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白垩纪放射虫硅质岩广泛分布于藏南雅鲁藏布蛇绿岩带两侧,形成于多种沉积-构造背景,为藏南特提斯演化研究提供了丰富信息。为确定硅质岩的时代,需要建立藏南白垩纪放射虫分带系统。作为第一步,本文重新研究了江孜地区宗卓组含白垩纪早期放射虫(吴浩若和李红生,1982)的滑塌岩块标本(80-R1),描述了放射虫化石29种,包括6个新种。有13种见于阿曼同期的放射虫动物群(Dumitrica et al.,1997),其中Loopus yangi和Stichocapsa labyrinthica限于白垩纪初贝里阿斯期。藏南和阿曼的动物群中都富含Godia Wu和Becus Wu两属,前者始现于贝里阿斯期(O'Dogherty et al.,2009)。此外,Obesacapsula polyedra是加利福尼亚贝里阿斯期放射虫动物群的重要分子。宗卓组化石组合与藏南下鲁硅岩的Pseudodictyomitra carpatica带(KR1)(Matsuoka et al.,2002)比较,仅有很少共同分子。下鲁硅岩中该带的时代被归于提塘期-瓦兰今期。然而,其所含Eucyrtidiellum pyramis以及与含Loopus primitivus的西太平洋P.carpatica带底部化石群的密切关系,指示其时代可能限于晚侏罗世提塘期。  相似文献   

2.
放射虫Cecrops septemporatus带在世界各地的瓦兰今阶广泛分布,中国最早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发现于藏南日喀则地区雅鲁藏布蛇绿岩南侧的下鲁硅岩中。本文对相关样品(80-141)进行再研究,描述放射虫18属23种,包括3个新种。该放射虫组合具有Aurissaturnalis variabilis variabilis(Squinabol),Thanarla elegantissima(Cita),Pantanellium corriganensis Pessagno等重要带化石,可与江孜地区混杂堆积和泽当地区蛇绿混杂岩的硅质岩中发现的相关组合及国际同类放射虫生物带进行比较,为全面认识该时期全球放射虫组合面貌及区域对比提供新的证据。  相似文献   

3.
藏南泽当雅鲁藏布缝合带中的三叠纪放射虫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5  
西藏南部泽当西金鲁村附近发现的一套硅质岩含有两个放射虫化石组合:Capnuchosphaera triassica组合和Pseudostylosphaera nazaroui组合。这些放射虫化石可以同中三叠世拉丁期至晚三叠世卡尼期放射虫动物群对比,这套硅质岩为一外为岩体,包括在由高劈理化泥岩组成的混杂岩基质中,这是雅鲁藏布江缝合带三叠纪放射虫的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4.
南莫溪结合带位于老挝北部万象地区,是黎府缝合带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结合区域地质调查开展剖面工作,采集了硅质岩样品进行放射虫化石鉴定,共鉴定出放射虫9属29种,包括中–晚泥盆世放射虫Radiobisphaera rozanovi,Trilonchevetusta和晚泥盆世放射虫Heleniforerobustum,以及晚泥盆世放射虫属种Triloncheminax (Hinde)等。建立了中–晚泥盆世Radiobisphaera rozanovi-Stigmosphaerostylus pusilla组合带、晚泥盆世Trilonche minax延限带和早石炭世Albaillella paradoxa-Archocyrtium riedeli组合带,探讨了南莫溪结合带的构造古地理特征。该成果进一步丰富了老挝北部黎府缝合带的古生物化石组成特征,对研究南莫溪结合带的演化历史具有重要的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5.
雅鲁藏布江缝合带是青藏高原上最年轻的一条缝合带,位于青藏高原南端,记录了随着印度大陆向北漂移并最终与欧亚大陆碰撞而消亡的新特提斯洋的演化历史。藏南地区的硅质地层呈东西向断断续续延伸达数千公里,分布于缝合带蛇绿岩南北两侧和特提斯喜马拉雅沉积区。在这些硅质岩地层中发现的放射虫时代从中三叠世安尼期至晚古新世坦尼特期,揭示了特提斯海盆从中三叠世开始,至早白垩世发展为成熟大洋,然后在晚古新世之后闭合的演化过程。不过,目前还欠缺阿普特阶之后到古新世早期的含放射虫深海沉积的确切证据。已报道的晚白垩世的放射虫时代以及萨嘎附近含古新世放射虫地层的时代和构造属性仍存在很大争议。缝合带南北两侧已报道的中-晚三叠世、早-中侏罗世和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早期的放射虫化石均来自于混杂岩中的硅质岩岩块。硅质泥岩和碎屑岩代表了新特提斯洋由远洋环境逐渐到达俯冲边界的重要阶段。目前硅质泥岩基质和碎屑岩中放射虫的研究并未引起足够重视。加强放射虫动物群的全球对比,尤其是东西特提斯洋放射虫动物群的对比,在藏南地区展开系统的高精度的放射虫生物地层研究对完善放射虫化石分带、阐明新特提斯洋的演化、分析特提斯洋俯冲过程和限定印度-欧亚大陆碰撞时限等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滇西孟连地区的石炭纪和二叠纪放射虫化石   总被引:31,自引:5,他引:26  
云南西南部孟连地区,昌宁-孟连蛇绿岩带南段的硅质岩系中发现三个放射虫化石组合。第一组合以Archocyrtium Deflandre,Deflandrellium Cheng和Albaillella Deflandre为特征,时代为早石炭世早期;第二组合含多种Pseudoalbaillella Holdsworth et Jones,可与日本相当于狼营期的Pseudoalbaillella组合对比;第三组合含有特征的二叠纪中期的Follicucullus spp.和Albaillella spp.。 放射虫化石的发现首次为滇西硅质岩系的时代提供了可靠依据,对阐明古特提斯演化有重要意义。本文共描述放射虫5属9种和3个未定种,其中1新种。  相似文献   

