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测定了悬铃木科和金缕梅科5个亚科的6个代表种的rbcL基因序列,对低等金缕梅类植物及新近提出的相关类群进行了分子系统发育分析,获得4个最简约树。简约树步长为893,其CI值和RI值分别为0.558和0.591。连香树科和交让木科与金缕梅科及虎耳草科关系较近。尽管增加了金缕梅科的取样密度,它们之间进一步的关系仍未得到分辨,结合它们的形态特征,连香树科和交让木科应置于金缕梅目内。rbcL基因树上反映出传统的“低等”金缕梅类成员领春木科与毛茛类植物聚在一起;悬铃木科与昆栏树科和水青树科关系较近,而与金缕梅科关系较远;杜仲科与低等金缕类的核心科———金缕梅科的关系似乎较除连香树科之外的其它低等金缕类成员近。低等金缕类植物由一些古老、孤立的科组成,且是多系的。  相似文献   

2.
测定了悬铃木科和金缕梅科5个亚科的6个代表种的rbcL基因序列, 对低等金缕梅类植物及新近提出的相关类群进行了分子系统发育分析, 获得4个最简约树。 简约树步长为893, 其CI值和RI值分别为0.558和0.591。 连香树科和交让木科与金缕梅科及虎耳草科关系较近。 尽管增加了金缕梅科的取样密度, 它们之间进一步的关系仍未得到分辨, 结合它们的形态特征, 连香树科和交让木科应置于金缕梅目内。 rbcL基因树上反映出传统的“低等”金缕梅类成员领春木科与毛茛类植物聚在一起; 悬铃木科与昆栏树科和水青树科关系较近, 而与金缕梅科关系较远; 杜仲科与低等金缕类的核心科——金缕梅科的关系似乎较除连香树科之外的其它低等金缕类成员近。 低等金缕类植物由一些古老、孤立的科组成, 且是多系的。  相似文献   

3.
连香树科及其近缘植物matK序列分析和系统学意义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测定和分析了连香树科(Cercidiphyllaeeae)、交让木科(Daplmiphyllaceac)、金缕梅科(Hamamelidaceae)代表植物的叶绿体marK序列(5′端31bps除外),以木兰属作为外类群,应用邻接法构建分子系统树,结果表明:连香树科与水青树科的亲缘关系较远。连香树科、交让木科和金缕梅科形成了一个自展数据支持率(bootstrap)为100%的单系类群,其中金缕梅科枫香属(Liquidambar)、红花荷属(Rhodoleia)和金缕梅属(Hamamelis)虽构成了一个单系类群,但自展数据支持率仅为68%;连香树科与交让木科构成的单系分支自展数据支持率仅为53%。由于连香树科、交让木科、金缕梅科之间的进化距离相当短,表明这3个科之间亲缘关系密切,内部分支的自展数据支持率不高,表明它们之间准确的亲缘关系有待进一步研究。本研究结果与rbcL、aptB、18S rDNA序列分析结果相似,但自展数据支持率更高,表明marK序列分析可应用于较高等级分类群系统发育关系的研究。  相似文献   

4.
金缕梅类科的系统发育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本文运用分支分类的方法对金缕梅类进行了系统发育的分析。金缕梅类作为单元发生群包括下 列19科:昆栏树科、水青树科、连香树科、领春木科、杜仲科、金缕梅科、悬铃木科、交让木科、假槲树科、双颊果科、折扇叶科、黄杨科、西蒙得木科、木麻黄科、山毛榉科、桦木科、杨梅科、马尾树科和胡桃科。木兰科在分析中被选择作为外群类。在对大量性状进行评估之后,选择了32对性状作为建立数据矩阵的基本资料。性状极化主要以外类群比较、化石证据和通行的形态演化规律为依据。首次引入了不合谐数的概念来检测性状极化结果的正确程度,并对少数不合谐数较大的性状的极性进行了调整。采用最大同步法、最小平行进化法和综合分析法进行运算,按照最简约的原则,选出演化长度最短的谱系分支图,作为本文讨论的基础,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金缕梅类科的系统关系。  相似文献   

5.
马尾树科的系统位置:来自rbcL基因核苷序列的证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根据叶绿体基因rbcL的核苷酸序列证据讨论了单型科--马尾树科的系统关系。数据矩陈中包括了马尾树科及其它“高等”金缕梅类各科,并分别利用Cumoniaceae科的Bauera属,“低等”金缕梅类植物连香树属和枫香权属作为外类群进行分支分析。两种分析的结果是一致的。在rbcL基因树上,马尾树属和被用于分析的胡桃科各属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支持马虱对科和胡桃科有非常近的亲缘关系。  相似文献   

6.
本文研究了连香树科(Cercidiphyllaceae)叶的宏观结构,首次报道连香树齿腺体显微结构及晶体类型,并对叶柄维管束的变化作了进一步研究。通过与近缘科的比较,我们认为连香树科的系统演化处于孤立地位,和金缕梅科有较近的亲缘关系,与木兰科较为疏远。  相似文献   

