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描述了一种准确、快速鉴定异斑酷大蚕蛾末龄幼虫、蛹和成虫性别的方法。通过对蛹和成虫性别特征比较可知,雌虫生殖孔位于第8和第9腹节,且第8腹节不愈合,雄虫生殖孔仅位于第9腹节上,且生殖孔两侧有瘤状突起。雌性末龄幼虫头壳的蜕裂线附近浅色区域较多,雄性浅色区域较少,且雌性后唇基区域的颜色较雄性更浅。雌雄成虫差异较大,雄虫触角羽状,前翅一般无透明斑或透明斑很小;雌虫为近丝状的羽状触角,前翅有3个较大且连续排列的透明斑。经过对30对雌雄蛹的测量后,发现在蛹长、蛹宽与蛹重等体型数据上,雌雄蛹之间都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  相似文献   

2.
粘虫幼虫密度对成虫飞行与生殖的影响   总被引:14,自引:8,他引:6  
本文报道了不同幼虫密度下(1、10、20、30、40头/瓶-850m1)粘虫蛾飞行能力与产卵量的变化情况。对未取食1日龄成虫12h飞行能力的测定结果表明,不同幼虫密度羽化的成虫飞行力差异显著(P<0.05),其中以10头/瓶羽化的成虫飞行时间最长(平均225.4分),飞行距离最远(平均17.5km),飞行超过120min的个体为61.1%,超过10 km的为55%。其它处理的各项参数随幼虫密度的增加而下降。粘虫蛾的翅长、翅宽、翅面积和翅负荷随幼虫密度的增加而下降。除翊负荷外,其余各项参数在处理间的差异显著(P<0.05)。成虫飞行能力与蛹重或翅负荷不呈直线相关,但与蛹重具有一定的关系:当蛹重为300-400mg时, 强飞行个体均超过50%, 当小于300mg或大于400mg时,强飞行个体比例下降,当小于225mg时,强飞行个体为零。处理间的成虫产卵量差异显著(P<0.05),且随幼虫密度的增加而下降。密度内的蛹重与成虫产卵量的关系不明显,但密度间的蛹重与产卵量的关系高度相关(r=0.78,P<0.01)。这些结果表明,当粘虫幼虫密度达到一定的阈值时,便可能促使成虫迁飞,而不是等到种群密度很高时才进行迁飞。  相似文献   

3.
红火蚁一种攻击性非常强的外来入侵蚂蚁,可对入侵地的农业生产、生态系统、人体健康和公共安全等产生负面影响,温度和湿度是影响其生长和发育的重要环境因子.本研究评估了红火蚁蚁巢表层土壤温、湿度对红火蚁幼虫、有翅蚁蛹和有翅蚁成虫数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土壤温度的升高,幼虫、有翅蚁蛹和有翅蚁成虫的数量都呈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当温度为26~30℃时,幼虫数量达到最大值,而当温度为20~25℃时,有翅蚁蛹和有翅蚁成虫数量达到最大值.当温度<20℃时,有翅蚁成虫和幼虫的数量均与土壤相对湿度呈负相关,但是有翅蚁雌雄蛹的数量都与相对湿度呈正相关.当温度<20℃时,在相对湿度为41% ~50%时,雄性有翅蚁的数量达到最大值,在相对湿度为71% ~80%时,有翅蚁蛹的数量达到最大值.本研究将对防治这种危险的入侵害虫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茴香薄翅野螟生物学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茴香薄翅野螟是黑龙江省油菜和十字花科蔬菜的一种害虫,幼虫蛀食果荚、籽粒。1年2代,以幼虫在土中结茧越冬。第二年5月中下旬开始化蛹,6月羽化。6月中旬至7月上旬是第一代幼虫危害期,第二代幼虫发生于8月。幼虫有吐丝结网习性,成虫羽化当天即可交配产卵,卵产在嫩角果或柄上。成虫有趋光性,寿命4—16天。  相似文献   

