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通过检测宫颈组织中p21waf基因表达与高危HPV感染的情况,研究P21蛋白与高危HPV感染在宫颈组织恶性转化过程中的作用及其相互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检测P21蛋白及基因杂交捕获Ⅱ代技术(HC-Ⅱ)检测高危HPV在正常宫颈组、宫颈炎、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CIN)及宫颈癌组这4组中的表达情况。结果在正常宫颈组、宫颈炎、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CIN)、及宫颈癌组中P21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1.8%、15.4%、39.1%和57.7%;高危HPV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20%、23.5%、65.2%和88.5%,这两项指标在CIN、宫颈癌组有明显的升高趋势且与正常宫颈和宫颈炎两组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P<0.05);各级别宫颈组织中高危HPV阳性组的P21蛋白阳性率明显高于阴性组的P21蛋白阳性率。差异在统计学上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P21蛋白的表达和高危HPV感染与宫颈病变的恶化均有高度的相关性,其检出率和阳性表达率随着宫颈病变恶性程度的增加而升高。在CIN向宫颈癌恶性转化过程中,P21与高危HPV共同促进肿瘤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孙怀美  林伟  王翔宇  董艳  王蓁 《生物磁学》2012,(18):3430-3435
目的:研究不同程度子宫颈病变中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R-HPV感染和端粒酶活性的表达,以探讨两者在宫颈癌及宫颈上皮内瘤变中的作用及相关性。方法:采用第二代杂交捕获技术检测宫颈脱落细胞HPV.DNA含量,并用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二步法检测宫颈组织标本中端粒酶的表达。结果:(1)端粒酶阳性表达率在对照组、C1NI、CINII、CINⅢ和宫颈癌组分别为10.00%、16.67%、40.00%、70.00%、95.00%,宫颈癌组高于cINⅢ,CINⅢ高于C1NⅡ,C1NII高于CINI,差异均有统计学意5C(X^2=-4.329,P=0.037;xⅫ.327,P=0.038;X^2=4.022,P=0.045)。(2)随着宫颈病变级别的增加,高危型HPV的阳性率和病毒负荷量均增高。高危型HPV的阳性率在宫颈癌和CINⅢ组明显高于对照组、CINI及CINⅡ(X^2=29.501-7.414,P〈0.01)。高危型HPV的病毒负荷量在对照组与其他4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K(P〈0.05);C1NI组分别与CINⅡ、C1NⅢ及宫颈癌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随着宫颈病变级别的增加,高危型HPV的阳性率和端粒酶阳性表达率依次递增,两者有明显的相关性(r=0.943,P〈0.01)。结论:高危型HPV感染和端粒酶活性均与宫颈癌前病变及宫颈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有望作为子宫颈癌前病变和宫颈癌筛查的监测指标。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不同程度子宫颈病变中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R-HPV感染和端粒酶活性的表达,以探讨两者在宫颈癌及宫颈上皮内瘤变中的作用及相关性。方法:采用第二代杂交捕获技术检测宫颈脱落细胞HPV-DNA含量,并用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二步法检测宫颈组织标本中端粒酶的表达。结果:(1)端粒酶阳性表达率在对照组、CINⅠ、CINⅡ、CINⅢ和宫颈癌组分别为10.00%、16.67%、40.00%、70.00%、95.00%,宫颈癌组高于CINⅢ,CINⅢ高于CINⅡ,CINⅡ高于CIN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4.329,P=0.037;x2=4.327,P=0.038;x2=4.022,P=0.045)。(2)随着宫颈病变级别的增加,高危型HPV的阳性率和病毒负荷量均增高。高危型HPV的阳性率在宫颈癌和CINⅢ组明显高于对照组、CINⅠ及CINⅡ(x2=29.501~7.414,P<0.01)。