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目的探讨葛根芩连汤对肠道湿热证泄泻小鼠肠道微生物的影响。方法造模:10只KM雄性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5只和模型组5只,采用"高糖高脂+高温高湿+白酒复合灌胃冰水"的方法制备肠道湿热证泄泻小鼠模型。治疗:15只KM雄性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5只和模型组10只,造模成功后将模型组小鼠分为自愈组和治疗组,治疗组小鼠运用葛根芩连汤进行治疗,分别在造模和治疗后无菌采集小鼠肠道内容物进行微生物培养。结果造模后,小鼠出现懒动、肛温升高、体重增长缓慢、黄褐色稀便、肛门污秽等湿热泄泻症状,肠道乳杆菌数高于正常组,而细菌总数、肠杆菌、双歧杆菌、B/E值降低,其中细菌总数以及双歧杆菌数与正常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4.182,P0.001;t=2.797,P=0.049)。经葛根芩连汤治疗后,小鼠肠道乳杆菌和双歧杆菌数高于正常组,而细菌总数、肠杆菌数低于正常组,且乳杆菌数和肠杆菌数与正常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210,P=0.033;t=-11.160,P=0.008),B/E值与正常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427,P=0.227)。结论造模使小鼠肠道双歧杆菌数显著降低,B/E值下降;葛根芩连汤可促进肠道湿热证泄泻小鼠肠道乳杆菌和双歧杆菌的增生,提高B/E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究葛根芩连汤对泄泻肠道湿热证小鼠肠道双糖酶活性的影响。方法采用“高糖高脂+高温高湿+白酒复合灌胃冰水”的方法制备泄泻肠道湿热证小鼠模型,并运用葛根芩连汤进行干预治疗。分别在干预的第0、2、4、6天无菌采集各组小鼠肠黏膜,运用DNS法测定蔗糖酶活性,ONPG法测定乳糖酶活性,观察葛根芩连汤对泄泻肠道湿热证小鼠肠道双糖酶活性的影响。结果经肠道湿热泄泻造模后,小鼠肠道前段和后段黏膜的乳糖酶和蔗糖酶活性均显著下降,与正常组小鼠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治疗组小鼠肠道乳糖酶和蔗糖酶活性与正常组相比有显著的提高(均P<0.05),治疗6 d后,肠道前段黏膜蔗糖酶和乳糖酶活性恢复至正常组水平(P>0.05)。肠道后段乳糖酶活性在第4天时最高,后段黏膜蔗糖酶活性在第6天时最高,与正常组和自愈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泄泻肠道湿热证造模使小鼠肠道黏膜蔗糖酶、乳糖酶等双糖酶的活性显著下降,葛根芩连汤能调节泄泻肠道湿热证小鼠肠道黏膜乳糖酶和蔗糖酶的活性,从而发挥治疗泄泻肠道湿热证的疗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白头翁汤治疗炎症性肠病的分子机制。方法:40只Wistar雄性大鼠随机分为5组(n=8):正常对照组、模型组、模型+阳性药物对照组(美沙拉嗪)、模型+白头翁中、高剂量治疗组。阳性对照组、中药治疗组分别灌胃给药。疗程结束后取大鼠结肠组织提取RNA,利用realtimePCR的方法检测白介素-1β(IL-1β)、白介素-6(IL-6)YL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在各组中的表达变化。结果:相对于模型组,阳性药物及白头翁汤治疗组尤其是高剂量组可有效抑制IL-1β、IL-6及TNF-α的表达。