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白垩纪放射虫化石种类繁多,目前全球的分带对比还较困难。藏南的白垩纪放射虫硅质岩广泛分布,各时期的放射虫化石均有报道,但有待进一步的古生物学和生物地层学研究。O’Dogherty(1994)建立了一个有价值的西地中海地区白垩纪中期的放射虫分带,但将藏南赛诺曼期冲堆组的一些放射虫化石属种的时代,归入阿普特期,导致一些错误的对比结果。本文将冲堆组一块灰岩标本(80-153)的23种化石示于图版Ⅰ,它们都是西地中海地区放射虫化石的共同种或相近种,据O’Dogherty(1994)提供的这些种的时代分布,表明冲堆组的放射虫化石组合宜与西地中海地区赛诺曼阶中下部的Spica亚带对比。  相似文献   

2.
白垩纪放射虫硅质岩广泛分布于藏南雅鲁藏布蛇绿岩带两侧,形成于多种沉积-构造背景,为藏南特提斯演化研究提供了丰富信息。为确定硅质岩的时代,需要建立藏南白垩纪放射虫分带系统。作为第一步,本文重新研究了江孜地区宗卓组含白垩纪早期放射虫(吴浩若和李红生,1982)的滑塌岩块标本(80-R1),描述了放射虫化石29种,包括6个新种。有13种见于阿曼同期的放射虫动物群(Dumitrica et al.,1997),其中Loopus yangi和Stichocapsa labyrinthica限于白垩纪初贝里阿斯期。藏南和阿曼的动物群中都富含Godia Wu和Becus Wu两属,前者始现于贝里阿斯期(O'Dogherty et al.,2009)。此外,Obesacapsula polyedra是加利福尼亚贝里阿斯期放射虫动物群的重要分子。宗卓组化石组合与藏南下鲁硅岩的Pseudodictyomitra carpatica带(KR1)(Matsuoka et al.,2002)比较,仅有很少共同分子。下鲁硅岩中该带的时代被归于提塘期-瓦兰今期。然而,其所含Eucyrtidiellum pyramis以及与含Loopus primitivus的西太平洋P.carpatica带底部化石群的密切关系,指示其时代可能限于晚侏罗世提塘期。  相似文献   

3.
雅鲁藏布江缝合带是青藏高原上最年轻的一条缝合带,位于青藏高原南端,记录了随着印度大陆向北漂移并最终与欧亚大陆碰撞而消亡的新特提斯洋的演化历史。藏南地区的硅质地层呈东西向断断续续延伸达数千公里,分布于缝合带蛇绿岩南北两侧和特提斯喜马拉雅沉积区。在这些硅质岩地层中发现的放射虫时代从中三叠世安尼期至晚古新世坦尼特期,揭示了特提斯海盆从中三叠世开始,至早白垩世发展为成熟大洋,然后在晚古新世之后闭合的演化过程。不过,目前还欠缺阿普特阶之后到古新世早期的含放射虫深海沉积的确切证据。已报道的晚白垩世的放射虫时代以及萨嘎附近含古新世放射虫地层的时代和构造属性仍存在很大争议。缝合带南北两侧已报道的中-晚三叠世、早-中侏罗世和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早期的放射虫化石均来自于混杂岩中的硅质岩岩块。硅质泥岩和碎屑岩代表了新特提斯洋由远洋环境逐渐到达俯冲边界的重要阶段。目前硅质泥岩基质和碎屑岩中放射虫的研究并未引起足够重视。加强放射虫动物群的全球对比,尤其是东西特提斯洋放射虫动物群的对比,在藏南地区展开系统的高精度的放射虫生物地层研究对完善放射虫化石分带、阐明新特提斯洋的演化、分析特提斯洋俯冲过程和限定印度-欧亚大陆碰撞时限等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粤北丹霞盆地白垩系长坝组产介形类化石 15 属 50 种,笔者描述其中 15 属 47 种(包括 3 个新种)。长坝组介形类动物群可以划分两个化石组合:( 1 ) Mongolocypris-Cypridea-Darwinula 组合,分布长坝组二段,属种繁多, 组合特征明显,与松辽平原泉头组 - 姚家组、湖北贾店组、浙江兰溪组等的介形类面貌相似,可以大致对比,由于出现少量晚白垩世标志化石 Talicypridea 属和大个体的 Mongolocypris 属,反映它与晚白垩世介形类的关系更为密切,但又不同于晚白垩世中晚期的南雄群 Talicypridea 动物群,层位偏低,时代较早,属晚白垩世早期为宜,大致相当于赛诺曼期( Cenomanian );( 2 ) Cypridea-Altanicypris-Candona 组合,分布长坝组四段,其层位在长坝组二段之上,晚白垩世丹霞组之下,组合中富含类女星介科的 Altanicypris 属,许多属种出现在晚白垩世地层中,其时代属晚白垩世无疑,与土仑期( Turonian )大致相当。  相似文献   

