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 毫秒
1.
云南栽培的西蒙得木种子蜡的化学成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西蒙得木(Simmondsia chinensis)为重要油脂植物。我所引种栽培的西蒙得木种子蜡(液体蜡)经化学处理后,用GC及GC/MS分析,化学成分与原产地一致。我们采用“远端基团修饰法”确定了未见前人报道的脂肪酸的双键位置。分析结果,西蒙得木液体蜡的脂肪酸部分,其主要成分(%):十六碳烯-7-酸0.07—0.10,十八碳烯-9-酸3.73—5.92,二十碳烯-11-酸37.59—38.83,二十二碳烯-13-酸7.09—9.27,二十四碳烯-15-酸0.62—1.11。脂肪醇部分主要成分(%):十八碳烯醇0.21—0.24,二十碳烯醇16.15—22.07,二十二碳烯醇19.93—23.09,二十四碳烯醇2.96—4.96。  相似文献   

2.
植物病毒侵染宿主植物的一个重要过程是通过它在宿主体内的转移和传播,产生病害。植物病毒在宿主体内的转移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通过植物维管组织进行的系统转移,另一种是植物病毒在宿主细胞之间的转移,这种转移是通过植物细胞的胞间连丝实现的。实验表明,病毒自身编码的一种蛋白参与了这个转移过程,对烟草花叶病毒(TMV)而言,这种蛋白就是分子量为30kDa的运动蛋白。  相似文献   

3.
植物病毒侵染宿主植物的一个重要过程是通过它在宿主体内的转移和传播,产生病害。植物病毒在宿主体内的转移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通过植物维管组织进行的系统转移,另一种是植物病毒在宿主细胞之间的转移,这种转移是通过植物细胞的胞间连丝实现的。实验表明,病毒自身编码的一种蛋白参与了这个转移过程,对烟草花叶病毒(TMV)而言,这种蛋白就是分子量为30kDa的运动蛋白。  相似文献   

4.
黄国存  田波 《植物学报》2001,18(4):396-401
谷氨酸脱氢酶普遍存在于植物体内,它虽然不是植物吸收利用氮素的主要成员,但在植物氮代谢中起着重要作用。高等植物的谷氨酸脱氢酶主要存在于线粒体中,以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NADH)为辅酶。该酶分子量为255-258kD,由六个亚基组成,亚基包括a和b两种类型,存在七种同工酶形式。又能氧化脱铵从而为三羧酸循环提供碳骨架。  相似文献   

5.
三十烷醇[CH_3(CH_2)_(28)CH_2OH]是一种新型植物生长调节剂,学名三十烷醇~(-1)(nTriacontanol),又称蜂花醇(Myricyl alcohol),它常与高级脂肪酸结合成酯(如蜡酸酯),存在于虫蜡和植物蜡中。1977年Ries从苜蓿中分离出三十烷醇结晶并试验了它的生长调节活性。我国厦门大学1978年从蜂蜡中分离出三十烷醇。经试验三十烷醇对玉米有强的生理活性和增产效应。发现它有提高叶片的光合速率、增加叶绿素含  相似文献   