7.
广泛收集植物的分布资料,包括杨梅科,胡桃科,壳斗科,木兰科,樟科,山茶科,金缕梅科,。交让木科,杜英科,五加科,安息香科,冬青科,杜鹃花科,山矾科的优势种和常见种112个,利用目前在国际上被认为是较好的几种研究植被-气候相互关系的指标和方法,包括:Kira方法;Penman公式;Thornthwatie方法与分类;Holdridge生命地带分灰系统指标与方法,分析中国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优势种及常风分  相似文献   

8.
论交让木科的系统位置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本文借助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对国产交让术科10个种的气孔和花粉形态及金缕梅 科和黄杨科一些代表种的花粉形态进行了观察,并据大戟科已有资料,较系统地从形态学、解剖学、孢粉学、胚胎学以及化学成分等方面讨论交让木科的系统位置。  相似文献   

9.
“低等”金缕梅类植物的起源和散布   总被引:14,自引:3,他引:11  
本文根据植物类群的系统发育和地理分布相统一的原理,讨论了“低等”金缕梅类植物的起 源和散布。 “低等”金缕梅类植物(Endress1989a的概念)包括下列7科:昆栏树科、水青树科、连香 树科、折扇叶科、领春木科、悬铃木科和金缕梅科。 该类群共有13种分布区类型,东亚区的南部和 印度支那区的北部是它的现代分布中心;根据化石证据及原始类群和外类群的分布分析,以上地区最 有可能是这类植物的起源地。 “低等”金缕梅类植物起源的时间至少可追溯到早白垩纪巴列姆期,较可 靠的化石证据说明悬铃木类植物在早白垩纪阿尔必晚期出现,而昆栏树科、水青树科、连香树科和金 缕梅科植物的出现均不晚于晚白垩纪。 最后,从环境变迁和生物演化两个方面探讨了“低等”金缕梅类植物现代分布格局的形成原因。  相似文献   

10.
宋斌  李泰辉等 《菌物系统》2002,21(2):172-176
小煤炱属三个新种:交让木生小煤炱Meliola daphniphyllicola,火绳树生小煤炱Meliola eriolaenicola和六萼藤小煤炱Meliola stixis。它们分别寄生在交让木科植物海南虎皮楠Daphniphyllum paxianum、梧桐科植物火绳树Eriolaena sp和白花菜科植物六萼藤Stixis suaveolens上。模式标本保存在广东省微生物研究所标本室(HMIGD)和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菌物标本馆(HMAS)。  相似文献   

11.
小煤炱属三个新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煤炱属三个新种:交让木生小煤炱Meliola daphniphyllicola,火绳树生小煤炱Meliola eriolaenicola和六萼藤小煤炱Meliola stixis。它们分别寄生在交让木科植物海南虎皮楠Daphniphyllum paxianum、梧桐科植物火绳树Eriolaena sp和白花菜科植物六萼藤Stixis suaveolens上。模式标本保存在广东省微生物研究所标本室(HMIGD)和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菌物标本馆(HMAS)。  相似文献   

12.
江苏省云台山白粉菌研究:Ⅰ.白粉菌的三个新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于守荣 《真菌学报》1993,12(4):257-264
本文描述了采自江苏省云台山的白粉菌三个新种,它们是寄生于芸香科臭檀上的新种吴茱萸球针针壳Phyllactinia evodiae S.R.Yu sp.nov.无患子科无患子上的新种无患子钩丝壳Uncinula sapindi S.R.Yusp.nov.和金缕梅科枫香上的新种极长小钩丝壳Uncinuliella praelonga S.R.Yu sp.nov.。新分类单位均有汉文和拉丁文描述,并附  相似文献   

13.
金缕梅科系统发育的古孢粉学证据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文系统描述了现代金缕梅科中主要属的花粉形态特征,并在此基础上运用孢粉学的资料探讨 了金缕梅科的系统分类及其演化规律。 文中还详细记述了金缕梅科中化石花粉的形态、出现的地质时代及分布;并进一步探讨了金缕梅科的地质演进历史。文章认为.早白垩世时期为金缕梅科的发生期,晚白垩世为金缕梅科的发展期。在这一时期金缕梅科中的主要属——金缕梅属Hamamelis、蜡瓣花属Corylopsis,弗特吉属Fothergilla均已出现。被子植物第一次在植物界中占据优势。进入早第三纪时期金缕梅科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花粉形态由三沟型演进出散孔型。最后,本文通过对金缕梅科孢粉形态学的研究和生物地层学的研究,详细的论述了金缕梅科演化的古孢粉学证据。文章认为金缕梅目可能由棒纹粉(Clavatipollenites)直接演进而来,而后再演进金缕梅科中其他各属种。文中还根据孢粉形态学的分析和孢粉生物地层学的研究,提出金缕梅科中的枫香属Liquidambar是和金缕梅科中的主要类群(三沟型)完全不同的两个类群,从而同意枫香属应当从金缕梅科中独立出来,另建立一个阿丁枫科Altingiaceae。  相似文献   

