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基于文献与标本的研究, 本文重新梳理和考证了中国植物采集先行者钟观光先生的采集历史。钟观光是我国第一个进行大规模植物标本采集的学者, 已知其最早的标本采自1912年(采集于北京), 最晚的是1933年(采集于浙江)。目前能够确定的钟观光采集的馆藏标本计10,228份, 其中大部分保存于北京大学生物系植物标本室(PEY, 4,584份)、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植物标本馆(PE, 2,966份)和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植物标本室(BNU, 2,032份), 共计9,582份, 约占钟观光馆藏标本总数的93.7%。英国皇家植物园邱园植物标本馆、爱丁堡植物园标本馆、美国哈佛大学植物标本馆等亦存有少量钟观光采集的标本(16份)。  相似文献   

2.
丘华兴  韩英兰   《广西植物》1983,(2):87-89
<正> 沙戟属(Chrozophora)分布于旧大陆,生于较干燥环境或沙漠,分布中心在地中海区——南亚大陆。解放后,我国科技工作者,对新疆荒漠进行大量的植物学调查工作,在伊犁河谷和准噶尔盆地南缘的玛纳斯河流域,先后采集到本属的沙戟(C.sabulosa)标本。作者在编写《中国植物志》和参加伊犁河谷植被调查过程中,对沙戟属植物进行研究,并鉴定华南植物研究所标本室、新疆八一农学院林学系标本室和北京植物研究所标本室的标本。现报导如下。  相似文献   

3.
胡宗刚 《广西植物》2022,42(Z1):180-182
1916年,岭南学校在高鲁甫主持下成立农学部,并拟设立植物标本室,派学生赴菲律宾科学局梅尔处学习标本制作。不久后,请梅尔来广州,为之设立标本室。此为中国较早之植物标本室,对现代植物学在中国传播有积极作用。然而此段历史并不为学界所周知,该文依据史料,将其梳理呈现。  相似文献   

4.
丘华兴   《广西植物》1982,(3):147-152
作者在中国大戟科血桐属分类研究中,整理了华南植物所标本室、北京植物所生态标本室、中山大学生物系植物标本室和昆明植物所标本室的本属标本。现在本文报导我国血桐属15个种的分种检索表,其中泡腺血桐Macaranga pustulata King ex Hook.f.1种为我国(西藏、云南)新纪录,并对7个种的文献、形态和地理分布作简要的描述和讨论。  相似文献   

5.
人是由新石器时代开始,便已启蒙,逐步认识植物本性的,并系统地积累起来而建成一门自然科学,我国自西周到春秋战国对植物就已有不少的记述,到战国时并将动物、植物区分为二类。在相近的时期,国外情况也大体近似,古代人民对植物学的奠基工作主要是在农、药等实用方面,本科及种植的著作。我国在宋以后花卉种植有园艺较为发达,到明朝(公元14世纪后期)我国传统的植物研究进入高峰期。在欧洲植物学发展经过了黑暗时期以后,到18世纪中叶,欧洲近代植物学的基础已逐渐建立,并由林奈担承了历史时代的使命,而后经过19-20世纪的逐步发展才得以有现在的面貌。  相似文献   

6.
何家庆 《植物研究》1996,16(1):51-56
本文第二次增补《安徽植物志》未记入的植物22种5变种。其中20种3变种为安徽地理新分布, 3属(白屈菜属、离子芥属和石莲属)为安徽地理新分布属。本文所引用的植物标本,全部收藏于安微大学资源植物标本室。  相似文献   

7.
结构植物学在中国的五十年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结构植物学由植物解剖学发展而来 ,是植物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本文根据其近代的发展 ,分别就植物发育解剖学向植物发育生物学的发展、植物比较解剖学向植物系统发育生物学的发展 ,以及环境生态结构植物学三个主要部分简要介绍了 5 0年来在我国的发展 ,并对它们的发展趋势进行了预测  相似文献   

8.
植物比较解剖学在中国50年的进展和展望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系统与进化植物学是当今植物科学中的主流学科之一,植物比较解剖学是该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近50年国内主要期刊统计,我国植物学者重点在种子植物的维管组织结构、叶及其表皮结构、花的结构和发育、种子及种皮特征、分泌组织以及一些原始种子植物等方面开展了比较解剖研究,为一些植物科、属的系统分类提供了解剖学依据。但在研究的植物种类、内容和方法尚存在不足,发表的论文相对较少。根据我国植物种质资源丰富,研究基础较好等特点,认为我国植物比较解剖学发展前景宽广,并对进一步发展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9.
结构植物学由植物解剖学发展而来,是植物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本文根据其近代的发展,分别就植物发育解剖学向植物发育生物学的发展、植物比较解剖学向植物系统发育生物学的发展,以及环境生态结构植物学三个主要部分简要介绍了50年来在我国的发展,并对它们的发展趋势进行了预测.  相似文献   