高危型HPV的病毒负荷量在对照组与其他4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INⅠ组分别与CINⅡ、CINⅢ及宫颈癌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随着宫颈病变级别的增加,高危型HPV的阳性率和端粒酶阳性表达率依次递增,两者有明显的相关性(r=0.943,P<0.01)。结论:高危型HPV感染和端粒酶活性均与宫颈癌前病变及宫颈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有望作为子宫颈癌前病变和宫颈癌筛查的监测指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对宫颈病变组织干扰素-r(IFN-r)、白细胞介素-10(IL-10)的影响。方法:收集我 院2013 年1 月到2015 年1 月妇科门诊行宫颈活检患者150 例,根据病理检查结果,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宫颈癌33 例、CINⅠ期 26 例、CINⅡ期28 例、CINⅢ期23 例)110 例,对照组(慢性宫颈炎患者)40 例。提取两组患者宫颈组织标本,检测观察组 HPV-DNA、HPV 分型,及两组IFN-r、IL-10 蛋白及mRNA 表达,分析高危型HPV感染与宫颈病变组织IFN-r、IL-10 表达的关系。 结果:观察组HPV-DNA阳性87 例(79.1%),其中HPV16 型47 例(42.7%)、HPV18 型20 例(18.2%)感染率最高;且HPV16、18 感 染率在CINⅠ期、CINⅡ期、CINⅢ期以及宫颈癌组中的感染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HPV16、 18 与宫颈病变程度均呈现正相关关系(r=0.896,0.786;均P<0.05)。IFN-r、IL-10 表达水平在CINⅠ期、CINⅡ期、CINⅢ期、宫颈 癌、对照组表达水平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Spearman 相关性分析显示,IFN-r与宫颈病变程度呈现负相关关系(r=-0. 567,P<0.05),IL-10 呈现正相关关系(r=0.678,P<0.05)。且HPV16、HPV18 感染率与IFN-r表达呈现负相关关系(rHPV16/18=-0. 678,-0.675,均P<0.05),与IL-10 呈现正相关关系(rHPV16/18=0.582,0.778,均P<0.05)。结论:IFN-r表达随着宫颈病变加重或者 HPV16、HPV18 感染率升高逐渐降低,IL-10 则逐渐升高。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葡萄糖调节蛋白94(glucose—regulated protein94,GRP94)和CD8在宫颈病变组织中的表达及与HPV感染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32例原发宫颈癌、27例宫颈上皮内瘤变(cervic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 CIN)及40例慢性宫颈炎组织中GRP94和CD8的表达及定位;采用western blot技术检测6例宫颈癌及6例正常宫颈组织中GRP94和CD8的表达。结果:①在宫颈癌、CIN2/3、CIN1及慢性宫颈炎组织中,GRP94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7.5%、82.4%、40%和22.5%;CD8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28.1%、64.7%、90%和97.5%;GRP94在宫颈癌和CIN2/3中的表达均显著高于慢性宫颈炎和CIN1组织(P均〈0.05);CD8在宫颈癌组的表达显著低于慢性宫颈炎组、CIN1组及CIN2/3组(P均〈0.05)。②Western blot结果示GRP94在宫颈癌组织中的表达显著高于正常宫颈组织(P〈0.01);CD8在宫颈癌组织中的表达显著低于正常宫颈组织(P〈0.01)。③GRP94的表达与宫颈癌分化程度、有无脉管侵袭有关(P〈0.05),而与年龄、病理类型、临床分期及有无淋巴结转移无关(P〉0.05);CD8的表达与有无脉管侵袭有关(P〈0.05),而与年龄、病理类型、临床分期、分化程度及有无淋巴结转移无关(P〉0.05)。④宫颈病变组织中,GRP94的表达与HPV感染呈正相关(rs=0.377,P=0.000);cD8的表达与HPV感染呈负相关(rs=-0.395,P=0.000);GRP94与CD8的表达呈负相关(rs=-0.608,P=0.000)。结论:GRP94表达可能是宫颈CIN进展及宫颈癌预后判断的重要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人白细胞相关抗原I(human leukocyte antigen class I,HLA-I)表达与维吾尔族妇女宫颈癌前病变进程及高危型HPV16的关系。方法:收集维吾尔族妇女宫颈炎、宫颈内上皮瘤样病变(cervic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CIN)和宫颈鳞癌患者的石蜡包埋组织标本共148例,提取组织DNA,应用PCR的方法检测HPV阳性及HPV16型别;同时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HLA-I蛋白表达水平。