结论:白头翁汤可通过抑制促炎因子的表达从而发挥了在炎症性肠病中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采用多因素刺激方法建立吻合人类"肝郁脾虚泄泻"疾病特征的大鼠模型,并选取操作简单、结论实时、科学经济的评价指标。方法将幼年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和模型组,模型组采用母婴分离、束缚刺激、直肠醋酸刺激三种因素复合造模,选择不同时间测定大鼠体重变化、直肠敏感性、大鼠粪便分型积分及粪便含水量等指标,客观验证肝郁脾虚泄泻模型是否成功。结果模型大鼠出现食欲减退,饮水量增大,尿液减少的病理现象,部分大鼠出现活动增加、甚至躁狂。粪便积分在5~7分,粪便含水量远远高于正常组大鼠,而肠道敏感性显著增加。结论该模型较好的模拟了肝郁脾虚泄泻的临床表现,能满足该类疾病的相关研究。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中药健脾渗湿汤对脾虚湿盛泄泻的患者肠道微生态及舌象变化的影响。方法选取脾虚湿盛泄泻的患者90例及正常健康人30例为研究对象,90例患者随机分为健脾渗湿汤治疗组30例,双歧三联活菌制剂贝飞达治疗组30例,氟哌酸治疗组30例,30例正常健康人作为对照组;观察治疗前后的舌象等临床表现,测定粪便中4种肠道常驻菌及舌部菌群的变化情况。结果健脾渗湿汤组和贝飞达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氟哌酸组。90例脾虚湿盛泄泻的患者粪便中双歧杆菌比健康人明显减少(P<0.05),并且其舌部(腻苔)的菌群构成与健康人(薄白苔)差异有显著性。治疗后健脾渗湿汤组和贝飞达组粪便中双歧杆菌增加明显,白腻苔及舌部菌群改善明显,说明健脾渗湿汤和贝飞达均具有调整肠道菌群及舌部菌群平衡的作用。结论(1)健脾渗湿汤具有调整肠道菌群及舌部菌群失调的作用,治疗脾虚湿盛泄泻疗效显著。(2)健脾渗湿汤是一理想的微生态调节剂,可起到益生元的作用,与益生菌合用可达到合生元的效果;与抗生素合用,可起到边抗边调的作用,应用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痛泻要方对肝气乘脾泄泻小鼠肠道微生物活度的影响,为痛泻要方通过调节肠道微生物治疗肝气乘脾泄泻提供实验基础和理论依据。方法将25只SPF级雄性昆明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10只和模型组15只,造模成功后,随机选取正常组和模型组动物各5只,在无菌环境下提取肠道内容物和肠黏膜,剩余模型动物随机分为自然恢复组和治疗组各5只,治疗成功后处死各组动物提取肠道内容物和肠黏膜。用荧光素二乙酸法测定各样品中微生物活度。结果肝气乘脾泄泻造模小鼠肠道内容物微生物活度高于正常组,与正常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模型组小鼠肠黏膜微生物活度降低,与正常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痛泻要方治疗组和自然恢复组小鼠肠道内容物微生物活度均降低,与正常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和自然恢复组小鼠的肠黏膜前段和后段均与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肠黏膜中段自然恢复组与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3),而治疗组与正常组没有差异。结论肝气乘脾泄泻造模使肠道内容物微生物活度增加,而使肠黏膜微生物活度降低。痛泻要方能够使肝气乘脾泄泻小鼠肠道内容物中微生物活度降低,恢复至正常水平,增加肠黏膜中段微生物活度,对肠黏膜后段微生物活度增加作用更显著。  相似文献   

7.
