19种捕食者中,有15种捕食了白背飞虱,11种捕食了褐飞虱。其中食虫沟瘤蛛、拟水狼蛛、八斑鞘蛛、粽管巢蛛、四斑锯螯蛛和拟环纹豹蛛对两种稻飞虱的捕食阳性率较高。有7种捕食了稻纵卷叶螟幼虫,其中粽管巢蛛、褶管巢蛛、拟环纹豹蛛、青翅蚁形隐翅虫和印度细颈步甲的捕食阳性率较高。拟环纹豹蛛、浙江豹蛛和拟水狼蛛对稻蝗若虫有较高的阳性率。13种捕食者捕食了摇蚊,摇蚊作为替代或补充猎物,对稻田捕食性节肢动物亚群落的重建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实验检测的基础上,构建了被检测节肢动物猎物与捕食者间的食物关系图。  相似文献   

10.
稻田水狼蛛空间分布型研究初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银方 《动物学杂志》1992,27(1):36-37,25
稻田水狼蛛占蜘蛛总量的18.1—52.8%,平均达35.8%,主要种类有拟水狼蛛(Pirata subpiraticus)、弓水狼蛛(P.procurvus),它们均栖息于稻丛基数,捕食稻飞虱、叶蝉为主,捕食量大,是稻田害虫最主要捕食性天敌类型,对开展综合防治有一定的意义。为此我们于1986年6—9月正值早稻抽穗灌浆期,在松阳县大东坝稻田对水狼蛛作了调查,并统计判别其空间分布类型,并按Iwao的抽样公式对其抽样数量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1.
转基因抗虫水稻对水稻害虫群落的影响   总被引:21,自引:1,他引:20  
本文应用吸虫器法与剥查法,研究了转Cry1Ac +SCK基因水稻及其杂交后代对水稻害虫群落的影响。结果显示:转Cry1Ac+SCK基因水稻MSA与MSB对稻纵卷叶螟具有极强的抗性,转Cry1Ac+SCK基因稻的杂交后代21S/MSB与Ⅱ32A/MSB都获得了对稻纵卷叶螟的高抗性。虽然MSA、MSB、21S/MSB与Ⅱ32A/MSB对水稻害虫的物种丰富度、个体数量、多样性与均匀度时间动态都有一定程度的影响,但生长全期的调查结果显示,与对应的对照比较,它们对水稻害虫群落的这些参数均无显著影响,且转基因水稻田与各自对照田在害虫与主要害虫物种组成上具有较高的相似性。靶标害虫种群数量的降低,并未对水稻害虫群落的组成与结构产生明显的影响,也没有引起优势种成分的变化。  相似文献   

12.
利用广东省化州市1959—2008年气温资料及化州市病虫测报站1989—2008年稻飞虱、稻纵卷叶螟Cnaphalocrocis medinalis(Guenée)田间测报资料,运用统计分析方法分析了该地区气温变化与稻飞虱、稻纵卷叶螟发生的关系。结果表明:与1959—1988年1—4月各旬平均气温比较,1989—1998年气温变化不明显,而从1999—2008年呈明显的增温态势,这种气候背景使得上述2害虫发生期和发生程度随1—4月平均气温的升高而显著提前和加重,平均气温与发生期和发生程度的相关性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13.
广西兴安转Bt水稻大田两迁害虫发生动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Sui H  Li ZY  Xu YB  Han C  Han LZ  Chen FJ 《应用生态学报》2011,22(11):3021-3025
以转Bt水稻华恢1号(Cry1Ac/ CryAb融合基因型,简称HH1)及其对照亲本明恢63(简称MH63)稻田两迁害虫稻纵卷叶螟和白背飞虱为研究对象,系统研究转基因抗虫水稻种植下两迁害虫的发生规律及其致害力差异.结果表明:转Bt水稻及其对照亲本上稻纵卷叶螟的落卵量和幼虫发生量无显著差异,但转Bt水稻的卷叶株率和卷叶率都显著低于对照亲本.表明转Bt水稻对靶标害虫稻纵卷叶螟具有较高抗性.转Bt水稻及对照亲本上白背飞虱若虫、成虫及整个种群的发生动态差异不显著,且转Bt水稻对长翅型和短翅型成虫的种群发生影响也不显著.白背飞虱发生高峰期,转Bt水稻上若虫及短翅型成虫发生量均明显高于对照亲本;相反,转Bt水稻上长翅型成虫发生量明显低于对照亲本,且水稻生育后期长翅型成虫雌性比明显低于对照亲本.转Bt水稻大面积商业化种植下其非靶标害虫白背飞虱的发生危害变得更为复杂.  相似文献   