结果:(1)在维吾尔族妇女中HLA-I抗原在宫颈炎、CINI-II、CINIII、SCC组中阳性表达逐渐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2)HLA-I的阳性表达下降趋势与宫颈癌临床分期、组织分化程度和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3)HPV在宫颈炎、CINI-II、CINIII、宫颈癌中的感染率分别为13%、46%、82%、95%,差异有统计学(P〈0.001)。(4)HPV16在宫颈炎、CINI-II、CINIII、宫颈癌中的感染率分别为4%、30%、68%、85%,差异有统计学(P〈0.001)。(5)在HPV16阳性标本中,存在HLA-I表达缺失的占71%(58/82),HPV16感染与HLA-I表达呈负相关(r=-0.625,P〈0.001)。结论:(1)HLA-I表达缺陷可能是宫颈病变进展的重要标志,对宫颈癌的预测预警提供依据。(2)HPV16感染在宫颈病变的发展过程中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是一个很强的致癌因素。(3)HPV16感染与HLA-I表达之间的关系对揭示宫颈癌发病机制提供了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兰州市门诊病人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情况、年龄分布及与宫颈病变相关性,免疫组化法测不同宫颈病变组中P16表达,了解P16在筛查宫颈癌及其癌前病变中的作用。方法:收集兰州市2009年10月至2011年3月782例门诊女病人,核酸分子快速导流杂交基因芯片技术(HyBrimax)对宫颈脱落细胞行HPV分型检测,分析门诊病人中HPV感染状况及年龄分布。部分细胞学异常或高危HPV阳性者阴道镜下宫颈活检,病理检查宫颈病变程度及与HPV感染相关性,免疫组化法检测宫颈组织中P16蛋白表达情况。结果:兰州市门诊782例病人中,HPV阳性率28.64%(224/782),21种亚型检测出17种,排在前5位亚型分别为HPV16、HPV58、HPV68、HPV52、HPV33,各年龄组间HPV感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1-30岁之间感染占37.42%。117例病检组织中,HPV在正常/炎症、CINⅠ、CINⅡ-Ⅲ、ICC组中阳性率分别为35.55%、65.60%、88.46%、100%,各组间HPV感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同时P16表达依次增高,阳性率分别为22.22%、56.25%、84.61%、100%,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6.124,P=0.001)。结论:兰州市门诊病人HPV感染阳性率为28.64%,各年龄组间感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随宫颈病变加重,HPV检出率及P16蛋白表达均增高,二者联合检测有助于早期诊断及治疗。  相似文献   

8.
高危人乳头瘤病毒基因型与宫颈癌筛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应用第二代基因杂交捕获技术(HC-Ⅱ)对7068例21-58岁妇女官颈细胞进行13种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PV)DNA的检测。该人群中13种高危型HPVDNA的总检出率为23.45%。在检出的1440例HPV阳性者中,宫颈癌、官颈上皮内高度病变(CINⅡ/Ⅲ)及宫颈上皮内低度病变(CINⅠ)的高危型HPVDNA检出率分别为100%、100%、65.06%。女性生殖道高危型HPV感染是宫颈癌及CIN流行的主要危险因素,提示言颈癌的防治应重点预防HPV感染,而对HPV感染的筛查和密切监测应是已感染高危型HPV的对象;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TLR4在正常宫颈组织、宫颈上皮不典型增生、宫颈癌组织以及不同HPV亚型宫颈癌细胞株中表达与意义.方法 采用SP免疫组织化(IHC)检测TLR4在12例正常宫颈组织、30例宫颈轻度不典型增生(cervic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 Ⅰ,CINⅠ)、30例宫颈中-重度不典型增生(cervic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Ⅱ-Ⅲ,CIN Ⅱ-Ⅲ)以及49例宫颈癌(invasive cervical carcinoma,ICC)组织中的表达;应用细胞免疫荧光法、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TLR4在不同HPV亚型宫颈癌细胞株HPV18(+)HeLa、HPV16(+)Siha以及HPV(-)C33a宫颈癌细胞株上的表达.