5.
美国白蛾Hyphantria cunea原产于北美地区,1979年首次在我国辽宁省丹东地区发现,目前已扩散至江苏省南京市等地区,并有进一步扩散的趋势。由于其寄主范围广,适应能力强,危害严重,因此给我国林业生产造成了重大损失。美国白蛾1~4龄幼虫常聚集危害,4龄后开始破网分散危害。本文旨在探明幼虫密度变化对其生活史参数的影响,为解析美国白蛾种群动态变化规律提供科学依据。于温度25℃±1℃和光周期16 L∶8 D条件下,设置5头、10头、20头、40头和80头幼虫/容器5个密度处理组,待幼虫化蛹和成虫羽化后,分别检测幼虫龄期与成活率、蛹的体型(体长和体宽)与体重及成活率、成虫体型(成虫头幅宽度、前翅长度和后足腿节长度)与寿命及繁殖力等生活史参数。结果表明,幼虫密度增加缩短了幼虫发育历期,同时降低了幼虫成活率。幼虫密度增加对蛹重、蛹长、雌蛹宽度及蛹成活率有明显的负效应,但对雄蛹宽度无显著影响。幼虫密度增加对雌虫头幅宽度、雌虫繁殖力、成虫寿命与卵直径具明显负面影响,对雄虫头幅宽度与雌虫前翅长度无显著影响,对成虫后足腿节长度、雄虫前翅长度则具正面影响。因此,本研究表明幼虫密度对美国白蛾不同阶段的生活史参数具调控作用,其中幼虫密度增加对幼虫成活率、蛹的体型与体重及成活率、雌虫繁殖力与卵直径及成虫寿命的负面影响对其种群适合度可能是不利的;然而,成虫对幼虫密度增加会采取一定的适应策略,高密度条件下羽化的成虫具较长的后足腿节与前翅长度以提高其迁移扩散半径,有助于减轻子代种内竞争压力,进而提高种群适合度。  相似文献   

6.
<正> 食螨蓟马属Seolothrtps Hinds 1902,隶属缨翅目蓟马科,目前已知世界共有19种。二十余年来,我们在国内许多地区调查采集,经鉴定有4种。为便于鉴别,本文还把我国毗邻地区的该属4种包括在内制成检索表,供参考。 食螨蓟马属主要特征是:成虫触角8节,节Ⅲ和Ⅳ上有叉状感觉锥。下颚须3节。前胸背片共有长鬃6对,即前缘2对,侧缘1对,后缘及后角3对。中、后胸内叉骨均有刺。此外,雌虫总是长翅,雄虫有长翅、半长翅或短翅。长翅种类大多在前翅上各有3个黑斑,当翅叠于背上时,显示6个黑点,这就是六点蓟马名称的来历。但亦有仅4个斑或2个斑的种类。一、二龄若虫及前蛹、蛹的体背鬃长而弯;二龄若虫头部长鬃长于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对苹果蠹蛾Cydia pomonella (L.)不同虫态的形态特征进行识别描述和定量观测,比较分析并研究提出苹果蠹蛾老熟幼虫、蛹及成虫雌雄个体的快速、准确鉴别特征与方法。【方法】利用体式显微镜拍照、测量记录苹果蠹蛾不同虫态雌雄个体间的形态特征、体征参数等。【结果】苹果蠹蛾老熟幼虫雌雄个体的体征差异:雄性腹节背面有明显肾形斑,雌性无斑。蛹雌雄个体的体征差异:雄蛹腹面翅尖后有4条明显体节线,第9腹节腹面中央有一纵裂缝,裂缝两侧各有一半圆形的瘤状突起;而雌蛹翅尖后有3条明显体节线,第8腹节腹面前缘有一纵裂缝,与腹节线相连形成类似"Y"形,裂缝两侧平坦无突起。成虫雌雄个体的体征差异:雄虫前翅反面中室后缘有一黑褐色条斑,雌虫无此条斑;雄虫腹部狭长,抱器瓣常开张,呈钳状,雌虫腹部圆筒状,末端较细。【结论】研究结果揭示了苹果蠹蛾老熟幼虫、蛹及成虫等不同虫态雌雄个体间的体征差异,比较研究并提出了便于快速鉴别雌雄个体的典型特征和识别方法。  相似文献   

8.
二点委夜蛾形态特征的初步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二点委夜蛾Athelis lepigone(Moschler)各虫态的外部结构和细微特征进行了系统观察。区分了成虫、蛹的雌雄特征,对成虫足、翅脉结构、幼虫头部、腹足等做了详细描述。该虫成虫和幼虫的主要鉴别特征:翅灰褐色,前翅3条黑褐色的横线呈波浪状,中剑纹为黑色三角形或菱形斑,肾形斑由黑点组成边缘,外侧中凹有白点;幼虫颅侧区有倒"八"字形暗褐色斑纹。腹背具"V"字纹,亚背线深褐色具灰白色边缘。  相似文献   