5.
本文系统描述了产自泽当金鲁乡鲁巴垂附近5块硅质岩样品中保存较好的放射虫化石,共20属26种(含未定种),包括Becus triangulocentrum Dumitrica,Cecrops septemporatus(Parona),Cryptamphorella conara(Foreman),Dicerosaturnalis dicranacanthos(Squinabol),Eucyrtidiellum pyramis(Aita),Hiscocapsa verbeeki(Tan),H.uterculus(Parona),Holocryptocanium barbui Dumitrica,Praeconosphaera sphaeroconus(Rüst)和Tethysetta boesii(Parona)等重要分子。通过与西特提斯地区放射虫化石带的对比,可确定这些放射虫化石组合相当于UAZone 13—UAZone 22带,其时代为晚侏罗世提塘晚期—早白垩世阿普特期。有关雅鲁藏布江缝合带东段蛇绿岩体中的放射虫化石目前只有零星的报道,尚缺乏系统的研究。本文所发现的放射虫化石组合可为雅鲁藏布江缝合带东段泽当蛇绿岩体的时限提供重要的时代依据。  相似文献   

6.
吉林延边早白垩世大拉子组植物化石新类型--星学异麻黄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陶君容  杨永 《古生物学报》2003,42(2):208-215
报道产自吉林省延边早白垩世大拉子组植物化石新类型——星学异麻黄(Alloephedra xingxuei gen.et sp.nov.)。大拉子组的时代处于早白垩世的阿普特期-阿尔必期(Aptian-Albian)。化石标本保存了植物的茎枝、雌球花及种子;该种的茎枝分节,节间具细纵槽纹,叶退化,雌球花单个着生于小枝顶部,种子成对且种子顶部宿存珠孔管等特征与现存麻黄科植物最为相近,因此可能属于麻黄科。  相似文献   

7.
雅鲁藏布江以南的藏南特提斯喜玛拉雅白垩系一直备受关注,但迄今仍缺乏有关白垩纪孢粉组合序列的系统报导。本文详细研究报导了岗巴察且拉这一代表性剖面的孢粉化石。根据重要孢粉类群的分布和发生情况,从下部的门卡敦组向上经岗巴东山组、察且拉组和岗巴村口组共计产出2个孢粉组合及3个亚组合,由下向上依次为Microcachryidites antarcticus-Crybelosporites带和Gabonisporis-Crybelosporites pannuceus带。前者还可进一步的细分为3个亚带,自下而上分别为:Cicatricosisporites-Crybelosporites stylosus亚带、Cyclosporites hughesii亚带和Crybelosporites striatus亚带。根据孢粉类群的分布和发育特征以及沟鞭藻等化石,Microcachryidites antarcticus-Crybelosporites带的时代被推定为早白垩世Berriasian期—Albian期,Gabonisporis-Crybelosporites pannuceus带时代则为Cenomanian期至Coniacian期甚至Santonian期。前者的3个亚带的时代则分别为Berriasian期—Barremian期(Cicatricosisporites-Crybelosporites stylosus亚带)、Aptian期(Cyclosporites hughesii亚带)和Albian期(Crybelosporites striatus亚带)。上述组合可以与印度南部Cauvery等盆地孢粉组合很好的对比,与同期的澳大利亚组合则在早期(Microcachryidites antarcticus-Crybelosporites带)相似、后期具有差异。  相似文献   