结果 TLR4的表达随着宫颈病变程度的增高逐渐增强,在正常宫颈组织、CINⅠ、CIN Ⅱ~Ⅲ、ICC中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33 %(1/12)、20.00 %(6/30)、26.67 %(8/30)和55.10 %(27/49),ICC与正常宫颈组织、CINⅠ、CINⅡ~Ⅲ之间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TLR4表达与HPV感染有关,在HPV阳性宫颈癌细胞株上表达强于HPV阴性细胞株.结论 TLR4可能参与宫颈癌起始、发展,TLR4的表达与功能与HPV感染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高危人乳头瘤病毒及人类染色体端粒酶基因(hTERC)在宫颈癌发生发展中的关系。方法:2010年10月至2011年05月就诊于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妇科患者445例,采用表面等离子体谐振法(SPR)及荧光原位杂交法(FISH)分别检测高危HPV和hTERC的表达情况,对任一结果阳性者行阴道镜下宫颈活检和病理学检查,其中炎症对照组45例,CIN组33例及宫颈癌组6例。结果:单一型HPV29例,多重型26例,最常见为HPV16型合并的二型感染(17例)。在炎症组,CINⅠ组,CINⅡ组、CINⅢ组及宫颈癌组中多重高危HPV比率为17.78%、28.57%、44.44%、50.00%、66.67%,与炎症对照组比较其他组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hTERC基因在各组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2.22%、14.29%、61.11%、75.00%及100%。CIN组及宫颈癌的hTERC基因表达与炎症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其中CINⅡ及以上各组差异明显。多重HPV感染与hTERC表达呈中等正相关(r=0.462,P<0.01)。结论:随着宫颈病理类型分级升高,HPV感染及hTERC基因表达率升高,hTERC基因在宫颈癌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高危HPV感染与hTERC基因的异常扩增关系密切,提示二者可能存在因果关系。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高危型HPV16/18感染对宫颈组织中抑癌基因Rap1GAP的影响,揭示HPV16/18感染导致宫颈癌的分子机制。方法收集因子宫肌瘤手术切除的正常宫颈组织20例和宫颈癌组织20例。检测HPV16/18感染情况后,Trizol法提取组织总RNA,RT-PCR检测组织中Rap1GAP mRNA;提取基因组DNA,PCR检测Rap1GAP第11和19号外显子(E11、E19)。SPSS 18.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正常宫颈组织中,不论是否HPV16/18感染,均能检出Rap1GAP mRNA,检出率为100%。宫颈癌组织中,HPV16/18感染标本Rap1GAP mRNA的检出率为0%,未感染标本检出率为60%,HPV16/18感染和Rap1GAP mRNA检出率呈负相关(P0.05)。(2)正常宫颈组织和宫颈癌中E11、E19的检出率均分别为100%、90%,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宫颈癌HPV16/18感染标本E11和E19的检出率均为87%,未感染标本检出率均为100%,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PV16/18感染下调Rap1GAP mRNA表达可能是其导致宫颈癌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2.
目的用免疫印记法检测宫颈脱落细胞中人乳头瘤病毒(HPV)16/18型E6蛋白的表达,从而为探求一种简捷、无创的诊断宫颈癌及其癌前病变的新方法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免疫印记法(Western blot)检测112例宫颈脱落细胞标本中HPV16/18 E6蛋白的表达,并以导流杂交检测标本中HPV DNA作为对照。结果在宫颈癌组和CINII/Ⅲ组,HPV16/18 E6蛋白的表达水平(75%、67.5%)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5%),P(0.05;而CINI组(31.5%)与正常对照组比较,HPV16/18 E6蛋白表达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宫颈脱落细胞中HPV16/18 E6蛋白的过度表达与宫颈癌及CINII/Ⅲ的发生密切相关;利用免疫印记法检测脱落细胞中HPV16/18 E6蛋白对宫颈鳞癌及CINII/Ⅲ的诊断及无创性筛查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对宫颈病变组织干扰素-γ(IFN-γ)、白细胞介素-10(IL-10)的影响。