6.
本文介绍了蜡蚧轮枝菌Lecanicillium spp.的致病性、致病机理、与其他农药的相容性及菌株基因工程改良等内容。蜡蚧轮枝菌的寄主范围极其广泛,寄主至少包括43种昆虫、3种螨类、2种线虫和5种植物病原真菌。蜡蚧轮枝菌一般通过穿透寄主体壁侵入寄主,但长孢蜡蚧菌L. longisporum通过体表寄生豌豆蚜Acyrthosiphon pisum和柑橘粉蚧Planococcus citri而致其死亡;蜡蚧轮枝菌分泌的降解酶和毒素也具有很大的开发潜力;在田间先后施用蜡蚧轮枝菌制剂和农药以及充分利用蜡蚧轮枝菌对植物的内寄生作用可能为蜡蚧轮枝菌与农药的协调应用提供新的思路;原生质体融合、诱变以及转基因是菌株基因工程改良的主要手段;最后,指出了蜡蚧轮枝菌开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7.
采用扫描电镜、红外光谱、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研究了柑橘真棉蚧Eupulvinariacitricola(Kuwana)(半翅目:蚧科)蜡泌物的超微形态、红外光谱和卵囊蜡质的化学成分特征。结果发现:该蚧雌虫背面腺体分泌湿蜡,在体表面形成薄的半透明蜡壳,背面蜡壳分为6个小区,表面由湿蜡凝结成片状和蜡块状构造。雌成虫产卵期由腹面多格腺分泌丝状蜡结成卵囊。雄若虫也分泌湿蜡,雄蛹的蜡茧薄,表面有浅的凹凸花纹。用雌成虫卵囊、背面蜡壳和雄茧的蜡质作红外光谱分析,它们的谱图具有共同的基本特征,吸收峰群分为5个区域:2900cm-1附近的3个强吸收峰组成的峰群是>CH2和—CH3的特征吸收峰;1800cm-1~1500cm-1之间的吸收峰群是羰基(>C=O)和C=C键的伸缩振动;1500cm-1~1400cm-1区域是>CH2和—CH3基团的吸收峰;1400cm-1~1000cm-1之间为饱和碳链—C—C—C—骨架振动。730cm-1附近为环状化合物的基团吸收峰群。由此确定它们的组成都是长碳链结构的脂肪酸、脂肪醇、烃类、酯类或带有环状结构的化合物。其主要区别在第2、3、4区吸收峰的形式、强度和数量,反映出基团的种类和数量不同。雌成虫卵囊蜡质甲酯化后GC/MS检测出7个组分(表1),全部为长链脂肪酸。未经甲酯化的蜡质检测出4类16个组分(表2),可分为长链烃、酸、醇、酯。第一类为饱和长链烃,5个组分,占总组分的38.38%;第二类是长链脂肪酸,包括直链饱和酸和不饱和酸共6个组分,占31.59%;第三类是直链饱和醇,占2.87%;第四类是酯类化合物,4个组分,占总组分的27.16%。  相似文献   

8.
【目的】无花果蜡蚧(半翅目:蚧科:蜡蚧属)是一种原产非洲的世界性害虫,2012年被发现入侵我国,此后再无系统性的调查报道。本研究基于多年的野外调查,明确无花果蜡蚧在云南省的发生与危害情况,以期为其监测和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16年10月—2021年10月,对云南省15州(市)的67个县(区市)113个乡镇进行了调查,系统梳理了无花果蜡蚧的分布、寄主及一些生物学习性。【结果】截至2021年10月,无花果蜡蚧已在云南省10州(市)14县(区市)17个乡镇有分布。其寄主植物共8科13属18种,11种为国内首次报道,包括无花果、杧果、油橄榄、椰子、油棕5种重要经济作物。棕榈科和桑科榕属植物受害种类较多,散尾葵为高发植物。无花果蜡蚧多在叶片正面和枝条上取食。随着龄期增加,有从叶片向枝条转移的习性。【结论】无花果蜡蚧在云南省呈零星分布,在滇南地区发生较为普遍。目前未造成明显的经济损失,但对无花果危害较重。其继续扩散的风险较高,应加以警惕。  相似文献   

9.
角质层含角质和蜡。前者主要是由含16和18个碳原子的两类单体组成的多聚体,生物合成均需要引物,生物合成后的角质单体经酶催化形成多聚体。后者多为长碳链的烃、醛、醇、酸或酯类化合物。角质层的主要功能是控制植物与环境的水分交换、调节植物体温、防止机械损伤和抵御病菌侵染。  相似文献   