14.
金缕梅科(广义)的叶结构及分类   总被引:15,自引:5,他引:10  
金缕梅科(广义)Hamamelidaceae包括29属,约140种。 此科的化石出现得较早,是双子叶植物中的一个比较古老的科。 本文的目的是系统研究此科透明叶的各种性状特征,并检验它们是否具有分类学意义。 本文研究了金缕梅科29属、60余种的叶的各种性状在科内的分布及演化趋势,并根据这方面的证据对此科的分类提出一些修正意见,系统描述部分介绍了金缕梅科各属叶的形态特征。  相似文献   

15.
 广泛收集植物的分布资料,包括杨梅科、胡桃科、壳斗科、木兰科、樟科、山茶科、金缕梅科、交让木科、杜英科、五加科、安息香科、冬青科、杜鹃花科、山矾科的优势种和常见种112个,利用目前在国际上被认为是较好的几种研究植被—气候相互关系的指标和方法,包括:Kira方法;Penman公式;Thornthwaite方法与分类;Holdridge生命地带分类系统指标与方法,分析中国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优势种及常见种分布与气候的生态关系,找出它们的地理分布特征和气候指标特征,建立现代植被与气候的关系。(1)利用Kira的温暖指数(WI)和寒冷指数(CI)及徐文铎的湿润指数(HI),计算了中国亚热带常绿阔叶林112个优势种及常见种的水热指标值,分析了树种分布与气候的关系,并将优势种及常见种划分为5个Kira水热指标分布类群。(2)计算了112个优势种及常见种的Penman可能蒸散(PET)和干燥度(A)值,划分了5个优势种及常见种的Penman水热指标分布类群。(3)计算了树种的Thornthwaite潜在可能蒸散(APE)及湿润指数(IH)、干旱指数(IA)和水分指数(IM),划分了优势种及常见种的Thornthwaite水热指标分布类群。(4)计算了树种的Holdridge生物温度(BT)、可能蒸散(PE)、降水量(P)及可能蒸散率(PER),划分了优势种及常见种的Holdridge水热指标分布类群。  相似文献   

16.
四药门花属及其近缘植物ITS区序列分析和系统学意义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测定和分析了四药门花等13种金缕梅科(Hamamelidaceae)植物的核糖体DNA转录间隔区(ITS区)及58S编码区的序列。应用最大简约法构建的分子系统树表明:被分析的金缕梅亚科(Hamamelidoideae)植物形成一个单系类群,亚科内及其中的金缕梅族(Hamamelideae)内部呈复系演化(polyphyletic)的特征;支持秀柱花族(Eustigmateae)(含秀柱花属Eustigma、牛鼻栓属Fortunearia和山白树属Sinowilsonia)成立以及将蚊母树族(Distylieae)与弗特吉族(Fothergileae)合并的观点,此结果与Endres(1989)系统接近;金缕梅族中金缕梅属(Hamamelis)与弗特吉族中的弗特吉属(Forthergila)、银缕梅属(Shaniodendron)和水丝梨属(Sycopsis)系统发育关系密切;四药门花属(Tetrathyrium)与木属(Loropetalum)属于同一个单系类群,它们与Hamamelis的亲缘关系较远  相似文献   

17.
金缕梅科有27属140余种,虽然种类不多,科的特征却不易掌握。该科植物不像蔷薇科、豆科、十字花科等习见科那样,一看就能认出八九分来。笔者在野外观察过一些金缕梅科的种类,通过反复对比它们的共性,参考有关文献才略知其一二。  相似文献   

18.
宋斌  李泰辉 《菌物系统》2000,19(4):470-472
本文报道了小光壳炱属一新种:交让木生小光壳炱Asteridiella daphniphyllicola B.Song,T.H.Li&Q.He。它寄生在交让木科植物Daphniphyllum calycinum Benth.上。模式标本保存在广东省微生物研究所真菌标本室。  相似文献   

19.
谷子(Setaria italica)叶绿体DNA 含有rbcL基因的3.0 kb Bgl Ⅱ+ XbaⅠ酶切片段被克隆到pBluescript SK (- )质粒载体上,并构建了该基因的限制性酶切图谱,测定了该基因的1990 bp 全序列。其中基因的编码区长1431 bp,共编码476 个氨基酸,推测其分子量为52679 D。其389 bp 的5′上游区含有类似于原核生物的- 10 box、- 35 box 和SD序列。其170 bp 3′下游区含有3 个茎环结构。对C4 植物和C3 植物中的rbcL基因序列进行比较,表明在编码区、启动区和3′下游区没有差别。由此认为C4 植物中rbcL基因的细胞特异性表达与其序列无关  相似文献   

20.
广东亚热带植物区系表征科的区系地理学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山茶科、金缕梅科、安息香科、木兰科、清风藤科、壳斗科、山矾科、樟科、竹亚科等都是广东亚热带植物区系的表征科,它们在区系组成和植被组成中皆占有重要地位,分别占世界同类区系的比例为:22.6%,21.4%,16.0%,13.5%,13.3%,12.2%,8.2%,6.3%,6.1%等。本文对这些特征科的系统地位、区系特点、植被特征等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这些科同时也是中国亚热带植物区系或华夏植物区系的表征科,而且广东及邻近地区很可能是这些科属或区系起源的核心地区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