7.
云南哀牢山缝合带由于长期未找到晚石炭世至二叠纪深海环境的化石及沉积地层记录,对哀牢山古特提斯盆地演化历史存在着不同认识。文中报道了采自云南墨江坝留地区上三叠统歪古村组底砾岩中的早石炭世和中二叠世放射虫化石,所有放射虫化石发现于4件燧石质砾石中,共计11属9种和7未定种及1属种未定放射虫。其中,3件砾石含有Albaillella deflandrei Gourmelon,Albaillella sinuosa Won and Seo等早石炭世放射虫化石组合,另1件砾石含有Pseudoalbaillella spp.,Quadricaulis scalae Caridroit and De Wever,Cauletella sp.和Ishigaum sp.等中二叠世放射虫化石组合。由此表明,哀牢山缝合带存在着早石炭世和中二叠世深海盆地沉积地层记录,哀牢山深海盆地应该在中二叠世之后封闭。该成果为探讨哀牢山古特提斯盆地演化提供了放射虫古生物学证据,进而说明哀牢山缝合带与金沙江缝合带一样,也存在石炭纪和二叠纪深水洋盆沉积地层记录,指示其演化历史是相同的。  相似文献   

8.
滇西南耿马弄巴剖面的晚古生代放射虫动物群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滇西南耿马弄巴剖面的硅质岩层中,存在大量放射虫化石,计有12属28种,时代跨越晚古生代,可建立两个组合和三个化石带:晚泥盆世Entactinia-Entactinosphaera组合;早石炭世杜内期中期Albaillellaparadoxa带,杜内期晚期—维宪期早期Albaillellaindensis带,维宪期中期Albaillellacartalla带;晚二叠世Entactiniaitsu-kaichiensis组合。弄巴剖面是由7个主要地层断片组成的断片型地层体,放射虫的研究为地层断片的时代归属问题提供了准确的微体古生物证据。  相似文献   

9.
20世纪中国古生代放射虫研究取得三方面成绩:1.研究地域涉及全国大部分省区。除东北三省、河北、山西、山东、海南、台湾外,古生代放射虫巳在我国19个省区发现。时代从晚寒武世至晚二叠世长兴期;2.研究领域逐步扩大,确立了三种不同的放射虫岩相类型,洋盆相区以广西钦州板城最为典型,从晚泥盆世弗拉斯期-晚二叠世长兴早期共建立18个化石带;岛孤相区以云南西部昌宁-孟连地体作代表,从中泥盆世吉维持期-晚二叠世长兴期发育12个化石带;台盆相区以苏皖地区中二叠世孤峰组放射虫研究得较好,建立3个化石带,这些放射虫化石带,与洋盆相区,岛弧相区同时代的带基本上相似和相同;3.中国4条主要蛇绿岩带都发现了放射虫硅质岩和放射虫动物群。这对蛇绿岩带的形成时代和板块碰撞时间和确定提供了有力的证据。最后,文中还提出了新世纪里我国古生代放射虫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10.
中国蛇绿岩带形成时代研究中的两个误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中国蛇绿岩带形成时代的研究曾出现两个误区,第一个区发生在70年代以前,大多数地质学家主要依据混杂堆积中灰岩块体中生物化石来确定蛇绿岩带的形成时代,由于这些大化石所形成的时代一般都要比蛇绿岩带的形成时间早,它不能代表板块碰撞的真正时间,第二误区发生在70年代之后,广大地质工作者普遍利用放射虫来确定蛇绿岩带的形成时代,但是,在蛇绿岩带中有时出现两套放射虫硅质岩,一套属于外来移置体,与洋壳无关;另一套位于枕状玄武岩上,真正代表洋壳的残余,在以往发表的地质文献中,大多数作者都没有把放射虫硅质岩在蛇绿岩中的位置阐述清楚,因此,他们提供的时代证据依然是存疑的。  相似文献   