9.
利用家蝇成虫作为不育性试验对象有许多优点:饲养和处理方便,并对药剂敏感。采用标准培养基饲养幼虫,可以维持家蝇成虫性比在1:1。这就减少了在大量筛选试验中区分性别的工作。 本试验企图阐明,不同处理方法、不同性别、年龄、不同发育阶段对于测定效果有无差异。首先,用了三种不同处理方法,结果显示出以饲食法处理效果比较好,既方便又经济(用药量少),而且兼有滴液接触的有效性。这说明了Thio-TEPA很可能在昆虫消化道中不被代谢而被吸收,与表皮的穿透性大致相等的缘故。使用这三种不同处理方法使家蝇完全获得不育的有效浓度(或剂量)分别是:饲食法,0.5%Thio-TEPA 48小时(不产卵)或24小时(产卵不孵化);体壁液滴法,每蝇 50微克:接触法,5平方寸面积上点药 10毫克,接触半小时。如果减低浓度和时间,效果稍差一些。 其次,以有效浓度0.5%和50微克的Thio-TEPA处理不同性别的家蝇成虫(无论是饲食法或是体壁液滴法),对处理雌蝇×处理雄蝇,以及处理雌蝇×正常雄蝇,都能造成家蝇成虫完全不产卵,卵巢显著见小。处理雄蝇×正常雌蝇,虽然也能产卵并孵化,但不育性的总效果仍在85—90%以上。而且孵化出来的幼虫大都不能继续生长发育。这说明雌蝇对Thio-TEPA更为敏感,可能由于卵巢发育过程中卵黄蛋白质合成代谢受到影响之故。对于雄虫,可能只有部分尚未完成成熟分裂的精细胞受到 Thio-TEPA的抑制作用。 再次,从发育阶段来看,三龄幼虫较一龄幼虫更为敏感(有较高的死亡率);幼虫的处理且能引起后期蛹及成虫形态上的反常。以20ppm浓度的 Thio-TEPA处理三龄幼虫,总的不育效果达87.6%以上;以48ppm和112ppm的浓度处理时,幼虫不能化蛹或蛹不能羽化。如用浸液法处理蛹(2%浓度的Thio-TEPA),未见成虫期有显著不育现象,只是产卵的成虫数有所减少。从处理不同年龄的成虫的结果来看,饲食刚羽化的和羽化后第2天的成虫48小时,可以完全获得不育。处理羽化后第4天和第6天的成虫,仅在第1—3天产极少数卵,以后不再产卵(总的不育效果在90.3—93.2%以上)。 试验结果显示出用不育性药剂来防治家蝇成虫是比较合适的;防治幼虫造成形态上的不正常的成虫;浸蛹处理,要求更多的剂量,显然不够理想。在成虫处理上,接触与饲食同样有效,估计以饲食法(毒饵法)可能更为适宜。  相似文献   

10.
【背景】莲草直胸跳甲是空心莲子草的专一性天敌,成功地大量繁殖是其大规模应用于空心莲子草生物防治的必要条件,为了更好地开展莲草直胸跳甲的室内大量繁殖,明确其不同虫态对空心莲子草空间的选择性具有重要意义。【方法】本研究调查了莲草直胸跳甲成虫取食与产卵、幼虫取食、老熟幼虫化蛹的空间选择性,并分析了空心莲子草茎秆直径对幼虫化蛹空间选择、蛹羽化率和羽化成虫性别分化的影响。【结果】雌雄成虫均嗜好栖息于空心莲子草幼嫩的顶叶,位于顶叶的雌、雄成虫数量分别占整株的62.9%和63.3%;成虫偏好将卵产在第2节叶片上,比例高达41.2%;幼虫主要集中于上部3节的叶片上取食,占84.8%;老熟幼虫化蛹前在茎秆上蛀孔后钻入茎秆中化蛹,其不在第1节茎秆内化蛹,化蛹主要选择在3~5节,其中在第4节茎秆内化蛹量最高,达1.0头.节-1;老熟幼虫在1~5节茎秆内的化蛹量与空心莲子草茎秆直径具有显著相关性(y=-19.209x2+16.66x+2.6737,R2=0.841);羽化成虫的雌雄性比则与茎秆直径呈显著正相关(y=5.5704x-1.1718,R2=0.914)。【结论与意义】莲草直胸跳甲成虫和幼虫均偏好在空心莲子草上部的叶片取食,老熟幼虫化蛹则偏好中部较粗壮的茎节,因此,培育茎秆较粗且老化程度较低的空心莲子草是实现莲草直胸跳甲大量饲养的重要途径。本研究可为优化人工大量饲养繁殖莲草直胸跳甲的条件提供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11.
宽边黄粉蝶     
正宽边黄粉蝶(Eurema hecabe)为粉蝶科(Pieridae)黄粉蝶属(Eurema)的一种,别名荷氏黄蝶,是最常见的蝴蝶之一,广泛分布于东亚和东南亚等地。其翅展45 mm左右,翅呈深黄色或黄白色,前翅外缘有宽黄带,直到后角;后翅外缘黑色带窄且界限模糊。宽边黄粉蝶的生活史有卵、幼虫、蛹和成虫4个阶段,是完全变态昆虫,它们飞行缓慢,但警觉性极高,难以接近。  相似文献   