14.
多作稻田生态系统对稻纵卷叶螟及其天敌功能团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胜  杨广  尤民生  姚凤銮 《昆虫学报》2010,53(7):754-766
为探明稻田与非稻田生境时空配置对稻纵卷叶螟Cnaphalocrocis medinalis (Guenée)及其天敌功能团产生的生态学效应,分别于2007和2008年的中稻期,在福建省武夷山试验基地,采用室内观察法、田间剥查法和吸虫器法,系统调查了水稻多作系统和水稻单作系统内稻纵卷叶螟种群及其寄生蜂功能团和捕食性节肢动物个体数量的时序动态; 同时通过陷阱诱集法,调查了多作和单作稻田生境边界地表捕食性节肢动物(蜘蛛和昆虫)个体数量的时序动态,以及多作系统中,捕食性节肢动物在稻田和非稻田生境间的迁移动态。 结果表明:与辣椒、生姜、玉米和花生等镶嵌种植的稻田,其稻纵卷叶螟幼虫及其寄生蜂功能团个体数量较单一稻田差异不大,而捕食性节肢动物则明显少于单作稻田,但多作稻田边界较单作稻田边界有更多的捕食性节肢动物个体数量(2007年:多作稻田边界1984~2294个体,单作稻田边界1479个体;2008年:多作稻田边界3 417~4 178个体,单作稻田边界2 423个体)。 究其原因,主要由于多作系统中捕食性节肢动物更偏好从稻田向非稻田生境迁移,其中捕食性昆虫效应更明显。  相似文献   

15.
稻螟赤眼蜂Trichogramma japonicum Ashmead是二化螟Chilo suppressalis(Walker)和稻纵卷叶螟Cnaphalocrocis medinalis(Guenée)的优势卵寄生蜂。为优化稻螟赤眼蜂田间释放技术,作者分别在安徽、福建和贵州进行了稻螟赤眼蜂不同释放高度和密度对防控两种水稻螟虫效果影响的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对于防控稻纵卷叶螟,释放量一定时,赤眼蜂在稻株顶部以上5 cm高度、8点/0.07 hm 2释放密度的防治效果优于其他释放密度和高度的处理。而对于防控二化螟,不同释放高度对赤眼蜂防治效果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16.
2008年永福县早稻田稻纵卷叶螟发生动态及虫源性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2008年通过调查和雌蛾卵巢解剖研究广西区永福县早稻田稻纵卷叶螟Cnaphalocrocis medinalis(Guenée)的发生动态和田间种群的虫源性质。结果表明,稻纵卷叶螟在永福县早稻田可发生4代。稻纵卷叶螟第1、2代属于基本迁入型;第3代性质较为复杂,属于本地繁殖型,既有迁入又有迁出;第4代为本地繁殖、大部分迁出型。对暴雨期间稻纵卷叶螟田间蛾量消长的研究表明,短时期的暴雨水淹对全县稻纵卷叶螟的田间蛾量消长总的影响不明显,但不同水淹情况的田块间虫量存在显著差异。还分析讨论2008年永福县早稻田稻纵卷叶螟暴发成灾的原因。  相似文献   

17.
水稻品种对稻纵卷叶螟抗性的物理及生化机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王亓翔  许路  吴进才 《昆虫学报》2008,51(12):1265-1270
稻纵卷叶螟Cnaphalocrocis medinalis连年大发生,为在其治理中培育和推广抗虫品种,本文应用扫描电镜和生化测定研究了5个常用水稻栽培品种扬辐粳8号、扬稻6号、扬粳9538、淮稻9号和宁梗1号叶片中的硅含量、硅颗粒大小、蜡质含量等物理指标和一些生化指标与抗虫性的关系,并比较了稻纵卷叶螟幼虫危害不同水稻品种后其体内生化反应的差异。结果表明抗虫品种宁梗1号、淮稻9号叶片表面的硅含量显著高于感虫品种,硅颗粒大小在品种间无显著差异。宁粳1号叶片蜡质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品种。由此表明叶片表面硅和蜡质含量与抗性有关。稻纵卷叶螟幼虫取食后,抗虫品种体内的过氧化物酶(POD)、超氧化物岐化酶(SOD)活性显著高于感虫品种,但丙二醛(MDA)含量低于感虫品种。稻纵卷叶螟幼虫取食不同品种后,其体内一些酶的活性明显不同,取食抗虫品种的幼虫体内POD和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活性显著高于取食其他品种的幼虫,SOD活性显著低于取食感虫品种的幼虫, 表明抗虫品种对稻纵卷叶螟幼虫有毒害作用。  相似文献   

18.
2005年吴江市褐飞虱后期特大发生原因及其防治对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2005年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Stal)在吴江市稻区后期特大发生。在总结其发生特点的基础上,分析特大发生的原因,主要与后期成虫迁入量大、气候及苗情适宜、褐飞虱对吡虫啉产生高水平的抗药性、残留基数高以及用药质量差等因素有关,最后提出了积极开展综合防治、加强监测以及科学使用农药等治理措施。  相似文献   

19.
东台市水稻纵卷叶螟的发生规律与防治技术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20世纪90年代以来,水稻纵卷叶螟Cnaphalocrocismedinalis(Guenee)在江苏省东台市连年重发,对水稻的正常生长威胁极大,已成为制约该地区水稻生产的重要因素之一。研究表明水稻品种、迁入时间、气候条件、人为措施等多种因素对稻纵卷叶螟的发生和危害影响较大,加强虫情监测、选用有效的药剂、适期开展防治,能有效地控制害虫的发生和危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