10.
产蜡酯聚球藻PCC7002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蜡酯是由含C16以上偶碳的高级脂肪酸与高级脂肪醇酯化形成的中性酯, 是一种重要的经济油脂, 被广泛应用于纺织、医药、化妆品和食品等行业。液态不饱和蜡酯还能作为航空航天工业、人工心脏、精密仪器仪表和特种机械等高科技领域专用的润滑剂1,2。目前使用的蜡酯主要来源于动植物及矿石资源, 来源十分有限, 且提取比较困难; 通过化学方法生产蜡酯则存在条件难以控制和产物分离困难等问题。因而, 蜡酯的价格十分昂贵, 这极大地限制了蜡酯的使用。所以, 开发完全以廉价可再生的原料合成的新型蜡酯来替代传统蜡酯成为了工业生产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1.
木材制片技术的改进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木材制片是植物制片的一个分支。由于材料高度木质化,主要手段就是利用滑走切片机直接切取已经软化的木材,然后再进入漂白、染色、脱水、封片。对于质地松软的木材,有时也采用软化、石蜡或碳蜡包埋、石蜡切片的方法(在此不作介绍)。在国内出版的植物制片论著  相似文献   

12.
光合作用是植物生理学中比较重要的一个章节,也是植物生命活动中的核心过程之一,有C3、C4和景天酸(CAM)3种不同类型碳代谢途径,在许多植物生理学教科书中,对此介绍得比较明白.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感到,尽管多次强调C3、C4和CAM 3种途径的主要异同点和相应植物类群的主要特征,但绝大多数学生仍然对此缺少感性认识,甚至有些迷茫.鉴于此,我们在讲授植物不同光合途径的过程中,引入稳定性碳同位素概念,这不仅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掌握了一门与植物生理学相关的技术方法,也增强了学生对3种碳代谢途径的理解.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3.
高等植物中的谷氨酸脱氢酶及其生理作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黄国存  田波 《植物学通报》2001,18(4):396-401
谷氨酸脱氢酶普遍存在于植物体内,它虽然不是植物吸收利用氮的主要成员,但在植物氮代谢中起着重要作用,高等植物的谷氨酶主要存在于线粒体中,以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NADH)为辅酶,该酶分子量为255-258kD,由六个亚基组成,亚基包括α和β两种类型,存在七种同工酶形式,它在植物的衰老过程及逆境如高温和水份胁迫等状况下行使其铵同化功能,但在黑暗或碳胁迫条件下又能氧化脱铵从而为三羧酸循环提供骨架。  相似文献   

14.
干制的生物标本的保存是比较困难的,特别是昆虫和植物蜡叶标本,易发霉变质、虫蛀、破碎,不利于长期的保存,影响教学使用。为了更好地保存干制的生物标本,我们试用一种“浸沾蜡膜”的方法,保存干制标本获得比较好的效果。1蜡膜派的制备1.1蜡膜液的配方(甲)二甲苯100ml切片石蜡(50~60°)4~sg(乙)汽油(80~100#)100ml切片石蜡(50~60°)5~10g1.2蜡膜液的配制和应用(甲)方的配制:先将二甲苯注入烧杯中,再把石蜡切成碎片并投入烧杯内,待石蜡溶化成“蜡膜液”后即可使用。本方适用于各种昆虫标本和植物标本的浸膜。(乙…  相似文献   