12.
蓝灰蝶     
正蓝灰蝶(Everes argiades)是鳞翅目灰蝶科昆虫,成虫翅展约30 mm,雌、雄异形,雄蝶翅正面蓝紫色,雌蝶黑褐色;翅反面雌、雄几乎没有差别,均为灰白色,并杂有黑斑,后翅外缘有橙色斑块,尾突不大。卵扁圆形,青绿色到灰白色,有网状雕纹。幼虫蛞蝓型,淡绿色;蛹长椭圆形,淡绿色到淡褐色,背面多长毛,上有2列黑斑,第1腹节上的黑斑最大。照片拍摄于2017年6月3日下午,泰山南麓山脚下。当时这只蓝灰蝶正在胡枝子上产卵,微风吹来,将其  相似文献   

13.
榆斑蛾属鳞翅目 ,缰翅亚目 ,双孔部 ,斑蛾总科 ,斑蛾科。老熟幼虫体长 1 4- 1 6毫米 ,头小 ,黑色 ,隐于前胸下 ;体桔黄色 ,前胸盾前缘黄色 ,后缘及中、后胸背面黑色 ,腹部第一节前缘、第四节背后缘、第五节前缘及第 8- 1 0节黑色 ,第五、六节背线两侧各有一对黑点 ,各体节上有瘤状毛簇六个 ,上面着生黄色生长 ;幼龄幼虫体淡黄色 ,背线上有一排黑色斑点。北京等地区一年发生一代 ,以蛹在寄主附近的桔枝碎叶中过冬 ,成虫 6月上旬出现 ,产卵于寄主叶背上。卵扁圆平销 ,块状 ,上面有白色胶质覆盖。幼虫群居。在寄主叶面吐丝结满网 ,啃食叶肉或窗…  相似文献   

14.
【目的】旨在明确黑水虻Hermetia illucens幼虫的耐饥力及饥饿幼虫复食后的发育、生殖力等生物学特性,为评估饥饿对黑水虻后续发育的影响并指导生产实践提供依据。【方法】将不同日龄或不同体重黑水虻幼虫进行不同时长的饥饿处理,测定和分析其耐饥力与日龄、百头重的关系;对7日龄幼虫进行不同时长的饥饿处理后再复喂,测定不同饥饿时长对其预蛹出现时间、总预蛹率、预蛹重、成虫繁殖等的影响。【结果】黑水虻幼虫饥饿后的半数致死时间(LT50)与日龄成指数关系,与体重呈线性相关。7日龄幼虫的耐饥力较强,LT50超过了50 d,饥饿30 d时存活率仍然达到了95%。百头重小于0.5 g的个体,其LT50小于30 d;百头重在2~2.5 g的个体,其LT50在45~70 d。幼虫超过8日龄时或百头重超过4.5 g时,多数个体在饥饿5 d时就提前进入了后续发育阶段。7日龄幼虫饥饿40 d内复食,其预蛹率未受到影响,但预蛹重显著增加;短期饥饿(0~10 d)对其成虫产卵量无显著影响,长期饥饿(30~40 d)使其成虫产卵量显著下降;饥饿长达30 d以上时,卵孵化率也显著降低。【结论】本研究明确了不同体重或不同日龄的黑水虻幼虫都具有一定的耐饥力;饥饿幼虫复食后预蛹重显著增加。  相似文献   

15.
经调查研究表明:在青海省的油菜种植区,茴香薄翅野螟Evergestis extimalis Scopoli越冬幼虫从6月初开始化蛹,6月中旬化蛹率达为80%,到6月下旬化蛹率达到100%;成虫于7月上旬开始羽化,7月15~20日为成虫羽化高峰;田间卵始见期为6月下旬至7月上旬,7月中旬达到产卵高峰期;越冬幼虫平均死亡率为96.63%。  相似文献   