唐圆  彭买姣  肖嫩群  阳航 《中国微生态学杂志》2020,32(11):1262-1265, 1272
目的探讨痛泻要方对肝气乘脾泄泻小鼠肠道微生物的影响,为肝气乘脾泄泻及中医经典药方治疗泄泻的机制提供实验依据。方法SPF级昆明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10只和模型组15只,造模成功后,取正常组和模型组各5只,将剩余模型组小鼠随机分为自然恢复组和痛泻要方干预组各5只,痛泻要方干预组灌胃痛泻要方治疗3 d,分别在造模成功和治疗后取肠道内容物进行微生物培养,然后记录内容物中各种菌的数量。结果造模后,模型组小鼠细菌总数、大肠埃希菌、双歧杆菌、乳杆菌的数量均有上升趋势,与正常组相比只有细菌总数[(23.9±3.51)vs(1.35±0.30),108 CFU/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061,P=0.008)。治疗后,痛泻要方干预组小鼠恢复了肝气乘脾泄泻引起的肠道微生物失衡,其中与自然恢复组相比痛泻要方治疗对大肠埃希菌的影响最明显[(1.63±1.19)vs(8.47±0.84),106 CFU/g;t=8.124,P=0.001],细菌总数、双歧杆菌、乳杆菌数量均受影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肝气乘脾造模组小鼠的肠道微生物定植抗力(B/E值)降低,而痛泻要方干预组的趋近于正常组。结论肝气乘脾泄泻小鼠肠道细菌总数、大肠埃希菌、双歧杆菌、乳杆菌等的数量增加,B/E值降低,痛泻要方干预能够恢复肝气乘脾泄泻引起的肠道微生物失衡,并通过调节肠道微生物以提高B/E值来治疗泄泻。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槐花散合白头翁汤对大鼠急性放射性直肠炎(ARP)的疗效。方法: 选用清洁级SD大鼠40只,随机分为空白组(Control)、模型组(Model)、美沙拉嗪组(Mesalazine)、槐花散合白头翁汤组(Formula),每组10只。除Control组外其他三组大鼠盆腔均接受6MV-X射线20 GY剂量照射,制作大鼠急性放射性直肠炎模型。大鼠成模后每天给予相应药物灌胃治疗,按成人临床等效剂量(体表面积法折算), Control组、Model组均给予生理盐水灌胃每天10 ml/kg,Mesalazine组给予美沙拉嗪溶液 0.27 g/kg 灌胃,Formular组分别给予(0.91 g/kg) 灌胃,连续14 d。灌胃后第14日处死所有大鼠,评估大鼠一般情况,HE染色观察大鼠直肠组织的病理变化,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CAM-1)的含量,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组织中核转录因子- kappaB(NF-κB)的表达。结果: 与Control组比较,Model组大鼠出现严重腹泻症状,直肠黏膜组织出血、溃烂,坏死严重,NF-κB、、ICAM-1 、VCAM-1表达明显增高(P<0.01)。与Model组比较,Mesalazine组和Formular组明显改善大鼠临床症状和肠粘膜愈合,下调了直肠组织中NF-κB P65蛋白表达,血清中ICAM-1、VCAM-1的含量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槐花散合白头翁汤可以通过降低NF-κB 、ICAM-1 、VCAM-1表达,改善ARP大鼠症状和直肠粘膜损伤。