15.
植物种内变异对草地表层有机质碳同位素组成预测C3/C4植被比的影响植物群落中C3和C4植物的比例和组成对诸多生态系统过程具有重要影响。解析C3和C4植物碳同位素的环境驱动过程与调控因子,对于从土壤碳同位素的角度来预测C3/C4植被比和组成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旨在评估草原植物碳同位素特征的种内变异将如何影响C3和C4植物的碳同位素组成以及C3/C4植被比的预测。沿中国北方草原的自然干旱梯度选择26个植物群落,通过分析植物和土壤的碳同位素组成,采用混合模型来预测C4植物对土壤有机碳的相对贡献。本研究对比分析了如下3种情境:(1)考虑C3和C4植物碳同位素的种内和种间效应;(2)仅考虑碳同位素的种间变异;(3)忽略碳同位素的种内和种间变异。研究结果表明,植物碳同位素组成沿中国北方草原自然干旱梯度的变化具有物种特异性。C3和C4植物的碳同位素组成与干旱指数之间呈显著负相关关系,但C3植物比C4植物对环境的干旱变化更为敏感。植物碳同位素特征的种内变异在驱动C3植物功能群碳同位素沿干旱梯度的分布格局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如果忽略植物碳同位素特征的种内变异将会显著高估C4植物的相对贡献。本研究结果表明,草原植物碳同位素特征的种内变异对于准确预测C3/C4植被组成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比较研究几种兼性和专一性CAM植物材料的PEPC同工酶表明:经自然干旱诱导,兼性CAM植物露花(Mesembryanthemumcordifolium)、长药景天(Sudumspectabile)有新的PEPC同工酶的出现,诱导前后各同工酶的天然分子量变化不大;而土三七(Sedumaizoon)则没有新的PEPC同工酶出现,但诱导后其同工酶的天然分子量有所增大。以上几种兼性CAM植物的PEPC同工酶酶谱无明显昼夜变化。专一性CAM植物的PEPC酶谱和天然分子量均较一致,亦无昼夜差异。  相似文献   

17.
主要的饲养方法蚂蚁的室内饲养一般多用人工蚁巢。人工蚁巢可分有泥土或植物残体的与无泥土或植物残体的两种类型。前一类较接近蚂蚁原来的生活环境,较易饲养,但蚂蚁常易躲于泥土或植物残体下,不利于其行为的观察。后一类虽然相对较难饲养,但可以清楚地观察到蚂蚁的各种行为。所以目前人们通常使用后一类方法饲养蚂蚁。人工蚁巢的最早报道者是斯瓦默丹(Swammerdam,1737),他把蚂蚁饲养于一只盛有泥土的盘子里,盘的四周围一条5个指头宽的蜡带,蜡带的中间挖一条沟,沟内装有水,以阻止蚂蚁外逃。这就是人们最早发明的人工蚁巢。后来人们为了方便,把盛放蚂蚁的盘子置于一只更大的含水的盘子内以代替蜡沟。此法较简易、实用,称为养蚁盘法。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青藏高原东部玛多县境内高寒地区20个科、38个属、62种植物叶片的稳定性碳同位素的测定,来确定植物群落的光合型。结果表明,所测定的62种植物的稳定性碳同位素比值(δ^13C)介于-28.6‰和-25.2‰之间,说明这62种植物均属于C3植物,没有C3植物或CAM植物。植物这种光合型的分布与该研究区的环境因素有密切关系,低温是该区没有C3植物分布的关键因素,同时光合型的分布也反映了植物对独特地理环境的适应。  相似文献   

19.
本文利用透射式电镜对四种短DNA片段(500、1100、1500、2700 bP)的缩合结构进行了比较研究得出很有意义的结果。定量研究证实短至500 bP的DNA分子仍可形成复曲面,且分子量相差5倍多的DNA片段缩合形成的复曲面尺度大小一致。复曲面外径为400A左右。从而进一步证实作者与Arscott及Bloomfield关于复曲面尺度独立于DNA分子量,及短DNA片段的缩合是多分子缩合的结论。此外,观测到缩合中间结构的尺度依DNA分子量大小不同而变化,同时分子量愈小的DNA片段产生另一种缩合结构—棒体的几率愈大。  相似文献   

20.
本文利用透射式电镜对四种短DNA片段(500、1100、1500、2700 bP)的缩合结构进行了比较研究得出很有意义的结果。定量研究证实短至500 bP的DNA分子仍可形成复曲面,且分子量相差5倍多的DNA片段缩合形成的复曲面尺度大小一致。复曲面外径为400A左右。从而进一步证实作者与Arscott及Bloomfield关于复曲面尺度独立于DNA分子量,及短DNA片段的缩合是多分子缩合的结论。此外,观测到缩合中间结构的尺度依DNA分子量大小不同而变化,同时分子量愈小的DNA片段产生另一种缩合结构—棒体的几率愈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