方法:收集我院2013年1月到2015年1月妇科门诊行宫颈活检患者150例,根据病理检查结果,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宫颈癌33例、CINⅠ期26例、CINⅡ期28例、CINⅢ期23例)110例,对照组(慢性宫颈炎患者)40例。提取两组患者宫颈组织标本,检测观察组HPV-DNA、HPV分型,及两组IFN-γ、IL-10蛋白及m RNA表达,分析高危型HPV感染与宫颈病变组织IFN-γ、IL-10表达的关系。结果:观察组HPV-DNA阳性87例(79.1%),其中HPV16型47例(42.7%)、HPV18型20例(18.2%)感染率最高;且HPV16、18感染率在CINⅠ期、CINⅡ期、CINⅢ期以及宫颈癌组中的感染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HPV16、18与宫颈病变程度均呈现正相关关系(r=0.896,0.786;均P0.05)。IFN-γ、IL-10表达水平在CINⅠ期、CINⅡ期、CINⅢ期、宫颈癌、对照组表达水平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IFN-γ与宫颈病变程度呈现负相关关系(r=-0.567,P0.05),IL-10呈现正相关关系(r=0.678,P0.05)。且HPV16、HPV18感染率与IFN-γ表达呈现负相关关系(r HPV16/18=-0.678,-0.675,均P0.05),与IL-10呈现正相关关系(r HPV16/18=0.582,0.778,均P0.05)。结论:IFN-γ表达随着宫颈病变加重或者HPV16、HPV18感染率升高逐渐降低,IL-10则逐渐升高。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HPV感染(尤其是高危型HPV)及其病毒负荷量在宫颈癌及上皮内瘤变诊断中的价值,以期对临床工作有所借鉴。方法采取回顾性研究宫颈癌、上皮内瘤变及正常妇女387例,对比分析宫颈癌、上皮内瘤变I、II、III级及正常妇女的HPV感染率及负荷情况。结果 (1)CIN I、II、III级和宫颈癌HPV感染率明显高于正常组(70.45%,55.56%,66.33%,84.62%vs 13.19%,P0.05),以高危型HPV为主(各占47.73%,41.67%,59.18%,83.08%),并且单一感染多见(63.64%,47.22%,53.06%,67.69%):(2)CIN I级HPV-DNA负荷量较低,CIN II、III级和宫颈癌组负荷量逐渐增加,尤其是病毒负荷量达500~1000及以上的比例逐步增高(P0.05):(3)Pearson相关分析可见HPV负荷量与宫颈病变严重程度密切相关(P0.01)。结论宫颈癌和CIN多伴有高危型HPV感染,其病变严重程度与HPV负荷量密切相关,HPV结合负荷量检测能更精确判断宫颈病变。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葡萄糖调节蛋白94(glucose-regulated protein94,GRP94)和CD8在宫颈病变组织中的表达及与HPV感染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32例原发宫颈癌、27例宫颈上皮内瘤变(cervic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CIN)及40例慢性宫颈炎组织中GRP94和CD8的表达及定位;采用western blot技术检测6例宫颈癌及6例正常宫颈组织中GRP94和CD8的表达。结果:①在宫颈癌、CIN2/3、CIN1及慢性宫颈炎组织中,GRP94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7.5%、82.4%、40%和22.5%;CD8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28.1%、64.7%、90%和97.5%;GRP94在宫颈癌和CIN2/3中的表达均显著高于慢性宫颈炎和CIN 1组织(P均<0.05);CD8在宫颈癌组的表达显著低于慢性宫颈炎组、CIN1组及CIN2/3组(P均<0.05)。②Western blot结果示GRP94在宫颈癌组织中的表达显著高于正常宫颈组织(P<0.01);CD8在宫颈癌组织中的表达显著低于正常宫颈组织(P<0.01)。③GRP94的表达与宫颈癌分化程度、有无脉管侵袭有关(P<0.05),而与年龄、病理类型、临床分期及有无淋巴结转移无关(P>0.05);CD8的表达与有无脉管侵袭有关(P<0.05),而与年龄、病理类型、临床分期、分化程度及有无淋巴结转移无关(P>0.05)。④宫颈病变组织中,GRP94的表达与HPV感染呈正相关(rs=0.377,P=0.000);CD8的表达与HPV感染呈负相关(rs=-0.395,P=0.000);GRP94与CD8的表达呈负相关(rs=-0.608,P=0.000)。结论:GRP94表达可能是宫颈CIN进展及宫颈癌预后判断的重要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16.