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对脾肾阳虚型溃疡性结肠炎(UC)模型大鼠血清及结肠组织中IL-1、IL-6、TNF-α及IFN-γ表达水平的检测,探讨它们在UC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方法采用灌服大黄水煎液+肌肉注射氢化可的松并结合TNBS(2,4,6-三硝基苯磺酸)+乙醇灌肠建立脾肾阳虚型UC动物模型。将60只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脾肾阳虚型UC模型7、14d及21d组,采用酶联免疫法检测各组大鼠血清及结肠组织中IL-1、IL-6、TNF-α及IFN-γ的含量。结果与空白组比较,脾肾阳虚型UC模型组大鼠血清及结肠组织中IL-1、IL-6、TNF-α及IFN-γ含量明显升高(P0.05);尤以模型21d组最为明显。结论促炎性细胞因子IL-1、IL-6、TNF-α及IFN-γ在脾肾阳虚型UC发病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寻找脾肾阳虚型UC的特异性靶点。方法 96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高剂量组、中剂量组、低剂量组、SASP组,治疗组给予相应药物灌胃治疗。分别选取空白组大鼠结肠组织与模型组大鼠病变部位结肠组织进行高通量测序。RT-qPCR法检测筛选的趋化因子的基因表达。结果与模型组大鼠相比较,根据q-value≦0.05,fold-change≧1.5筛选出空白组大鼠差异表达的基因。通过GO功能分类分析显示,差异基因功能主要富集在生物过程(biological process,BP)、细胞成分(cellular component,CC)、分子功能(molecular function,MF)三个层面。通过差异基因KEGG富集分析发现趋化因子信号通路中CXCL1、CXCL2、CXCR2、CXCL6、CCL7、CCL12基因表达显著上调;并通过RT-qPCR法验证,以上因子的基因表达变化与测序结果一致,经温补脾肾方药治疗后,以上因子表达明显下调。结论脾肾阳虚型溃疡性结肠炎趋化因子信号通路中CXCL1、CXCL2、CXCR2、CXCL6、CCL7、CCL12基因表达显著上调,可作为UC黏膜炎症活动的客观指标。具有温补脾肾作用的理中汤合四神丸复方中药颗粒可以有效下调以上因子的表达,减缓炎症反应,促进受损伤的结肠黏膜的修复。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痛泻要方对"肝气乘脾"泄泻小鼠肠道酶活性的影响。方法采用"番泻叶-离心管束缚夹尾法"进行"肝气乘脾"泄泻造模,造模成功后以痛泻要方治疗,造模和治疗后分别分析小鼠肠道酶活性。结果造模后,模型组小鼠肠道内容物的淀粉酶活性显著降低(t=4.007,P=0.015),纤维素酶、蛋白酶、蔗糖酶活性下降不显著。模型组小鼠肠黏膜蛋白酶、淀粉酶、蔗糖酶活性显著下降(t_蛋=5.652,P=0.005;Z_淀=-1.964,P=0.050;t_蔗=4.737,P=0.009)。痛泻要方治疗后,中药干预组小鼠肠道内容物蛋白酶、纤维素酶、乳糖酶和蔗糖酶活性变化不显著;自然恢复组的淀粉酶活性显著高于正常组(t=-7.497,P=0.002)。中药干预组小鼠肠道前段黏膜蛋白酶、乳糖酶、淀粉酶、蔗糖酶活性恢复不显著;中药干预组小鼠肠道黏膜中段乳糖酶、蔗糖酶活性显著低于自然恢复组(t_乳=4.074,P=0.013;t_蔗=8.072,P0.001),而蛋白酶、淀粉酶及纤维素酶活性均高于自然恢复组;中药干预组小鼠肠道后段黏膜乳糖酶、蔗糖酶及淀粉酶活性显著高于正常组(t_乳=-7.962,P0.001;t_蔗=-15.921,P0.001;Z_淀=6.489,P=0.034),蛋白酶与纤维素酶活性均有所升高。结论 "肝气乘脾"泄泻肠道内容物及黏膜淀粉酶活性显著降低,痛泻要方对"肝气乘脾"泄泻小鼠肠黏膜乳糖酶、蔗糖酶及淀粉酶活性作用显著。  相似文献   

12.