10.
《武汉植物学研究》2006,24(3):286-286
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始建于1956年。50年来,武汉植物园针对我国华中地区兼有南北气候过渡带的植物区系特点,在植物分类学、植物生态学、植物遗传学、水生植物生物学,资源植物学等方面为我国植物学基础研究、植物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生态环境建设、国民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已成为我国在区域植物资源研究方面独具特色、在国内外享有一定声誉的植物学研究机构。  相似文献   

11.
由中国植物学会暨其分类专业委员会组织、全国各标本室(馆)协助、并由傅立国等编写的《中国植物标本馆索引》(以下称“索引”)已于1993年8月出版。 最近,国际植物分类协会(IAPT)已对“索引”一书中新拟的255个中国标本室英文代号给予登记注册,并在其会刊Taxon(见附件)上公布一部分,其余部分将收载入下一版的《世界植物标本室索引》中。可以预计,由“索引”一书介绍的我国标本室名称及其代号将在全世界范围内流行、通用。  相似文献   

12.
《武汉植物学研究》2006,24(4):385-386
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始建于1956年。50年来,武汉植物园针对我国华中地区兼有南北气候过渡带的植物区系特点,在植物分类学、植物生态学、植物遗传学、水生植物生物学,资源植物学等方面为我国植物学基础研究、植物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生态环境建设、国民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已成为我国在区域植物资源研究方面独具特色、在国内外享有一定声誉的植物学研究机构。  相似文献   

13.
钟观光教授(1868-1940)是我国近代植物学研究的先驱之一,也是我国教育界的老前辈,对我国早期植物分类学的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1927年,他创建了我国第一个植物园——国立第三中山大学劳农学院植物园,1929年改称为国立浙江大学农学院植物园(今浙江农业大学植物园的前身),至今已有60多年的历史。为了怀念他,我们撰写了本文。从秀才到大学教授钟观光先生,字宪,浙江镇海人。从少年时代起就勤奋好学,尤其喜欢研究古代文学及古农书,这为他后来研究我国古代植物学奠定了基础。1901年,钟观光考中了秀才,但他是一位有志之士,在清王朝腐败时期就认为“当以科学为强国之本”。曾东渡日本考察教育和工业,回国后,他在上海创办了科学仪器馆,从日本引进各种实验仪器和动植物标本,对  相似文献   

14.
海南植物增补(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继续报道海南岛新记录的植物,计24个新记录种,4个新记录属。1个新记录科,其中指叶瓶蕨在我国是首次发现。本文引用的标本,全部收藏在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研究所标本室(SCBI)。  相似文献   

15.
《植物学报》2014,(5):602
《植物学报》(CN 11-5705/Q,ISSN 1674-3466)是由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和中国植物学会主办的中文版综合性学术期刊。双月刊,国内外公开发行。本刊以"综合性、高水平"为办刊方针,求新、求快,以及时、准确地反映我国植物科学领域科学家最新研究成果(新发现、新方法等)、系统评述国际研究热点(新理论、新发展)为基本定位,以涵盖植物科学各领  相似文献   

16.
文章分析了我国所发现的椴粉属花粉特征,并与现代相关植物花粉进行了对比,发现本属不单与椴树科(Tiliaceae)而且与梧桐科(Sterculiaceae)的某些属种有关系,从而在讨论孢粉植物群的性质及其气候等方面的问题时有了可靠的对比资料,使孢粉学的植物学意义更加可信。  相似文献   

17.
安徽植物增补及地理新分布Ⅱ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第二次增补《安徽植物志》未记入的植物22种5变种。其中20种3变种为安徽地理新分布,3属(白屈菜属、离子芥属和石莲属)为安徽地理新分布属。本文所引用的植物标本,全部收藏于安微大学资源植物标本室。  相似文献   

18.
正《植物学报》(CN 11-5705/Q,ISSN 1674-3466)是由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和中国植物学会主办的中文版综合性学术期刊。双月刊,国内外公开发行。本刊以"综合性、高水平"为办刊方针,求新、求快,以及时、准确地反映我国植物科学领域科学家最新研究成果(新发现、新方法等)、系统评述国际研究热点(新理论、新发展)为基本定位,以涵盖植物科学各领  相似文献   

19.
本文继续报道海南岛新记录的植物,计24个新记录种,4个新记录属。1个新记录科,其中指叶瓶蕨在我国是首次发现。本文引用的标本,全部收藏在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研究所标本室(SCBI)。  相似文献   

20.
我国著名植物分类学家、药学教育家、中国药用植物学奠基人、北京大学(原北京医科大学)药学院诚静容教授,因病医治无效,于2012年11月11日上午5时07分在北京逝世,享年100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