目的:现察人白细胞相关抗原Ⅰ(human leukocyte antigen class Ⅰ, HLA-Ⅰ)表达与维吾尔族妇女宫颈癌前病变进程及高危型HPV16的关系.方法:收集维吾尔族妇女宫颈炎、宫颈内上皮瘤样病(cervic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 CIN)和宫颈鳞癌患者的石蜡包埋组织标本共148例,提取组织DNA,应用PCR的方法检测HPV阳性及HPV16型别;同时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HLA-Ⅰ蛋白表达水平.结果:(1)在维吾尔族妇女中HLA-Ⅰ抗原在宫颈炎、CIN Ⅰ-Ⅱ、CIN Ⅲ、SCC组中阳性表达逐渐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2)HLA-Ⅰ的阳性表达下降趋势与宫颈癌临床分期、组织分化程度和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3)HPV在宫颈炎、CIN Ⅰ-Ⅱ、CIN Ⅲ、宫颈癌中的感染率分别为13%、46%、82%、95%,差异有统计学(P<0.001).(4)HPV16在宫颈炎、CIN Ⅰ-Ⅱ、CINⅢ、宫颈癌中的感染率分别为4%、30%、68%、85%,差异有统计学(P<0.001).(5)在HPV 16阳性标本中,存在HLA-Ⅰ表达缺失的占71%(58/82),HPV16感染与HLA-Ⅰ表达呈负相关(r=-0.625,P<0.001).结论:(1)HLA-Ⅰ表达缺陷可能是宫颈病变进展的重要标志,对宫颈癌的预测预警提供依据.(2)HPV16感染在宫颈病变的发展过程中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是一个很强的致癌因素.(3)HPV16感染与HLA-Ⅰ表达之间的关系对揭示宫颈癌发病机制提供了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宫颈病变患者阴道微生态与高危型HPV感染及宫颈癌相关增殖基因表达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间在我院确诊为原发性宫颈癌的患者50例作为宫颈癌组,在我院诊断为宫颈糜烂的患者78例作为宫颈糜烂组,同期在我院进行体检的健康女性100例作为正常对照组。对比3组研究对象的阴道微生态失调率、高危型HPV感染率以及宫颈癌组、宫颈糜烂组患者宫颈病灶组织中宫颈癌相关增殖基因(Prdx4、Nek2、Fhit、BLCAP)mRNA表达量的差异。采用Pearson检验分析宫颈癌患者阴道微生态失调率与高危型HPV感染及宫颈癌相关增殖基因表达的相关性。结果宫颈癌组、宫颈糜烂组患者的阴道微生态失调率、高危型HPV感染率高于正常对照组,其中宫颈癌组患者这两项指标水平高于宫颈糜烂组(均P0.05)。宫颈癌组患者宫颈病灶组织中Prdx4、Nek2 mRNA表达量高于宫颈糜烂组,Fhit、BLCAP mRNA表达量低于宫颈糜烂组(均P0.05)。相关性分析发现,宫颈癌患者阴道微生态失调率与高危型HPV感染率呈正相关,与癌基因(Prdx4、Nek2)mRNA表达量呈正相关,与抑癌基因(Fhit、BLCAP)mRNA表达量呈负相关(均P0.05)。结论宫颈癌患者阴道微生态失调率较高,可能与高危型HPV感染及癌细胞增殖旺盛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宫颈病变中人乳头瘤病毒(HPV)的感染分型及特点,为宫颈癌筛查诊治以及HPV疫苗研制提供基础。方法:采用导流杂交技术原理对2010年06月至2016年06月在广西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首诊的1021例患者的宫颈脱落细胞标本进行HPV检测,并按宫颈病变程度分为对照组(正常组)(217例)、CINⅡ-Ⅲ组(222例)和宫颈癌组(582例),分析三组的HPV感染特点和型别分布情况及其在不同年龄段(≤35岁、35岁)和民族(汉族、少数民族)中的感染特点。结果:(1)62.16%的CINⅡ-Ⅲ患者处于30-49岁,66.32%的宫颈癌患者处于40-59岁。(2)对照组、CINⅡ-Ⅲ组及宫颈癌组HPV感染率分别为20.7%、86.5%、90.5%(p0.001)。其中,多重感染率分别为11.1%、29.7%、18.0%(p0.05)。(3)CINⅡ-Ⅲ组和宫颈癌组的不同年龄段HPV感染率均高于对照组,宫颈癌组中不同年龄段的感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1),CINⅡ-Ⅲ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三组HPV主要感染型别都是HPV16、58、18、52、33,但是排序先后有差异。其中,HPV33感染率在CINⅡ-Ⅲ组排第3位且主要参与多重感染,而在宫颈癌中感染率低。三组中汉族与少数民族HPV感染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宫颈癌组中少数民族患者58型感染率明显高于52型。(5)宫颈癌组病理类型与HPV感染相关,鳞癌患者的HPV感染率及多重感染率均高于非鳞癌患者,其中HPV感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示:宫颈鳞癌组OR=1.966(p=0.042),95%CI值为1.023-3.775。结论:随着宫颈病变程度的增加,HPV感染增加,且多重感染与宫颈病变密切相关。HPV33可能是癌前病变特殊感染亚型,HPV58可能是少数民族特有的感染亚型。HPV感染使宫颈癌患者患鳞癌的风险增加。  相似文献   

19.