摘要 目的:探讨电针联合归脾汤对产后抑郁大鼠抑郁症状的影响及机制。方法:选择雌性SD大鼠36只,将36只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盐酸氟西汀组、归脾汤组、电针组、归脾汤联合电针组,每组6只大鼠。空白组大鼠不进行任何处理。盐酸氟西汀组给予0.233 g/L盐酸氟西汀。归脾汤组给予1.72 g/mL归脾汤。电针组选择百会、印堂、气海、关元进行电针刺激。归脾汤联合电针组归脾汤用药方法同归脾汤组,电针方法同电针组。正常组及模型组子均给予等量的双蒸水。每组分别在造模后1周、2周时结束给药。对比糖水消耗水平、旷场实验评分及垂直评分、游泳实验不动时间、挣扎时间及游泳时间、血清HPA轴相关激素水平及大鼠脑组织中的5-HT含量。结果:与模型组相比,对照组、盐酸氟西汀组、归脾汤组、电针组大鼠在第1周、第2周时的糖水消耗水平、旷场实验评分、垂直评分、海马、额叶皮质中的5-HT水平较低,游泳实验不动时间、挣扎时间、游泳时间、促肾上腺皮质激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及皮质醇较高;与对照组相比,盐酸氟西汀组、归脾汤组、电针组大鼠呈相同趋势,与盐酸氟西汀组、归脾汤组、电针组相比,归脾汤联合电针组呈相同趋势(P<0.05)。盐酸氟西汀组、归脾汤组与电针组所有指标组间对比无差异(P>0.05)。结论:电针联合归脾汤可明显改善产后抑郁大鼠抑郁症状,可能与其可调节产后抑郁大鼠的HPA轴相关激素及5-HT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13.
白头翁汤治疗炎症性肠病的分子机制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白头翁汤治疗炎症性肠病的分子机制。方法:40只Wistar雄性大鼠随机分为5组(n=8):正常对照组、模型组、模型+阳性对照组(美沙拉嗪)、模型+中药治疗组,中药治疗组又分为中、高剂量组。阳性对照组、中药治疗组分别灌胃给药。疗程结束后取大鼠结肠组织利用免疫组织化学、Western blot等方法检测Smad7及p-Smad3在各组中的表达变化。结果:模型与组相比较,阳性药物及中药组尤其是高剂量组可有效抑制Smad7的表达,同时增强p-Smad3的表达。结论:白头翁汤可能通过激活TGF-β1/Smad3信号通路从而发挥了对炎症性肠病中的抗炎作用。  相似文献   

14.
张敏军  陈霞 《动物学杂志》2020,55(6):752-759
为了研究有氧运动对肥胖大鼠(Rattus norvegicus)消化道嗜银细胞形态及分布密度的影响,本实验采用Grimelius银染法观察8周运动组(n = 9)与对照组(n = 9)肥胖大鼠消化道嗜银细胞形态及分布密度。结果显示,大鼠消化道各部位均有嗜银细胞分布;两组大鼠消化道嗜银细胞形态上无差异,均以圆形、椭圆形、锥体形、梭形为主;两组大鼠消化道嗜银细胞分布密度高峰均位于胃体,而低谷有所不同,对照组大鼠消化道嗜银细胞的分布密度低谷位于食管、贲门,运动组大鼠位于食管、贲门、空肠、回肠、直肠;两组相比,食管和直肠两部位分布密度差异不显著(P > 0.05),其余各部位均有差异,且运动组大鼠贲门、胃体、盲肠、结肠嗜银细胞分布密度极显著低于对照组(P < 0.01),幽门、空肠嗜银细胞分布密度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 < 0.01),运动组十二指肠、回肠嗜银细胞分布密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 < 0.05)。两组动物嗜银细胞分泌密度的这种改变与动物机体所处不同生理状态以及消化道各部位功能有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湖湘流派五步法小儿推拿改善脾虚型小儿泄泻的作用。方法: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长沙县妇幼保健院2022年5月~2023年3月期间收治的68例脾虚型泄泻患儿分为对照组(n=34,常规治疗联合捏脊疗法)和观察组(n=34,常规治疗联合湖湘流派五步法小儿推拿)。