8.
黑龙江省东部早白垩世的一些海相和半咸水相腹足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描述黑龙江省东部上云山组和大架山组腹足类化石4属(Mathilida,Uchauxia,Nododelphinula,Trochactaeon)7种,其中2新种:Uchauxia yunshanensis sp.nov.,Nododelphinula dajiashanensis sp.nov.。它们均是特提斯海区早白垩世腹足动物群中常见分子,根据这些腹足类化石的分布和对比,其地层时代应为早白垩世阿普第期一阿尔必期。文内阐述上云山组沉积环境——近高潮附近的泥滩或泥湾,而大架山组沉积环境——低潮线附近浅水。  相似文献   

9.
河南周口盆地早白垩世商水组介形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首次报道了河南周口盆地商水组以Cypridea-Candona-Darwinula为代表的介形类化石组合。它由7属19种(包括5新种和1未定种)组成,其组合特征与国内外广泛分布的早白垩世非海相介形类化石组合特征相同。根据这一介形类化石组合中Cypridea(Pseudocypridina)占优势且出现较多的Candona,Candoniella属的分子,其时代应为早白垩世阿普第—阿尔必期。商水组的层位与河北南部丘城组和松辽盆地姚家组大体相当。  相似文献   

10.
准噶尔盆地白垩纪轮藻化石组合序列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新疆准噶尔盆地的白垩系发育较好,其中含有丰富的轮藻化石,计有20属1亚属63种1亚种3变种2比较种1新型2未定种,其中包括7个新种。根据轮藻植物群的演化,可在盆地的南缘、腹部和东北缘建立4个化石带1个亚带和1个组合:Clypeator zongjiangensis带(南缘、腹部及东北缘),时代相当于Berriasian-Valanginian;Flabellochara hebeiensis带(南缘),时代为Barremian;Clypeator jiuquanensis带(腹部),时代为Hauterivian-Bar-remian,其中包含Atopochara trivolvis triquetra亚带,时代为Barremian;Atopochara restricta带(腹部),时代为Cenomanian;Aclistochara mundulavar.elliptica-Raskyaechara gobica-Tolypella grambasti组合(腹部、北部及东北缘),时代应为晚白垩世中、晚期。该组合序列的建立,对确定准噶尔盆地白垩系的年代格架以及与国内外有关地层的对比关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The isoelectric point of typhoid agglutinin lies between pH 4.4 and pH 4.6.  相似文献   

15.
16.
17.
中国生态环境过渡的一个重要地带   总被引:28,自引:1,他引:27  
本文揭示沿腾冲-黑河联线的地带不仅如胡焕庸早年提出是一条人口地理界线,而且是一条生态环境界线,更重要的是,腾冲-黑河线表征的方向,在历史时期表现为全球变化的特征方向。  相似文献   

18.
暖温带山地森林的小气候研究   总被引:30,自引:2,他引:28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探讨了暖温带山地落叶阔叶混交林和油松林不同梯度的气温、湿度、土壤温度的日变化特征,不同季节的分析结果表明:1.落叶阔叶林夜间始终存在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增加(第1梯度>第2梯度>第3梯度>第4梯度)的辐射逆温现象。油松林夜间林内气温观测值始终低于林冠以上值。2.在生长季的不同时期,人工油松林的林内气温(林地以上2m和4m)的日间波动程度和振幅都高于林冠以上(林冠顶以上0.5m和2.5m)。而在生长季中期,充分发育的落叶阔叶林林冠能够明显地缓减林内气温波动和振幅。3.两类林分各梯度的气温一般均在正午后2~3小时内达到高峰,而早晚较低,具有明显的日变化特征。4.落叶阔叶林林冠以上2.5m处的水汽压及相对湿度始终低于林地以上4m(林下灌木层以上2.5m)处的同期值,具有比油松林更强的增湿效应。  相似文献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