16.
夹竹桃天蛾的生物学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雷玉兰  林仲桂 《昆虫知识》2010,47(5):918-922,F0004
夹竹桃天蛾Daphnis nerii(Linnaeus)是夹竹桃上的重要害虫,具有间歇性爆发的特点。该虫在湖南省衡阳地区1年发生2~3代,以蛹在寄主附近的枯枝落叶层、表层松土及土壤缝穴中越冬。越冬代成虫于6月上旬出现,6月中下旬产卵。6月下旬第1代幼虫孵化;第1代成虫于7月中旬出现,7月下旬产卵。第2代幼虫8月上旬孵化,8月下旬至9月上旬幼虫危害最历害,9月中旬开始化蛹,化蛹持续到10月中旬。第2代蛹发生分化,一部分成为越冬蛹,另一部分则羽化为成虫。第2代成虫于10月上旬开始产下第3代卵。10月上旬第3代幼虫开始孵化,11月中旬第3代幼虫开始化蛹、越冬。  相似文献   

17.
为了促进广翅目Megaloptera幼虫和蛹的分类鉴定,本文运用幼虫分子数据和成虫形态特征对2种斑鱼蛉属Neochauliodes的幼虫和蛹进行鉴定,并对幼虫和蛹的外部形态进行了详细描述。研究结果表明:1)双齿斑鱼蛉N.bicuspidatus和越南斑鱼蛉N.tonkinensis幼虫和蛹的COⅠ基因序列长度分别为808 bp和820 bp, GenBank登录号为MW560981和MW560982。2)双齿斑鱼蛉和越南斑鱼蛉的末龄幼虫形态区别为:前者头部和前胸背板几乎全黑且无斑纹,后者则有明显复杂的斑纹;前者腹部腹面的"T"型斑纹两部分分离,后者的相连且大小和形状不稳定;前者每一腹节腹面都有相对稳定的"∵"形大黄斑点,后者腹面斑纹存在2种类型。3)蛹的形态区别如下:前者通体体色较深且随时间变化大,后者在临近羽化时只有翅芽颜色加深近黑色;前者腹部第9节背面和腹面长有密集纤长的刚毛,后者光滑无毛。这些差异性状对于2种斑鱼蛉幼虫和蛹的鉴别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幼虫的花纹和体色变异很大,无法作为稳定的鉴别特征;而蛹在形态鉴定时要考虑体色随时间变化的情况。  相似文献   

18.
几种昆虫病毒交叉感染玉米螟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银纹夜蛾NPV(P_aNPV)、柞蚕NPV(ApNPV)和赤松毛虫CPV(D_aCPV)可感染玉米螟。D_aCPV对玉米螟1龄幼虫的ID_(50)为5.9×10~5PIB/ml饲料,对幼虫的生长发育、蛹重、羽化率和成虫寿命有显著影响。D_aCPV主要侵染幼虫中肠柱状细胞,在细胞质中增殖;P_aNPV和A_pNPV主要侵染幼虫的体壁细胞和气管壁细胞。D_aCPV在玉米螟幼虫体内增殖后,多角体形态由正六角形变为锥形或四方形;成虫羽化时排出的蛹便可观察到多角体,病毒可传递给子代。利用其他昆虫病毒有防治玉米螟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9.
滑会然  任国栋  尹健 《昆虫知识》2006,43(6):839-843,I0002
对重要食菌昆虫———弯胫大轴甲Promethis valgipes valgipes(Marseul)的幼虫和蛹的形态特征进行了详细描述。老熟幼虫伪形,体长达45mm,肛节锥形,有黑褐色尾突2枚、锥刺约10枚。蛹长25~32mm,宽8~9mm,体略扁,腹部每节两侧有1侧突,其由2~4枚角突组成并呈扇形排列;肛节背面有2枚尾突,腹面有2个小刺突群。电镜下可见成虫复眼的小眼面呈六边形;触角从第5节到末节的腔锥形感器数量明显增多;口器具毛形感器和栓锥形感器;鞘翅反面有中侧斑、基侧斑和基中斑等特征;后翅均布短刺;外生殖器有多种毛形感器。文中给出了感器及体表附属物的电镜照片。  相似文献   

20.
中国箩纹蛾科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科种类很少,全世界仅知十余种,胡经甫(1938)《中国昆虫目录》中仅有3种。本文记载7种,包括1新种。从幼虫特征可分为2属:1.Brahmaea,2.Brahmophthalma(有人作亚属)。从成虫亦有显著区别,即 Brahmophthalma 前翅中带后方有一圆球形斑纹,分布于华南及东南亚一带,而 Brahmaea 的前翅中带俱为长卵形斑纹组成,主要分布于旧北区。故本科实为两属。蛹与天蛾相似,喙离体成壶柄状。幼虫主要寄生在木犀科植物上,为林木害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