11.
广西东南部钦州地区早石炭世放射虫化石   总被引:8,自引:7,他引:1  
广西钦州地区的板城石夹水库首次发现早石炭世杜内期和维宪期放射虫化石,计10属14种(亚种)和5未定种,其中有1新属(Guangxitrisphaera)和2新种(G.wanyaoensis和Pylentonemabanchensensis),它们分属于Albaillella paradoxa组合带和A.cartalla组合带。这些化石可以同西欧和北美两个同名化石组合带对比。  相似文献   

12.
中国广西钦州地区和云南西部昌宁—孟连地区的层状硅质岩地层中发育丰富的石炭—二叠纪放射虫生物群,据此建立了22个连续的放射虫化石带。从晚石炭世至晚二叠世长兴期,日本西南区出现的Pseudoalbaillella nodosa带至Neoalbaillella optima带共15个放射虫生物带可与中国同期发育的17个放射虫生物带对比,代表泛大洋(Panthalassa)沉积的部分日本地体和代表古特提斯洋(Palaeo-Tethys)沉积的中国部分构造单元,无论在放射虫生物类群组分还是在化石生物带构成方面都非常相似。晚石炭世—二叠纪放射虫生物地层学资料证实,该时期地球上的两个大洋(泛大洋和特提斯洋)没有明显的分化,可能属于同一大洋体系———古特提斯洋。  相似文献   

13.
本文描述的放射虫化石新材料发现于藏南桑单林剖面中部灰绿色硅质岩和硅质泥岩层段,共计21属33种,含5个未定种。通过与北大西洋和南太平洋古新世放射虫化石带进行对比,该放射虫动物群可归为晚古新世RP6 Bekoma campechensis带和RP7 Bekoma bidartensis带,时代为Selandian期至Thanetian晚期。综合剖面岩相、构造特征和已报道的放射虫化石组合,本文认为桑单林剖面是一套构造成因的混杂堆积,可能代表了新特提斯洋俯冲和后期印度-欧亚板块碰撞过程中形成的增生杂岩系。区域上,仲巴-萨嘎-江孜一带发现的晚古新世放射虫动物群和海相玄武岩表明,在晚古新世最晚期(大约56 Ma),西藏南部还存在着较大规模的深海沉积。  相似文献   

14.
白垩纪放射虫化石种类繁多,目前全球的分带对比还较困难。藏南的白垩纪放射虫硅质岩广泛分布,各时期的放射虫化石均有报道,但有待进一步的古生物学和生物地层学研究。O’Dogherty(1994)建立了一个有价值的西地中海地区白垩纪中期的放射虫分带,但将藏南赛诺曼期冲堆组的一些放射虫化石属种的时代,归入阿普特期,导致一些错误的对比结果。本文将冲堆组一块灰岩标本(80-153)的23种化石示于图版Ⅰ,它们都是西地中海地区放射虫化石的共同种或相近种,据O’Dogherty(1994)提供的这些种的时代分布,表明冲堆组的放射虫化石组合宜与西地中海地区赛诺曼阶中下部的Spica亚带对比。  相似文献   

15.
放射虫化石及地体对比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放射虫是一种分布广、区域对比作用大,具有硅质骨格和外壳的远洋,浮游,单细胞微体动物,放射虫化石研究的进展,作为新的地层时代的鉴定标志,在对构造活动带的研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北美西部及环太平洋构造带的放射虫研究成果,明确了这些地区的地层层序和构造发展史,从而表明,放射虫化石已不单单是古生物学的研究对象,而是地层层序学和构造地质学研究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方法之一。在对中国东北那丹哈达地体和日本美浓地体  相似文献   