对比两组疗效、中医证候积分、临床症状改善时间(大便性状恢复时间、腹泻消失时间)、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的临床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久泻不止、大便稀薄、神疲纳呆、面色少华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腹泻消失时间、大便性状恢复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研究过程中两组患儿均未出现皮肤破溃,红肿痛,斑丘疹等不良反应,同时两组患儿治疗前后的小便常规、血常规以及肝肾功能无明显变化。结论:湖湘流派五步法小儿推拿治疗脾虚型小儿泄泻,可促进临床症状恢复,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基于脾肾阳虚泄泻小鼠模型探讨肉豆蔻曲配伍组成新二神丸的止泻作用。方法 将KM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二神丸Ⅰ组(盐补骨脂+麸煨肉豆蔻)、二神丸Ⅱ组(盐补骨脂+肉豆蔻曲)、二神丸Ⅲ组(盐补骨脂+肉豆蔻生品)、盐补骨脂组、肉豆蔻曲组,采用“氢化可的松+番泻叶”的复合造模方法建立脾肾阳虚泄泻小鼠模型,观察各组小鼠一般体征、各脏器病理变化,检测小鼠各脏器指数、小肠推进率、胃残留率、血清胃动素(MTL)、胃泌素(GAS)、肾上腺酮(CORT)、促甲状腺激素(TSH)、睾酮(T)、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水平,对粪便微生物进行16S rDNA测序及信息分析。结果 造模后,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小鼠体重减轻,活动量减少,小肠推进率显著升高,胃残留率、各脏器指数均显著降低,血清GAS、CORT、TSH、T水平均显著下降,MTL、TNF-α、IL-β水平均显著上升,肠道菌群物种多样性降低;给药后,各给药组小鼠上述指标和症状均有不同程度改善,且二神丸Ⅱ组整体上优于二神丸Ⅰ组、二神丸Ⅲ组、盐补骨脂组及肉豆蔻曲组。结论 肉豆蔻曲与盐补骨脂配伍使用对脾肾阳虚泄泻的作用效...  相似文献   

17.
王海梅  陈霞 《动物学杂志》2020,55(2):222-228
为了研究循环饥饿投喂对大鼠(Rattus norvegicus)消化道内嗜银细胞的分布密度及形态功能的影响,本实验采用Grimelius银染法观察和测定循环饥饿投喂(饥饿1 d,投喂1 d,周期为14 d)期间大鼠消化道嗜银细胞形态功能及密度分布。结果表明,实验组(即循环饥饿投喂组)和对照组(正常喂食组)大鼠消化道嗜银细胞除食管外均有分布,形态上对照组嗜银细胞以椭圆形和锥体形为主,实验组嗜银细胞则主要以锥体形为主;两组大鼠消化道嗜银细胞的分布密度高峰都位于胃,密度低谷对照组位于空肠、盲肠、回肠和直肠,实验组位于空肠到直肠各段;实验组大鼠消化道嗜银细胞分布密度在贲门和幽门部极显著低于对照组(P 0.01),结肠显著低于对照组(P 0.05),说明循环饥饿投喂会明显改变消化道嗜银细胞的形态并降低细胞数量,这可能与内分泌细胞的功能改变有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旨在通过微生物体外发酵技术,以回肠微生物为参照,研究猪盲肠及结肠微生物对在小肠微生物中代谢率较低的蛋氨酸的代谢特性。【方法】采集4头健康100 kg左右杜×长×大杂交猪的盲肠、结肠与回肠食糜作为接种物,分别接种于10 mmol/L蛋氨酸的培养基中,37°C体外培养24 h。分别设含蛋基酸溶液和含各肠段食糜接种物的空白对照组。【结果】(1)不同肠段微生物以蛋氨酸为底物体外发酵,盲肠组蛋氨酸消失率(21.9%)显著高于结肠组(16.7%)与回肠组(16.3%)(P0.05)。