刘丽娜  ;刘爽  ;李瑶  ;杨永秀 《生物磁学》2014,(33):6437-6440
目的:检测宫颈癌组织中微小染色体维持蛋白-5(minichromosome maintenance protein 5,MCM5)与P16^INK4AmRNA的表达,并探讨其在宫颈癌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PCR)检测40例宫颈鳞状细胞癌、15例低度宫颈上皮内瘤变(CINⅠ)、20例高度宫颈上皮内瘤变(CINⅡ-Ⅲ)中MCM5和P16^INK4AmRNA的相对表达量,并以20例正常宫颈组织作为对照,分析其与宫颈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1)随着宫颈病变程度的加重,MCM5和P16^INK4AmRNA的表达量逐渐增高。宫颈癌组织中MCM5和P16^INK4AmRNA的表达量分别是正常宫颈组织的(3.026±1.210)倍和(2.540±0.718)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宫颈癌组织中MCM5 mRNA的表达量明显高于CINⅠ、CINⅡ-Ⅲ(P〈0.05),CINⅠ、CINⅡ-Ⅲ中MCM5 mRNA的表达量均显著高于正常宫颈组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CINⅠ与CINⅡ-Ⅲ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宫颈癌组织中P16^INK4AmRNA的表达量为正常宫颈组织的(2.54±0.86)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亦显著高于CINⅠ,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与CINⅡ-Ⅲ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在宫颈癌组织中,MCM5 mRNA的表达量与肿瘤的临床期别、分化程度显著相关(P〈0.01),但与患者的年龄无关(P〉0.05);P16^INK4AmRNA的表达量与肿瘤的临床期别、年龄均无关(P〉0.05),但与肿瘤的分化程度相关(P〈0.01)。结论:MCM5、P16^INK4A的高表达可能在宫颈癌的发展中起重要作用。MCM5基因检测有助于区分癌前病变和宫颈癌,有望成为宫颈癌肿瘤增生的新标志物。P16^INK4A的检测在宫颈病变筛查中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CIN的分级并预测转归,从而提高宫颈癌筛查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各级宫颈上皮内瘤变(CIN)及宫颈癌组织中E-cadherin的表达及其与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igh risk human papillomavirus,HR-HPV)感染的相关性探讨其在宫颈疾病发生、发展中的意义。方法:选取2008年1月至2014年12月我院收治的150例患者标本并将其分为CINⅠ级组、CINⅡ-Ⅲ级组及宫颈癌组用免疫组化法对E-cadherin的表达情况进行检测并于术前采用PCR-反向点杂交法检测患者高危型HPV感染情况所得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E-cadherin在CINⅠ级、CINⅡ-Ⅲ级及宫颈癌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40/50(80.0%),24/50(48.0%)、17/50(34.0%),随疾病的进展E-cadherin的表达明显减少,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高危型HPV在CINI级、CINⅡ-Ⅲ级及宫颈癌中的阳性感染率分别为21/50(42.0%)、38/50(76.0%),48/50(96.0%),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在CIN和宫颈癌中,HR-HPV阳性组中E-cadherin阳性率39.3%(42/107)低于HR-HPV阴性组中E-cadherin阳性率90.7%(39/43)(P0.05)。结论:E-cadherin的表达下降或缺失可能是HR-HPV导致宫颈癌发生、发展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