16.
藏南晚白垩世赛诺曼期放射虫的新属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白垩纪放射虫化石在世界各地广泛分布。但迄今为止,仅北美西部有较系统的研究。Pessagno(1976,1977)建立的大谷系(Great Valley Sequence)放射虫分带,自底部贝里阿斯阶至顶部马斯特里赫阶共有12个带及12个亚带。最近,Pessagno等(Pessagno et al.,1984)在总结已有资料基础上,又提出了划分中晚侏罗世特提斯区和北方区不同放射虫动物群的标准,并据此探讨北美西部一些地体自南而北漂移的历  相似文献   

17.
安徽巢湖孤峰组的放射虫化石*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王汝建 《古生物学报》1993,32(4):442-457
安徽巢湖下二叠统孤峰组含有极其丰富的放射虫化石,这些化石主要由阿尔拜虫类(albaillellids),球形多囊虫类(spherical polycystine)和十字多囊虫类(stauraxon polycystime)所组成,其中以oalbail-lella scalprata,P.longtanensis,P.sp.cf.P.longicornis,Phaenicosphaera mammilla,P.sp.A,Ruzhence-vispongus uralicus,R.sp.A和R.sp.B占绝对优势.对这3类化石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描述,建立两个新种Latentifistula triradiata,Quadriremis flata,和两个组合带,即Pseudoalbaillella scalprata-P.sp.cf.P.longicornis和Phaenicosphaera mammilla-Ruzhencevispongus uralicus组合带,并且将这两个带与国内外相应时代的组合带进行了比较,讨论了这两个带的时代.  相似文献   

18.
雅鲁藏布江以南的藏南特提斯喜玛拉雅白垩系一直备受关注,但迄今仍缺乏有关白垩纪孢粉组合序列的系统报导。本文详细研究报导了岗巴察且拉这一代表性剖面的孢粉化石。根据重要孢粉类群的分布和发生情况,从下部的门卡敦组向上经岗巴东山组、察且拉组和岗巴村口组共计产出2个孢粉组合及3个亚组合,由下向上依次为Microcachryidites antarcticus-Crybelosporites带和Gabonisporis-Crybelosporites pannuceus带。前者还可进一步的细分为3个亚带,自下而上分别为:Cicatricosisporites-Crybelosporites stylosus亚带、Cyclosporites hughesii亚带和Crybelosporites striatus亚带。根据孢粉类群的分布和发育特征以及沟鞭藻等化石,Microcachryidites antarcticus-Crybelosporites带的时代被推定为早白垩世Berriasian期—Albian期,Gabonisporis-Crybelosporites pannuceus带时代则为Cenomanian期至Coniacian期甚至Santonian期。前者的3个亚带的时代则分别为Berriasian期—Barremian期(Cicatricosisporites-Crybelosporites stylosus亚带)、Aptian期(Cyclosporites hughesii亚带)和Albian期(Crybelosporites striatus亚带)。上述组合可以与印度南部Cauvery等盆地孢粉组合很好的对比,与同期的澳大利亚组合则在早期(Microcachryidites antarcticus-Crybelosporites带)相似、后期具有差异。  相似文献   

19.
本文对老挝西北部和泰国东北部黎府构造带6个层状硅质岩考察点进行了放射虫化石调查研究,其中有5个点发现可供鉴定的放射虫化石,共鉴定放射虫化石9属23种,包括典型的晚泥盆世放射虫化石Helenifore robustum和早石炭世放射虫化石Albaillella cartalla,Al.undula,Al.paradoxa等,5个层状硅质岩考察点地质时代类似,为晚泥盆世至早石炭世。该调查成果表明,黎府构造带从泰国东北部延续到了老挝西北部万荣地区,其深海盆地演化历史应该在早石炭世晚期结束。  相似文献   

20.
西藏南部放射虫微体古生物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西藏南部的雅鲁藏布蛇绿岩带以及该带之南的沉积地层带(特提期沉积区,北喜马拉雅亚区)中广泛发育着大量含放射虫地层,放射虫研究在确定该区蛇绿岩的形成时代,解释造山带复杂的地层层序以及揭示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在古近纪碰撞老祖宗前的古海洋盆地的演化历史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根据已发表的文献以及我们正在进行中的初步成果显示,藏南地区的含放射虫地层的时代分布之中三叠世(安尼期)至晚白垩(土仑期)。这些地层的岩性包括硅质岩,硅质泥岩,凝灰质细碎屑岩和泥晶灰岩等,尽管藏南的放射虫研究已取得一些成果,但系统的放射虫研究与地层研究仍然有待于进一步深入开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