盲肠组总SCFA量显著高于结肠与回肠组(P0.05),伴随着p H值下降程度最高;盲肠组MCP产量也显著高于结肠与回肠组(P0.05);在产气量与NH3-N浓度上,盲肠组与结肠组均显著低于回肠组(P0.05)。(2)以蛋氨酸为底物体外发酵,门水平上,总菌、厚壁菌门含量在各肠段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拟杆菌门含量在盲肠组最高;与不加蛋氨酸底物的对照组比较,三个肠段试验组总菌、厚壁菌门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而拟杆菌门含量在试验组与对照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属水平上,盲肠组和结肠组大肠杆菌属数量显著低于回肠组(P0.05),而柔嫩梭菌属和梭菌XIV属数量在盲肠组和结肠组均高于回肠组;各肠段组间双歧杆菌数量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以蛋氨酸为底物,体外培养猪盲肠微生物对蛋氨酸代谢率高于回肠微生物,伴随着其他发酵参数的变化,并且发酵产生更多的菌体蛋白。相比于回肠微生物发酵,大肠微生物发酵后,柔嫩梭菌属和梭菌XIV属数量较高,而大肠杆菌属数量较低。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构建脾虚湿蕴证溃疡性结肠炎小鼠模型及探明T淋巴细胞在该模型中的特征。方法 C57BL/6小鼠,随机分为Control组、FXY组、3%DSS组、FXY+3%DSS组和FXY+2%DSS组。采用DSS联合番泻叶(FXY)建立脾虚湿蕴证溃疡性结肠炎小鼠模型,造模结束后,HE染色观察结肠组织结构变化;ELISA法检测结肠组织炎性细胞因子的浓度,流式细胞术测定CD4/CD8 T淋巴细胞、Th1/Th2、Th17/Treg细胞水平。结果 FXY组小鼠的临床症状以腹泻为主,3%DSS组的小鼠以便血为主,而FXY+3%DSS组和FXY+2%DSS组小鼠表现出腹泻和便血同行,但FXY+3%DSS组小鼠生存率低至50%。与Control组相比,3%DSS组、FXY+3%DSS组和FXY+2%DSS组体重、结肠长度及抗炎性细胞因子IL-10、TGF-β1浓度均显著降低,而DAI、结肠重量、促炎性细胞因子TNF-α、IL-1β、IL-6浓度均显著上升;FXY+3%DSS组和FXY+2%DSS组肠系膜淋巴结中的CD4、Th1、Th17细胞百分比显著上升,而CD8、Th2、Treg细胞显著下降。结论 番泻...  相似文献   

20.
摘要 目的:探讨与研究五虎汤对咳嗽变异性哮喘大鼠血清白介素(Interleukin,IL)-33和胸腺基质淋巴细胞生成素(Thymic stromal lymphopoietin,TSLP)水平的影响及机制。方法:咳嗽变异性哮喘大鼠(n=48)随机平分为三组-模型组、孟鲁司特钠组与五虎汤组,模型组给予蒸馏水10 mL/(kg?d)灌胃,孟鲁司特钠组给予孟鲁司特钠10 mg/(kg?d)灌胃,五虎汤组给予五虎汤药液50 g/(kg?d)灌胃,1次/d,持续4周。结果:孟鲁司特钠组与五虎汤组治疗第2周、第4周的1min内桡鼻、打喷嚏次数少于模型组(P<0.05),五虎汤少于孟鲁司特钠组(P<0.05)。孟鲁司特钠组与五虎汤组治疗第4周、第8周的白细胞计数及嗜酸性粒细胞百分率少于模型组,五虎汤少于孟鲁司特钠组(P<0.05)。孟鲁司特钠组与五虎汤组治疗第4周、第8周的血清IL-33、TSLP含量少于模型组(P<0.05),五虎汤少于孟鲁司特钠组(P<0.05)。孟鲁司特钠组与五虎汤组治疗第4周、第8周的肺组织紧密连接蛋白-1(Zonula occludens-1,ZO-1)、钙粘附蛋白E(E-cadherin)蛋白相对表达水平高于模型组(P<0.05),五虎汤组高于孟鲁司特钠组(P<0.05)。结论:五虎汤在咳嗽变异性哮喘大鼠的应用可能通过上调ZO-1、E-cadherin蛋白的表达,抑制血清IL-33和TSLP水平的表达,能促进缓解症状,降低白细胞计数及嗜酸性粒细胞百分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